“书画同源”在明清书画家文人画中的体现

2023-03-22 07:06郭周花舟曲县文化馆甘肃舟曲7463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徵明书画作品董其昌

郭周花(舟曲县文化馆,甘肃 舟曲 746300)

文人画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种形式,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书画作品,多寄情于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回避社会现实。文人画中常体现文人情趣,而观赏者透过作品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文人思想。我国流传下来的文人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有一个共性,即书法与绘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关联性。通常文人画汇集了书法、绘画、诗词、钤印等多种表现形式,是关于“书画同源”最好的诠释。史料记载,“书画同源”是由赵孟頫提出的,这一理念对于我国书法与绘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书画同源”概述

(一)“书画同源”的内涵

书法与绘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墨客表达自己思想、情趣的方式,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1]。“书画同源”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书法与绘画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字起源于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前身则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基本都是通过画出各种事物的图形、形态表达思想,后发展成由线条构成的文字,线条是绘画重要的表现形式。第二,书法与绘画都是表达古代文人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均来源于作者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都是对艺术意境的强烈追求,如狂草的张扬豪迈与大写意的大气磅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三,书法与绘画使用的材料和技法是相通的。古时文人墨客在创作书法与绘画作品时都是使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完成。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两者是相通的。创作技法上的相通早已经被验证,比如宋代郭熙曾提出“善书者往往善画,善由具转腕用笔不滞也”的观点,书法与绘画精品之作必是在具备流畅用笔、精练线条的高超技艺后才能完成的。因此,“书画同源”使古代文人在书法与绘画创作中达到了高度融合,如北宋时期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充分体现了“书画同源”的本质[2]。

(二)书画同源的发展

史料记载,我国最早以书画形式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文人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大唐时期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至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文人画的内容以描绘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主,通过比较含蓄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融合了书法创作的一些技艺与内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曾提到:“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张彦远认为书法与绘画本就属同一范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发展到宋元时期时,文人画的创作水平有很大提高。一些绘画大家更加重视绘画创作过程中用笔的处理,研究书法家们在用笔上的方法,希望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样促进了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发展,其中主要代表当以“元四家”莫属,他们都生长于江浙地区,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具有鲜明的文人画风格[3]。

根据相关文献考证,真正系统地提出“书画同源”理论的是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頫,他在对前人用笔之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在他的《秀石疏林图》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画石头时应使用飞白笔法,画树木时应使用篆籀笔法,而在写意画竹时则应做到八法皆通。赵孟頫书法与绘画都比较擅长,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提出的“书画同源”理论也对我国书画艺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后世文人墨客开始重视书画创作时的用笔技法,中国书画创作技法达到了新高度。

明清时期的文人对于给墨和用笔的技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更加注重诗、书、画、印的运用技巧,印章、题跋都成为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通过遗存的文人画作品可以看出创作者在绘画时都比较注重“提、按、顿、挫”和“轻、重、缓、急”等运笔技法的应用,在用墨方面强调“干、湿、浓、淡”的技巧,书画意境比宋元时期更加生动鲜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人画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从整个文人画和发展历程来看,“书画同源”理论始终贯穿其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画的创作受当时文化、政治、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也充分说明文人画在艺术形式方面具有同源性的特征,同时也具备多样性的特征。

二、明清书画家“书画同源”的主要代表

文人画发展至明清时期,“书画同源”的特征更加鲜明,书法与绘画已经达到了高度融合的发展水平,其中以文徵明、徐渭、董其昌、朱耷、赵之谦、吴昌硕为主要代表。

(一)文徵明

文徵明师从沈周,受赵孟頫及“元四家”的影响较大,成为明代江南吴门画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书画同源”思想,成为文人画的典范。文徵明的早期作品以模仿赵孟頫为主,进入中年以后其画风出现了较大变化,用笔之法出现了“躁动”,而这种“躁动”则是他在绘画竹兰时对“写”的一种强化,在绘画时加入了书法艺术中的行草元素[4]。文徵明在树石画法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书法性与绘画性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在描绘树干形态时先运用中锋顿挫之法勾勒其轮廓,再运用中锋劲拔、排叠状的快速运笔之法塑造树干的内在肌理。《千岩竞秀图》(图1)为文徵明晚期绘画作品之一,画中二人对坐于树下,旁边一童抚琴,远处重峦飞瀑,用色温雅、用笔秀婉,极具写意性,这也是吴门画法的主要特点。

图1 文徵明 《千岩竞秀图》

(二)董其昌

在明代后期书画家中,董其昌应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书画同源”的思想与文人画推上了中国书画艺术史的正统地位。董其昌的书法以草书最负盛名,他在学习晋、唐、宋、元各时期书法大家的风格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隽秀、风华淡雅;而在绘画方面董其昌又特别注重用墨技巧,在水墨画创作中常融入泼墨与惜墨手法,达到千变万化、浓淡相宜、干湿自然的效果[5]。董其昌在几十年的书画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书法与绘画齐头并进,在两个领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董其昌“书画同源”艺术实践的基础。董其昌在绘画用笔方面融入了书法用笔的技巧与经验,比如在画山、树等景物时会运用书法中对线的理解,在运笔时会用到书法技艺中的转折手法,他认为书法与绘画技法是互通的。《九峰寒翠图》(图2)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图中描绘的景象是在寒冬旷野中的一片静寂的远山和如镜的湖面,而近景则是点缀数块巨石的岸坡,几株已经落叶的树孤零零地挺立于石缝间,中间一棵只通过简单的运笔勾勒就达到了枝叶俱在的效果,山崖上的一棵则采用了泼墨手法,浓密的树叶就展现在眼前。整幅画浓淡相间,枝干或直或曲,孤寂中又生机盎然,很好地将书法与绘画墨色融为一体,成为“书画同源”的典范。董其昌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他的书画理论对于“书画同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2 董其昌 《九峰寒翠图》

(三)赵之谦

在清代中晚期文人画中,赵之谦的书画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的书画作品中诗、书、画、印具全,他在篆刻领域中技艺超群,并将篆刻作品的“金石之气”融入书画作品中,成为海派绘画的典型佳作,并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6]。赵之谦笔下的花卉最具特色,他对于植物有着独特的认知与感受,这应该与其坎坷的命运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在创作书画作品时的取材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在温州一带躲避战乱时,他常以一些新奇花卉、瓜果、蔬菜等入画,在配色方面,讲究艳而不俗。这类作品往往色彩鲜艳但不落俗套,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之下反而呈现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岁朝清供图》是历代文人画家比较喜欢的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往往在新年成为开笔之作。赵之谦笔下的《岁朝清供图》(图3)运用线条直接勾勒出梅花枝干、白牡丹花头、水仙花、百合以及灵芝等物的造型,运笔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特征,以书法技艺中的侧锋用笔,通过提、按、转、折等技法呈现多变的“螳螂肚”形状,契合了折叶或出枝的规律。画中梅花出梢、牡丹与水仙采用勾花之法,与“蚕头雁尾”的隶书题字相得益彰,“书画同源”的思想内涵显露无遗。

图3 赵之谦 《岁朝清供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人画中,“书画同源”的观点一直存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书法与绘画在文化渊源、古代文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材料和技法的运用等方面是相通的,两者一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书法与绘画两者谁对谁影响更大,我们都不应局限于此,应不断学习古人之智慧,深度融合两者优秀的地方,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书画作品。

猜你喜欢
文徵明书画作品董其昌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董其昌作品欣赏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文徵明诗咏石湖
少儿书画作品8幅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