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

2023-03-25 08:34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杨志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平均分分母蛋糕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杨志燕

案例背景

2009 年,笔者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执教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那时候课堂追求的是快节奏、大容量、完整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节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已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当笔者2021 年再次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站在“素养立意”的视角上重新思考,便有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案例回放

【2009 年教学片段1】

出示例题图(4 个苹果、2 瓶水、1 个蛋糕)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每种食物平均分给2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生:把4 个苹果平均分给2 个人,每人分得2 个;把2 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 个人,每人分得1 瓶;把1 个蛋糕平均分给2 人,每人分得半个。

师: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蛋糕(出示蛋糕图片),怎样得到二分之一个呢?

生:把这个蛋糕分成2 份,每份就是二分之一。(师拿剪刀把蛋糕图片剪成一大一小两部分)师:是这样分吗?

生:不是,2 份要一样大,才是平均分。师:是的,看来平均分非常重要。(板书:平均分)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

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 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怎么分?随便分成两份吗?

生:不是,要平均分成两份。

【2021 年教学片段1】

师:老师带来了4 个圆片,你能把它们分成2 份吗?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4 个圆片分成2 组,每组2 个,这样平均分比较公平。

师:如果只有2 个圆片,你能平均分成2 份吗?如果只有一个圆片你还能平均分成2 份吗?每份多少个?

生:1 个圆平均分成2 份,每份有半个圆。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图1

图2

展示:

【2009 年的教学片段2】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请你们用这些圆形纸片展示出你想要表示的分数。

探究活动:我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

(教师把这些分数粘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从中选择两个去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2 的倍数。

生2:后一个分母是前一个分母的2 倍。

【2021 年的教学片段2】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它的——

师: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 份呢,每份是它的——

师: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 份呢,每份是它的——

师:你还能找到更多的几分之一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要求:(1)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怎样比出结果的,说一说理由。

(2)观察你们小组这些比较大小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呢?

交流: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大多数学生赞同生2 的观点)师:谁能说一下理由?

生3:你想同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将其平均分成2份或8 份,其中2 份中的1 份显然大于8 份中的1 份。

生4:可以想象成分西瓜,如果分瓜的人数多,那么切的份数就越多,份数越多,每个人得到的1 份就越小。

生5:分子都是1,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2021 年教学片段3】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张巧克力图片(图略),你能想到几分之一?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根据这张巧克力图,你还能想到几分之一?

案例反思

(一)教学立意,当着眼于从“知识”转向“素养”

所谓教学立意就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时的观点和视角,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学立意是无形的,它指引着教学设计的方向,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1.尊重学生表达,展示思维痕迹

2009 年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分苹果、矿泉水到分蛋糕,都在强调平均分。为了强化平均分,教师还特地带来1 块大蛋糕,将蛋糕切成大小不同的2 份,问学生:这里的1 份是二分之一个吗?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分成了2 份。”本以为学生会牢牢记住了,为何在说二分之一的含义时,还是会忘掉“平均分”呢?反观整个过程基本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学习,虽然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互动,实则依然是教师掌握着课堂节奏。师生之间的互动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更多的是一问一答式,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对知识点也就是“了解”,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深刻理解”。2021 年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把4 个圆片分成2 份,学生首先想到把2份分得同样多,激活对“平均分”的已有认知经验。当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 份时,学生也运用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每份是“半个”,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想到二分之一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表示自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

2.调动思维参与,促进认知发展

从学生的表征方式中可以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二分之一的模型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清晰,这种带着思考的理解和感悟才是深刻的。

3.聚焦素养视角,实现“立意”嬗变

2009 年,教师的立意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即“知识立意”,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就达成了。2021 年,教师的教学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即“素养立意”。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忘记,但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良好素养却会伴随终身。因此,作为教师应站在“素养立意”的视角,为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达成多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思想方法上都有所得,实现从“知识”向“素养”的蜕变。

(二)教学立意,让学生从“操作”转向“研究”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教师只有在确立教学立意时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才能打破原有的教学路径,重建属于自己的教学行为。

1.拓宽思维空间,重视操作背后的“思考”

2009 年教学片段2,教师让学生用相同的圆形纸片创造几分之一,受客观条件和经验的限制,几乎没有学生能折出等分数。因此,在后面的发现规律中学生才会受这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得出分母都是2 的倍数,后一个分母是前一个分母的2 倍这样的结论。2021 年的片段2,教师没有让学生动手去折,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你还能找到几分之一?这就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因此,他们了解到了大量的、丰富的分数,如……这些不好用纸折出来的分数。对比这两次教学,前者侧重于让学生操作,后者更侧重于操作背后规律的发现与探索。前者费时费力,也未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作品,反而干扰了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那样只会让学生思维的空间越来越窄。

2.确立素养立意,发展学科育人的“内涵”

教师要确立“素养立意”,就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教师只需在学生思维困顿之处适时干预,组织学生提问、质疑、辩论、反驳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对话、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力、批判力、反思力、合作力、创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也就逐步养成了。

(三)教学立意,让学生从“练习”转向“应用”

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编排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每一节课后还会安排相应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1.整编习题,让练习与生活“融通”

学习完新知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解决教材后的一道道习题,但如果每一道习题都逐一解决,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整编教材习题,一题多用,让练习与生活“融通”。在2021 年教学片段3 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巧克力图片联想几分之一。这道改编的习题贴近学生生活,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也让他们感受到同样一块巧克力还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再一次感知分子为1 时,分母越大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2.提升梯度,让练习助力思维进阶

练习的整编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难度大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这样才能助力学生思维的进阶。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比萨,让学生根据比萨被吃掉一块后剩下的部分,猜一猜比萨被吃掉了几分之一。活学活用,既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培养的。笔者真诚地希望每位教师站在“素养立意”的视角上设计每一节课,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努力!

猜你喜欢
平均分分母蛋糕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平均分一半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