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情真

2023-03-28 07:45张伊丽
党史文汇 2023年3期
关键词:寓所宋庆龄剧团

张伊丽

宋庆龄在寓所接待过无数声名显赫的中外宾客。寓所不仅是她温馨的家,更是她接续为新中国奋斗、关心儿童、促进中国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1947年,宋庆龄在给友人王安娜的信中写道,“感谢你提醒我要做更多的促进工作的必要性。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一星期里有好几次我在家里请人来喝茶、吃饭,就是为了促进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活动”。

商讨“创办一个像样的月刊”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宋庆龄在1950年发出“让我们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全世界的人民”的号召。她还多次致函周恩来,要求允许中国福利基金会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创办一个像样的月刊”来扩大对外宣传。

周恩来十分重视宋庆龄的这项工作规划,先后3次前往其北京方巾巷寓所商讨办刊事宜。周恩来郑重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一年了,应当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建议她创办一本对外宣传刊物。1950年4月25日,宋庆龄率中国福利基金会代表团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与总结了中国福利基金会自1938年6月创建以来的工作和经验。会议期间,她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决定了中国福利基金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在妇幼保健卫生、儿童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同时进行国际宣传。

1951年1月21日,宋庆龄在方巾巷寓所会见了刚从美国回国的陈翰笙、顾淑型夫妇,商谈办刊事宜。她委托陈翰笙前往上海,与富有国际宣传经验的金仲华一起,依靠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力量筹办新刊物;还邀请正在美国的爱泼斯坦及夫人邱茉莉返回中国参加办刊,研究制定刊名和杂志方针、受众对象等重大问题。

1952年1月,由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以英文双月刊正式对外出版发行并成功进入尚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使其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几十年来,这本刊物已发展成为一本多语种文字版的综合性对外宣传月刊。

圣诞菜肴,关心“拓荒工作”

宋庆龄认为,要有强健的民族,先从母亲及儿童福利着手。她说:“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1946年到1947年间,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先后在劳动人民较集中的上海贫困地区创办了3所儿童福利站。每所福利站面积100多平方米,融教育、保健、救济工作为一体,内设识字班、图书馆、保健室和营养站,并以此为基地开展各项儿童文化福利工作。每周来这些图书馆读书的小读者平均1100人,借出去的书籍每天都在400本以上。

其中,第一儿童福利站于1946年10月建立,开设在上海胶州路725号,站长为马崇儒。1947年8月,宋庆龄交给来上海参加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陈维博的首个任务,就是筹办第二儿童福利站。她庄重且有些忧虑地说:“现在上海的儿童们生活实在痛苦,不但过着饥饿的物质生活,而且精神生活贫乏。他们得不到机会读书,生活枯燥,变得愚昧无知。我们应该解救他们,要进行启蒙,从扫盲入手,这是一项拓荒工作。”陈维博在其嘱托下,着手在上海许昌路设立第二儿童福利站。1947年11月,第三儿童福利站在虹口昆山花园内成立,站长为周尔贤。儿童福利站对最穷苦、最需要援助的儿童优先救济,分发米面油、食物、日常用品等,还将鱼肝油丸、维他命丸等营养品分配给缺乏营养的婴幼儿。

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曾多次亲临检查、指导。她在对外宣传画册《上海儿童工作组》卷首语中写道:“我们的3所儿童福利站就成为他们附近居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不管他们遭遇个人的疾病或火灾的祸害,想读书或做一个舞台演员,无论他有怎样的要求,他们知道他们都会从福利站方面得到同情合作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947年圣诞节前夜,她邀请马崇儒、陈维博、周尔贤和儿童工作组组长顾锦心到香山路孙中山故居,用圣诞节晚餐的形式来款待大家。宋庆龄亲自做了菜肴,亲切地给客人夹菜。席间交谈的主题就是儿童工作。她微笑着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成绩,要孩子们团结起来,你们这是为未来而工作,眼光要放远些,要有开拓精神,把事情做得越来越活跃。”在其指导和援助下,不到3年,在儿童福利站得到免费识字教育、免费医疗和免费配给营养品的贫困儿童已达数万人次。

设在儿童福利站内的图书馆更为注重以图书为媒介,授予失学儿童及在校学生新知识。1950年,图书馆阅览人数达到86538人,借书次数为9763次。还常进行各种文化活动,1950年举行了11次作家见面会、15次故事会、5次故事联欢会、12次座谈会及其他活动,每次参加者都在千人左右。

1952年,宋庆龄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业务不单纯是内部的书籍借阅与照顾阅览,而是要不断了解儿童的阅读情况,解决孩子们在阅读方面的一定困难与要求……应该对新民主主义的儿童文化教育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截至1955年6月30日,共有60万人次儿童来到图书馆参加各项活动,并有1万名儿童向图书馆借阅书籍。

请吃饺子,勉励“要为孩子们演好戏”

1947年初,宋庆龄通过导演黄佐临找到任德耀等人,开始筹办儿童剧团,希望“给孩子们精神食粮,使他们看到未来”。她当即指定剧团上演的首个节目是鲁迅翻译、董林肯改编的苏联儿童剧《表》。她认为,这是一出深刻而动人的儿童剧,不仅对儿童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也给予从事儿童教育者一个明确启示。 对这份首创事业,她进一步明确儿童剧团的工作目的,即“在新民主主义文教政策下,掌握着戏剧、舞蹈、音乐等武器,为儿童服务,使儿童戏剧发挥它在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伟大力量”。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一个专门为儿童服务的艺术团体。

1956年3月1日,国家文化部主办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由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编演的儿童剧《友情》获得剧本、导演、演出和舞美等多项奖;由剧团团长任德耀编剧的童话剧《马兰花》获编剧二等奖。宋庆龄得知喜讯非常高兴,约请任德耀和全体演员到北京寓所吃餃子,勉励大家“要为孩子们演好戏”。她还单独同任德耀长谈了一个下午。他详细汇报了一些设想:1957年是儿童剧团创办10周年,建议以此为契机建立儿童艺术剧院,同时建立一个拥有先进设备的儿童艺术剧场。她听后当即表示同意,同时提出要“排出众多的剧目来,让孩子们观看”,并慎重地指出:“儿童剧场是要的,但不能花那么多钱。”临别时,她特意送给他一支国产金笔,嘱咐他“不要满足,要搞得更好”,要“多为孩子们写戏,多为孩子们演戏”。

后经批准,儿童剧团在成立10周年时正式被命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致函表示热烈祝贺,希望艺术剧院“更好地为广大儿童,为祖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今后能经常不断为儿童们编写出更多的剧本和排演更多的新节目,为儿童们演出” 。

小年夜饭,“为中福会职工办了一件好事”

1978年6月,经宋庆龄提名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组成。在庆祝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办40周年之际,新的领导班子正式上任。宋庆龄因故未能到上海出席庆祝会。对此,她一直心有遗憾。12月26日,她从北京来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见一见执委会班子成员。她特意邀请他们于小年夜到上海寓所共进晚餐。

1979年1月26日傍晚5点,中国福利基金会时任党组书记、副秘书长朱可常一行来到宋庆龄寓所。大家站在门厅里,只见她从楼上下来,高兴地招呼众人一起进入客厅。他第一次见宋庆龄,感觉很亲切,并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入座后,他就向她郑重汇报了中福会职工住房困难的情况。此时的上海,大龄男女青年因为没房而无法结婚,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宋庆龄早在1951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后,就捐赠给中福会作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之用。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所妇幼保健专科医院——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建成并投入使用。1956年,医院迁至徐家汇新建大楼后,账上还有约30万元余款一直未动。中福会领导班子深知她非常爱护职工、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因此,朱可常向她请示,希望动用这笔余款建造职工宿舍,以缓解突出的住房困难。她听后爽快答应。她的欣然同意,让大家欢欣鼓舞。

寓所的饭厅一边连着厨房的小窗。饭菜是自做的,从小窗里传递出来。每人一份,类似于西餐。离开寓所,执委会即刻起草报告送呈,宋庆龄很快批准了报告。

这是宋庆龄生前最后一次回上海,也是她最后一次在家招待中福会的领导班子。正是此次晚餐,成就了一个重要决定——建造一幢职工宿舍。宿舍建好后,职工们入住时欢天喜地的场景令人难忘。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建造此楼用的资金从何而来,只知道是经宋庆龄主席批准建造的。遗憾的是,当楼房竣工职工入住时已是1983年春天,敬爱的宋庆龄主席已于1981年5月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寓所宋庆龄剧团
宋庆龄,三城记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Shake It Up:Brandish the Florid Youth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新现象学的审美情景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富翁被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