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的经世之心与学者品格

2023-04-03 15:26
读报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厉以宁全国政协改革

2月27日,常年关注和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因病逝世,国内学界纷纷发文缅怀这位经济学泰斗、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奠基人。公开资料显示,厉以宁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仪征,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

“厉股份”和“厉民营”

  厉以宁因论证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被外界一度称为“厉股份”。厉以宁曾谈到“厉股份”这个外号时公开表示:“如果要有外号,我认为应该是‘厉非均衡’。”“非均衡”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指在市场不完善、价格体系不灵敏条件下达到的均衡。

厉以宁根据中国经济现状认为,按照市场主体是否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均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企业能够自主经营、不受干预情况下的“非均衡”。在传统和双轨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里,企业难以摆脱行政的干预,是第二类“不均衡”。唯有培育出充分自主、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才能转化为第一类“非均衡”。这是他坚持经济改革必须从产权改革入手的学理依据。1990年,他的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问世,此后几十年多次再版,被称为“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

另外,厉以宁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因此又有了“厉民营”之称。近期倍受关注的共同富裕中的“第三次分配”,厉以宁也在早年间提出相关观点。他认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分配,还要有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厉以宁著述丰富且涉及领域广,出版的独著、合著、主编、合编、译著,已近200部。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等。

  厉以宁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为多个领域培养了优秀人才。2月27日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悼念厉以宁教授。文中写道:“我在北大学习期间,厉老师提出的一些经济学观点,尤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论。作为学生,我能感受到厉老师当时承受的压力。当时,厉老师用充足的论据和严谨的理论坚持己见,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厉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两会上的厉以宁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厉以宁就特别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2003年,时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厉以宁,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题组组长身份,率专题组赴广东、辽宁等地调研。2005年,专题组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当年,支持“非公”经济的“三十六条”政策出台。北京大学2005年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厉以宁出任院长。

  在全国两会期间,厉以宁多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鼓与呼。他曾多次呼吁,“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中有好多还没有得到落实,他指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玻璃门”,部分领域的准入对民营企业还没有放开。2009年两会期间,针对4万亿投资客观情况下多数流向了国有经济部门的情况,厉以宁进一步建议,“应该给民营企业适当的比例”。

  2021年2月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实体立国》一书,收录了厉以宁在担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倡导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把脉的研究论文和演讲稿等。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焕性2022年4月在《人民政协报》撰文称,厉以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对我国发展并保有一定规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积极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脉开方。

  2009年两会期间,厉以宁在经济界委员小组讨论和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怎么扶植优质企业”谈道:“优质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在于给贷款,也不在于给补贴,而在于给订单、给市场。没有订单、没有市场,企业再好,也很难竞争过国外企业。优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

  在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厉以宁表示,改革已经进行30多年,一些比较容易改革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硬骨头是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是利益集团,第二个是制度惯性;利益集团应该服从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局,不要因为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或者阻挠而使改革出现障碍,这就需要有决心。

  2017年两会是厉以宁最后一次以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出席两会。3月6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首场记者会上,厉以宁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等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厲以宁表示,中国正处在转型阶段,要从原来把速度和数量放在主要位置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率和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我国的结构性调整没有结束。我们的国情表明,我们是在不断地转型、不断地改革当中来达到新的位置。

  多年来,厉以宁坚持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企业改革等领域深入研究。他说,中国经济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要认为结构性改革很容易做,结构性改革有多难,看看历史就知道。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经济才能够上新路。”

  2018年12月23日,在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称,今天再进一步发展经济,一定要把路线搞对。路线已经不是从前的单纯引进机器设备了,重要的问题是跟上世界的潮流,要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这都涉及结构性改革。

土地确权,农民的心才会安定下来

  21世纪的头十年间,厉以宁改变了研究方向。他不仅是北大教授,还一度担任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农业问题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如何让更多农民分享经济建设成果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将农业问题提到了我的研究领域。”厉以宁说。

  他曾在两年间走了14个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走到老乡们的田间地头去和他们攀谈。“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2006年3月7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完毕的时候,厉以宁拿起笔来,写下了他对即将投入新农村建设中的8亿中国农民的寄语。

  2012年12月15日,厉以宁再次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后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必要的。从事农业的散户始终会有,但毕竟是少数。而对于规模化经营的承包地,厉以宁称主要可从三方面来做:一是种植大户或种植能手;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是农业高科技企业带资本、带技术下乡,承包土地、转包土地、租赁土地,发展高科技农业。不过,厉以宁也强调,下乡的资本应该主要指农业高科技企业,而这些资本不能偏离农业;如果偏离,就要进行限制。

  针对“三农”问题,厉以宁当时认为,农业改革仍需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土地确权。“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农民的心才会安定下来,农民的积极性才会提高。”第二,大力扶持农村金融和小城镇金融,帮助农民就业。第三,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未来趋势。第四,一定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刘展超)

猜你喜欢
厉以宁全国政协改革
改革之路
厉以宁:无悔今生不自愁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改革备忘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改革创新(二)
厉以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新机遇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