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上,岳飞写下另一首《满江红》

2023-04-03 15:26
读报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岳家军满江红武昌

电影《满江红》热映,再次激起人们对岳飞和《满江红》的热切讨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武汉,岳飞曾写下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其所表达的报国之志和英雄情怀,可谓与《满江红·写怀》(即“怒发冲冠”词)一脉相承,一气贯之。

“一鞭直渡清河洛”

  武汉黄鹤楼公园东区一隅,一座高达8米的青铜雕像巍然屹立。身材雄壮的将军依马而立,左手持卷、右手勒缰,神情忧愤。这是岳飞的雕像。很少有人知道,岳飞与武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实际上,生在汤阴,葬在临安,被追封为“宋岳鄂王”的岳飞曾在武汉长期驻军,并在武汉及其周围湖北江汉流域地区度过了他一生中抗金战功最卓著、成就最辉煌、英名最震撼的7年。

  据《宋史》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秋,伪齐刘豫政权在金的指使下,派叛将李成进犯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及信阳军。翌年,岳飞提出进讨李成、收复六郡的主张,并指出襄阳六郡乃是收复中原的基本,得到朝廷认可。当年四月,岳飞奉命率军由江州(今九江)向鄂州(今武昌)挺进,继而一路向北,开始第一次北伐。经过约三个月的浴血奋战,至七月,成功收复襄阳等六郡。凭襄邓大捷之功,年仅32岁的岳飞得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屯兵武昌。

  武昌控长江、扼汉水,位于两江交汇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夏口城,后来名扬天下的黄鹤楼,就是夏口的军事瞭望台。唐宋以后,当年的军事哨所已成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无数文人墨客登楼望江,极目远眺,面对滚滚江水、浩渺烟波、历历苍木、萋萋绿洲,或感叹时空无涯、天地悠悠,或怅惘白云黄鹤、神思驰骋,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烟波江上使人愁”等无数境阔意丰的诗篇。

  岳飞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豪情满怀的诗人。第一次北伐的成功,更加激发他收复中原故土的雄心壮志,也激荡起他对故国山河遭人蹂躏的沉郁悲愤之情。一日,登上黄鹤楼,凭栏北望,低云颦蹙,江河呜咽,岳飞深感切肤之痛、锥心之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历史学家考证,自1134-1141年,岳飞在武昌驻屯水步骑三军前后长达7年,并将帅府设在今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正是以此为根据地,力图收复河山失地的岳飞又发动了功勋卓著的几次北伐战争。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间,岳家军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商、虢等州。同年十一月间,岳飞再次北伐,稳固了对商州等地的控制。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闰六月和七月期间,第四次北伐,岳家军成功打到旧都开封附近,进军朱仙镇。就在收复旧都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宋高宗连发12道金牌令,召岳飞班师回朝。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岳飞悲愤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被召回后,收复的河南失地再次沦陷,但岳飞还是基本实现了‘一鞭直渡清河洛’战略构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光艳说。

“四次北伐,屡建奇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全明说,在此期间,武汉成为岳家军誓师北伐的大本营、精忠报国的大后方。岳飞在这里设立帅府、建造军营、训练部队、组织北伐,最终实现了辉煌的战绩。“驻军武汉的这7年,是岳飞短暂的39年人生中建功立业登峰造极的7年,也是岳飞一生中抗金战功最卓著、成就最辉煌、英名最震撼的7年。”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一般认为,《满江红·写怀》大约作于绍兴初年。其时,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驱逐敌寇有望,岳飞等有识之士对还我河山充满信心,豪情满怀。“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气壮山河的豪迈诗句,恰如一篇慷慨激昂的战斗誓言、行前动员令。

  岳飞屯兵武昌,打造了一支岳家铁军。王光艳说,在武昌,岳飞设立步兵、骑兵、水军等各兵种的专门训练场,进行军事训练,至今武汉保留岳飞训练军队、生活起居以及后人纪念岳飞的遗址遗迹数十处,展现当年岳飞在这里厉兵秣马、重振河山的壮丽图景。据说,今天的武昌岳家嘴就是当年岳飞在沙湖操练水军之处。在这里,岳飞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上部队,史载“鄂渚水军之盛,遂为沿江之冠”。

  今天,在距武汉市区不到百公里的黄石铁山,有一座百年老矿大冶铁矿,是张之洞掀起洋务运动,创办汉冶萍公司之时所建。当地学者研究认为,大冶铁矿的开采其实可以追溯至岳飞屯兵之时。岳飞命士卒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置炉冶铸,经反复锻造,制成“大冶之剑”,武装将士,锐不可当。《宋史》记载,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有一条治军铁律,即“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严明的治军方略之下,岳家军坚不可摧,以至金兵中流传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然而,精锐的“大冶之剑”和岳家军,终未能实现岳飞还我河山的壮志。“外与强敌厮杀,内与奸臣角力,心力交瘁,十年之力,最终废于一旦。”王光艳说,武汉的7年,见证了岳飞壮志未酬的愤懑。

  除了《满江红·写怀》《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两首词外,岳飞还创作了《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等多首诗词,抒发内心郁闷忧愤心情。“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至此,岳飞已深感有心无力,只能叹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准备议和。宋廷乘机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首当其冲。在被解除兵权、诬陷入狱后,于1142年1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岳飞虽然背负罪名而死,但民间对他的爱戴和奉祀不减。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降旨为岳飞平反,“追复原官,以礼改葬”,沉冤终于昭雪。后在荆湖转运使赵彦博奏请之下,在鄂州(即武昌)为岳飞建庙,宋孝宗亲赐额名“忠烈”。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岳飞被追封为鄂王,故忠烈庙又称岳鄂王庙,可惜后来毁于兵乱。

  今天,武汉黄鹤楼公园内的岳飞亭(岳武穆遗像亭),有长幅楹联:“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正是这岳飞一生忠肝赤胆的写照,也是英雄精神常驻武汉人民心中的写真。

  据资料记载,岳飞亭始于1937年为激励民众抗日斗志而建。当时抗日群众团体在清理岳王庙残圮时,发现一尊明万历十年(1582年)镌刻有岳武穆遗像和云南太和人张翼先所撰四言像赞诗的青石碑,于是筹资建亭,置碑于亭中。1981年,武汉市重修岳飞亭,并立岳飞铜像。

  岳飞虽没能“直抵黄龙府”,也未能“再续汉阳游”,空将一腔报国志化为“潇潇雨歇”。然而,他“精忠报国”的遗志却受到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不歇的颂扬,成为民族精神中世代传承的力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皮曙初、李思远)

猜你喜欢
岳家军满江红武昌
满江红·贺新年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岳父收徒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童迷黑白秀
孙子列传
满江红·圆明园
满江红·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