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蜂群的不同行为特征

2023-04-05 12:56田兵樊莹王胤晨邓位喜蒋桂荣邬贵华
中国蜂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分蜂雄蜂巢脾

田兵 樊莹 王胤晨 邓位喜 蒋桂荣 邬贵华 │文

1 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贵阳 550018;2 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阳 550001;3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 550005;4 遵义市职业技术学院,遵义 563000

在蜜蜂饲养管理过程中,了解蜜蜂的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是养好蜜蜂的前提,蜜蜂繁殖、采集、分蜂、飞逃、病害及敌害防御等行为是影响养蜂生产的重要因素。而熟知蜜蜂产生相应行为的特征及原因,是饲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因此,在养蜂生产中我们常通过箱外观察和开箱检查等方式了解蜂群情况,并根据行为特征,采取有利于蜂群发展的技术措施,有效解决蜂群存在的问题,促进蜂群健康发展,获得良好的养蜂效益。

一、繁殖特征

1.外出采集

经过漫长的冬天,大寒过后气温回升,蜜蜂开始活动,外出采水、采粉,蜂群开始进入低温恢复期,此时需开始调整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并采取箱内或箱外保温方式对蜂群进行保温,促进蜂群繁殖。若新分蜂群或新王蜂群,工蜂正常进出且携粉回巢,表明蜂群繁殖正常。

2.幼蜂试飞

工蜂外出采集积极,上午采集蜜蜂携带大量花粉回巢,中午幼蜂按时外出试飞,表明蜂群繁殖较好,青壮年蜂较多。

二、采集特征

蜜蜂外出采集、回巢反应等情况关系到蜂群的发展和养蜂的经济效益。显花植物开花泌蜜习性受气候、温度及湿度等因素影响,因此,不同时间、不同流蜜期蜜蜂采集花蜜和花粉的行为特征不同。

1.不同时间段采集特征

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工蜂出勤采集,上午采集花粉较多,下午采集花蜜较多。当外界气温变化,雨后气温回升,工蜂出勤采集先粉后蜜,随着气温的升高,采集花蜜增多,花粉减少。长期阴雨,倒春寒气温低,蜜源植物排粉泌蜜受影响,蜜蜂外出采集积极性降低,出现外界有花,但箱内无蜜现象,表明植物开花未流蜜,将影响蜂群的正常生活。

2.不同流蜜期采集特征

流蜜初期,是蜂群群势增长的关键时期,工蜂采集、筑巢及抚育幼虫积极性较高,蜜蜂采集回巢携带花粉的比例较大。该时期蜂群容易出现分蜂热,开始筑造雄蜂房和培育雄蜂,蜂群的筑巢能力和哺育幼虫能力减弱。在饲养管理中,该时期需及时预防和消除蜂群分蜂热。

流蜜盛期,是蜂蜜高产的关键时期,蜂群分蜂情绪显著降低,蜂群趋于稳定,蜜蜂采集积极稳定,采蜜比例显著增加,携粉蜜蜂比较显著减少。采集回巢蜜蜂腹部膨大。蜂箱内巢框上梁容易新造赘脾,储蜜巢房被加高,蜂群内贮蜜量显著增加,傍晚蜂群内传出“嗡嗡”酿蜜声。

流蜜末期,蜂王产卵能力旺盛,但蜂群哺育能力减弱,回巢蜜蜂采蜜量减少,取蜜时,蜜蜂抢蜜、盗蜂现象严重,说明蜜源植物花期将结束,应适量取蜜或停止取蜜。

3.不同年份采集特征

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因部分蜜源植物开花有大小年之分,常会出现小年开花泌蜜量少,蜜蜂采集出现“见花不见蜜”现象。

三、分蜂特征

分蜂多在大流蜜初期或蜂群繁殖盛期发生,出现分蜂将严重影响蜜蜂采集积极性,且不利于形成群势较大的生产群,直接影响蜂蜜的生产。

1.分蜂初期特征

分蜂初期,蜂王产卵和工蜂采集积极性高,工蜂在巢脾下部或两侧筑造雄蜂房,蜂王在雄蜂房内产卵,开始培育雄蜂。该时期割除雄蜂巢,并及时加础扩巢可有效抑制分蜂热产生。

2.分蜂中期特征

该时期雄蜂幼虫开始封盖或出房,工蜂开始筑造王台,气候及蜜源条件适宜时,蜂王将在王台内产卵开始培育新蜂王。蜂群内青年蜂和幼虫数量较多,蜂王缺少产卵空巢房,筑造巢脾积极性低或不筑造新巢房。此时割除王台,可短期内控制分蜂热。

3.分蜂后期特征

王台已封盖,雄蜂大量羽化出房,蜂群群势进一步增强,蜂王停止产卵或产卵较少,工蜂采集积极性低,花粉采集量显著减少,大量幼蜂和青年蜂不外出采集,大量在隔板或巢门处聚集。此时蜂群已做好分蜂准备,分蜂热难以解除,可直接进行人工分蜂。

四、飞逃特征

当蜜蜂遇到缺蜜断子、病虫敌害侵扰、严重盗蜂、有毒有害物品刺激、炎热高温等不良环境时,蜜蜂容易出现飞逃,除了造成蜂群损失外,还增加了蜂农的养蜂工作量。因此,在蜜蜂饲养管理过程中,提前预判预知蜂群飞逃,调整保持蜂群良好的生活条件,预防蜂群飞逃,对做好养蜂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缺蜜断子飞逃

长期阴雨连绵,蜂群内饲料储备不足,造成蜂群内缺蜜断子。雨后天晴的当天或次日,蜂群易发生弃巢飞逃。需及时调整补充饲料脾和幼虫脾,避免蜂群飞逃。

2.病害侵扰飞逃

蜂群内幼虫生长发育畸形、死亡,长期“见子不见蜂”,蜂群群势急速减弱,蜂王产卵减少,巢脾呈现“花子”现状。

3.敌害侵袭飞逃

造成蜜蜂飞逃的主要敌害有蜡螟和胡蜂,蜡螟主要侵食蜂巢,造成子脾出现大量线性“白头埇”,无蜜蜂巢脾上出现线性“蜡螟网”。中蜂抗蜡螟能力弱,当出现上述特征时,容易发生弃巢飞逃。此外,当胡蜂成群捕食蜜蜂,啃咬蜂箱巢门,并在巢门周围留下大量似“粪便”内物质,且部分胡蜂进入蜂箱内捕食干扰蜜蜂时,常造成中蜂应急性飞逃。

4.不良环境引发飞逃

因盗蜂、强烈震动、有毒物品或浓烟刺激,对蜜蜂干扰较大或频繁,影响蜜蜂安宁,常会造成蜜蜂弃巢飞逃。

五、病敌害危害特征

蜜蜂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养蜂生产,是导致蜂群群势减弱,生产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熟知蜜蜂病害发生特征,及时掌握蜂群病害发生状态,可为病害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1.箱外特征

箱外观察时,巢门口拖出病死幼虫,表明箱内有病害发生。若发现巢门有成年蜂死亡,且死蜂的吻外伸,表明蜂群可能发生农药中毒[1]。若蜂箱周围有不完整蜜蜂残骸,或巢门四周有黑色“粪便”状物质,则可能发生胡蜂危害[2]。

2.箱内特征

(1)欧洲幼虫腐臭病特征

欧洲幼虫腐臭病属细菌病,高发于春秋气温不稳定季节,该病主要危害蜜蜂幼虫,感染1-2日龄幼虫,造成3-4日龄幼虫死亡、腐烂。发病较轻时巢脾呈“花子”状,并伴有腐臭味,发病严重时巢脾上只见幼虫不见封盖子。幼虫体色苍白或变黄甚至变黑,病死幼虫无粘性,容易被工蜂清除[3]。

(2)中蜂囊状幼虫病特征

中蜂囊状幼虫病属病毒病,高发于春秋气温不稳定季节,对成年蜂无影响,对幼虫危害较大,常造成5~6日龄大幼虫死亡,约70%幼虫死于封盖后,巢脾呈“花子”状,封盖“穿孔”,发病幼虫成尖头状,挑起病死幼虫时,表皮完整,内部组织液化呈“囊状”。

(3)蜡螟危害特征

蜡螟是造成中蜂群势减弱、飞逃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危害是蛀食蜜蜂巢脾,在巢脾上形成线性“网状”隧道。同时损伤蜜蜂的幼虫和蛹,蛹死后封盖被揭开,巢脾上出现不连片白头蛹,发黑巢脾上会出现蜜蜂驱赶蜡螟而咬的洞[4]。

猜你喜欢
分蜂雄蜂巢脾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割雄蜂蛹经验谈
分蜂预报和程序过程
PLA(可降解塑料聚乳酸)新式巢脾试验简报
巢脾夹
防止分蜂的方法及其利弊
高寒地区养蜂如何正确分蜂
割雄蜂房要做到事半功倍
谈雄蜂蛹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