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3-04-06 00:26刘荣森
中国商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冰雪旅游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摘 要:双循环背景下,在北京冬奥会盛典影响、全民冰雪激情提高、全国冰雪布局“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战略等系列因素推动下,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潜力良好;但现实发展仍存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冰雪区域发展不平衡、冰雪营销体系不健全、冰雪管理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应用文献计量、逻辑归纳等方法,整理我国冰雪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为新时期我国冰雪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循环;新时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索引:刘荣森.<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6):-089.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3(b)--0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进出口贸易持续低迷、新冠疫情的冲击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给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赴考任务。《“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养冰雪旅游新业态;作为新型经济增长点,冰雪旅游既是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繁荣冰雪旅游市场、通畅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又是基于北京冬奥会的全球赛事影响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何文义等(2021)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冰雪旅游的发展普及可以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方式的升级,为民众提供一种以“冰雪”为媒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善度余暇的新体验,带动文化、康养、生产制造等有关产业链的发展。

《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带动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等措施。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天然的冰雪资源为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冬奥红利”“政策红利”“冷资源变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诸如亚布力滑雪场、“林海”雪乡、崇礼滑雪场等典型发展案例。魏小安(2021)可以预见,旅游业将在经济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以休闲度假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旅游业态将在新发展格局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新机遇面前,冰雪旅游产业内部存在部分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例如冰雪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营销体系不健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等,不利于冰雪旅游的长远发展。

学术界针对双循环背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在双循环背景下研究冰雪旅游发展问题的相关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双循环背景下针对冰雪旅游现存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1.1 双循环:政策护航冰雪发展

北京冬奥的华丽谢幕,掀起了我国大范围的“冰雪热”,也激发了冰雪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2016年颁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規划(2016—2025年)》提出以大力建设冰雪场地设施,发展以冰雪竞赛表演、休闲健身为核心,冰雪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柱的冰雪产业体系,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以来,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省市区陆续颁布冰雪有关政策(见表1),为我国冰雪旅游的创新改革、普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1.2 双循环:参与人数不断扩大

2022年1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指出:2020—2021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亿人次,是往年同期的2.4倍,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900亿元,是往年同期的2.7倍。《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报告》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次,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实现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目标,到“十四五”规划末期,我国冰雪旅游人数预计超过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1.1万亿元。

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体验与热爱下,我国冰雪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国内参与人数日渐增多,为冰雪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冰雪旅游也将融入我国庞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掀起冬季户外旅游热潮,开启全面建设冰雪强国新征程。

1.1.3 双循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依靠国内大循环背景,在北京冬奥盛会影响、全民滑雪热情提高、国内资本大量入局及冰雪产业“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多重促进下,冰雪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已成为现实。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在2018—2021年投资建成的大规模冰雪项目157个,投资金额接近1万亿元,全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013年的117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200亿元,年均增速达28.1%。近年来,随着我国冰雪产业的全面布局和建设,我国冰雪场地建设覆盖面持续增大,曾经的“冰雪不出山海关”已经变成“跨越山海关,一路向南进”。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全国已建设654块标准滑雪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型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317%和41%,冰雪特色小镇数量超50个, 冰雪旅游呈蓬勃发展之势,为冰雪旅游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1.4 双循环:冰雪旅游多元融合

“十四五”发展时期提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业作为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要通过文化交织互融、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背景下,冰雪旅游市场主体不断扩大,相关从业者将文化、科技、民俗、动漫等元素融入冰雪旅游业,实现了“冰雪+”,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以冰雪的形式表达,赋予了冰雪旅游新的生命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吉林市通过“抗联英雄”“林海雪原”等当地文化打造了冰雪红色主题旅游项目;黑龙江省通过文化、动漫等融合打造了著名的“龙江冰袖”冰上演出、中国(哈尔滨)冰雪动漫展。

综上所述,在新发展格局的促进下,我国冰雪旅游的多元发展将立足满足内需,以需求带动供给,畅通冰雪旅游产业链条,继续加强产品优化、扩大内需、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等举措,构建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推动机制,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推进冰雪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实现冰雪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2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戰

随着冰雪旅游业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及产业内部由于持续的高速增长积累的问题不断增多,我国冰雪旅游业存在高速增长与竞争力不强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诸如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冰雪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说明其规模足够大,但发展质量不够好。

1.2.1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

人民群众强烈的冰雪旅游需求与冰雪装备的供应不匹配之间的矛盾,造成一次性冰雪旅游消费体验现象及产业链供需失衡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冰雪装备器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研发技术困难、产业体系亟待优化等问题,加之国外冰雪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压制,使我国冰雪装备制造难以满足内需。目前,在冬奥会等大型国际赛事中,冰雪运动设备采购目录没有出现我国品牌,并且根据滑雪服务平台GOSKI数据统计,滑雪单板、双板的前十大品牌均为国际品牌,冰雪装备例如“雪杖”“雪板”“雪鞋”“造雪机”“升降缆车”等产品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由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国内冰雪装备制造研发无法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而面对许多价钱较高的国际品牌,也足以让许多人因囊中羞涩而放弃参与冰雪旅游,严重阻滞了国内大循环,不利于我国冰雪旅游的发展。

1.2.2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冰雪建设处于萌芽阶段,冰雪旅游产业要素流动较少,体现出散点分布态势,且与文化、科技、休闲等关联产业融合不足,缺少对潜在利益增长点的创新探索,部分商家在“政策红利”“冬奥红利”“冷经济变热资源”的影响下,以数量、经济效益、流量作为其目标,忽视了冰雪文化的推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一年三季闲、叫好不叫座”成了大部分冰雪旅游的通病。大多数滑雪场经营项目、滑雪产品、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滑雪吸引旅游人士,没有形成以冰雪为中心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冰雪旅游建设,导致冰雪旅游缺乏创新,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较少,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体现品牌知名度,形成了有旅游、无文化的发展现象。

1.2.3 冰雪区域发展不平衡

对冰雪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大众选择冰雪旅游的基础条件,冰雪旅游对冰雪资源的要求较高,我国在冰雪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北强南弱”的发展态势,且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处于不平衡分布状态。我国85%以上的滑雪场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四个区域,东北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和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其滑雪场的建设数量达到207家,占全国总量的26.88%,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这些地区虽具有发展冰雪旅游的资源优势,但集群化的发展态势会造成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关键人员流动频繁、行业恶意竞争、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在北方部分经济欠发达且冰雪资源充足的地区,例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冰雪旅游目的地数量较少,冰雪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1.2.4 冰雪营销体系不健全

营销体系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健全的营销体系是打造冰雪旅游“生态循环”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区冰雪旅游项目在营销体系方面的建设略显不足,例如哈尔滨市、吉林市冰雪旅游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为了追求短期盈利目标,部分企业通过“低价竞争营销”意图获利,极易导致行业环境恶劣,且游客售后服务不健全,易造成客源的流失;部分企业在营销技术上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营销方式的普及度不高,先进、科学、高效的营销技术、理论等的运用不充分,存在影响范围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不能物尽其用,制约了营销效益的发挥,制约了冰雪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5 冰雪管理型人才匮乏

随着冰雪旅游的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人才就业岗位,诸如雪上项目教练员、冰上项目教练员、冰雪器材管理、雪场冰场管理人员等,能够解决我国人才就业难的问题。但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滑雪场地中级以上管理人才不足700人,多数管理人员来自滑雪爱好者、退役滑雪运动员群体,他们虽具备滑雪技能,但缺乏医疗救护的专业技能,难以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滑雪场冰场建设与维护人员,雪具维修人员,造雪机、压雪车操作人员,医护人员,专业滑雪教练指导员,冰雪赛事运营等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由于冰雪人才的培育周期长、成本高,加之国内冰雪人才培育质量不高、规模不足等问题,全国冰雪人才在短期内增长有限,而各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对冰雪旅游人才的专业培训较少,导致我国冰雪旅游目前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问题。

2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冰雪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

双循环背景下,依靠我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能够深挖并激发内需市场动力,以产业内需作为发展的根基,一揽生产、流通、分配各个重要环节,从而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在此理论视角下,冰雪旅游的发展需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通过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企业、区域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打通冰雪装备产业链在原料获取、生产加工、知识产权、空间价值等方面的堵点,并不断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冰雪旅游产业链水平。第一,加大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产业研究投入,以政府牵头,与各高校、企业建立科学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协同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着力突破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中国制造”的高质量本土品牌,推动产品从中低端到中高端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第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大市场的资源,重构我国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发挥庞大的内需动能,明确定位、认真学习、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改革创新,形成需求带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建立国内外市场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提升冰雪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

2.2 加强政府主导,推动冰雪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我国冰雪旅游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新型经济增长点,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础,以融合并推动地域文化的发扬为己任,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深化冰雪旅游产品多元化创新改革。以冰雪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为例:第一,各地区政府应加强主导作用,鼓励区域内冰雪旅游目的地特色化建设,充分调动相关专业人士、资金、技术三方面的要素推进产品创新,推动冰雪旅游要素与各产业之间的多元融合,使冰雪旅游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并以区域为单位,大力开发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大型冰雪商业综合体、冰雪生态公园等颇具体验感的特色项目,健全食住行、游乐购服务配套设施,使游客从观光式到参与式全新体验,再从体验式到互动式消费,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冰雪旅游不仅具有较高的体验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通过冰雪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将冰雪旅游与动漫、电影、音乐、红色、民俗等人民群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相结合,推动冰雪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2.3 加强区块合作,构建冰雪旅游区域发展共同体

打造区域互补性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升级及跨区域的文化、技术联动,还可以改善并激发更多区域的发展热点,以实现我国冰雪旅游的均衡发展。基于此理论视角,我国应加强区块合作,以“一核多元、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网络化布局,构建冰雪旅游区域发展共同体。首先,各个区域应继续加强自家冰雪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开发,并深挖区域特色文化,在充分开发自家冰雪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相邻区县村的合作交流。其次,由各地政府牵头,共同建设冰雪旅游区域发展共同体,根据不同区县特色,分化区域内功能,打造“核心体验区”“延伸发展区”“支持配合区”等发挥各区域优势,共建共享、共同开发特色互补的冰雪旅游产品,并为游客设计不同地区的旅游行程,可以使游客感受多元化的冰雪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游客资源共享;不同成员的特色品牌应具有独特性,用以规避因项目重复给游客带来重复体验或体验疲劳的弊端。最后,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冰雪旅游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及有潜力的项目和创意,各区县应做到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以实现冰雪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营销建设,健全冰雪旅游智慧化营销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迅速发展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相继融入我国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我国冰雪旅游应不断提高营销能力,推动冰雪旅游营销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区域冰雪旅游智慧化营销体系。首先,通过搭建地方、区域冰雪旅游智慧营销中心,与多种新媒体连接,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快速性、广泛性,并与已经进行大量冰雪旅游市场的深耕和资源积累的App建立合作关系,如驴妈妈、飞猪App、携程、GOSKI等企业品牌,通过共享数据资源、大数据运算定位营销目标人群,结合游客的个性出行需求,为游客推荐个性化的出行方案,并在移动终端(微信、App、微博等新媒体应用)进行营销信息的个性化投放。其次,与各大冰雪旅游目的地合作,将冰雪旅游景区及周边食住行、游乐购等产业的数据信息上传至平台,实现旅游攻略的实时分享和针对营销。同时,在未购买阶段能够实现旅游信息的及时同步,实现全媒体旅游信息多渠道实时发布,确保游客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到旅游地的信息和动态,以防景区设施维修、交通瘫痪等问题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消费者售后服务,并建立用户反馈数据库,针对意见和问题,统揽并制定长期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战略,实现冰雪旅游营销的高质量发展。

2.5 加强人才培育,完善冰雪旅游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力资源是冰雪旅游振兴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冰雪产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我国要加强政府、冰雪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完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政府、企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冰雪旅游人才培育“高校+”系统,建设人才培训创新团队,根据冰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现存问题、职业岗位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冰雪旅游人才培养的显性课程体系服务,目标是培养“冰雪旅游复合型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以高校教师的视频讲解课为主,包含“基础+核心能力+提升能力”课程的专业课,重点培养人才的通识认知和冰雪旅游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在实践方面,系统与各大冰雪旅游目的地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人才的自身能力与发展、企业需求来提供实习岗位,完成以实践为主的实践模块课程,重点培养人才对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并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知识迁移的能力,以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培养冰雪旅游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3 结语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高质量的冰雪旅游产品不仅能够使我国居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善度余暇,还能为后疫情时代冰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为新时代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基于此,在双循环背景下,各地应继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充分调动资源、加强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内涵、共建区域合作、完善人才培育等举措,协调社会各部分共同发力,因地制宜地攻克冰雪旅游发展难关,实现我国冰雪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李鹏,邓爱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发展路径与策略[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37(5):21-30.

何文義,郭彬,张锐.新时代我国冰雪产业本质及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29-38.

魏小安.新战略与新机遇[J].旅游学刊,2021,36(1):1-3.

郭金丰.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8(8):114-120.

李艳.后冬奥时期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延续: 政策变迁、行动框架及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22,43(2):43-48.

马春野. 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崔佳琦,王文龙,邢金明.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21(8):7-13.

王世金,徐新武,邓婕,等.中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冰川冻土,2017,39(4):902-909.

王金伟,郭嘉欣,刘乙,等.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2,41(2):390-405.

韩福丽,王海荣.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017,39(1):66-68+96.

孙金诚. 让“冷资源”迸发“热效应”[N]. 人民政协报,2021-07-28(012).

冯烽.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3):41-47.

刘娜.旅游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路径[J/OL].社会科学家,2022(2):29-36[2022-04-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45.1008.C.20220422.1456.012.html

范迎春.区域内互补性项目将有利于吸引冰雪旅游投资[J].金融世界,2020(2):98-99.

党挺.国外体育产业融合發展分析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7(3):127-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印发《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6-07-13, https://www.sport.gov.cn/jjs/n5032/c897545/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EB/OL].216-08-30,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745808/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31,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97/c21191178/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印发[EB/OL].2016-11-07,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349/c21089842/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6-11-03, https://www.sport.gov.cn/dyzx/n5175/c773856/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EB/OL].2016-10-31,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773859/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EB/OL].2017-09-14, https://www.sport.gov.cn/n10503/c826040/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8-12-27, https://www.sport.org.cn/search/system/xgwj/2018/1227/196298.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EB/OL].2019-04-08, https://www.sport.gov.cn/whzx/n5590/c900976/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印发[EB/OL].2019-06-05,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08/n20067635/c20446827/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EB/OL].2021-02-10, https://www.sport.gov.cn/n315/n9041/n9042/n9143/n9151/c978645/content.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冰雪运动内容解读[EB/OL].(2021-02-10)[2022-04-24].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c23723523/content.html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视频解读】“冰雪+”聚力 培育新动能!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来啦~[EB/OL].(2022-04-01)[2022-04-24]. https://www.hlj.gov.cn/n200/2022/0401/c782-11031586.html

猜你喜欢
冰雪旅游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雪乡游客调查后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反思
提升海林林业局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文化遗产视角的冰雪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