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困境与策略

2023-04-06 06:22王婧妮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王婧妮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大学英语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局限,该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达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其观念与方法已逐渐失去其优势。因此将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模式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如何利用多媒体和在线学习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新媒体,教学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重目标”分别涵盖了语言、思维、行为、社会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学习者通过习得语言知识、语言应用技巧,能较为顺利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1]作为交际能力的根基,必须以语言训练作为先行和前提。思维能力指求异思维和移情能力,即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对自身行为和观念的反思以及批判性思考能力。行为能力指观察、规范及解决行为冲突,减少行为差异的能力。社会性发展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建立关系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综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拥有阶段性及持续性的特点,需要长期培养与默化。

但在传统跨文化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受制于以下各种因素,只能片面地教授,从而无法达到上述目标和教学效果。概括来说,其弊端主要体现为:重语言,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重表层,轻内涵;重英美,轻国学;重传递,轻创新;重输入,轻产出;重解惑,轻增惑。因此,必须针对传统课堂的短板,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总体课堂教学质量。[2]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困境

1.时间局限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在各学科之中所占学分比例十分小,课时少,且持续时间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完成大纲目标,在教材内容选用上只能压缩单元,挑选学生相对更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教授。以上外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教程》教程为例,该书共十六个单元,每单元包含文化常识,深度阅读,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四大部分,而由于时间局限,最多选用七到八个单元,并精简其内容,才能勉强完成大纲在内容数量上的普遍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部分教师只能偏向纯语言技能培训,着力于词汇句型讲解、语法分析和翻译技巧,缺少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深入探讨。而交际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动态性要求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完成递进式的跨文化知识目标,但不成体系的教学安排和短时间的学习会使得教学没有整体性,碎片化,教材之间的割裂也会导致知识的重复性输入。

2.空间局限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受硬件条件和传统教学观念限制,依旧采用lecture(讲座) 进行理论知识传播,缺少seminar(研讨)、tutorials(辅导)、group working(小组讨论)等学生相对更为自主的课堂形式,非常不利于语言类教学展开,学生课堂内实操机会少,课外缺少监管与评价。尽管有学者如文秋芳(2014)提出行动研究方法,通过教学过程观察构建了“产出型语言文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上改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操不足的短板,但仅仅依靠课内讲授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的目标则很难达成。[3]

3.认知局限

即使在翻转课堂盛行的当下,课堂流程的设计依旧由教师主导,而教师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对跨文化交际认识不充分和部分教師本身文化知识欠缺,除了容易陷入纯语言技巧教授外,还容易停留在对“表层”文化,即“是什么”的关注上,难以深入探讨文化背后的成因、内涵,缺乏思辨性,从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如常见的饮食主题,通常教师只简单罗列英美国家的经典菜肴和常识性餐桌礼仪,而很难从地理、历史、社会成因等各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比。又如《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星座话题,由于教师缺少对希腊神话、道教文化的了解,无法指导学生展开更深入地讨论,只能停留在将简单、常识性文化知识翻译成英文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的层面中,没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拉开差距,也因此很快失去学生的注意力。

4.话题局限

传统教材中对跨文化交际的选材范围一般在神话、圣经、政史地、教育、饮食、风俗节日等,除开前两者学生不太熟悉的话题,后几项非常容易陷入表层文化及易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有滞后性,课堂信息容量单一,且大部分内容与高中知识有所重叠。因此,如交际口语训练中“打招呼”“点餐”“问路”等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老旧话题应予取缔。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手段的提高,其知识量越来越丰富,无论从话题新鲜感还是知识获取途径的角度,将“能够简单分析一些常见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之一都已不再是最佳方案。因此,如何“旧瓶装新酒”,在不变动“文化”大范围的前提下,紧跟时事热点,捕捉学生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更贴近其生活学习,使之真正在未来交际过程中为其所用,已迫在眉睫。

再者,目前教材内容着力于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和比较文化研究较少,过分强调英美文化, 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肖龙福,2010)。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动态的,中西方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皆有不同。只有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同时寻求到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融会贯通,从而在思维,行为上顺利解决文化冲突,以达到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目的。

5.能力失衡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四重目标”之一的语言、语用、语言策略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际教学中在各个阶段都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雅思官方2019年发布的白皮书数据显示,48%的中国考生分数在5.5-6分段,而其中口语与写作平均分尤为低,分别为5.2和5.3分,低于全球考生平均分5.9和5.7分。尽管在五年间有所提高,但仍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接近全球考生水平的是阅读技能,其次为听力和写作,差距最大的是口语技能。为改变这一现象,2007年,我国学者文秋芳等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而如何将该理论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则需要借助更多教学手段。

三、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策略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软件等,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消解媒介边缘、强交互性、强主动性、资源共享性、虚拟社群化、信息海量化,便捷化等特点。在其迅猛发展下,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1.打破壁垒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解了地域、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从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知识,弥补课堂信息容量不足的短板。教师更可合理利用线上资源,逐渐摈弃纯语言纯书面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我完成部分词汇语法的学习,用更多的时间、有意识地结合语言和文化讲授课文,用文化阐释语言 (肖龙福, 2010)。[4]

目前,词汇类的如“有道词典”“扇贝单词”“百词斩”等,都有丰富的词汇讲解、例句、全球不同口音真人发音,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和打卡功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地道的词汇输入。教师还可选择使用“超星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课外学生自主观看视频资源,如课文相关的《America: The Story of Us(2010)》《Clash Of The Gods》等纪录片,熟悉表层背景知识,实施基于翻转课堂、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先学后教,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课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辨,利用 “蓝墨云班课”、QQ、直播平台等即时监管、聊天工具,在线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下达、管理、线上测评和及时反馈,并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可选,短时间即可完成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

2.扩充话题

上述提到由于传统教材话题迭代慢,无法实时更新最新主题,因此,学生在书本上所能涉及内容十分有限。而新媒体中涵盖的海量信息则能很好地覆盖文化类话题,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角度,使其足不出户便能感受到目标国家和人群之间的行为方式,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文化意识,且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与目标人群沟通交流。在课中或课后,教师可先挑选资源,引导学生在微博或视频网站关注跨文化类博主,如郭杰瑞、澳洲大卫老师、“Hithere街访”等优质自媒体,搜索与教材内容相关,更贴近热点时事、更犀利的话题进行观看、思考、讨论。同时,可从中摘选与课文相关的地道英语表达进行学习和练习。以《跨文化交际口语教程》为例,与单元相关的话题可拓展至“英国人为什么要坚持保留王室?”“中英两国阶级固化的现象严重吗?”“中美结婚文化大对比,美国人买婚房吗?”等等。更可跳出单一的英美文化圈层,强化思政主题,响应“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号召,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动态,与中国文化、地方文化做对比,如学习“中英日三国茶文化对比”“中华地理文化遗产”“世界各国属相文化”等趣味性高且文化内涵丰富的主题。亦可观看“非正式会谈”等多国青年文化交流节目,或通过社交平台与外国网友讨论热门人物、事件,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各地文化差异,讨论学生当下最感兴趣的话题,打破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通过增惑的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减少行为差异的能力。同时,可针对视频中出现的重点表达进行讲解和练习,输入与输出,语言与文化并行,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得到综合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应严格做好教学计划,把控监管和测评关口,并及时将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从而完成完整学习的闭环。而在面对新媒体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偏激思想以及文化排异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并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产生的思想偏差,正确地、有效地进行辩证思考。从而达到在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养成学术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中各自的长短,潜移默化融入优良民族文化等思政元素,克服文化差异,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实现交际目标的学习目的。

3.鼓励产出

交际的最终表现形式为产出。针对中国学生交际口语与写作的短板,教师可利用口语软件“英语趣配音”“英语流利说”“有道口語大师”等,选择与输入内容相关的话题,督促学生模仿、打卡,坚持每周完成相应的口语任务,学习地道的表达方式。尤其应当刺激和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原创成果的产出。如,策划演讲活动、小话剧活动,制作创意十足的文化类视频;或走出校园,制作街坊等小视频,在街头用英文随机采访本国或外国人,记录其对相关文化议题的看法和观点等等,由此,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等活动,其形式可灵活丰富,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跨文化类话题,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较为专业的英语学术论文撰写,在此过程中打磨写作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可由教师手动批改或使用“批改网”等进行反馈。通过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观察,撰写英文论文能够迅速提升学生查找资料、编辑整合信息、迅速阅读大量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并且通过模仿和自主学习英文表达,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能端正学生严肃对待专业学术的态度。另外,产出形式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还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前输入为前提,高效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头脑风暴、语言输出、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以产出为主的教学活动,即可逐渐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现象。[5]

综上所述,传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各方面局限,都可通过新媒体手段逐一弥补,并可在稳中求新,利用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全面了解和冷静分析世界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中外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利用新媒体,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和隔阂,更加直观地观察并参与到文化间的交流中来。

诚然,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中平衡,解决使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需要不断思索和优化。宏观来看,需要通过国家层面对媒体积极引导和监督,使其内容积极向上,理性不偏激,主题丰富、内容饱满且有趣味性,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和媒体环境。具体执行方面,需要教师精心挑选符合当代价值观,正确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又能客观看待他国文化的优质内容。综上,重视新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的价值,合理高效地利用它们,已是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跨文化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2021058。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研究[M].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753-767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04期

[4]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06):90-94.

[5]邓华.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等教育,2016,(000):34-18.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610103)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