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多样化实践

2023-04-07 17:52徐德成
学前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幼儿美术

徐德成

[摘 要]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源自清朝《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手技”這一蒙养院课程内容,强调手艺操作的练习,后来演变为国民政府1929年颁布的《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中的“工作”,着重个人创作的表现,至2016年又演变为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规定的美感教育领域,要求幼儿园以跨领域的艺术统整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的能力。与此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和美术教室纷纷成立,提供了多种富有启发性的美术教育方法,使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实践样貌。虽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受学前教育“统整化”原则的限制未能融入幼儿园课程,但是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教育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共同促进幼儿以美感为核心的艺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美术;美感教育;幼儿美术教育

在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近年受到全球化及在地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有特色的幼教模式被相继引进台湾。各幼儿园①为了突显自己的特色,从过往的分科教学与单一典范的课程转向不同的课程模式,突出了“多元”“统整”的发展趋势。就其中的幼儿艺术教育来说,台湾地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在随时代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才艺教学的普及促使幼儿园开始聘用专业的美术教师。1991年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引入,促使台湾幼儿园开始运用艺术形式进行教学,艺术在幼教课程中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幼托整合后,台湾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于2016年颁布《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该课程大纲从“幼儿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期待”出发,将以往的健康、游戏、工作、语文、音乐、常识六大领域修改为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六大领域,期望幼儿通过幼儿园教育能够形成“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自主管理”六大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实施,该课程大纲强调以统整不分科的方式进行,同时主张幼儿园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育,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这对改变过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过度依赖美术教师有积极作用,然而又产生了幼儿园教师的美术教育涵养是否足够的问题。本文将从幼儿园美术教育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两个方面概述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幼儿艺术教育的多样性,以及在当代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美感教育是如何实践的。

一、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之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早期的幼儿园以私立园居多,在教育模式上拥有较多自主权,所以当时的幼儿园多会依据社会趋势及家长需求实施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课程。随着少子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台湾地区为推广生育计划,成立了众多准公共化幼儿园和非营利幼儿园,改变了过去以私立幼儿园为主的办园格局。2012年幼托整合和2016年《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颁布后,加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的幼儿园课程评鉴制度的压力,台湾地区的幼儿园开始全面依据《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编制和实施课程,其美术教育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若要了解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从相关教育政策内容的演变以及幼儿美术教育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来描述和分析。

(一)台湾地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致使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于1896年公布《六三法》,以此为依据管理台湾。1897年,在日本占据台湾的第三年就出现了幼儿园。除了最初台南的“关帝庙幼儿园”之外,幼儿园可以说是日本治台之初,以日人子弟为对象而构筑的幼儿教育机构。[1]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为提升农村生产力,依托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地方邻保事业,台湾地区的农村和渔村开始出现今日的托儿所。

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源于1904年清朝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所提“蒙养院”便是现时幼儿园的前身。当时的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具体内容。其中的“手技”就是后来的“工作”的前身,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学习木工、竹工、纸工、泥工、豆工及栽种花卉,使手眼协调并发展其操作能力。[2]我们从其学习内容与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当时的幼儿艺术教育只是以制作为手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精细动作与生活能力。国民政府成立后,幼儿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因多次的法令修正而逐渐提升了质量。1929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课程标准》正式将“手技”改为“工作”,包括沙盒装排、恩物装置、图画、剪贴、泥工、缝纫、木工、织工、园艺等具体内容。[3]这虽然比“蒙养院”丰富许多,但是在学习目的上大同小异,仍然强调幼儿对相关技术技能的学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人撤走,国民政府废止了日本统治下的文教制度,移入当时大陆实施的《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幼稚园设置办法》等制度。[4]1949年,台湾地区实施戒严令。虽然其幼儿园课程标准经历了1932年、1953年、1975年的多次修订,但是受戒严令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在内容与目标上没有很大的改变。如1975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规定“工作”课的范围包括参加实际之工作、模仿成人职业工作、模仿家庭的工作、为美而工作等,具体内容包括沙盒、积木、画画、纸工、泥工、木工、缝纫、园艺、饲养、烹饪、雕刻工、通草工、废物工等。[5]从课程内容来看,涉及各类“工”的“工作”除了培养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之外,还包含对幼儿造形能力的培养。不过,问题是当时的教师没有关于艺术创作的明确观念,不知对幼儿来说艺术创作是模仿还是创意表达。同时,木工、缝纫、园艺、饲养、烹饪等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这使得当时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又成为生活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幼儿学习和发展未来生活的能力。

1987年台湾地区宣布解严,同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新修订了幼儿园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工作”(美术)领域应达到以下教育目标:满足幼儿对工作的自然需求;培养幼儿良好工作习惯与态度;促使幼儿认识工作材料与工具的使用方法;扩充幼儿生活经验并培养工作的兴趣;增进幼儿欣赏、审美、发表及创造的能力。[6]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工作”领域的课程内容为绘画、纸工、雕塑、工艺四个方面。可见,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已开始脱离过往成人把幼儿当成小大人的观念,而回归到幼儿本身的发展及需求,尤其是其对课程的重新规划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更能聚焦在艺术学习如何达成教育目的上,教育内容也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然而,尽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这一新的课程标准,当时的幼儿园普遍面临着让幼儿接受小学般正式学习的压力。这使得才艺教学的风潮渐渐盛行起来。[7]其中,校外的儿童美术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对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幼教专家的学成归来,主张儿童本位、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更加盛行,[8]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幼教理念及课程模式也被相继引入台湾,如蒙特梭利教育、高瞻课程、华德福教育、方案教学、瑞吉欧教育模式等。各幼儿园开始相继采用符合本园教育理念的课程模式。[9]特别是瑞吉欧教育模式,对台湾的幼儿美术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在台湾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会经常运用艺术形式探讨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组织。

2011年之前,台湾的幼教机构可以分为托儿所和幼儿园。托兒所归社会行政机构管辖,属于社会福利工作,以照顾婴幼儿的生活为主;幼儿园归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基本学习能力。随着2012年《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颁布实施,托儿所与幼儿园实现了整合。2013年,台湾地区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司颁布“美感教育中长程计划”,其中提出“美感教育从幼时起”的行动,认为幼儿教育至中等教育应循序渐进地推进“美感播种”“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计划,透过“课程与教学”“支持资源”“教职知能”三大面向的实施,让儿童健全发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无限可能。2016年,台湾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提出幼儿园的课程应包含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六大领域,以实现幼儿园在课程内容上的统整。其中,美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让学前儿童喜欢探索事物的美、享受美感经验与艺术创作、展现丰富的想象力、响应对艺术创作的感受与喜好,由此培养学前儿童“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三项能力,能联结正面的情意与产生愉悦的感受,并喜欢进行有关美感的活动,以达成“情意”的学习。为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戏剧等“艺术媒介”,让幼儿通过活动能感受、创作、赏析及回应美的人、事、物。[10]

(二)台湾地区校外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面临两个难题:第一是专业人才不够,美术教师需要接受再教育;第二是工具不够,上课不顺畅,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11]这种环境促使民间有心人士积极推广儿童美术教育,成立了多个美术教育团体,如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儿童美术教育学会、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美术教育学会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委员会。除此之外,为了推进美术教育实践,一些美术教育专业人士也纷纷成立儿童美术画室,招收的学员年龄降至学龄前,其中有名的包括三采艺术教育中心、学前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新创美美术教室、雄狮画班、苏荷美术教学中心。这些美术教室均属于校外美术学习场所,由于大部分家长认为体制内的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校外的美术教室专业,加上各美术教室各有其教学特色,因此期望孩子多才多艺的家长皆会把孩子送到美术教室学习。这些有名的美术教育团体和美术教室对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1. 成为儿童美术教育推手的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

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是省立台北师范艺术科毕业的小学教师(陈宗和、张锦树、郑明进、张祥铭、黄殖庭等人)于1957年成立的儿童美术教育团体。[12]这些小学教师不满当时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为改变当时的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在日本儿童美术教育新知的影响下组建了这一体制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改革团体,寻找儿童美术教育的新出路。该团体经常主办儿童写生画展览、儿童美术教学研讨,成为当时台湾地区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先驱。当时学校的美术辅导员都要仰赖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启导,是台湾地区早期民间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著名团体。[13]它出版的《百代美育》月刊对台湾地区儿童美术教育的推动更是功不可没。[14]

2. 以画展推广儿童美术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会。

儿童美术教育学会是由台湾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家于1968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文化组织,其最初的委员包括陈汉强、叶楚生、莫大元、张志铭、吕桂生、郑明进、吴王承、李宝凤、何福祥、黄朝湖、刘修吉等人,目的是提高台湾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研究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教材与教法。该学会每年定期主办全国性征画比赛,举办世界儿童画展暨国际巡回展,出版世界儿童画展专辑及儿童美育季刊,召开国际儿童美术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该学会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由于积极举办世界儿童画展,对于了解世界各国儿童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推广国内儿童美术创作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 结合研究与实务的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

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由一群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体,其最初的成员包括王秀雄、方朱宪、何清吟、李英辅、林曼丽、袁汝仪、黄才郎、许信雄、郭祯祥、蒲玉蓓、张进传、郑玉迭、樊湘滨、谢松辉、苏振明、潘元石、蔡叶伟、蒯美瑛、林美江,陈处世、陈武镇等。[15]该基金会的宗旨是改革儿童美术课程与教学;通过调查、评估、研讨、出版等方式,提升儿童艺术教育之学术研究风气与水平;以展览、演讲、教学观摩、刊物发行等方式积极推广儿童艺术教育。该基金会于1993年创办《儿童艺术文教杂志》(季刊),主要讨论幼儿视觉艺术教育的理论及教学实务,其中包含大量的幼儿美术教案实例,为一线幼教教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99年,经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委员会策划,该基金会主编出版了《幼儿造形感觉游戏》一书,填补了当时缺乏3至6岁幼儿美术教材的空白。该书依据国际主流的美术教育理论及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聚焦绘画、雕塑、版画、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依难易度的不同,编写出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智力、感情、社会性、知觉、美感、创造性发展的教案,是台湾地区较早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编写的幼儿美术教学实务书。

4. 把美术与学前教育统整起来的三采艺术教育中心。

三采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大台中地区最具规模的民间艺术展演及推广教育机构。该中心在1987年还成立了三采艺术托儿所,首创艺术教师驻校进行协同教学的模式,是台湾幼教机构最早出现的跨领域艺术统整教学的先例。除学前教育课程外,三采艺术托儿所的儿童每周会学习各种艺术课程,包括美术、陶艺、戏剧、舞蹈、音乐等,学期末则会以主题式的戏剧表演来统整所有艺术学习。此外,该中心还同时设立了三采儿童艺术教育推广组,定期举办儿童美育讲座及亲子活动、儿童艺术教学研讨会及观摩,发行《三采艺术简讯》(季刊),培养儿童美术、陶艺、音乐教师。这些艺术教师被台湾很多知名幼教园所聘用,直到1998年该中心停办。不过其首创的专任(驻校)艺术教师在幼儿园进行艺术统合教学的模式却保留了下来,在今天台湾很多的幼教机构中都能看到这种教学实践形式。

5. 开创五段式美术教学法的学前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

儿童美术教育家许荣哲于1986年去国立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留学,1990年回到台湾后创办了儿童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又于2002年成立了“Art Family儿童艺术教育馆”,积极推广理想的儿童美术教育。在此过程中,该研究社提出了五段式美术教学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暖身暖脑,指以游戏的方式带动愉快的工作情绪,同时通过发展大小肌肉,学习如何应用工具,把儿童带入美术学习中。第二步说明材料特性,指在教学时向儿童说明材料的“安全性”与“特质性”,并通过对话促使儿童产生创作动力。第三步自由创作,指支持儿童用个人的方法创作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在此过程中,技巧会因“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而逐渐成熟,并发展出属于儿童个人的独特风格。第四步分享、欣赏与指导,指教师与儿童分享创作的喜悦,并依据儿童的潜能与经验再指导,同时把对艺术家作品的解析融入儿童的学习中。第五步清洁、礼貌与责任,指教师引导儿童养成有责任有礼貌的生活态度,同时依据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采取游戏带动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材料动力教学法、哲学讨论教学法、美学经验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16]可以说,这一五段式美术教学法开创了具有步骤性与方法性的幼儿美术教学方法。

6. 推广基础美育的雄狮画班。

雄狮画班(其正式的名称是雄狮美术造形短期职业补习班)成立于1977年,其目的在于改善儿童美术学习的环境,同时关注基础美育,希望依据儿童心理发展及社会生活,设计一系列内容活泼的课程,提供多样素材及艺术形式,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让儿童乐于参与创作活动。雄狮画班服务的对象从幼儿到小学生,是台湾历史悠久的美术教室。[17]虽然该画班主要在台北市开展活动,但是由于该画班与台湾每位儿童都曾使用过的雄狮牌美术用品有关,所以台湾儿童对“雄狮美术”这个美术教育品牌一点都不陌生。

7. 实践齐泽克教育理念的新创美美术教室。

新创美美术教室由美术教育学会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委员会的李英辅、蒯美英等创办。他们认为儿童的美术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所言具有艺术性。为改进当时的儿童美术教学,新创美美术教室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念,以研究实验和推广发展儿童美术创作为活动宗旨,希望发展真正有益于儿童身心成长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适龄的课程与引导,培养儿童的美感经验、创造力、社会性和智慧。此外,该美术教室还从事儿童美劳师资的培训工作,出版经典名著《美术教育的源流》丛书,辅导公私立托儿所、幼儿园、才艺班、小学之工作科、美劳科教学,以提升儿童美术教学研究水平。[18]

8. 以美术馆带动儿童美术教育的苏荷美术教学中心。

苏荷美术教学中心的前身是林千铃老师于1986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的儿童美术教学中心。1991年,林老师在台湾桃园成立西门教室,其幼儿美术班的课程特色是让儿童认识美学及艺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以艺术多元表现的手法,透过多样媒材的实验,启发儿童的视觉敏锐度,激发儿童的想象力。[19]2003年,该中心成立苏荷儿童美术馆,其定位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心”,服务对象不限于儿童,还包括父母、教师及相关人士,甚至社会大众。依托苏荷儿童美术馆,苏荷美术教学中心从课程的角度规划展览与教育,这使它不只是一个美术补习机构,同时是一个提升儿童美感教育的艺术导赏机构。

9. 幼儿园中的校外专业美术学习。

台湾的幼儿园除了会安排一般的美术学习活动外,还发展出一种在幼儿放学后由幼儿园承办的课后才艺课。这种才艺课通常种类多样,包括美术、音乐、陶艺、舞蹈、戏剧等,其产生源自台湾的经济起飞,家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孩子提供多样的学习,同时也希望孩子具备多才多艺的能力,是家长望子成龙成凤的象征。这种放学后的才艺课程完全由任课教师设计,由于没有与幼教课程很好地联结,所以一般采取分科教学的模式。

总之,校外的儿童美术教育由于沒有受到幼儿园课程标准的限制,因此能发展出独特的课程特色。不过,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还是最为常见,其中以践行五段式儿童美术教学法的学前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实践齐泽克教育理念的新创美美术教室、以美术馆带动儿童美术教育的苏荷美术教学中心最具特色。但是,这些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探索都未能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主要原因是幼教课程主张不分科的统整课程。

二、幼儿园教师与艺术教师在幼儿园所扮演的角色

台湾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一般由幼儿园教师带领幼儿完成。受到民间美术班及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幼儿园也会聘用专业的艺术教师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在幼教专业与艺术专业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本文接下来将讨论艺术教育取向如何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

(一)实施传统模仿教学的教师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对事物外表的翻印,是绘画和雕刻这类艺术形式的基本功能。模仿观的盛行主要源自对“幼儿由于经验不足,应模仿成人的美术再现才能有优质的艺术表现”的认识。这在台湾日据时代就开始盛行。随着教育的开放,由于模仿并不具创造性,所以这种模仿观逐渐被摒弃。不过,由于城乡差距及家长观念的滞后,仍有一些幼儿园和教师会顺应家长的要求,运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这在那些强调认知学习的幼儿园中更是如此。

(二)支持儿童自由创作的教师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使人“在不自由中获得某种如同自由之物”的少数领域。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儿童天生就具备自由的创造力,只要成人不去干扰或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就会发挥出来。“自由创造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即是受到了1940年以来美国“创造性”美术教育的影响。在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创作观念之下,教师会经常为儿童提供自由画、日记画以及在学习区的“美劳角”创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儿童的自由创作,但是若无教师适当的引导,便会容易形成放任的学习,进而影响幼儿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学习区“美劳角”的活动,更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与辅助,才能支持幼儿在自由创作上有更高水平的表现。

(三)幼儿园专任(驻校)美术教师

台湾地区的幼儿园普遍认为幼教专业教师的艺术教学在专业上不及美术教师,因此幼儿园为了提升在艺术教学上的专业性,会特别聘用专任的美术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上,则有“分科教学”和“协同教学”两种方式。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仍以“单元”课程为主,由于“创造性”的艺术教学开始盛行,一些幼儿园便顺着这股潮流,以艺术领域为课程核心,成立艺术幼儿园,台中市的“三采托儿所”即是当时的代表。这种幼儿园的课程除了有一般的“单元”课程外,还有美术、陶艺、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科目,俨然成为幼儿艺术教育学校。但是,后来随着更多的幼教课程模式引进台湾地区,这种分科模式慢慢回归到幼教课程的统整模式。不过,时至今日,专业的美术教师仍被幼儿园普遍聘用,或是为了幼儿园的分科美术教学,或是为了幼儿园课后的才艺课。例如,台中的早稻田幼儿园、四季艺术幼儿园皆聘有专任的美术教师。

(四)协同教学的艺术教师

协同教学指两个或以上的教师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共同执行教学活动,彼此之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地区的幼儿园之所以会有协同教学的艺术教师,是受到了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影响,其目的在于让驻校艺术教师配合整体课程进行教学。在课程设计上,艺术教师需依照“主题”或“方案”课程的内容,提供与之相衔接的艺术活动,以帮助幼儿通过艺术视觉语言厘清观念、回顾与统合所学知识。课程进行的方式是艺术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讨论课程,了解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及问题,如果能够运用艺术来强化幼儿的学习时,艺术教师即是主要活动的带领者,幼儿园教师除了协助之外,主要是进行观察记录。这些观察记录是后续课程延伸的主要依据。在艺术教师带领的活动结束后,幼儿园教师将延伸及深化先前的学习。

笔者在幼教现场多年,发现幼儿园教师对美術教育的相关理论认识并不深入,大多只对幼儿绘画发展有较多的认识,对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视觉文化等艺术教育取向并不了解。在媒材技法之运用上,幼儿园教师也只具备基本的概念,当面对媒材的探究或是课程需使用特殊的素材时,就会不知如何选择及运用。产生这种不足的原因是幼儿园教师在接受职前专业培养时只涉及了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没有像中小学教师专业那样可以专注于单一艺术教育的持续学习,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深入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能上显得较为初浅。同时,幼儿园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统整化”原则修订的。[20]这种“统整化”原则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统整的观念下进行艺术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能在统整的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否则幼儿的美术学习会流于初浅。因此,如何让幼儿的艺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学习效能,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关于艺术教学的相关理论及专业知能,将是当今幼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课题。

三、幼儿美术教育融入幼教课程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虽然台湾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随教育政策的调整而有所变化,但是从过去到现在,特色课程的概念没有变。在课程大纲的主导下,幼儿园仍然可以依据自己的教育宗旨采取不同的教学理论及模式。因此,透过幼儿园的课程运作,我们可以一窥台湾地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一)以艺术为探究媒介的“主题课程”和“方案教学”

在“主题课程”中,教师会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生活,预先规划学习的内容。与之不同,“方案教学”则是依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及需求,支持幼儿进行深度的学习探究。不过,无论是“主题课程”还是“方案教学”,都支持幼儿应用多种艺术媒材来理解和探究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二)应用艺术媒介体验“身、心、灵”的华德福课程

华德福幼儿园在台湾地区虽然不普遍,但是每个城市大概会有一到两所。华德福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包括每周固定的两节湿水彩画(以渲染画法为主)和蜜蜡课,其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在的心灵感受与情感。所以,它需要教师创造和提供特殊的教育情境与资源,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支持者,重在引发幼儿的情意表达。

(三)作为幼儿的另一位教师的“艺术工作室”

“艺术工作室”虽然并不是新概念,但是在幼儿园却是一种新的环境创设。学习环境是幼儿的另一位教师。丰富的教育情境能够引发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索学习,因此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园都设有“艺术工作室”,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艺术探究条件。瑞吉欧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台湾后,幼儿园原来只纯粹提供幼儿美术创作材料的地方被转换成具有丰富媒材及展示幼儿作品的物理性空间。有研究者指出“艺术工作室”的物理性变化比起理念或观点上的变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变化的结果,因此“艺术工作室”是一个具有邀请性和启发性的空间。[21]幼儿园的“艺术工作室”一般包括幼儿创作区、幼儿作品展览、艺术家作品欣赏、媒材收纳展示等空间和功能。媒材的收纳与展示是其中的重点,可以从“艺术元素”的角度来规划,包括点的媒材、线的媒材、面的媒材,也可以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设计,包括绘画素材、黏士素材、版画材料工具等。这都是“艺术工作室”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当幼儿进入“艺术工作室”,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创作资源,以支持他们的探索学习。例如,台中市的爱弥儿幼儿园、马里兰幼儿园都设有这样的“艺术工作室”。

(四)“美劳角”的螺旋式运作

学习区的“美劳角”是台湾地区的幼儿园会普遍创设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发生的艺术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该区角提供各式各样的美术材料及工具,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创作表现。近年更是发展出“区中区”的概念,指在一个学习区角中,同时有一个到两个的小区角。例如,“美劳角”又会分为编织角、陶土角两个小区角。“美劳角”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工作室”,教师会准备多样的媒材及具有邀请性和引导性的情境来吸引幼儿进行学习探索,是属于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创作之地。幼儿园创设学习区角的理论基础包括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幼儿在“美劳角”的学习是基于实际操作体验和个人能力进行的艺术创作。不过,在此学习过程中单凭幼儿自主探索还不能够实现其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幼儿在“美劳角”的学习,教师还会运用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引导幼儿通过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层次。

幼儿在“美劳角”的学习创作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自由探索的艺术学习活动。幼儿在“美劳角”创作之初,会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媒材进行探索,通过与自身生活经验连接进行创作表达。这时产生的作品会依据幼儿的经验及发展能力来呈现。如果教师期待他们的创作表现有所提升,就可以邀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在班级讨论环节进行分享。通过同伴的提问与建议、教师的统整,幼儿对自己的作品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获得了相关建议后,幼儿可以回到“美劳角”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的深度探究。这样螺旋式的创作与修正使幼儿作品的完整性和表达性不断提高。

第二种是主题学习活动的延伸。这是指在主题课程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进入“美劳角”,尝试运用各种美术媒材,对主题学习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这要求“美劳角”准备的媒材工具必须与主题活动创作所需的媒材相一致。例如,在探讨车子的结构时,除了平面的设计图外,如果教师还希望幼儿深入探究车子的立体结构,那么就应在“美劳角”准备一些符合汽车造型特征的回收物,如纸盒、免洗筷、盖子等材料,以支持幼儿对车子立体结构的探究。

“美劳角”是一个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索学习的地方。教师开始需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关注幼儿是否只停留在探索媒材的表层学习上。当幼儿无法继续创作时,或者幼儿认为自己的创作已达到满意时,教师可以与幼儿讨论,或者就幼儿的创作进行班级分享与讨论,通过教师的建议或同伴的力量,让幼儿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五)美感教育领域的艺术统整学习

《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划定的美感教育领域包括视觉艺术、音乐、戏剧三大范畴,要求幼儿园为幼儿营造具有学习性的美感环境,提供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媒介,规划并保障充裕的學习时间与空间,同时能够依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艺术活动,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感官探索。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幼儿美术教育,所以将只讨论其中的视觉艺术(美术)部分。

美感教育领域希望培养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三项能力。其中,“探索与觉察”是指幼儿运用五官和知觉探索、觉察生活周遭事物,了解事物的可能性,发现各种视觉的美。“表现与创作”是指在累积相当的探索经验后,幼儿尝试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媒介,进行个人独特的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是指在累积相关的觉察经验后,幼儿能够进一步对生活环境或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与响应,能够提出个人对美的观点。笔者认为就这三项能力在美术上的学习发展来说,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比重。例如,在小班年龄段,应着重“探索与觉察”的培养,“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只是在萌发期。在中班年龄段,重点可以放在“表现与创作”上,“探索与觉察”只针对新的事物进行探究,“回应与赏析”则处于欣赏学习的初期。到了大班年龄段,重点应放在“表现与创作”和“回应与赏析”上,“探索与觉察”则主要是探索新的媒材或是欣赏新的事物与艺术品。

美感教育领域的学习特别关注“情意”和“艺术媒介”两个层面。所谓“情意”层面是指幼儿在观赏或创作美的过程中,能够联结个人的情感,并通过艺术创作进行表达。当作品能够呈现幼儿的真情时,幼儿就会自然形成美的感受。所谓“艺术媒介”层面是指幼儿通过多元的媒材工具及视觉元素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想象。

总之,为建立幼儿基本的美感素养与能力,美感教育领域期待教师能以统整的方式把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统合起来,其中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主题活动或是“美劳角”的学习来进行。主题美术活动是依据主题课程的内容而进行相关的美术学习,如在探究小区时,为了解小区的环境,除了让幼儿实地采访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素材制作小区模型进行探究。“美劳角”的学习则是着重环境的创设,通过多元媒材及学习信息让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不过,通过班级的讨论分享,这种个别化的学习也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共享。

四、结语

综上可知,台湾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融入幼教课程的理论包括儿童中心的美术教学、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艺术元素之应用及《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所强调的艺术统整学习。幼儿园教师与艺术教师在幼儿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种,从实施传统模仿教学的教师到支持自由创作的教师,从专任(驻校)美术教师到协同教学的艺术教师。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观点来看,幼儿园教师应肩负艺术教学的责任。但是,从专业知能的角度来看,艺术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更有利于跨领域的艺术统整学习。幼儿园课程中的艺术教学模式包括以艺术为探究媒介的主题核心课程、应用艺术媒介体验“身、心、灵”的华德福课程、作为幼儿另一位教师的“艺术工作室”、“美劳角”的螺旋式学习及美感领域的艺术统整学习等。各种幼教课程模式都会依据幼教园所的教育理念与宗旨,因应幼儿的学习需求而提供合适的艺术体验。此外,虽然校外的儿童美术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但是由于幼教课程一直强调“统整化”,所以前者一直未能融入幼教课程。幼儿园无论应用哪一种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皆遵从统整的教学原则。这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与幼教课程中的美术教育各自保持了相对独立性,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促进幼儿以美感为核心的艺术素养的发展。

注释:

①在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在2011年之前被称为幼稚园,由于其所指实质相同,所以除相关文件外,本文统一采用“幼儿园”的称呼。

参考文献:

[1][4]翁丽芳.从台湾史观点论台湾幼儿教育的发展[J].教育资料与研究,2011,104:1-26.

[2]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76.

[3]简楚瑛.幼教课程模式[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1-344.

[5]许信雄.幼儿园工作教学研究[M].台北:中华色研出版社,1988:1-128.

[6]台湾教育司.幼儿园课程标准[M].台北:正中书局,1987:1-25.

[7]林育玮.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途径[J].台北师专学报,1987(14):23-46.

[8]翁丽芳.幼儿教育史[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1-375.

[9]许孟勤.台湾1991—2011年幼儿教育课程研究的回顾[J].幼儿教保研究期刊,2013(11):43-64.

[10]许芸菲.从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看教保员美感教育培训[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20,9(11):72-75.

[11]萧静娥.童画推手:台湾儿童美术教育从头说起[J].美育,2003,131:30-33.

[12]刘振源.儿童画教材教法[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6:1-126.

[13]李恒.张祥铭儿童美术教学与“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D].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学系,2008:1-214.

[14]苏振明.二十世纪美术教育史的回顾与启示:“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相关思考[J].美育,2000,117:84-92.

[15]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台湾法人网[EB/OL].(2022-12-03)[2022-12-31].https://org.twincn.com/item.aspx?no=24978108.

[16]许荣哲.学前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网[EB/OL].(2022-01-10)[2022-12-31].http://artfamily.com.tw/index.htm.

[17]雄狮画班.雄狮画班[EB/OL].(2018-07-02)[2022-12-31].http://school.lionart.com.tw/2018/.

[18]新创美.新创美美术教室[EB/OL].(2014-06-05)[2022-12-31].https://newcreativebeauty.blogspot.com/.

[19]苏荷儿童美术馆.台北苏荷儿童美术馆[EB/OL].(2022-12-05)[2022-12-31].https://artart.com.tw/.

[20]张淑美,吴秋波.幼儿园工作教材教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1-240.

[21]吴子文.认识瑞吉欧:瑞吉欧教育在韩国的再建构[M].唐梅,译.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1-391.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XU Decheng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Taiwan Li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Taizhong 408284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w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of Taiwan province originated from the manual skills of the course content of the “Zhou Ding School Charter” in the Qing Dynasty,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 of manual operations, and then promulgated the “work” of the kindergarten’s provis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1929, emphas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personal creation. Until the 2016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Preschool Care-taking Activities”,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sensation education requires the teac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ross-field arts to establish children’s basic literacy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outside schools is diversity.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s and art classroom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to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art education method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art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a great deal, so that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has a variety of expressions, of which the common goal i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esthetic sensation for it’s the core of children’s artistic literacy.

Key words: children’s art, the education of aesthetic sensation, early childhood art education

(責任编辑:赵南)

猜你喜欢
幼儿美术教育幼儿美术
探析剪纸艺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生活化视角下的幼儿美术教育问题探讨
幼儿美术的培养与智力开发
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陶行知生活理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