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视角下环境类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探讨

2023-04-10 01:29张文睿刘音孔彪曹晓强刘洁
科技风 2023年9期
关键词:重构教学内容

张文睿 刘音 孔彪 曹晓强 刘洁

摘 要: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其能力的提升也是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创新要落实“以本为本”的要求,除了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设计和重构教学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其内容是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本文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标准,分析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四有”的角度提出对教学内容重构建议,并用于环境类课程——“环境监测”教学实践,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习革命。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重构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Also,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 of "regarding the books as basis" in teaching innovation,in addition to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s,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thing is to design and reconstruct teaching conten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d also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Its content is the key way to foster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andards of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contest for college teachers,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Haves",and applies them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cours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teaching and better promote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Keywords: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Teaching contents;Reconstruction

教師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主要是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既源于教学目标,又服务于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缺少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潮流下,新标准的课程建设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挑战度均较传统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评分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特征,有深度、广度,反映学科前沿、渗透专业思想、使用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课程思政目标得到实现,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和重构上要具有“四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本文在分析教学内容重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环境监测”目前教学存在问题,从有用处、有差异、有高度、有行动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探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为后续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重构的意义

教学内容重构(Teaching content reconstruction),是根据学生需求、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师的科研或工程积淀、教师对教学大纲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等,依据教科书的脉络,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再配置、再改造、再优化,以形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堂实际讲授内容[1]。课堂教学内容重构体现了大学教学的特点。首先,大学教学不单是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探索。既要探索,就要纳入教科书之外且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其次,大学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内容不仅适应社会需要,也要引领社会发展。既然要引领,当然要纳入教科书没来得及写入的前沿内容。最后,大学教学鼓励创新批判性思维。这意味着不能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看成定论来死记硬背,而要以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批判的方式吸收新的知识,来更新建构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带来新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纳入[2]。

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环境科技发展脱节[3]

目前“环境监测”使用的教材较多,但主要以奚旦立老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主。该教材以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原理等为主,系统性和政策性较强。但近几年随着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环境新问题如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海洋微塑料污染等的关注,监测指标和环境标准等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现在课本内容与环境科技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匹配。

(二)教学过程与实验操作、实际岗位脱离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专业实践性课程,对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校将环境监测与实验课程作为两个独立课程分开教授,虽然在理论教学上章节系统完整,也会涉及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采集及预处理、样品分析监测过程、监测结果的评价等知识点的讲授,但很多理论枯燥难懂,脱离实驗操作强行理解和记忆,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思考;同时也与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

(三)产教融合互动不深入

受学科影响,目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侧重教材理论内容过多,对比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衔接较少,所教授内容在实际职业领域深度有限,难以触及企业或工作单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因此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综合度不够,很多企业在接手毕业生之后还要对他们进行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教学内容不适应当前企业需求,产教融合不深入,阻碍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5]。

三、“环境监测”教学内容重构的方法与实践

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构,首先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诚然,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可脱离教科书的逻辑体系、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基于教科书作为参考资料。但随着教学对象和技术发展的变化、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深化和实际工程体会的增加等,教学内容也要随之变化,将已有内容通过剔除、改造、优化、关联等方法进行重构,高于教材本身,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适应发展和改革创新。实现高于要求,在对“环境监测”教学内容重构时可通过“四有”特征标准[6]来进行。

(1)“有用处”。对于高校和职业院校来讲,现代教育侧重的是实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民生中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强化监测基础理论,更应该能够通过所教内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境问题,让学习者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从学习成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拥有生活幸福感,这样就更能凸显教学的价值。比如在城市生活,空气污染是否严重是否适合出行,可以结合空气质量指数AQI内容进行讲授和扩展;室内甲醛、苯等有机污染物是否超标,可以通过讲解室内空气样品采集和污染物测定来了解。同时,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凸显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教学内容重构要考虑解决实际问题、支撑专业学习和提升生活品质三个要素。

(2)“有差异”。教学内容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及时吸收理论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备课、常讲常新。内容不仅来自单一的教材,还应该广泛结合其他同类教材的优点,广征博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对教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比如在讲解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和物理性污染监测章节时,教师可分别融合《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教材,拓宽思维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重组和创新[7]。同时,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科的最新成果相融合,尤其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难题,既要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更要有自己的思考结晶,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比如,科技发展诞生的最新监测手段,有解决海洋环境石油污染的油污监控技术,有了解湿地环境状态信息的多时相化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等,这些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对象。

(3)“有高度”。首先,教学内容一定要弘扬社会主旋律,树立正确价值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讲解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和统计处理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公正的原则,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作风。其次,要突出时代新征程,符合发展新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因此,教师要了解当下国情,掌握产业发展、人民需要、社会矛盾、技术进步等信息,将教学内容与当前实际产业和生活、前沿技术相贴合,凸显社会新热点,用所讲授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解决人民生活的新需要,体现职教新价值。

(4)“有行动”。对于高校来说,教学内容应凸显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职业特色,这样学到知识才有用。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也是一门培养训练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因此,教学内容不仅要有课堂理论讲授,还应该有相当量的实验操作和工程展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际操作,以实际操作促进理论的掌握。比如,在讲解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时,可以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后,去实验室结合实际操作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在老师强调完实验室安全后,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耗材、配制试剂,实验过程也由学生自己讲解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在实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与老师或同学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可将企业实际监测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校企联合确定实训项目并共同授课,为企业或就业单位量身定做所需要的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这样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操作技能,在理论教学中加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实际知识,更好地实现了学生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结语

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潮流下,新标准的课程建设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挑战度均有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也作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的基本手段,所讲授内容如何有利于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目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结合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重构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特征,能反映学科前沿、渗透专业思想、融合课程思政、带动校企互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创新能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许驰,陈庆章.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原则与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4):137-143+151.

[2]沈霞娟,胡航,张宝辉,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学习方式的发展现状及关系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2):48-57.

[3]杨晓庆,陈军,王双,等.《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05):287-288.

[4]梅金凤,李忠玉,欧红香.基于OBE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21,23(13):243-244+247.

[5]白晓龙,花海蓉,姚进一,等.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2,21(03):20-25.

[6]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与备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393714849274801.

[7]任少铎.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版本教材融合教学——以“电功和电功率”为例[J].物理之友,2021,37(01):31-32+43.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QX2021M06);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BJ20200502);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TD20200501)

*通讯作者:张文睿(1986— ),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重构教学内容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