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样态与发展思考

2023-04-10 13:35沙俊梁卿
职业时空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沙俊 梁卿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从2021年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中选取164项校企合作成果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省市发展也呈现不同样态,但同时存在区域校企合作成效总体不尽如人意、校企合作资源省际不均、中职校企合作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对此,京津冀地区可以从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推进科教融合、夯实中职校企合作基础四个方面施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科教融汇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因此,各省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所以,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也映射了各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样态。京津冀地区作为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与创新具有典型性。基于此,本研究以2021年京津冀地区省级教学成果奖为研究样本源,分析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的特点与问题,总结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果,明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发现:学界主要聚焦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困厄、原因、疏解策略等几个方面。从研究视角出发,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经验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类型的重要体现,从而有学者通过研究校企合作性质,从概念入手分析校企合作,如俞启定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内涵入手,剖析了校企合作的实质在于契约关系的厘定、校企需求与工学结合[1]。二是依托学术理论剖析校企合作的实践问题,分析校企合作现状,如吕建强基于松散耦合理论审视校企合作问题,认为学校与企业具有共同目标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双方组织合作兼具耦合性与松散性,并将校企合作冲突产生的动因归于合作中忽视双方差异、合作的不对等性、组织运作缺乏规制[2]。三是凭借实践探究的数据资料展开研究,这类研究从分析角度又可分为企业视角与学校视角。在企业视角中,有学者基于企业调查报告发现:企业日益凸显出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政府政策支持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3]。在学校视角中,有学者经过职业学校师生访谈发现,管理者迎合政府评估和注重升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激励机制、学生职业认知不足、实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导致了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的实践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4]。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探讨、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较多,多是以经验归纳为主,但从结果导向出发,分析、评判校企合作现状与质量的量化分析研究尚不多见,而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作为各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体现,对各省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此,本研究试图基于京津冀164项校企合作获奖项目,分析校企合作现实样态、揭示校企合作的发展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对策,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教学成果转化,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样本与数据收集。截至2022年12月底,京津冀两市一省都公布了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从两市一省公布的获奖项目情况来看,共有164项获奖项目由校企合作完成。总体分布如下:北京市51项、天津市49项、河北省64项。

2.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 Excel對 164项校企合作教学成果获奖项目进行统计归类,重点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获奖项目数量与等级特征,获奖主题聚焦在哪些方面、获奖成果的职教层级分布、合作完成单位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参与企业的数量、性质、所属产业类型,了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特点,更加科学直观地展示当前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样态

(一)获奖成果的总体情况:总体不尽如人意,区域不平衡

从表1来看,京津冀两市一省在职业教育领域共评出获奖成果702项,其中校企合作获奖项目164项,占比23.4%,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京津冀校企合作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需要校企进一步加强多元深度合作。从校企合作获奖项目总量来看,河北省有企业参与的获奖项目达到64项,高于北京的51项和天津的49项。从校企合作获奖项目占获奖总数的比例来看,天津市校企合作获奖项目占获奖成果总数的35.8%,明显高于北京的22.7%和河北的18.89%。这说明,与北京和河北相比,天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较为活跃,成效显著。京津冀三地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发展不均衡。

(二)成果维度:获奖趋势集中与省市多元发展

1.获奖成果的等级分布特征。从获奖成果汇总的等级分布来看,京津冀三地共评选出特等奖46项,其中有20项成果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类获奖项目占比43.5%(见表2)。在一等奖和二等奖中,校企合作类获奖项目占比分别为27.2%和22.4。京津两市没有评选三等奖,河北省则评选了三等奖。在三等奖中,校企合作类获奖项目占比为17.1%。从数据来看,随着获奖等级的逐渐提高,由校企合作完成的获奖成果占比更大。这充分说明,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

2.获奖成果的主题分布特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研究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甚至国家层面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成果[5]。对获奖项目主题按区域进行分析,按频次高低统计出每个省市排名前7的关键词。(见表3)

对校企合作获奖成果的主题进行统计归类后表明,“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协同育人”“专业建设”是京津冀地区获奖项目的三大主题。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研究在特等奖校企合作获奖成果总数占比高达60%,可见各省市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契合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需求。产教协同育人主题主要包含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学校和企业及以行业育人资源协同、产学研用的融合、研学用一体等关键词,如天津市二等奖《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长、资源共享——华为ICT学院产教融合模式实践》。专业层面校企合作成果丰硕,是各职业院校增值赋能的主要着眼点,也表明在京津冀地区专业对接产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深入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省市研究主题有着共同关注点,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河北省获奖成果中“三教改革”“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主题词出现频次较高,可见河北省更加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内容。京津两市都聚焦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两市着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全面赋能促使职业教育形成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格局的现实诉求。天津市聚焦学徒制主题,北京市则强调实训体系构建,反映出京津冀地区协同错位发展成效与区域城市功能互补。

校企合作获奖成果在体现区域发展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与政策热点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岗课赛证育人”主题体现了京津冀地区积极建立体制机制与搭建平台鼓励优质技能竞赛项目转化为开放性实践教学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赛教融合模式正在形成[6]。“国际化”主题反映了京津地区努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形成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的决心。乡村振兴主题的热点关注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助推农业促农增收相关政策实施有着密切联系。

3.获奖成果的职教层次分布特征。从获奖成果的所属教育层次看,省级职教类教学成果奖可以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和中等职业教育类两大类别。获奖成果教育层次的判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成果完成单位的性质,即根据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7]。比如,天津市特等奖《文化引领平台支撑机制保障:新能源教学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第一完成单位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校),由此判断此成果属于高职类校企合作获奖成果。有一部分第一成果完成单位不是职业院校而是其他机构,此类获奖单位既不属于中职院校也不是高职学校,但可以从获奖成果名称来判定。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而此学校属于教师教育培训类学校,根据项目名称《“文化+科技”特色的中职教师创新创业“四步多能”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可将其归入中职类。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64项校企合作获奖成果中,34项属于中职类,占比20.73%;134项属于高职类,占比81.67%。(见表4)

从中高职层次校企合作获奖的各等级奖项数量占比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都呈现高职获奖多于中职获奖的情况,可见中职在校企合作中相较于高职院校缺乏企业吸引力,难以创造企业合作的“兴奋点”。因此,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中职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4.获奖成果的完成方式分析。获奖成果的完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校企合作实践探索过程中合作办学和联合培育的现状。数据显示,在校企合作获奖项目中,2个单位合作获奖项目最多,达到87项,占到了校企合作获奖项目的53%;3个、4个单位合作获奖的项目分别为54项、16项,占比分为33%、10%,而5个单位及以上的项目比较少,占比4.26%,仅有7项。(见表5)

聚焦完成单位的类型性质,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中职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科研机构等7类。从完成形式来看,校企合作获奖成果的完成形式包括以下4种:校企合作、校企行合作、校企研合作、校企政合作。更多行业协会/学会、公司/集团、科研单位加入职教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不同资源类型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此外,科研院所的加入,将教育教学与技术成果转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技术攻克难题的进度,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维度:企业参与和行业发展同向而行

1.获奖企业的性质。企业性质按所有制性质可以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3类。经过查阅获奖企业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百度企业信用相关网址等多种方式,对203家获奖企业的性质信息进行系统、科学地整理、分类[9],发现获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比68%,这与民营企业的特点有关。而国有企业占比24%,三资企业占8%,占比较少。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动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不可替代的力量。具有制度灵活、市场信息敏锐等优势,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也更强烈。但总体来说,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传统制造等行业。

从获奖企业数据来看,国有企业占比达到24%,远低于民营企业。但从获奖质量角度出发,国有企业获奖单位大部分获得特等奖、一等奖。这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在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

2.获奖企业的规模。根据最新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规定,笔者将203家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统计显示,中小企业获奖成果数在京津冀地区总数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可见其已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力军(见图1)。许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期,它们对人力资源需求较大,急需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解决技术难点[10]。另外,本届校企合作获奖完成单位中有57个大型企业,获奖企业中为大型企业的北京市有19个,天津市有24个,河北省有14个,并且京津两市大型企业获奖都集中在特等奖与一等奖上,其中北京市大型企业在特等奖与一等奖获奖总数有12个,占北京市获奖大型企业总数的63.1%,职业院校积极与大型企业合作,这与大型企业的生产设备齐全、合作制度完备等平台和资源优势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校企合作获奖大型企业获奖却散布于各个等级的奖项中,与天津、北京聚焦于高层次奖项明显不同,这可能因为京津良好的职业教育资源而导致虹吸效应,促使河北境内的大型企业流向京津地区,使得河北省校企合作中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效益難以达到预期。

图1 获奖企业的规模分布图(单位:家)

3.获奖企业的产业分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三大产业,分别是以农林牧渔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据此统计确定获奖企业的所属产业。(见图2)

图2 获奖企业产业分布图(单位:家)

本届职教成果奖的产业分布比重呈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结构,且与京津冀地区三大产业占各省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结构相一致。可见,职教成果奖获奖企业所属产业分布与目前京津冀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呈正相关[11],说明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符合社会需求。此外,第一产业企业主要是“三农”相关企业,第二产业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制造类、机电类行业,第三产业重点关注的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旅游、电子商务、医学、养老等行业。这些成果回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是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功能新定位,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

三、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京津冀校企合作获奖成果完成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探寻职教类教学成果奖中的“企业因子”,研究企业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和获奖企业的参与情况。研究表明,获奖成果的数量与等级分布呈现出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差异性发展的特点;获奖主题重点聚焦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时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热点,衍射出京津冀地区校企合作推动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获奖主体的多元性表明其校企合作组织覆盖面广,共享资源得到拓宽;从获奖成果的职教层次分布来看,高职校企合作成果丰盈;参与企业情况与产业发展呈现一致性,体现出校企合作关注京津冀人才供给侧与产教需求侧的融合。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

(一)校企合作成效不尽如人意,科教融合有待加强

从校企合作获奖总体情况来看,京津冀地区2021年共评定702项教学成果奖,但校企合作获奖数量仅有164项,占总量的23.4%,而由一个职业院校独立完成的获奖数目却有224项,可以看出“单干”获奖数量远远超过校企合作获奖项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从获奖主体来看,在164项的校企合作获奖中,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是获奖主力军,占比达53%,而在协同创新、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政企行校研”多种性质单位联合培育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并不多见,而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对于增强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产教真正融合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京津冀地区仅有7项是科研院所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奖的,可见跨域协同与科教融汇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企合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意愿,而办学主体单一则不利于职业院校满足市场变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不高,虽然产业结构的转型促使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企业的内生需要,但由于缺乏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满足,为规避风险与损失而放弃长期合作;第二,行政校企横向合作交流不够,企业和学校合作多停留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培训的浅层次,较少深入到专业培养方案、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开发等方面。同时,行政校企各主体间的沟通渠道不足,信息传递受运行机制缺陷等因素阻滞,使得资源协同互补不够,合作没有形成合力;第三,职业院校合作张力不足,为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本应与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但现实中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适配度有待提高,因此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不足。此外,科教融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催化剂,科研院所也是校企合作的助推器,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教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所以京津冀一些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较少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导致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企业需求和人才供应匹配不高。

(二)校企合作资源省际分布不均,区域协同力度不足

从校企合作获奖数量的省际比较来看,河北省虽然颁布教学成果奖总数最多,但校企合作获奖比例仅占总数的18.8%,而相比而言,北京与天津获奖成果的占比大、层次高。另外,从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数量来看,虽然河北省与天津市平齐,都是70个,但天津、北京获奖企业所获奖项层级,尤其是质量较高的特等奖与一等奖比例明显高于河北省。这说明,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京津两市的规模和质量均明显好于河北省,这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关系。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与区域经济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并直接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作为链接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办学模式,必然会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河北省虽然是工业大省,但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京津两市,导致河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于京津两市要薄弱。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持续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到2020年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但从获奖主题来看,获奖成果局限于学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而提及区域协同发展的获奖成果却并不多见,可见在校企合作上区域协同发展主题亟待关注,跨区域办学主体协同合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中等职业学校产业支撑力不足,校企合作短板明显

校企合作本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不例外。但从数据来看,中职与高职在校企合作上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现状。从获奖数量来看,164项校企合作获奖成果中,34项属于中职类,占比20.73%,134项属于高职类,占比81.67%,超过八成获奖成果归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从企业参与数量来看,也呈现相同情况,与高职合作的企业明显多于中职。从获奖主体看,京津冀地区获奖单位中“单干”的中职比例高于高职。这些都说明,中职的校企合作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高职。

京津冀地区中职校企合作整体状况不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办学条件的不足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因此企业在合作时自然会选择更优质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就京津冀地区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而言,中等职业学校明显低于普高,很多中职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辦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用人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中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受中职升学教育倾向的影响,学校主动或被动地对于校企合作办学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三,中职院校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京津冀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专业设置过于大众化,甚至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缺乏地区特色,招生计划不能及时适应区域内的就业市场需求。

四、多管齐下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

(一)协同创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弥合区域资源失衡与推动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京津冀地区要提升区域整体校企合作质量与平衡省际差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跨区域、可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优势互补的整体,加快实现三地间校企合作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促进高水平企业、职业院校带动河北地区的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推动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整体协同发展[12]。另一方面,以政府统筹为抓手,采取政策倾斜,加大对河北省校企合作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京津两地的校企合作资源向河北省合理流动,缩小京津冀三地校企合作质量差距,发挥区域发展的涓滴效应。与此同时,三地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宜本地发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培育自身职业教育品牌。

(二)融会贯通,推动校企合作提质培优

学校与企业的不同利益诉求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与校企合作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而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一是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机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13]。为了更大程度上降低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合作成本,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必须融入更多的法律保障要素,同时以政策法规作为辅助性手段,减少校企双方因非合作目的而导致利益纠葛,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二是积极组建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在政府指导与参与下,进一步鼓励京津冀地区行业、企业、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职业院校育人水平;三是建立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机制,基于产业结构与工作任务组建成群,紧扣校企之间产业人才需求,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同时以区域特色与优势产业为依托,聚焦优势专业,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4]。例如,河北省积极承接非首都城市功能,致力于构建“4+4+3+N”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链。由此为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吻合,大力发展并重点扶持数控技术、互联网等技术升级的现代制造业专业,这是河北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三)科教融汇,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科教融合是指科学技术、应用研究与教育应当实现融合汇聚,旨在通过强化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的深度结合,加强科技、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提升科教资源与产教资源适配度,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在校企合作中,汇聚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资源,组建科教融合平台,职业院校主动挖掘企业需求,聚焦制约京津冀企业发展的原因,开展多元主体协同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科技产业发展两层皮,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助推,但前沿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大批高技术素养的一线员工。通过校企研多元主体办学,让科研院所参与到职业院校教材设计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利用教育数字化手段,将企业工作场景以及新工艺与教学课堂、实训实习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从而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人才融入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提供重要保障。

(四)夯实基础,加强中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针对中职院校对企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各省市政府应加大对中职院校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经费支持,提升中职院校自身办学质量,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吸引力。与此同时,要基于本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积极贯彻落实“中职双优计划”,发展一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其次,中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以升学与就业相兼顾为落脚点,根据院校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企业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中的参与路径,提高其参与程度和参与效度,促进达成由短期临时的浅层次合作转向产教深度融合的战略性合作[15];再次,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将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和调整有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必须作好适应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中等职业院校布局与专业设置的协同调整,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促进作用,满足本地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

参考文献

[1] 俞启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1(01):1-7.

[2] 吕建强.组织关系视角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4):47-52.

[3] 屈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角色定位的实证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1(04):26-34.

[4] 冉云芳,周芷莹,田志磊,顾德仁.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2(04):24-32.

[5] 劉晓宁.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特征与思考——基于16省(市)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76-85.

[6] 梁燕.示范引领、开放创新: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回眸——基于2017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数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03):45-49.

[7] [9][10]吴儒练,杜侦,吕品.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企业参与特征及贡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6):52-58.

[8] 杨英,陈琳,周雪梅.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向探析——基于两届职教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分布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20(05):49-55.

[11] 杜侦,王梦麟,池丽泉.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8):39-46.

[12] 薛圆美,梁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中期成效与优化路径——基于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自评报告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3,39(02):52-59.

[13]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hengce/

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l

[14] 郭奎芳,牛金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分析及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4):43-49.

[15] 胡国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22(10):27-3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