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技艺双修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3-04-12 01:40周雅
职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中职

周雅

摘 要:在以美化人、以文化人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要实现内涵发展离不开技艺双修的人才支撑。为解决当前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技”与“艺”不平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理念先行与政策保障、合理布局课程、提高教师质量、完善艺术素质评价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中职    文化艺术    人才培养    技艺双修

“技”有技术、技能、技巧等意,是职业能力最核心的部分。“艺”是指艺术素养,一般而言指对艺术形式或艺术作品的感受、体验、评价和创造。在文化艺术领域,“专业技能”是“技”的主要体现,与此同时“技”也需要“艺”的涵养。

随着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突出强调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技能人才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要通过开展艺术鉴赏与实践等活动,发展中职学生的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当前有关艺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层次,中职层次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中职毕业生适配的岗位有限和具有可替换性,如今单一的技能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技”与“艺”独立存在,也相互影响。笔者从技艺双修的角度对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提升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质量提供参考。

一、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技艺双修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

(一)产业发展是外在动力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海南博鳌发布,相关数据彰显我国作为文化强国的实力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有学者也用研究表明,中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稳定的大幅上升趋势。

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基层文化人才和技能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中职学校是文化艺术产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 ,人才供给不平衡、素质不均都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相關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地方文化和旅游、教育等部门要联合培养人才,让县域中职助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并要求美术产业要推动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手工业产业要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二)成长成才是内在需要

职业技能是技能型人才从事特定的职业所必备的技能要素,技能的成熟程度与学生的就业水平息息相关。审美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职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自主选择、亲身经历与情感交融的过程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过程,同时在艺术情境中体验、产生的审美情感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利于德艺双馨人才的培养。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学生不仅要掌握绘画、表演、设计制作等职业技能,还需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在艺术活动中提高职业审美、职业合作、职业适应、职业幸福感以应对社会需求的千变万化,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拥有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价值,形成对艺术事业追求的正向价值。

二、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自古以来,“技”与“艺”争论的焦点都在于技大于艺还是艺大于技。但在当下技能型社会建构的背景下,专业技能备受重视,导致当下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技大于艺的培养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明、课程设置上技与艺失衡、教学过程中技与艺失联、艺术素质评价没有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明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要求培养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艺术核心素养。但实际贯彻起来各中职学校面临不同的困难,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比如在课程标准实施、师资安排、教学设备等方面没有按《标准》予以落实。此外,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对专业教育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有所忽视。

(二)课程设置上技与艺失衡

其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当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大体由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两部分组成。但现阶段一些基础模块课程有简单化、形式化倾向,扩展模块课程有名无实,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专业发展。同时,艺术类公共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课程之间缺乏互补与融合。

其二,课程内容无特色。现阶段中职教材更新缓慢,公共艺术课程无法体现当今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且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枯燥,未能与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融合,缺乏专业和地方特色,导致学生的文化理解、创意表达等艺术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满足。

(三)教学过程中技与艺失联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找到解决操作技能与艺术素养培养兼顾和融合问题的路径,导致技艺“失联”。首先,教师在课堂输出的是大量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欠缺,且教学资源缺乏,学生不能在艺术活动和艺术情境中体会到动手操作的快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计划中技能目标的完成,而对艺术素养培养目标未予重视;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讲授灌输,缺少启发与创新,整个课堂艺术氛围不浓厚。

(四)艺术素质评价没有以人为本

教育部相关领导在谈到如何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时指出,要全面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当下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对艺术素质评价不够重视,且评价方式单一、泛化,没有体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此外,现有的评价标准更多指向学校规定的课程教材,评价结果导向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三、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技艺双修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理念先行与政策保障

艺术不仅是闲情逸趣,也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要发展的学科门类,其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应明确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看到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为艺术学科和艺术行业培养人才,同样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首先,要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统筹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加大经费投入,成立艺术素养教育的职能机构。其次,地方政府要努力落实好艺术教育计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在艺术资源的供给上,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为城乡中职学校配置艺术资源,协调社区乡镇艺术资源进校园。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為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搭建桥梁,保证有充足多样的艺术实践和企业实习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获取审美信息,激发艺术体验感和认同感。

(二)合理布局课程使技艺平衡

要解决技与艺在课程上的失衡问题,应该增加公共艺术课,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关系。专业课、公共艺术课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审美素养的内容载体。第一,要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开发高质量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根据专业需要融通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基础必修与扩展选修,处理好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关系。第二,根据专业需要,围绕艺术学科相关知识开展艺术教学设计、开设综合活动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和实践运用能力。第三,根据本地艺术资源和行业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文化主体意识,讲好行业故事。让学生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

(三)提高教师质量使技艺互促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第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艺术家、工艺大师,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现学术与技术的交流碰撞,提高专业吸引力。第二,中职学校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大赛。技艺双修还需技与艺在教学层面的相互促进。这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创新运用,思考艺术课堂的教学原则。最终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中碰撞艺术思维、产生艺术共情、实现教学相长。

(四)完善艺术素质的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既要加快构建评价体系,也要对已有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完善。第一,评价不仅要可测,也要具有客观、公平与灵活的特点,不仅要发挥评价的考核作用,还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第二,评价指标应全面。在艺术素养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确定非常重要。评价指标既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相关标准要求,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各项评价指标要突破教材知识圈,走进自然与社会生活,最终使艺术美渗透于学生情感,温润学生心灵。第三,艺术素养是综合素养评价的重要内容,艺术素养教育发生在课堂内和校园外,所以要构建信息化平台,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用信息化实现多元主体评价,发挥评价的时效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伶俐,文琪.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3).

[2]余韵,徐国庆.基础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J].职教论坛,2020(9).

[3]崔晓迪,李慧.京津冀中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35).

[4] 徐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中职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