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制作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3-04-12 00:43陈敏
职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陈敏

摘 要: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多媒体制作专业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从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开发的方法和内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发实施了系列综合实践课程。本文详细总结梳理了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思路与过程,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综合实践课程

一、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背景及课程定位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成为合作的关键点。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多媒体制作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经过几年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开发背景

多媒体制作专业发展方向紧跟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定期进行调整。从2019年开始,多媒体制作专业整合多年来的资源,逐步形成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以“媒体服务”和“工具应用”为主的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了学校、企业、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专业布局,并首批入选北京市知识技能型技师专业,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进程安排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其在专业岗位上快速成长的最重要的能力。多媒体制作专业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导,将五年的校内培养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操作能力、加强认知能力;第二阶段以一体化课程为主;第三阶段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场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二、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路径与实施

(一)课程开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延展“教学空间”

通过多年努力,多媒体制作专业开发完善了“世赛宣传系列”“亲子教育类短视频”等综合实践课程。

1.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丰富课程维度

多媒体制作专业3门综合实践课程各具特色,分别与媒体、企业、政府合作开发,每门课程都自带“超额回报”,在技能培养之外,给予学生更多收获。“世赛宣传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与央视合作开发,在校学生与目前国内高水平短视频平台直接对接,完成实际项目制作,熟悉完整项目制作流程,所制作视频在央视移动客户端投放播出。该课程思政维度高,学生通过参与体会工匠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课程内容源自企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综合实践课程项目是企业深度参与的真实项目,在课程开发前期,评估项目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高度。多媒体制作专业所开发的3门课程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专业培养源于岗位,该企业里有一定数量的岗位符合培养模式中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中所依托的岗位。选择合作企业时,倾向于专家访谈会上专家所在的企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偏向选择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企业目前所应用的主流技术是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

3.课程实施以项目为依托,拓展教学场景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采取以项目为核心,校内外共育的模式。首先,课程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结合世赛、新闻栏目等,学生深度参与,对任务完成的难度和广度有了深刻体会。其次,学生需要到不同城市去采访和拍摄。最后,学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难题,对于学生日常工作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以企业专家为主导,挖掘“培养深度”

1.发挥企业专家优势,根据工作要求分解项目

以“亲子早教类短视频”项目为例(见图1),首先,分析项目市场价值和行业竞争情况;其次,企业专家就项目背景、要求、目标和分组思路,按照真实工作流程对项目进行整体描述;再次,对学生、教师和专家按子项目进行人员分工,学生能充分了解一个大项目的团队配合方式;最后,对每个团队提出子项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并进行评价。

企业专家填写项目书详细说明项目的预期成果、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工作要点和工作方法(见图2)。

2.从“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的教学内容设计

企业专家和教师根据项目和教学实际,将大项目分解成子项目。子项目的课程转化结果,是整个综合实践课程的落脚点。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将每一个子项目作为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转化,开发鱼骨图。鱼骨图是项目转化成学习任务的重点,需要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并且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情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应在子项目转化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3.学生先“实习”再“学习”的综合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在第四学年。在学习中,学生能了解到每个项目的整体工作流程,能观察到不同岗位的导师要求,能体会到实际工作对任务的具体要求,为第五年的学习选择方向。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第五年的学习效果显著,学习自驱力显著提升。

4.从“小任务”到“子项目”到“综合项目”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大项目分解为子项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任务,只有每个小任务完成得足够好,才能把整个拍摄的子项目做好,只有前期拍摄到位,后期剪辑的工作才能更为顺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体验自己的小任务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机制多元化,提升“培养质量”

1.综合实践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多维化

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开发学习任务的同时就要考虑评价的元素。企业项目评价比较直接,主要有时间、成本、质量3个要素。学习任务的评价以学生能力为维度。目前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内容共有6个维度:课程思政、职业素养、劳动教育、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作品评价,用不同的表格进行计量。6个维度也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这样的评价模式能有效地兼顾项目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融合。

2.社会实践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按小组进行,对每个小组从8个方面(过程任务完成情况、考勤、自学能力、对待项目态度、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详细的记录,并能监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

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连接点,真实项目的实践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加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场地得到扩展,充分体现课程的先進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三年来,不少学生都得到合作企业的青睐,毕业后直接入职,还有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平台。

(二)课程思政更显成效

综合实践课程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在课程评价中也专门设置了考核项。以“世赛宣传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学生有机会对选手进行面对面采访,优秀的同龄人对他们有极强的感召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三)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

多媒体制作专业开发的3门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去不同的场所学习实践,这种开放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走出去和企业人员共同工作,学生切身体会到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体验到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的重要性,获得与校园学习截然不同的经验。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型复合人才,技工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规律,校企优势互补,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按照技工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情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有目标自主学学会学
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