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老年教育“游学养”课程设计与开发
——以宁津县“非遗文化”和夏津县“乡村振兴”主题课程为例

2023-04-12 05:43刘泽众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养蟋蟀文化遗产

□ 刘泽众

为充分满足老年群体康养、教育、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养老需求,山东省德州老年大学选取宁津、夏津两个县市区作为课程试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游学养”融合课程。如,利用宁津县的杂技艺术、蟋蟀文化、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打造“非遗文化”游学养课程;利用夏津县的温泉区、桑黄基地、旅游小镇、古桑研究院等地方景点,以及桑葚、桑黄等地方特产,打造“乡村振兴”游学养课程。这两大课程将“游”贯穿于“学”“养”,聚焦“非遗文化”“乡村振兴”两大热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融合性、时代性,为“游学养”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宁津县:“非遗文化”游学养课程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

宁津县非遗资源丰富,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宁津杂技被山东省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津是第一个出版《蟋蟀志》和第一个蟋蟀罐生产基地县,是“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斗蟋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蟋蟀罐也因其制造工艺古老、文化气息浓厚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宁津的传统美食也相当丰富,有保店驴肉、长官包子、大柳面为代表的三大地方特色美食。

宁津县“非遗文化”游学养课程路线设计突出集约化、便利化优势,集中安排在德百杂技蟋蟀谷进行,具体路线为杂技欢乐大世界——大博物馆群——研学拓展基地——休闲度假区——康养园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游学养”课程与服务。课程充分利用德百杂技蟋蟀谷的剧场展演优势和研学拓展基地的综合性优势,提升老年学员对宁津杂技、蟋蟀文化、传统美食等非遗传统技艺的再了解、再鉴赏。如学习蟋蟀罐制作工艺时,特设手工制作环节,给老年学员提供可以上手实践的机会,切实感受工匠精神,陶冶艺术情操,助力老年学员成为非遗的“银龄传承者”。

本课程设计采用“五感”教学法,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打造立体化、沉浸式的课程体系。在“五感”教学的同时,由带队教师穿插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保护实践,使学员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征、历史传统、时代价值,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和保护原则。创新搭建“非遗传承人+老年学员”的沟通学习平台,探索建立“一位匠人授艺、一名教师带队、多名学员实践”的“1+1+N”课程模式,吸纳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强师资队伍,鼓励和发动有专长、有威望的中老年学员成为非遗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让非遗文化走进生活、走近群众,实现非遗人才的代际传承和技术衔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二、组织实施方案

除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体系外,还采用课堂报告、讨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和实物等多种方式展示非遗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和活态特质。引导学员组建非遗调研小组,在课堂进行个性化展示。

1.课程安排

本课程的实施以“行前筹划、行中建构、行后评估”为总方针,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游学养”为结合点,根据季节等因素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出行前,组织学员进行课程架构的介绍、注意事项的宣读,对课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潜在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从老年学员的视角,利用既往经验,提前做好充足的思想建设和准备,确保出行安全;出行中,穿插讲授非遗文化、民俗风情、艺术特色等;出行后,做好游学小结,开展游学分享活动,组织学员进行汇报交流、课程评估等。坚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对非遗企业和各类民间工艺作坊进行实地调研,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在老年大学开展讲座,介绍传统工艺流程和生产状况。

2.课程管理

建章立制,制作《“游学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助推“游学养”课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展。游学基本信息包括本次“游学养”课程的名称、核心目标、主要线路、安全注意事项、学习记录、考核评价体系等。

学员们乐享“游学养”课程

三、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以体验、感知为主要目标,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等活动为主要内容,鼓励、引导老年学员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2.表现性评价。返程后,需要通过分享收获来丰富拓展个人体验,增强“游学养”课程的获得感。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学习成果展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等,通过及时充分的展示交流,在自我与同伴的评价中完成表现性任务。展示方式包括:技能类——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直观记录课程内容;技术类——通过抖音、美篇等App制作视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文字类——自愿提交书面报告。以“非遗文化”游学养课程为主题,文体不限,包括参观笔记、考察报告、诗歌散文等。

3.发展性评价。通过任课(带队)教师点评、班级互评、学员自评,形成完整的三维评价体系,准确、客观反映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效,促进学员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评分排名前30%的学员,可以获得下一次的“游学养”课程优先报名、学费减免的权利,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老年学员学习的自发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能。

夏津县:“乡村振兴”游学养课程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

夏津的游学路线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颐寿园——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夏津德百温泉度假村,形成体验式、探究式、陶冶式的教学模式。

(1)以实践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夏津县“乡村振兴”游学养课程设有摄影、写生环节,其核心是引导老年学员有意识地亲身感知与探索(自然生命力),形成社会伦理(社会生命力)以及对生命世界的领悟(精神生命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实现目标价值转变,创造美好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课程大纲,灵活设置实践活动,引导学员在实践中接受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本领。(2)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在本课程中,教师组织学员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交互式、创新性的提问。问题可由学员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既可以是学术性问题,也可以是常识性问题;可以是单一学科,也可以是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员通过实地观察、采访调查等活动,进一步明确学员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员多角度、多途径探究问题,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3)以情境为依托的陶冶式教学。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突出认知性和情感性在构建教学活动上的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主题游学养课程中,充分利用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产业兴旺的经济社会要素,构建文旅融合的教学情境,穿插讲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带领村民致富的楷模事迹。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教学,引导学员汲取榜样力量,体悟“境中之情、境外之音”,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季节性、实用性等层面,多维度规划课程主题。例如根据桑葚成熟季节,在春夏季节安排桑葚文化体验项目,重点设计写生、摄影等环节,为老年学员搭建户外学习平台;冬季安排温泉保健,体现休闲养生等不同主题。在开发游学养项目时,整合党史学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让老年学员在青山绿水之中赓续“红色基因”,以“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二、组织实施方案

1.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一是签订协议书、承诺书等,明确学校、老年学员的责任权利。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旅行安全责任。二是专门配备安全员。比如在夏津温泉度假村,需要安排安全员在水池旁看护,防止发生摔倒、溺水等安全事故。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2.教师和工作人员培训。培训按照“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要求,对带队教师、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礼仪、应急处突等专业培训。严格把关“游学养”课程中的食、住、行、游、学、养各个环节,包括途经的每一个景点要有指示牌、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医疗中心等配套服务,为老年学员提供细致周到的安排,提升“游学养”服务质量。

三、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以小组方式进行。由选举产生的组长配合带队教师,对学员的学习状态、进度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评价时,应将“游学养”中的“学”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和测评重点。为保障学习效果,每一处参观地点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在行前告知老年学员,让其做好充分的认知和行动准备。

猜你喜欢
学养蟋蟀文化遗产
贪玩的蟋蟀
与文化遗产相遇
蟋蟀的决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诗的“别材”与学养
蟋蟀的小屋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蟋蟀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