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拉·李丁斯基静物摄影空间表现研究

2023-04-14 03:37沈华玲
参花(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静物摄影创作

一、引言

劳拉·李丁斯基是芝加哥大学视觉艺术系的教授,她的摄影作品大多以静物为对象。其静物创作一方面流露出17世纪荷兰静物画和之后的一系列静物绘画的痕迹,另一方面又具备当代艺术表达的特质。劳拉·李丁斯基将静物画看作是“一种与我的文化、我的社会相契合的方式”,并注重在其静物创作中关注空间要素。那些看似渺小,处于空间中不稳定位置的静物,在她的镜头下完成了一种创造性表达。

二、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

受制于传统纪实报道摄影理念的影响与束缚,在传统摄影中直接以空间为主体进行探索的摄影创作寥若晨星。随着空间经验的变化,以列斐伏尔、詹姆逊和福柯等为代表的学者们意识到空间在后现代思想中的重要性,空间的价值被凸显,使得“空间转向”成为20世纪下半叶较为瞩目的文化思潮。“空间转向”突破了传统摄影理念对空间的禁锢,转而以一种空间化的思维模式启迪了当代摄影空间表现和空间问题意识。因此在当代摄影中,空间成为被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在当代语境下,空间参与到更为深刻的艺术感知体验中,空间给予个体或群体对于记忆、社会、身份认知等话题更为深入的思考。空间从以往作为摄影作品中的社会实践与活动的背景和陪衬,转变为反映人的意识的重要容器。在一些当代摄影作品中,作为主题的空间成为空间叙述必不可少的主体,空间的符号性、叙事性、权力构造、时间性等均通过空间本身而显现。

三、李丁斯基摄影创作概述

李丁斯基是当代少有的、专门拍摄静物的摄影师之一,作为在当代静物摄影领域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李丁斯基的静物摄影作品流露出的强烈特征在于她对摄影空间的重新认知与表现。在她的作品里,空间不再简单地归于从属地位,而是成为其作品重点探索的一个主体要素。同时,李丁斯基的作品又蕴含着自身独到的艺术语言,让人们在混乱的现实中,去发觉作品背后细微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李丁斯基主要拍摄情侣,她拍摄的《维纳斯暗喻》摄影系列作品作为对当代情侣的视觉研究,展现了当代恋情侣之间的亲密互动和约会的场景。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丁斯基转向拍摄静物,静物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题材,另外,静物与女性、家庭和亲密关系具有关联性,于是李丁斯基在静物摄影中找到了探索的空间,她意识到静物创作可以“探索微小的和更大的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恋人之间的亲密肖像,到由室内餐桌上废弃的静物构成的虚空所引发的对生命短暂本质的反思,李丁斯基运用空间这一要素构建了有关爱情和生活的寓言。她的作品体现了一种优雅的形式主义,其作品在形式上是令人惊叹的,它们的智慧来自对美、空间等问题的敏锐感知。

四、李丁斯基摄影中空间表现的主要特征

摄影作为一种以二维空间形态存在的艺术形式,其空间表现成为思考、表达当下人与空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李丁斯基的静物摄影创作从空间的主体化、静物与空间关系的呈现和空间的时间化这三个方面表达了她对空间的独特感知。

(一)空间的主体化

在传统摄影理念中,空间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空间的存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和陪衬。与传统摄影理念中对待空间静态视点所不同的是,在李丁斯基的静物创作中,空间是作为其表达和描绘的主体而出现的,且是她作品中明确关注的对象之一。在其最早的静物系列作品《在某处,在某处》中,李丁斯基拍摄了居住者离开后的住宅,在这些地方,内部空间仍然展示出近期居住后遗留的碎片。这些照片与其说是关于令人留恋的离别,不如说是短暂居住的标志。李丁斯基指出,《在某处,在某处》系列讲述的是一个尚未被定位的地方,在该作品里,李丁斯基没有提供位置的背景信息,也没有强加任何她自己的美學思想,而是让室内空间进行自我表达。

继《在某处,在某处》之后,李丁斯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几乎从未有过》《狗与狼》《言其不然》《时间的分配:宝丽来》等,将关注的视点转移到了厨房、客厅等室内空间。在其后来的静物作品中,橘皮、散落的牡蛎壳、剖开的鱼、枯萎的花、被吃掉一半的生日蛋糕和瘪了的气球等已经被消耗了的静物被置放在室内桌上一个边缘的角落,“在某个地方,某个地方承载着我的兴趣”,李丁斯基在与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关联中找到了探索的空间。她意识到在这些被遗弃的静物和被遗忘的空间里可以找到一种创造性的语汇,借此去探索存在的本质。

可见,空间对于李丁斯基而言不是为了制造图像叙事的背景而出现,而是作为摄影表达的重要途径。同时,李丁斯基有意将空间的色彩和静物的色彩对比度降低,使得空间与静物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突出空间的主体化特征。李丁斯基静物摄影作品中所呈现的空间主体化特征,为当代静物摄影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静物与空间关系的呈现

在传统的静物摄影观念中,对于静物所处的空间并不做过多强调,多采用单色背景,且通常情况下还会运用光圈技术将背景做虚化处理,以此达到强调主体静物的效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静物摄影受到了后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对光影技术和艺术美感的追求已经不是首要目的,尤其在受到马歇尔·杜尚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启发之后,当代静物摄影在创作上更加具备观念性。与传统意义上的静物摄影不同,李丁斯基在拍摄时仍保留静物本有的“物质性”,同时关注静物与空间的关系。静物置放于不同空间所产生的意义,使得静物的原有意义被改变,空间赋予静物更多观念表达的可能性。

李丁斯基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创作的长期系列作品《几乎从未有过》。李丁斯基表示,她试图在这部作品里探索“一条更荒芜的道路,一种因拥有某物而开心的意愿。这使我渴望描绘东西被吃完或用完之后的景象——思考这‘之后的时刻,有关饥饿、欲求、缺乏和贫困”。室内那些堆叠的盘子、空杯子、皱巴巴的餐巾、果皮碎片、苹果,一个装有部分红酒的瓶子等静物是该系列作品的主角,它们以不完整的、边缘的姿态被放置在室内的桌子上。被摆放在室内桌面上边缘位置的静物在空间方面的考虑使得李丁斯基的照片带有更多的审慎性。《几乎从未有过》系列作品采用细腻的刻画方式对家庭生活和“消耗”本身进行描绘,暗喻时间的消逝,万事万物并非永恒,都将走向死亡。可见李丁斯基和17世纪的荷兰静物绘画大师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在观看中沉思。

从李丁斯基的静物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熟悉化”的寻常物件结合特定的空间,使得观者能够在一连串有趣的视觉观察中提升观念层次,这种关注静物与空间关系的呈现,跟传统的静物摄影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三)空间的时间化

李丁斯基在作品中对“空间”进行刻画时,其中一个方式是让空间时间化。“空间的时间化”简而言之指的是静态的空间变化,表明了时间的进程。时间与空间作为构成世间万物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无法剥离而独自存在,如康德所认为的,“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人类感知世间万物的先验框架。”空间无法与时间割裂,任何空间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空间,在空间中蕴含着时间的内涵,凝结着历史记忆。由此可见,空间的时间化是空间与时间关系基本规则的表现。

在李丁斯基的静物作品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与因素,氧化的香蕉、发霉的蛋糕、腐烂的鲜花、干瘪的果皮……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另外,李丁斯基的静物作品呈现出一种柔光效果,这是由于长时间曝光的拍摄方式。对于李丁斯基而言,空间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被时间化了的空间。在李丁斯基的一个长期系列作品《时间的分配:宝丽来》中,其使用宝丽来相机记录下静物拍摄时的场景并结集成册。随着时间的流逝,宝丽来底片因“时间”的腐蚀,逐渐发黄、漏液、偏色,画面发白甚至变得模糊,但是这一系列作品从另一方面印证着李丁斯基的艺术哲学——一切都终将会消逝,过程中的每个瞬间因为时间的赋值而变得独特且迷人。

可见,李丁斯基摄影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空间时间化特性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其静物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份失落感,试图呈现出一个在时间中不断生成、不断流变的世界。

(四)空间的叙事性

传统的摄影叙事观往往注重时间维度上的研究,而忽略空间这一要素在叙事中的作用。李丁斯基的当代静物摄影创作则以空间化的形式呈现摄影图像叙事的可能性。其静物摄影的叙事线索可以分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的描绘是李丁斯基首要关注的对象,其次是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衍生出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这两个维度。

李丁斯基作品中的物理空间主要建构在厨房、餐厅这类室内封闭空间内。厨房、餐厅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领地,是女性劳作、养育后代的象征,李丁斯基镜头下的厨房、餐厅被赋予更多的含义。静物置于室内、餐厅这类更具备隐秘性的空间,使得李丁斯基意识到,凝视封闭空间中的静物,思考渺小的存在,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厨房、餐厅成为社会力量实现相互抗衡的空间领域。心理空间是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在人的内在世界的映射,外在物理空间所体现出的封闭性、私密性折射出内在心理空间的自我独白。

李丁斯基作品中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通过各自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文化属性,为当代静物摄影空间的表达和阐释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角。

五、李丁斯基静物摄影作品中空间特征的成因

李丁斯基静物摄影空间特征的根本成因在于其对“感知”的追寻。在当代艺术中,随机性、偶然性和观念性被赋予了价值。摄影和其他艺术媒介一样,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再简单重复自身已熟知的事物,而是对新的想法、知识、形象和文本等持开放性态度。李丁斯基从不想拍摄一张事先就能预知结果的照片,“感知”是她从事静物创作的根本推动力。李丁斯基认为,进行创作时需要将万能的视角转变成更直接、更第一人称的视角,必须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打破创作惯例,回到事物的源头去感知。

对“感知”的重视使得李丁斯基在对日常周遭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之后,能够表达出自身最直观的心理感受。通过运用纯真的摄影之眼与周遭世界保持新鲜的互动,使得李丁斯基能够摆脱固有摄影思维的左右,将以往的摄影知识和经验做搁置处理,避免其新的静物摄影作品沦为已有观念的复制品。可见,警惕陷入先入为主的成见是李丁斯基创作时秉持的一个准则。因而,“感知”在李丁斯基看来是艺术体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也认为“感知”是当今艺术追求过度理性化探索中经常会被忽略的一个部分。然而,要做到排除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朝向事情本身”去感知并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丁斯基在进行静物创作时选择采用翻拍、挪用、重新组合以及二次创作等手法,将图像碎片和一些生活物件进行重新叠加,用一种“抹去重来”的方式来表现她所感知到的空间。

在李丁斯基看来,对周遭琐碎日常的关注有助于提高人的感知力。因而在过去的24年里,李丁斯基一直在静物摄影领域进行探索,在她的静物作品里越来越多地提出有关“感知”的问题,关于摄影如何强化我们对感知的某些认知,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丹丹.物理、心理、话语:电影《气球》的空间叙事建构[J].东南传播,2021(09):23-25.

[2]刘高峰.从生活现场到观念图像——日常物品拍摄中的精神转向[J].艺术工作,2020(02):38-40.

[3]罗小凤.空间的时间化诠释——论庞白散文诗中的时空之思[J].南方文坛,2020(02):142-145.

[4]杨大春.当代性与空间思维转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8(07):107-113+159.

[5]李志强.“虚静”中的深沉空间——莫兰迪静物素描的精神境界与空间形式[J].美苑,2012(06):127-128.

[6]顾铮.中国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J].美苑,2010(03):26-30.

[7]杨昊.对摄影中空间转向意义的解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03):259-261.

★基金項目:本文系研究生高峰计划项目“基于空间叙事学的当代静物摄影创作”(项目编号:XJSJ22_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沈华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当代静物摄影)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静物摄影创作
静物写生
静物(节选)
《一墙之隔》创作谈
怎样写静物
怎样写静物
创作随笔
WZW—bewell摄影月赛
创作心得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