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记

2023-04-16 18:57崔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游者山川写景

崔翔

考点概述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有更多类型的阅读材料出现,古代游记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言文类型,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解和掌握古代游记散文的特征,探索其考查规律,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关于文言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1)注意整体性。我们对于字词的理解,对于句式的把握,必须放到具体文本中去加以认识和理解,而不能孤立地推测它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这样说,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2)注意专业性。从内容上说,虽然高考文言文阅读因注重浅易性,考查的内容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也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但游记这一特殊的文体还是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专业术语。因而适当了解文体的特殊规范,多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对我们理解游记有一定的帮助。由于游记中所涉及的亭台楼阁、山川风貌等往往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更多地掌握古代文化常識,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关于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的考查

对于古代游记散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从游记的基本特征入手。(1)注意“游踪”,梳理线索。由于游记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游”的线索,通过线索来理清作者行文的基本思路,对于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目很有帮助。同样的道理,筛选文中信息之类的题目也要借助“游”的线索。(2)景情结合,挖掘思想。游记一般不会是单纯写景,而是将景与情有机结合起来,要么触景生情,要么融情于景,总之要做到情景交融。因而我们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一方面可以通过调动知识储备,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背景来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从作者选择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来窥探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很多游记而言,作者“记游”是虚,“表意”为实,文中表现的也并非都是真山真水,而往往是作者“心中的山水风情”。

知识链接

按照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的划分,古代游记属于以“记”名篇的“杂记体”。而所谓游记,顾名思义,即是由“游”而“记”、以“记”纪“游”之作。按照一般的理解,构成游记文体的核心要素应该包含所至、所见、所感三个方面。所至即作者游程;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由下而上、依次递升的金字塔结构。

古代游记发端于魏晋,从那以后,游记作为一种独特文学样式就一直盛行于各朝各代,历久不衰,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游记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作家、作品涌现。其中,郦道元的《水经注》开创了游记文学的先河。之后在唐代,柳宗元用《永州八记》给山水游记文学作了最为完美的诠释,从而成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奠基作品。到了宋代,山水游记层出不穷,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到了明清,山水游记类文学就更为繁盛,作家、作品也是不胜枚举,《徐霞客游记》尤为著名。明代中叶的“公安三袁”、晚明的张岱、清朝桐城派姚鼐也有传世佳作。

阅读游记,我们要了解其基本特征。第一,要注意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游记,弄清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第二,要观察文章如何写景状物。用词、句式、修辞、韵律等,都是我们欣赏的重点所在。第三,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虽然写景状物是主体,但山水游记一般而言并不是纯粹地写景。作者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因而我们要深入领会作者融进写景中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把握全文主旨。第四,我们在阅读古代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也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我们阅读时,唯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选自《海峰文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B.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C.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D.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本义是车厢,后泛指车,文中的“舆”与“假舆马者”中的“舆”都指车。

B.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与我们现在所言的只做卧具的“床”显然不同。

C.乐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

D.穷,在文中是穷尽之意,与古人所言“诗穷而后工”一句中的“穷”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游洞地处偏狭。作者陆行二十里后,舍舆换舟,舟行数里,又舍舟登陆,顺着狭窄小路登至山巅,又坠绳而下,经一番波折方得见三游洞。

B.三游洞声响独特。三游洞“三室”结构,洞中之石,扣之,声如钟;地上之石,撞之,声如鼓;人在洞内放歌,声音轰响;深溪则水声泠然。

C.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得名,后欧陽永叔和黄鲁直亦相继到此游览,且都留下诗文。

D.三游洞带来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将自己与白居易等人做对比,感慨自己虽涉险而来却不能留名,与鸟虫无异;同时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际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译文:

(2)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译文:

5.作者认为三游洞的“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

答:

猜你喜欢
游者山川写景
王新开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以拉萨为目的地的川藏线骑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写景的妙招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