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愁”滋味

2023-04-21 05:10于荷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长

于荷

日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专业机构发布了《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字,它提醒我们: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孩子处于压力链条最底端

从各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人数统计来看,18岁以下青少年就诊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很多人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目前看,青少年抑郁症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繁重的学业负担:随着社会竞争及考学压力的增加,学生之间“内卷”严重,高强度的学习加上文体活动的减少是发病的诱因之一;

2.缺失的心理支持:很多家长更关注学习与在校表现而忽略了对精神需求的给予,导致青少年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无法和家长、老师、同学等正常沟通,内心情绪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等;

3.青春成长的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又一个关键期,身体激素的分泌、性格的养成、自我意识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中,加上很多孩子同时存在强烈的“叛逆情绪”等等。

与其追问“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不如躬身自省:当青少年感到不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为此采取相应的行动?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期这样,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康复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说: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甚至得抑郁症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压力是第一位的。对我们70后来说,考上大学的比例更少,但为什么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现在普遍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才行。如今我们的孩子,是处于整个社会压力焦虑链条的最底端。学校要出成绩,要提高升学率,家长也会很焦虑,压力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会自我否定。压力前所未有的大,支撑自己的力量又很薄弱。

大脑过早开发违背发育规律

现在家长们都在“鸡娃”,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大脑过早开发,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北京怡心园心理诊所负责人于宏华说: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上,主要任务是发育大脑皮层下控制情绪管理的神经系统,从而练习如何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外界压力。而大脑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数英,是由额叶部分的脑区管理。孩子过多、过早学习认知知识,是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于是负责调节情绪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不得不暂时中止,由此导致稳定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初中、高中,随着学习强度增大,出现学习压力时,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以,对大脑过早开发,违背了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规律。

从神经发育上来说,还有一点,孩子要想在学习上表现出色,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在该玩、该轻松的年龄,让他们完成很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很难,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因为都是父母想让他们学,没有真正的自我和内在动力,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一遇到挫折,孩子就想“躺平”。

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

询问抑郁症孩子的父母,孩子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时,很多父母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们普遍感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就没什么问题,甚至把孩子的一些表现归结为处于“叛逆期”。因此在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中,父母通常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一切都挺正常的,怎么一下子就自杀了?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些孩子已经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痛苦但无能为力的路程。

付瑶说: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从医学角度讲和成人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没有区别,但是又有相对特殊的表现。关于抑郁症的判断,国家有专业的测评量表,如果察觉孩子有以下情况,并持续一段时间,就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排查:

1.心情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同时也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等;

3.活动减少。行为缓慢,生活被动,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常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等;

4.躯体症状。出现心因性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后背疼痛,肠胃不适等。

抑郁与叛逆有明显不同

很多青少年患者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可能会把孩子的一些抑郁行为认为是在叛逆,实际上,叛逆期的表现和抑郁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付瑶说:叛逆期大部分是由于孩子青春期发育特点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产生的,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更强,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家长感觉到孩子更多的是对抗,想要独立,我行我素的感觉。行为上就会有比如逃学、厌学、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出现。

抑郁的孩子家长大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其长期闷闷不乐,情绪波动明显,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也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生命力没有那么旺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抑郁情绪也不一定就是抑郁症,两者应当及时鉴别开。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精神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沙莎说:很多小患者当被问及为何要那么做时,回答都是“不知道”。很多人家长认为孩子是故意的,这是“叛逆”的表现,实际上这也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比如他们常做一些让周围人紧张和担忧的事情,但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情绪和自我体验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有些青少年表现出冲动、愤怒、自伤自残、攻击性和焦虑特征突出等症状。还有一类则以明显的迟钝為表现特征,“看起来像是变傻了”。

抑郁癥是病,得治

《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只有一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通过向朋友倾诉、与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46%的学生抑郁症患者从没有寻求过任何帮助,寻求心理医生诊治的学生抑郁症患者不足30%。

付瑶说:大多数家长发现孩子患病,是从孩子宣布不上学时开始的。面对孩子情绪低落、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包括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时,少有家长能认识并接受,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是一类精神疾病。他们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心事?不是叛逆就是矫情,想开了就好了。”他们意识不到这是病,需要接受专业的帮助,但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病就必须得治,否则严重了会导致自伤、自杀等行为。

药物治疗不能自己说停就停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治疗不规范,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完成系统的疗程或是因为各种问题早早停药。付瑶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服用抑郁药物会有副作用,就特别不愿意让孩子吃药,吃了也会看情况有好转就自行停药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文献显示大部分抗抑郁药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在早期使用抗抑郁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副作用,如胃肠道和心血管等不适,但这些副作用大部分都较轻且为一过性。古话说“两害相较取其轻”,相比不服用药物孩子无法调整的抑郁情绪,遵医嘱服用药物是明智之举。

研究表明,如果药物治疗不能持续作用,当情绪诱因再次出现,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而青少年本身情绪波动性很大,和病理性的波动结合在一起,有时候要区分比较困难。只有经过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这样一个彻底的系统治疗阶段,才能说是完全康复。

发现抑郁情绪尽快帮孩子调整

抑郁情绪大部分人都有,有些人是突发性的关键事件的影响,有些人是源于成长过程中长期负面的情绪累积到承受阈值,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有的人可以靠自己或他人很快从情绪中走出来,但有的人可能“越走越远”。

青春期是人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期。青少年从生理角度看已趋于成熟,但在心理角度又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一种既要求独立又无法完全独立的阶段。青少年行为问题高发,但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加强心理干预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付瑶说:当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应学会倾诉,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老师或家长分享感受,也可以拨打专业的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学习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坏情绪需要发泄,可以大哭一场排解情绪,可以通过运动、画画、听音乐释放情绪,也可以尝试把此刻的感受写下来;学会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合理预期,及时调整心态。

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对青少年抑郁症来说,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更多的还是需要家庭因素,这种方式比患者自己去找心理医生进行一对一的治疗效果更好。

付瑶说:作为家长,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时,应学会倾听,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关怀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讲述,与孩子建立互信的关系。多关注孩子,多关爱、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与活动,引导孩子进行适度的文体锻炼,避免过于单调的生活。了解学习青春期成长特点,建立和谐家庭氛围。真正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同时又能适当的引导。孩子的需求可以被看见,情绪可以被疏解,自然就会避免很多负向情绪的积累,也就能避免抑郁产生的几率。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睡眠。发现问题要尽快帮助孩子调整,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不能处理的部分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延伸阅读 】

父母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适

有人觉得,青少年抑郁症和父母有很大关系,比如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大。于宏华说:压力问题,还是得看父母在孩子和压力中间起什么样的传递和调节作用。确实现在孩子面临的外界压力很大,但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减压。有的父母却是外界压力有10分,到他们那里就变成20分、30分,把压力扩大、传递给孩子。这方面尤其是母亲居多,容易过度焦虑,本身对孩子也严格要求,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将来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想得特别多。实际上,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但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变得压力巨大,会很绝望。

因此,我很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想故意伤害孩子。很多父母对孩子付出非常多,非常努力,非常操心,正是因为做得太多了,孩子才感受到过分被控制。其实,父母的爱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适。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长
青少年发明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