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脾胃不和”伤到你

2023-04-21 01:04孙刚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治运化脾气

孙刚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所以民间又有“脾胃一虚百病生”的说法。如果您因为不舒服看过中医,也可能会听到“脾胃不和”这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呢?对我们的健康又有哪些启示?

脾胃一虚百病生

中医认为,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提到脾胃,现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人体的这两个器官。但是,中医所说的“脾”和“胃”与西医的“脾”和“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脾胃又被中医合称为“后天之本”。中医说的脾胃功能包含了西医大部分消化系统的功能。

比如中医说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体食物加工厂”。脾将食物消化、吸收,转运水谷精微的功能,就是“脾主运化”的体现。若脾气虚,“加工厂”动力下降,则消化能力下降,表现出不想吃饭,吃后腹胀,甚至是排出的大便里有明显的食物残渣。中医有个专用名词,把它叫作“完谷不化”。

如果脾气虚升清无力,“上升运输机”动力不足,导致头面缺乏营养供应而头晕眼花,精微物质不能上升,与糟粕一起下降排出而出现拉肚子;脾气虚日久,水谷精微化生减少,人体气血生成不足,出现体倦乏力、面黄肌瘦等表现;或者脾虚向外输送机体吸收水液的能力下降的话,就会使水液在体内停留、聚集,导致体内湿盛、水肿等病症的生成。所以说“脾胃一虚百病生”。因此,在养生过程中保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脾胃不和的五个常见表现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人的肤色、五官、生活细节,也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问题。

1.脸色发黄。

脸色黯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饭后肚子胀,有腹泻或便溏的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不足,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营养。

2.口唇无血色、干燥。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脾胃功能也不好。

3.睡觉时会经常流口水。

《 黄帝内经 》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人如果脾气充足,涎液就能正常传输,帮助吞咽和消化,也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不能正常传输,就会外溢,睡觉时就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地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4.便秘。

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会使大肠动力不足,继而导致功能性便秘。

5.睡眠不好。

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难、惊醒等问题。

常见病因与常用中成药

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洁)、思虑太过、劳累过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常见于胃脘胀满、疼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口味异常、便秘,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可以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来辨证,结合西医胃镜、消化道钡餐透视等明确诊断。治疗以调和脾胃、开胃醒脾、和中理气、养益脾胃为原则。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调理脾胃的中成药,脾胃需要调理的读者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 参苓白术散 】

主要功效:补脾胃,益肺气。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 保和丸 】

主要功效:消食,导滞,和胃。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 香砂和胃丸 】

主要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吞酸嘈杂、大便不调。

【 枳实导滞丸 】

主要功效: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主治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 气滞胃痛颗粒 】

主要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等。

【 虚寒胃痛冲剂 】

主要功效:补虚益气,温运脾陽,和中健胃。主治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等所致胃脘痛,胃痛隐隐,得热熨或热食后则痛缓。

养护脾胃如何做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调养脾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以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如果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更易伤脾胃,久而久之会引起食滞的现象,如何应对呢?大家可以试试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 结肠部 )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和力量可适当加重,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 脾胃论 》中指出:“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意思是说过度劳倦先伤及脾,脾不能行气到胃,引发胃病。虽然脾胃生病有先有后,但病因都是劳倦。因此,要想脾胃好,要尽量少熬夜,预防过度劳累。

猜你喜欢
主治运化脾气
七七的怪脾气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一座脾气古怪的城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
树的怪脾气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