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实战技巧”(三)

2023-04-28 01:22姬炤华
小读者 2023年7期
关键词:佩恩印第安人肌理

□姬炤华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来看《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这幅画的内容:

1.看作品的名称。这幅作品的名称叫《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叫威廉·佩恩的人与印第安人订立条约时的情景。

2.看画面。首先在画面中间我们的视线被一块醒目的白色所吸引,那是一匹布,一个白人拿着这匹布。另外,在画面中还有许多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绕着这个手拿白布的白人在讨论着什么,周围的人在关注着这场讨论。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个怀抱婴儿的印第安妇女,旁边坐着一个印第安儿童,手指指向画面中央的一群人。

3.分析画面和题目。一个白人拿着一匹布做什么?从作品名称上看,可能是在做生意,而且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生意,从正在与白人交涉的印第安人的配饰和服装上看,这些印第安人的身份应该是族中比较重要的人物。

4.从观察到的内容谈感受。上面几点是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能从画面和名字中捕捉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的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对这幅画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印第安人的样子和我们印象中的很不一样。以往我们看电影,看到的印第安人或者骑马驰骋,身后留下一缕烟尘,或者哗啦一下子突然冒出来,举着矛,恶狠狠、凶巴巴的。就算是歌颂印第安人的作品,给人的印象也都是展现和赞美印第安人野性美的一面。而这幅画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咦?印第安人看起来性格温和,彬彬有礼,善意平和,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么张扬和暴力嘛。

这幅画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就是安定、祥和,体现出欧洲殖民者与美洲土著之间的和睦关系。当然,这是作者本人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作者所持观点的自然反应。我们作为观众,能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情绪和其中蕴含的信息,但我们不一定赞同作者的观点。

5.提问题。他们之间缔结的是什么条约呢?这个问题从这幅画上我们看不出来,没法得到答案,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绘画之外的知识。原来这是白人在用纺织品、日用品等西方的产品,从印第安人那里换取土地,我们会觉得这是十分不对等的交易,这件事发生在17 世纪80 年代,殖民者和商人们在威廉·佩恩(费城及宾夕法尼亚的缔造者)的领导下正与美洲土著商谈交换事宜。这时候画面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画面人物、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等就派上了用场,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6.藏在细节中的信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画面的细节中找到画家有意无意间留存下来的信息。这幅图的右下角,有一个细节,就是印第安人居然把小孩绑在一块木头板上,相信做妈妈的观众看到这个画面都会有所触动,它向我们展现了印第安人独特的风俗习惯。

再请注意画面中央那个手握烟袋的印第安人。众所周知,烟草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发明,但他们抽烟的工具是什么样的呢?从这幅画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和中国人熟悉的旱烟袋一模一样。那时,烟斗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它常常是“和平”的信物,北美印第安部落的酋长会在合约谈成后抽一根长管烟斗,然后再递给对方抽,就如同签字一样,是对合约的郑重承诺。

找到诸如此类的好玩信息,也是观画过程中的一大乐事。

嘈嘈切切错杂弹——看感受

像《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这样的作品还比较好办,毕竟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我们还能认出来。可是另一类作品就很让人挠头,比如这幅“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威廉·德·库宁的《作曲》。很多人都会被这类作品搞得发蒙:“这样的画看不明白,画家到底在画什么呀?”其实看懂它并不难,这幅画没有那么玄奥。现在请您试着看看这幅画,再去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假如这幅画描述的是作曲家在作曲时的状态,那么他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是恬静安宁,还是奔放不羁呢?

《作曲》 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绘于1955 年

第二个问题:假如这幅画描述的是作曲家创作的一首曲子,那么它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呢?是一首婉约含蓄的曲子,还是粗犷热烈的曲子?你能列举出几首和这幅画感觉相近的乐曲吗?

第三个问题:如果这幅画描述的是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乐曲,那么这将是一首合奏的曲子,还是一首独奏的曲子呢?

相信我们心里对于上面的三个问题都会有一些感触,那就让我们随着这三个问题来一步一步地“看感受”吧。

1.体会画面上的线条、色彩、笔触和肌理等所留下的感觉。

笔触就是在作画过程中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线条、色点和色块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作画时的情绪和状态。肌理是指艺术家所用的材料在作品表面留下的痕迹,材料不同,痕迹也不同,比如一个木偶和一个布偶,即便造型一模一样,但是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其质感也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叫肌理。

没有具体形象的画,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显然不是,画面上有线条、有色彩、有画笔留在画面上的笔触、有黏稠厚重的颜料留下来的肌理,还有它们所传递出来的画家作画时的心情。

比如前文曾讲到红和绿、黄和紫、橙和蓝是三对冤家,它们凑在一起比单看时更鲜艳、更刺眼,《作曲》便将这三对冤家中的一对请了出来——画家将大面积的橙红和蓝色、青色摆在一起,让它们彼此发生激烈的“冲突”。为了不过于刺眼,画家又用了小面积的白、黑、黄等色块掺杂其间,在橙和蓝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色彩既夺目又协调,看起来赏心悦目。而画面上既有大笔抹出的大面积色块,又有小笔勾勒的细碎线条,与色彩的步调配合,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明有暗,不因线条过多而零碎,也不因色块过大而单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我们可以试试用目光追随画面中的线条、色彩、笔触和肌理,体会一下画家在画这幅画时,他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2.从作品的名字去分析。

我们来看看这件作品的名称——《作曲》,作者可能是想表达音乐家在创作时的心情,也可能是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或感受。这件作品也许是作者听着音乐创作的,也许就是对自己喜爱的某首曲子的诠释,或者是对某一类乐曲的印象,又或者是其他什么与音乐有关的感受。

猜你喜欢
佩恩印第安人肌理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惊喜,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