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策略

2023-05-01 18:17陈鹏飞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素养体育

陈鹏飞

培养人才型学生已然成为了未来的教育趋向,人才型学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最基本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群体。核心素养不论是对现如今的教育或是对未来的教育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承载和支持作用。教学较理想的状态就是让学生活跃在课堂上,为此,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者也一直在研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加强注意力的措施。在实际的素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也应该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加强体育相关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借助体育课堂提供的机会开展体能训练,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从整体来看,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愈加丰富,尤其是在新课改后所强调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老师、家长都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能的训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任务,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体能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强化学生的肌肉坚实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学生的意志力,为室内的主要科目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体能训练中,老师要以促进核心素养为首要目标,不断调动学生灵敏度、柔韧度、协调度等身体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发育和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 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原因

要想更具针对性的找出关于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相关策略,首先需要从多维度分析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主要原因,进而开展有目的性的调整和课程设置。以下是关于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几点主要原因:

1.1 缺乏重视

小学体育由于不属于主科课程,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老师所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都较为侧重体育游戏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体能训练在此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也正由于各方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身体基础机能不够活跃,往往也无法开展强度稍大的体育活动,致使小学体育课程环节链断裂,无法开展下一步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尽管部分老师会注意到对学生体能训练进行任务安排,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有效开展持续性的体能训练活动,往往无法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1.2 方式单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共同高速发展的阶段,老师需要采取正确、合理的体育训练方式,保障学生在完成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大多体育老师对理论性的体育知识有着充分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掌握过多关于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不僅如此,教学和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够有效地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相关建议进行教学优化,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差异性的了解程度也不足,进而无法开展相对高效的体育体能训练。比如对于男生和女生来讲,身体机能有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学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生理结构的差异使得男女的体能接受程度不一,在环节上,教师便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差别性”对待,如男孩子的力量感和爆发性比女孩子优秀很多,而女孩子的柔韧性又比男孩子更加好,教师在制定标准时便可以采用两套标准。为此,基于男女差异,在实际的训练中,老师的“一视同仁”就有可能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甚至“背道而驰”。

1.3 缺少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所带动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都在随之改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固定化的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更新的同时,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进步,老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相关的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注重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落实程度远远不够,形式化的课程模式并没有改变本质上的教学初衷,即使开展了短暂的体能训练,也无法达到长期持续的理想状态。

2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培养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从深层次的意识转变入手,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体育知识,为之后的体育体能训练奠定基础,逐渐构建框架性的体能训练活动。下面笔者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教学安排提出关于体能训练相关策略:

2.1 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所安排的任务之外,老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以及个人安全意识的培养,让每个同学都可以以个人为出发点,主动进行体能训练,并且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从而树立起终身坚持训练的良好习惯。一般而言,许多体育老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田径活动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后的身心发展。倘若学生不理解老师任务安排的意义所在,就会导致其抗拒和叛逆,进而更加严重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安排,从而致使训练时出现安全隐患。因此,体育老师和学校首先都需要进行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主动意识到体育安全运动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有关行为动机的研究表明,老师和学生自身行为的信念程度(包括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和实践情况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就体育运动、体育习惯的养成而言,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青少年对运动的习惯养成的情况好坏,因此学校需要明确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之后再开展相对应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高效开展体能训练。当老师在讲解关于篮球相关知识时,需要提前向学生传达如何正确传球、运球、投篮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性地规范学生的动作,减少学生出现意外事故而受伤的可能。除此以外,在进行具体项目的锻炼时,老师同样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保护方法,防止学生受到伤害时不及时处理而导致伤口加剧,比如当学生脚踝或者手指受伤,则可以采取“RICE”(休息、冰敷、包扎、抬高)的方法避免二次受伤。与此同时,体育老师除了课上需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安全问题,还可以在休息时间观察学生户外运动时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效率。

体育的本质含义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体育锻炼,老师需要具备一定耐心,要愿意为学生消耗更多的时间进行安全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新鲜的讲解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训练基础。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哪些行为是在运动中不能做的,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方面提供良好保障。

2.2 加强重视,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需要深刻认识到体能训练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采取有效方式进行相关的训练,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促使学生从小体能训练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在正式開展相关体能训练之前,老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提前的调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再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比如,小学生由于身体发育还不够成熟,各项身体机能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因此很多同学没有参与集体活动的独立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开展体能训练,带动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此,老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明确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包括耐力训练、平衡性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在选择相关训练内容时,老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机能适应度,同样也要分析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提升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平衡力相关训练时,从技术角度而言,如果重复单一的动作,会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借助“呼啦圈”进行训练,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接力赛,保持呼啦圈转动时间最长的一个小组获得胜利,对于获胜的小组老师则可以颁发一些小奖励,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相对应的体能训练的完成。

活跃课堂是众多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的首要任务,并以此作为体育课堂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讲,实践性要远大于理论性,如何让学生在亲身运动中能够主动并有所收获,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时融入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更加自愿地吸收体育训练中所能获得的体育训练经验,并在体育课堂中适当添加更丰富的体能训练活动,带动学生形成体育训练兴趣。

2.3 丰富方式,坚持因材施教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老师同样需要不断融入新的体能训练活动,坚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丰富训练内容,以此发掘学生的长处,以弥补短处。首先,老师需要清楚地掌握不同类型的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差异性,更具针对性地实施和优化教学,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例如,女同学普遍柔韧性是优于男同学的,因此训练女生体能时可以采取瑜伽、啦啦操等项目,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日常进行一定的体能训练。而男同学的力度和敏捷度更高,则可以采取单杠、俯卧撑等项目,逐渐帮助学生形成体能训练习惯。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老师需要将分层教学运用在课堂当中,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快地成长。对于体育老师来讲,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普遍教学和重点教学,在普遍教学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体育课程的需求,对于重点培养的学生来说,则需要加强他们的技术和技巧。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教学对象,老师需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同样也可以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差异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互补性划分若干学习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既有男生也有女生,通过小组内部的通力合作、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交流,从其他同学的身上主动获取自己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能训练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在如今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之下,小学体育老师针对体能训练活动的设置安排要紧跟时代,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调动自身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老师利用实践模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能训练中,让小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具备更为良好的体质,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牢固基础,更好地构建核心素养课堂,也为有效开展体能训练提供良好的教学策略。

3 高度重视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渗透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基础体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因而,老师需要将优秀的德育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德育与体育相关的知识,更能将自身的品德修养渗透到体育学习之中。

例如,在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正如上文所提出需要学生在理解学校课程安排设置的基础之上开展训练活动,如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带动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体育素养,则需要老师通过平时的课程教学加上实践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汲取之前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教训。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开展一些中大型的体育活动,比如“大抱球,小接力”“传递火炬”等体育项目,以合作的方式增强学校师生的相互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吸收良好德育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入塑造体能训练意识,无时不刻将体能训练意识融入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意义以及自身锻炼的策略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性锻炼,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引导,通过此类体育教学,使课程更加适合学生,以此丰富学生之后的体育学习。

小学体育课程是整个体育教育环节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体育效果的良好与否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而言,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的小学体育教学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对于之后的体育活动都有着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言,老师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首先需要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相关训练;其次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开展体能训练;再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促进不同适应能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后在实践和德育教育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核心素养与小学体育课堂的双重融合,使体育课堂中的体能训练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江华.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明日,2019(4):0233-0233.

[2]文林.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初探[J].中外交流,2019,000(005):267.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素养体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