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措施分析

2023-05-01 14:38谢巍鼎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跳绳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谢巍鼎

新课标指出,体育教师需在学生成长阶段加强体育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如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指引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强化锻炼意识、养成運动习惯成为教师要探究并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探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效性提供参考。

健康行为主要是指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表现,该表现具有综合性及积极性,对学生控制体重有益,同时学生能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不良嗜好。当前有些小学体育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存在体育教学理念陈旧、形式僵化等问题。基于此,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探析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要点

1.1 强化锻炼意识,助力习惯培养

学生爱锻炼是其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之一,因为意识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能自觉的、经常的展开体育锻炼,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教师要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期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活动,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与幸福感,拉进体育锻炼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自觉锻炼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环节添加一些新项目,如模仿小动物、做简单的瑜伽动作等,赋予课前准备活动新颖性与期待感,使学生能更加的专注,用良好的状态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亦需具有吸引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排球”相关动作的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一些与中国女排比赛有关的视频,一方面用女排精神感染学生,另一方面用视频点燃学生学习排球运动技能的热情,助力学生主动的学习传球、颠球手势等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身体,对排球产生兴趣,乐于训练,继而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1.2 渗入健康知识,教授运动技能

新课标指出,健康行为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健康的条件之一是学生掌握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为了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需将课堂视为讲解健康知识的“主阵地”,抓住机会教授学生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开阔眼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还能为了学会某项运动而学习更多的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跳跃”的教学时,可以准备一些微课,赋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可视性,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运动方式、过程、技巧等内容,减轻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负担,同时有效的传导健康知识。在微课中教师要着重强调一脚蹬地起跳、有一定的起跳高度、助跑及起跳衔接、适时提腿、原地收腹跳等跳跃的要点,用动图反复、逐一演示跳跃运动的重难点,依托微课利用画外音、加粗字体等方式渗入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在跳跃时注意安全,做好热身,关注场地环境,能轻巧的用双脚落地,还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跳跃技能,增强跑跳的灵巧性与协调性,亦可让下肢更有力量,继而使学生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学生看视频、学技能、涨知识,是颠覆传统体育教学框架的一种表现,即用“先学后讲”的框架代替“先讲后学”的框架,学生能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未知的一切充满期待,充分利用微课,提高自学效率,这对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有益。

1.3 优化心理状态,确保情绪稳定

新课标对健康行为的定义加以阐述,其中“情绪调控”属于育人维度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助力学生调控情绪并用稳定的心理状态参与体育锻炼、技能训练、体育竞赛等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利于学生摆脱自卑、暴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进而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因为中长跑训练较为枯燥无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在中长跑时会变得懈怠,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优化体育锻炼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中长跑的气氛,可以播放一些励志、激昂、有节奏感且学生喜欢听的音乐,还可引入竞技元素,鼓励学生良性比拼,亦可组建中长跑训练小组,使小组成员能互相安慰、鼓励并监督彼此,在此基础上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学生合作训练、合作探究能更好的调控情绪,还可强化集体意识,基于此教师需加强支架教育,科学划分小组,保障各组成员的情绪调控能力各异,心态稳定以及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帮助到轻言放弃、容易自我否定、情绪焦躁的学生,助其回归体育运动正轨,在同伴的协助下战胜困难、纾解压力、调控情绪,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教学目的[1]。

1.4 打造多样环境,增强适应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过程中需引导其远离不良嗜好,保持良好心态,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尽快的调整情绪,并能主动的迎接挑战,用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状态学习实践、和谐发展。小学院校体育运动环境较为单一,这不利于教师培育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体育教师要灵活的使用各种材料,革新教学环境,为学生增强环境适应性提供有力的条件。例如,体育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废旧轮胎,利用这些轮胎搭建拓展训练空间,教师可以把轮胎垒成高低错落的台阶,还可铺成一片,指引学生在“轮胎丛林”中穿行,同时提出一些要求,如不可掉入轱辘里、一定要走过所有轮胎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能自己想办法按照要求完成运动任务。因为轮胎可回收利用,能灵活的调整拓展训练场地的布局,所以能让体育锻炼变得有趣,达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效果。除了轮胎以外,一些自然材料亦可成为校内拓展训练场地建设与变化的一大动力,如砂石、木桩等,进而赋予环境新颖性,助力学生亲近自然并增强环境适应性。

2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阻力

第一,有些体育教师存在教学理念欠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习惯用自己的节奏掌控全局,忽视学生的状态与反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较为盲目,过于依赖教师,这就会影响到育人效果;第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渠道过窄;第三,部分体育教师轻视课后服务,未能利用课后服务的机会组织学生学习更多的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等内容;第四,家校共育的力度较弱,有些家长未能理解并践行体质健康管理规定,不注重协助孩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亦会弱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2]。

3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措施

3.1 转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态度

目标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教师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设计育人方案,为的是缩短高效育人的路径,确保教学计划能贯彻落实,教学效果与预期相符,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需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制定目标,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规设学习目标,使学生受目标引导高效的自学,确保学、教联动,提高体育知识传导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花样跳绳”的教学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设定如下几个目标:一是教授学生基本动作与组合动作,助力学生应用这些动作创新实践,还可增强体能,能描述花样跳绳的比赛规则、训练方法,有执裁能力及简要评价动作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花样跳绳技能时与同伴分享感受,情绪较为稳定,安全参与运动,能简单的处理运动损伤;三是在学习花样跳绳技能时较为自信,敢于展示自己,能挑战自己并克服困难,还能服从裁判、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继而使学生能提升适应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需设定如下几个目标:一是注重学习迁移,用以往的跳绳技能、所学知识迎接花样跳绳挑战,还能了解花样跳绳文化;二是有规律的锻炼,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亦可同伙伴一起完成训练任务,能与他人融洽相处,可以在竞赛、协作中积极的调控情绪,掌握消除紧张的方法,能使用多学科知识健康的运动;三是在花样跳绳比赛中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文明有礼、诚信自律,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可以正确看待胜负。体育教师在设定目标时需考虑到“达成度”,要关注学生的状态与感受,确保学情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相契合,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挑战性,引领学生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还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3]。

3.2 改进教学手段,加大创新力度

学、练、赛一体化属于新型教学手段,利于学生在学中练、在赛中学,同时为教师渗入健康知识、教授体育技能提供有力的条件,优化育人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足球“传接球结合‘二过一射门组合”的教学时,可以应用学、练、赛一体化育人举措,在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排查安全隐患,确保足球场地、器械安全卫生,使学生能增强安全意识,而后教师指引学生以组为单位热身,在足球场慢跑,教师需在学生自主练习前讲明要求,使学生能在脚正面抛停练习、脚内侧拉球、脚底踩球等练习时有良好的表现,指引学生遵守训练规则,组内完成传接球练习任务。教师在巡视时从旁指导,纠正个别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传接球技术,赋予练习层级性,在此基础上以组为单位展开“二过一”传接球练习活动,鼓励学生用眼神、语言沟通,能通过练习变得更加默契,逐渐增强传接球战术配合的流畅性。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指出学生战术配合不当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做出调整。在学生基本掌握传接球结合“二过一”射门组合动作技能的前提下,教师指引各组学生对战,展开竞赛活动,用比赛检验学生合作学习与练习的成果,教师在做出裁决的同时要渗透体育知识,使学生可通过调整战术、遵守规则、调控情绪、规范的运动学习成长,继而落实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教学目标[4]。

3.3 重视课后服务,满足发展需求

小学体育教师需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加强课后服务,同时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外沿性,使学生能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还能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掌握運动技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调控情绪,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环节以“意外不可避免,当意外发生时应如何应对”为主题,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进入规定情境并学习实践。教师鼓励学生模拟重现体育课上可能遇到的意外,如崴脚、骨折、中暑晕倒、急性挫伤等,引领学生在指定的情境中动脑筋、想办法,灵活运用健康知识,同时能沉着冷静的解决问题,继而通过情景实训助力学生积累处理意外事故的经验,有效导入健康知识,指引学生增强安全运动的主观意识。再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环节组织学生了解更多新兴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攀岩、轮滑、跆拳道、散打、网球、自卫防身术等,展开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赋予体育活动外延性,在此前提下引入更多体育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同时让竞赛活动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运动环境,使学生能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会控制情绪,亦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因为校内体育设施、运动场地有限,所以小学院校可争取与校外体育场馆、拓展训练基地合作的机会,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形成与发展健康行为的需求。

3.4 重视家校共育,加强作业管理

学生在校内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这不利于学生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为了使学生能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并能灵活的运用体育技能完成锻炼任务,还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用眼、作息均健康,自觉远离不良嗜好,亦可控制体重,体育教师需注重家校共育,通过家校共育统一育人阵线,使家长能有效践行体质健康管理规定,亦可配合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家庭趣味运动打卡”活动,以周为单位,利用钉钉作业软件安排体育家庭作业,利用小视频、组图指引学生与家长一起做运动,如花式跳绳、二人三足、投壶、踢毽子、丢沙包等,确保学生每天都有30分钟的时间运动,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了使家长能够配合教师推行“家庭趣味运动打卡”系列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等社媒说明体育作业的益处,以及完成作业的方法,继而加强作业管理,消除育人阻力,使家长能与教师一起培养学生健康行为[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是践行新课标的一种表现,利于学生在课上增强体育核心素养。基于此,体育教师需理解健康行为的内涵,在此前提下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助力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在课上渗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提升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还需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立足体育课堂实施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加大学、练、赛一体化的力度,基于课后服务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外沿性,亦要注重家校共育,继而优化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锦泽.陶行知生活力教育思想对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J].田径,2022(09):11-13.

[2]吕延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究[J].田径,2022(08):6-8.

[3]张雄诚.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亚太教育,2022(10):64-66.

[4]黄珊珊.夯实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习惯[J].华夏教师,2021(32):11-12.

[5]侯照新,杨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21(05):75-76+130.

(作者单位: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跳绳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学跳绳
跳绳
学跳绳
跳绳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