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23-05-01 14:55杨倩倩赵慧萍任婷婷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高职体育

杨倩倩 赵慧萍 任婷婷

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和经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行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强的应用性技能,从而形成了“刚需”。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一条途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既是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一种趋势,更达到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塑造终身体育这一理念,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高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必要性及提升策略展开探讨与解剖。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学校、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最根本的使命和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技术水平的实用主义者。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生的适应性训练中处于何种位置和功能,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特殊特征,因此,体育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科学利用。

1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1.1 符合体育教学本质特征

体育运动是一种长期发展的社会性行为,其主要目标在于以特定的规律和限制动作来提高人们的生理、心理甚至是社会状态体育与社会密不可分,体育教学还与社会息息相关,很多运动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适当的运动,并从中获得一定的进步,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交生活。

体育所提倡的团结,互助,超越、锲而不舍等精神,这些都是同学们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这样对学生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具有健壮的体魄,旺盛的体力,更对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质和旺盛的体力。

1.2 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潮流,在这一点上,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一点上做出了突出的作用,每年都有大批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上,这些人才不仅有较强的文化修养,而且有较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其中大部分将成长为社会的骨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近几年来,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步显得尤为重要,它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这种倾向反映出一种现状,那就是高职学生要作为技术型人才出现于社会上,亦即,他们需要在科学研究和直接操作之间过渡时期,有必要满足“职业带”论。

1.3 顺应社会新型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还是不那么乐观的,所以,在此背景之下,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具备一定危机感,预先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新世纪急需培养的优秀的高层次的人才,无论是在高职学校还是高职学生,都应该作出相应的贡献。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要重视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进修情况,对其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剖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以达到更好地培育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素质。

1.4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从高职学生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种能力的高低,既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成功地融入社会,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社会上,从而得到价值可观的收益。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仅仅是类型上的差异,两者之间并无根本差异,职业技术人才同样要达到综合素质,就社会适应能力来说,职业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的东西的认识和接收,和应对问题应变能力。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即发展其全面素质,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2 高职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2.1 是高职院校未来人才培养的必须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投资力度的日益加强,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的增加,高职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式,保证其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等,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制订和培育的人才中,能否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时代,既关系到其本身的教育质量与层次,又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竞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把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置于重要地位进行关注与培养。

2.2 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又要适应各学科的特色和能力,不断拓宽、创新的课程。针对以上问题,高职体育要结合以上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增设多元化、针对性的现代身体锻炼和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其所从事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

2.3 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特有作用

职业学校的体育活动大多以团体为主,注重团体的竞赛和协作,有利于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荣誉,而这正是企业发展所看重的品质。在学校里,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向心力也越来越強,有利于同学们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职业学校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塑造坚毅、勇敢等良好品质,又可以增强学生在群体竞赛中抗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现实意义。竞赛时规则要求等,能让学生更加明白遵守制度的道理、规则的意义,对其将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守法守纪,守住制度和规则底线,打好基础。

3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现状

3.1 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

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高职教育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把它当作一门专门的课程来看待。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高职仍然坚持着对体育的传统认识,注重对运动技术的训练,对运动技术的应用,使很多运动项目被专门的学科所占据,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产生了怨恨。此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依赖于老师的单向的传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缺乏对课外的科学评价等。

3.2 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一种传统的、单调的,除了常规的身体锻炼和期末考试之外,老师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多体育教学的运动方式。而且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很多老师都要连续上好几节体育课,让老师们很疲惫,为了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单一的方式,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单调乏味。因此,从总体上讲,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方式过于单一,不能促进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3.3 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注重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参加校园的各种活动,缺乏长期的思考,很难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社交适应能力,对于体育教学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功能缺乏全面的了解。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平时都是通过体育课进行运动,而不会进行特殊的运动训练,因此很难体会到体育教育对我们的软性力量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影响。

3.4 体育老师教学方式不当

高校对体育课缺乏足够的关注,因而多数教师缺乏较高的专业化和严谨的教学。就是一直延续着古往今来体育教师的听课方法,如热身、跑圈儿等,或练习仰卧起坐等等。未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练意志,教师的这种负面心态,使其不能热爱运动,也就不能感受到教学竞赛的成败,不能鼓励他们主动地去迎接困难和挫折。

3.5 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密切师生关系,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由于受传统的教育因素的制约,多数体育教师还是自己为主,采用照本宣科,未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育项目的区别。从日常的调研和研究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了一门轻松的课,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没有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和运动方式,从而妨碍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3.6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多数高校对常规学科的考试更为重视。仅凭考试成绩及平日技能课程之分数。团队协作精神淡薄,像踢足球、拔河这样学生间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就更少了,加之教师平时上课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完成此方面的练习,同学们也无法体验团队协作的成功,也无法体验合作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导致学生对体育缺乏积极性。

4 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4.1 注重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任何教育教学都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与需求,高职体育更是如此。所以,高职的体育教育既要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又要有科学地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特征和身体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注重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注重掌握和提高各种运动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大二的体育课程,应将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地相融合,使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此过程中强化了体育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素养,形成了自己个性化发展。

4.2 积极开展针对各专业的教学情境模式创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高职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基于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将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模式,设置能有既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并能培养学生竞争对抗,求生存的一门课,加强学生抗压,耐挫等社会适应能力强,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3 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优势特点,重视对学生坚韧顽强等意志力的磨练,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心理锻炼起到了双重的教育功能。在锻炼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也可以锻炼他们基本的运动能力,养成他们的运动能力,养成他们的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在这个运动的进程中,养成一种积极进取、敢闯、肯吃苦、不畏挫折、坚韧不拔的个性。为此,在职业院校开设体育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两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看。另外,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注意对其进行适当的关注,适时地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关心鼓励,提高运动技能,增强心理自信心。

4.4 重视高职体育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高职体育教学的校园环境,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公平的教室环境,因此,在学校里,体育老师要充分的关注并尊敬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互动学习气氛。另外,优秀的教学技能也能促进课堂气氛的形成。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进自己的体育教学知识体系,并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来,以“以人为本”为中心进行教学,并把握其学习特点和思维规律,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5 高职体育教学也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教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高职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体育为依据,同时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选择,从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5 结束语

综合所述,并考虑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体育教育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层次的提升,都离不开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重要目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体育本身的优势,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建立更加健康的个性、完善的价值观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加强其专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社会适应能力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立新.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1):83-88+100.

[2]杨军,于宽.高职体育教学中关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J].高教学刊,2019(10):176-178.

[3]赵媛媛,许晓叶,张斌.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1(07):234-236.

[4]孙超.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2020(4):92.

[5]朱秦洁.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4):127-128.

[6]鄒如云.高职体育教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68-69.

[7]李远超.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式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7):198.

[8]徐永刚.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0):194-197.

(作者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高职体育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