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时空穿越

2023-05-06 02:30赵姝书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蜀道难李白

赵姝书

编 者 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提升文化自信。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三苏祠,指出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李白文化是中国盛唐文化的典范和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15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到江油市李白文化博物馆,调研李白文化传承发展情况。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求,进一步传承弘扬以李白为代表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本期特别选编了李白研究若干文稿和相关绘画作品,以飨读者。

摘要:

《蜀道难》为南朝乐府及唐代歌行旧题,自梁简文帝始创,经过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发展,至唐李白的开拓性创作,将乐府旧题《蜀道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当代著名学者赵义山先生对《蜀道难》的新创与现代重塑,为“蜀道难”再次赋予了新意蕴,使乐府旧题《蜀道难》一系列的蜀道诗文得以继续发展。由李白《蜀道难》的开拓到义山先生蜀道主题的现代重塑,可以看到中国古体诗歌不断发展创新之过程,中国古体诗歌的现代重塑亦将由此深受启发。

关键词:李白;《蜀道难》;赵义山;当代诗词

蜀地山川本极自然风流,然险峻设道,危崖挂栈,又成蜀道,其高危险峻引古今英雄、文人喟然叹止,吟咏不断。今可见于南朝乐府及唐代歌行的旧题《蜀道难》代表作品,有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蜀道难》七首: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张文琮、李白各一首。李白将《蜀道难》系列创作推向巅峰,自此咏“蜀道难”的诗作历代不绝,今日更有赵义山先生继先贤之风雅,继作《蜀道难》。《蜀道难》穿越时空,从南北朝至现当代,世殊事异,兴咏不一,而代代文人皆有新创。沿《蜀道难》系列诗歌文脉,可以窥见中国古体诗歌不断发展创新之历程。

一、《蜀道难》之源起与发展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蜀道难行》,今不歌。”又宋晏殊《类要》载:“《蜀道难行》,《古今乐录》七清商正声枝曲中有,不传其辞也”[1],可知《蜀道难行》最早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歌唱,在南朝宋王僧虔时期已不可歌,可见“蜀道难”之主题由来已久。现已知最早的《蜀道难》诗为梁简文帝所作二首:

其一: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其二: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2]

首先,内容上,其一“建平”二句言巴蜀官道之古老及其历史遗迹。建平,即西汉哀帝刘欣的年号。鱼复,为春秋时期古县名,地在今重庆奉节之白帝城,三国时期刘备兵败退居于此,建永安宫。首二句所写建平时期的督邮古道和此后鱼复的永安宮,皆在古巴蜀之地。“若奏”二句中,巴渝曲,即巴渝民歌。听到巴渝之地的歌曲,便引起诗人浓浓的感怀之情。其二“巫山”二句,写出了巫山绵延七百里,巴水蜿蜒崎岖之状,同时水岸两山上笛声与猿啼似断还续,摧人心魄。简文帝二诗并未直言蜀道之艰险,而是对巴东地区高峻山峡和蜿蜒巴水作概括描写,烘托了蜀道难行之感,触发了诗人忧郁多思的心境,其情志幽远,意味深长。其次,形式上,简文帝二诗采用五言句式,偶句押韵,句式整齐规范,充满古乐府自然浑朴之味。由此,简文帝开创了“蜀道难”这一描写蜀道艰难的诗歌主题。

随后,同时期的刘孝威亦作《蜀道难》二首:

其一: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双流逆巇道,九坂涩阳关。邓侯束马去,王生敛辔还。惧身充叱驭,奉玉若犹悭。

其二:嵎山金碧有光辉,迁停车马正轻肥。弥思王褒拥节去,复忆相如乘传归。君平子云寂不嗣,江汉英灵已信稀。[3]

刘孝威《蜀道难》二首,直抒“铜梁、玉垒之险”[4],列举蜀道之邛崃九折坂、阳关、嵎山等处,又引用“邓侯束马”“王生敛辔”“王尊叱驭”三典来表达蜀道的艰险;“王褒拥节”“相如乘传”“严遵不仕”此三典则主要夸赞蜀地人杰地灵,由此增添令人向往的神秘气氛。刘诗引用历史典故,丰富了描写蜀道的题材内容,此为一新创。其次,刘孝威此作开始出现七言,此又为一新创。五言与七言并置,为李白采用杂言体创作《蜀道难》提供了新的创作基础。押韵上,刘孝威继续梁简文帝诗偶句押韵的特点,且一韵到底。篇幅上,刘孝威此作增为五言八句和七言六句,扩大了诗题篇幅,使诗题容量大增,此为刘氏第三大新创。

此后,又有南朝梁、陈时的阴铿作《蜀道难》一首:

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5]

阴铿的《蜀道难》内容上以王尊入川的典故起句,言其不畏蜀道灵官峡之艰险,又描写了岷山积雪、阴栈屡烧、九折路、七星桥等蜀道险途。最后两句点明王尊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入仕精神。阴铿此诗用蜀道艰险暗喻入仕艰难,表明了进取决心,进一步丰富了“蜀道”意蕴。从形式上,阴铿此诗句式上为五言八句,与刘孝威《蜀道难》其一句式相同。押韵上,也是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到初唐,又有张文琮《蜀道难》一首: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6]

张文琮此诗是《蜀道难》题材系列中第一首五言律诗。它虽延续了乐府旧题前五首诗写蜀道艰险一脉的传统,但又有所创新,并对李白《蜀道难》产生影响。就内容而言,首联“梁山”(即今四川境内之剑门山)二句先夸写梁山之高峻;颔联“深谷”二句,写峡谷的深不可测和岩壁的曲折盘桓;颈联“飞梁”二句,特别拈出绝岭危峦之上的“飞梁”与“栈道”,说明开凿蜀道之难;尾联二句写出诗人“揽辔独长息”之态,直抒胸臆,表达蜀道难行之感。张文琮此诗较前几首《蜀道难》,首先从内容上更注重对蜀道之“道”和“难”作直接具体的展示,其次从情感上代入诗人的主观感受,再次从艺术手法上夸写蜀道的高危险峻。这三点都在李白《蜀道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张文琮《蜀道难》对太白《蜀道难》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综上,自梁简文帝以来的六首《蜀道难》诗作总体上以咏蜀道艰难为主要内容,从蜀道自然景观的概括性描写,到以“蜀道”意象寄寓人生感慨,其意蕴不断丰富和深化;诗歌主要是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为主,稳定齐整;诗歌的创作形式不断丰富,从五言到七言,从四句到八句,从古体到律句,诗歌内容增加,篇幅逐渐扩大,艺术形式上不断进步。这些都为李白创作《蜀道难》奠定了文学基础。

二、李白《蜀道难》的开拓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7]太白《蜀道难》出,其才思奇崛,妙想飘逸,举世奇之,今且再赏一番: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8]

细品味之,李白对《蜀道难》这一乐府古题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自南朝到初唐以来《蜀道难》题材系列中的几首代表作品,从内容到艺术的全面吸纳,比如对梁简文帝诗中山长水复的描写与巴渝曲奏和岩猿啼鸣的氛围烘托,对刘孝威、阴铿和张文琮等人诗中铜梁、玉垒、岷峨、梁山、飞梁、栈道等蜀中名山险道的描写,以及高危景象的渲染等等的借鉴,前已有述,不赘。此外,李白在《蜀道难》这一题材系列中的开拓性贡献,则更加引人注目。

首先,内容上借古题以抒怀,想象丰富而夸张,恣肆浪漫,充满个性色彩。太白先叙写蜀道之神奇历史,再写蜀道山间之所见奇景,最后写蜀道之天险优势与潜在危机,从多角度对蜀道展开描写,奇想联翩,变幻莫测,将蜀道之险峻崎岖刻画得气势磅礴,骇人心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三次出现,并伴随着三次感慨:“以手抚膺坐长叹”“使人听此凋朱颜”“侧身西望长咨嗟”;两次发问:“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次回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太白打破了此前乐府旧题以记叙为主而绝少抒情的写法,首次以第一人称直接抒情来表达自我感受、突出个性色彩,进一步从主观感受上道出了蜀道之难,使人能够深会其感,如入其境,读来不隔。

其次,在形式上,句式以五、七杂言为主,换韵灵活,自在天然。其句式,对比《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前六首《蜀道难》作品,不难发现,除刘孝威所作有一首七言而外,其余五首皆为五言,句式整齐,温雅典重;而李白则使用灵活自由的杂言歌行体,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备具,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竟长达十一言!可谓“行其所当行,而止于其不可不止”[9],行止变换皆由文心,句式短长备任情意,可谓太白乐府一大新创!其押韵,前六首都是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而太白之《蜀道难》则多次换韵,从开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以“先”“删”韵为主,还杂以“寒”“元”韵,但在蜀方言中,“先”“删”“寒”“元”等韵皆可互押,可视为同一韵中的小变化;其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两句,“尺”“壁”二字相押(分别用“陌”“锡”二韵,在蜀方言中,这两个入声韵部也是互押的)可视为一转;从“飞湍瀑流争喧豗”到“化为狼与豺”,用“灰”韵(仅“豺”字用“佳”韵,可与“灰”韵互押),再一转;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到终篇“侧身西望长咨嗟”,用“麻”韵(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夹杂了可互押的“寒”“先”韵),又一转。随着咏叹角度的转换,太白多次换韵,既避免了长篇歌行体诗一韵到底带来的枯燥,又给整首诗歌增加了起伏跌宕和参差错落的无穷变幻之美。

最后,其篇幅宏廓,层层铺排,融赋体于诗行。相比前六首《蜀道难》多为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六句,短则二十字,最长则四十二字的短篇而言,李白以杂言为诗,其篇幅扩大,容量大增,刻画更加精细。其行文层层铺排,如三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分别置之于全篇首、中、尾三处,层层递进,在主旨乐句的反复重奏中转折腾挪。首处开篇以宏伟气势定调,惊叹蜀道之难。经过写蜀道开凿之艰险、蜀道之高危后,再复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旨使人色变;又经过写蜀道天险地利与骇人危机,最后深深长叹蜀道之难。三次感叹,情感层层叠进,如筑层楼,愈进愈伟!其长篇之中甚有赋味,此为太白又一大新创!

综上,乐府旧题《蜀道难》创作极言蜀道之艰、险、难,自梁简文帝始,又经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人的不断丰富,至唐李太白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开启了后世咏“蜀道”的热潮。此后历代皆有《蜀道难》之作,但极难超越太白之奇思、脱出李白之气局了。故学古而不能泥古,想要在古人的立意基础上更进有发展,唯有新创,才可脱出古人的桎梏。

三、赵义山先生《蜀道难》之新创与现代重塑

太白之《蜀道难》极言蜀地山川之高险,以极富浪漫主义的手笔写出蜀道横绝山巅之状。蜀道之難,难在地势山形之高危艰险,此乃天地自然之“蜀道”。千年后,有义山先生《蜀道难》更继前贤,贯通古今,以乐府旧题写今世蜀道之拥堵,新思妙想,发前人之未发,感古人之未见。“拥乎堵哉”,一言概尽全貌,此乃文明造化之“蜀道”,可为一大观:

噫吁嚱!拥乎堵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内环与外环,车流何壮观!远近不过七八里,三五小时难往还。东绕西堵险气死,然后精疲力竭仍在马路边。上有遮天蔽日之扬尘,下有入心入肺之油烟。三轮两轮尚不得过,宝马奔驰技莫展。大道何宽宽,百步九停油空燃。闷心憋气干着急,拉好刹车坐长叹!问君外出何时还,小心车车贴罚单。但见灯火照高楼,五颜六色入云端。又闻喇叭鸣夜月,愁义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总心酸。桥头桥尾不盈尺,车不能动如绝壁。红灯绿灯空变换,人流如织车难移。其堵也如此,嗟尔乡下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万夫当关,一弹可开。街道如棋盘,堵车出不来。蜀道之难,不在茶马道,不在剑门关,不在玉垒铜梁,只在成都驾车出门上下班!锦城最宜家,哪得不想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四顾一喟然![10]

初读此作,颇觉奇趣,然细细品读,诗人于古题之中寄新思,于幽默之中寓深意。诗人有感于堵车途中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成都交通拥堵的现实景象。首句“噫吁嚱!拥乎堵哉”!直抒胸臆,点出成都交通拥堵之现状,一声叹息引人入境。成都交通虽“大道何宽宽”“街道如棋盘”,但四海之人汇于天府,千万车辆集于路途,上下班高峰期尤甚拥堵,以至于“远近不过七八里,三五小时难往还”,不得不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于太白从时间的深度写出蜀道历史的悠久,义山先生从空间的广度展示出“新蜀道”的横截面。“上有遮天蔽日之扬尘,下有入心入肺之油烟”,路途扬尘蔽日,车辆尾气熏人,当年的城市交通环境恶劣,诗人却也只能闷坐苦待,心酸无奈跃然纸上!“问君外出何时还”?诗人等待的无奈与家人朋友的关切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写出堵车途中的郁闷之旅,此情非诗人独有,更是天下人之同感。“又闻喇叭鸣夜月,愁义山”!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的郁怀和苦闷以及天下人共同遭遇的“愁”。著名诗人星汉先生曾谓:“绝佳处在于‘愁义山三字,点出驾车经历‘蜀道难者,乃作者本人,由此增加了‘可信度。李白的‘愁空山,到义山的‘愁义山,跨度一千三百年,從侧面反映了时代之进步。”[11]“其堵也如此,嗟尔乡下之人胡为乎来哉”?好问题!天下之大,可还有通畅大道否?有的。有郊区之大道,有村野之阡陌,皆不必遭受这“蜀道之难”,那为何人们有易路不走,非走这难路呢?为了生活故。正如熊宪光先生所言:“蜀道今非危高险,别有人间行路难!”[12]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在现代城市化改造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蜀地据天险地利,山川环绕,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正如《易·坎卦》曰:“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剑阁坐镇蜀北,其峰如剑,隘口狭如城门,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白曾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如今却是“万夫当关,一弹可开”。其势已破,青山空留,只能供人游览叹息罢了。时代巨大变化不禁令人感慨。正如诗人另一首咏剑门七绝诗所云:“自古兵家争战地,游人只作画屏观。”[13]随着时代变迁,茶马道、剑门关、玉垒铜梁不再是入蜀必经之道,人们不再能切身体会古人登攀蜀道之苦,今日蜀道之苦便“在成都驾车出门上下班”了。天府之国,锦城云乐,“哪得不想还”?然途中之苦,使人想回家而不得啊!诗人只能“侧身四顾一喟然”!

《蜀道难》诗歌历代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中国古体诗歌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义山先生在《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化——略论未来诗歌发展的方向》一文中提出:“当下的诗歌创作,无论新、旧,无论诗词、散曲,谁能够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努力与音乐结合,努力将自己融于时代,融于大众,坚持为大众写作,谁就有可能在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化的中华新诗体的创建中做出自己无愧于时代的贡献。”[14]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学习,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古体诗,无一不是植根于历代文人的创作之中,并给予后世源源不断的启发。只有师法前贤,关注当下,才能创作出富于新的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义山先生之《蜀道难》将“蜀道”这一乐府古题进行了现代重塑。义山先生此作虽出于太白之《蜀道难》,但自创新意,另辟蹊径,将古时险峻山间之蜀道,巧妙化为现代成都交通之“蜀道”。义山先生以现代全新的视角构建“新蜀道”,又打破传统“蜀道”古题的局限,从山川之蜀道,跨越到城市交通之“蜀道”、人生之“蜀道”,由此赋予了“蜀道”古题的现代意蕴。义山先生以亲身经历入诗,以独特幽默的笔法描绘出成都交通拥堵之景象。他笔下的“新蜀道”不仅仅只指现代城市之交通,更从交通道路之外道出了现代人们生活之路的艰难,达到了从交通之路到人生之路的升华。其诗所写虽仅为成都一地,但在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改造的一个特定时期,又何往而不然!所以,它实际上也可作为一个时代侧面的写照,因而具有了某种普遍意义。著名学者熊笃教授曾评曰:“旧瓶装新酒,妙在新酒与旧酒神思比较,异曲同工,味道殊异。谁会想到当代交通发达鼎盛至极,居然还有如此之‘蜀道难也哉?义山思维之奇妙在此,出奇思于常人之所未料,寓严肃于幽默微讽之中,发人深省,令人拍案叫绝。深得‘寓教于乐风人之旨。”[15]熊笃教授充分肯定了此诗的独创性成就,以为其语言真率自然,雅俗相融,幽默之中窥见深情之炙,谐谑之中饱含淑世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不用说,义山先生的《蜀道难》摄题之新,蕴含之广,文心之仁,奇思之妙,实为《蜀道难》乐府古题千年来的一大新创!

伟大的诗人离不开大众,大众亦离不开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诗歌作品绝不能局限于小我的满足,须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诗人从大众中感受世界之“大我”,大众从诗人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精神的升华和滋养。义山先生之《蜀道难》即是如此,以浅近之语道出“成都驾车出门上下班”之路途艰辛,不故作文人清高姿态,而是切实地贴近大众,关注当下,虽抒一己之感,却关系大众忧乐。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义山先生能守住这仁义深厚的文人之心实在可贵。这份文心更是中国文人传承千年的担当和使命。中国古体诗歌的现代性、大众化重塑,在义山先生之《蜀道难》那里,得到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实践。

注释:

[1]晏殊:《类要》,西安文物管理局藏清抄本《类要》三十七卷(陕本),第29卷。

[2][3][4][5][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0页,第591页,第590页,第591页,第591页。

[7](唐)孟棨:《本事诗》,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9页。

[8](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2页。

[9](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8页。

[10][13]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卷二,世界汉学书局2022年版,第15页,第54页。

[11][12][15]赵义山:《斜出斋韵语及汇评·附录》,世界汉学书局2022年版,第207页,第207页,第207页。

[14]赵义山:《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化——略论未来诗歌发展的方向》,《人民政协报》2022年7月25日第10版。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蜀道难李白
牛心山
西当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