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观视角下over 意象图式转换及语义扩展探究

2023-05-06 04:58张士东石玉柱
关键词:界标图式隐喻

张士东,石玉柱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一、研究综述

Over 语义复杂,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一致认为over 各个义项是有联系的,但在其原型意象图式为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Lakoff用实例解释了over 各项空间意义间的联系,描述了其空间意义的隐喻扩展,归纳出多个意象图式及其转化变体,并认为“上方—通过”的语义是over 意义范畴的中心成员,同时认为表达此含义的意象图式为原型图式,其他图式是由此转换得来的[1]。王寅基于意象图式认知机制分析over 语义时,也认为将表达“上方—通过”语义的图式摆在首位更符合一般的认知过程[2]。而Taylor 将over 主要意义分为四大义丛,认为仅表达“上方”语义的图式为核心图式,由其转换衍生其他图式[3]。以上研究缺乏对over 的意象图式如何自然转换及语义如何扩展的系统性研究,缺乏对其所提出的原型图式的解释和证明。针对上述研究中的问题,笔者基于体认观的唯物论和人本观,将表达“上方—通过”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视为over 原型空间图式,并系统性探究其如何通过自然转换得到其他图式并结合概念隐喻认知方式讨论over 语义扩展,同时借助主观化和假想位移认知机制对原型意象图式加以解释。

二、理论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介词不同的、但却相互联系的意义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网络,在其中有些意义是中心的或原型的,一般由具有体验基础的空间意义充当,其他的意义通过扩展、实现或图式化过程产生,新的意义的派生具有理据性,即通过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认知原则从中心或原型意义产生[4],即一个语义网络中有核心义项,由其引申其他义项。借助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有助于解释某个义项的生成是由基本词义延伸而来的。Langacker认为意象图式中的射体是主要焦点,界标是次要焦点[5]。由此可知,射体的突显性要远远高于界标。在隐喻认知方式的作用下,描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映射到抽象的非空间域。隐喻具有普遍性、概念性、系统性和体验性特征,语言系统、语言使用、认知心理过程中充满了隐喻[6]。Lakoff、Johnson 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种。其中,本体隐喻是建立在我们的身体经验基础上的,通常是把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经验投射到抽象事物之上,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事物看作物质实体,并可以对之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从而就可以对其推理和分析[7]。

三、Over的原型意象图式及其转换

Lakoff 认为语义的中心成分是意象图式[1]。其为感性经验的高度概括,常以简单的线条勾画。对多义词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词义网络法,另一种是核心意象图式[8]。介词表达空间关系,要理解其语义网络必须将其放在一个三维的由地心引力决定的域之中[9],三维空间为理解over 提供了域,在其中的意象图式用以表达over 的空间关系。

(一)Over 的原型意象图式

根据体认经验和认知阶段,现将意象图式1 视为over 的原型意象图式,由其自然地转换衍生出其他图式,进而表示不同的空间关系。

图式1

图式1 表示的空间关系为射体在界标的上方通过,无物理接触。

(1)The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射体飞机从界标房子的上方飞过的空间位移事件,在视觉感官的作用下,呈现出一条横向跨式运动路径。此时射体和界标处于相对运动关系中。受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关注范围的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受认知目的以及关联性的引导,运动的比静止的物体更能引发关注,此图式为over 的最理想状态,射体在界标上方运动且路径是直线形的,表达over 核心空间关系和中心语义。

射体在空中移动时,地面的实体均可成为界标,例如,高楼、平原、高原等,不影响总的空间关系即上方—通过的表达。根据体认经验,将现实中的多种因素作用于图式1,引起意象图式的自然转换。在图式的形成中,因地心引力的作用,射体的运动路径自然会呈现弧线状,最终与界标有接触。将射体或界标的形状和维度考虑进去,也会引起图式自然转换。射体界标可以是多维的,如点状的、线状延伸的、垂直状的、垂直延伸状的等等,由此原型意象图式自然转换衍生其他图式。

(二)原型图式转换的其他图式及其模拟表征

由图式1 进行转换可衍生多个表达over 的空间关系的图式。但图式转换不是任意的,是各种经验的直接反映,可能是视觉的或动觉的,即意象图式必须与空间位置感、运动感、形状感有关[1]。

1.Over 表示射体静态居上的空间关系

若图式1 中射体在沿路径运动时突然停住,此时射体和界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原型动态图式转换为静态图式。在视觉呈现中,射体正好在界标上方,即人们将注意的焦点放在界标正上方,此时over 表示射体静态居上的空间关系,如图式2:

图式2

(2)Hang the painting over the fire place.

根据体认经验,将注意力放在射体painting 上,且其正好移动到界标fireplace 正上方时,用over 表示此时的空间关系。

(3)The picture is over the fireplace.

Over 描述的是静态位置的相对关系。将(2)中带有一定动态运动路径的空间关系认知加工为静态空间关系。若将图式1 中的路径截取一段,使其两端和界标对齐,也可解释静态居上的空间关系。

(4)We plan to install a clothesline over the drive⁃way.

由此,静态居上的空间关系的图式是由动态“上方—通过”图式转换得到的。

2.Over 表示射体动态覆盖空间关系

图式3

图式1 中的射体经认知加工进行扩大延伸,甚至使其大于界标,就转换成图式3。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路径的覆盖,因此从上方运动自然就转到覆盖的意象图式(王寅2006)。射体沿路径运动并逐步接近界标,有覆盖界标之势。Over 表示空间覆盖关系。介词over 在空间域中表征“面”主要表示“覆盖”义[10]。此时,射体可以在界标的上方与之无接触,也可在重力的作用下接触界标(参照图4),射体可以部分覆盖或完全覆盖界标。整体看,图式3 包括三种情况射:射体覆盖界标的一部分、完全覆盖界标、超出界标继续运动。

(5)She spread the table cloth over table.

(6)The city clouded over.

3.Over 表示射体动态接触通过空间关系

图式1 中,若射体受重力影响较大,射体向下接触界标,直至与界标完全接触并做跨越式运动。若界标被视为线性的延伸性实体时,即射体为可动的实体,界标为不动的线性实体,此时射体沿界标运动形成直线运动路径。图式1 自然转换为图式4,图式4 进一步转换生成图式5 和图式6。

图式4

图式5

图式6

图式4 中over 表示射体在平坦线性延伸的界标上行进的空间运动关系。

(7)They run over the grass.

若图式4 中界标逐渐呈垂直延伸状,运动路径便呈弧线状,图式4 转换衍生图5,Over 表示运动路径呈弧形的空间运动关系。

(8)David drove over the bridge.

据体认经验,例中界标bridge通常为弧线状桥,射体car 与弧形界标bridge 接触并在上方穿过。若图式4 中界标继续改变形状,呈完全垂直状,图式4转换衍生图6。此时Over 表示空间垂直跨越关系。

(9)Davidclimbed over the wall.

此图式中射体为固体、液体皆可。若图式6 中射体由外力作用或自身的动力克服重力的影响时,从界标的上方越过,over 可表示射体与界标未发生接触并做跨越式运动。

(10)An apple has been tossed over a box.

(11)The dog jumped over the fence.

以上空间关系也可以表达射体移动中空间位置的变化。此时over 表示的空间关系是射体的转移。根据经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常常与改变有关。

(12)Mike turned the keys to the classroom over to the monitor.

(13)Denmark swung over from opposition to rati⁃fication of the treaty.

(13)是空间概念进一步抽象化,这是人们对over 空间意象图式完全主观化的结果。

4.Over 表示路径动态覆盖空间关系

图式7

图式4 中,若界标变换维度,从延伸线状变为延伸面状,即射体在界标所标示的二维平面移动,图式4 转换为图式7。平行四边形表示界标为二维或者三维空间,射体在界标空间内移动。

射体在界标范围内移动,所经多个点经认知加工形成一条纵横交错的路径,可看作对图式3 的补充。即根据体认经验射体经过界标大多区域,仿佛形成的轨迹覆盖了界标。

(14)I have hitchhiked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射体I 到过界标country 的大部分位置,拥有此经历的人一般会说其曾经周游全国。相对于图3,此图中Over 空间覆盖关系较为抽象,即轨迹随着路径移动而逐渐覆盖界标。

5.Over 表示路径静态终点空间关系

图式8

图式4 中的路径图式自然转换为焦点图式,衍生图式8,即路径的终点得到突显。图式8 突显的是射体越过界标后所处的位置,此时over 表达的路径终点的空间关系,即over 表示某种途径或状态的终点,而不表示射体所经过的途径。这是人们认知主观化的表现,基于现实基础,形成了主观心理路径。人们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过程结束后射体的位置[11]。此时over 的使用不受界标形状的影响,界标是水平、垂直延伸的皆可。

(15)David lives over the road.

(16)He lives over the hill.

据体认经验,有一条为人所知的穿过山的路径,而David 则居住在这条路径的终点,人们经过心理扫描形成的心理路径,将注意力聚到路径终点的静态位置。

6.Over 表示射体动态接触空间关系

图式9

图式10

图式4 转换生成图式6,图式6 进一步转换生成图式9。射体沿着路径运动,被界标阻碍向前倾倒,此时射体形成的运动路径恰好是图6 中路径的后半部分,所以说图9 是图式6 的进一步转换。

(17)She has just fallen over.

此图式也表示静态的射体受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路径。

(18)David pushesthe bottle over the floor.

经过主观认知加工将图9 中over 表示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转换,生成图式10.此图式表示射体和界标为同一物体。

(19)The fence fell over.

上述系统性地解释了原型意象图式(图式1)是如何自然转换生成其他图式的。图式1 转换衍生图式2、图式3、图式4,图式4 进一步转换衍生图式5、图式6、图式7、图式8、图式9、图式10。图式1和图式4 都有很强的衍生能力,因为图式4 是图式1 在受地心引力作用下生成的,所以图式1 为更加理想化抽象化的状态,符合原型图式最具代表性要求,即图式1 为原型意象图式。

四、概念隐喻在over语义扩展中的应用

以上意象图式是基于空间方位的,空间运动在人类涉身体验中具有普遍性,因而常作为源域来理解时间、感知、心理状态等抽象概念[12],即在其基础上运用隐喻认知方式,以over 的空间域为源域向抽象非空间域映射,对词义的扩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含“未选择、利用…方式”之义

基于意象图式1 中表示的“上方—通过”空间关系,即射体从界标上方经过,没有接触界标,将其隐喻映射到社会关系域,结合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 和CHOOSING IS TOUCHING,即图式中的无接触含有没有选中之意,此时,over 含未选择之意.

(20)Sam was passed over for promotion.

根据体认经验,由管理者提出的射体promotion从界标Sam 的上方经过无停留接触,所以此句理解为Sam 未被选中升职。基于图式1,将射体在界标上方掠过的空间关系映射到方式域,over 表示“通过、利用……方式”。

(21)We heard it over the radio.

(二)含“超过、过量、偏爱”之义

基于图式2 和图式6,将射体居于界标之上和射体越过界标的空间关系映射到数量域,结合概念隐喻,MORE IS UP,over 表示“多余(时间数量,花费)过量”之义。若将图式6 中的射体视为液体状态,根据经验,河水在堤间流动,在累积过程中水位逐渐高于原水位,隐喻加工后,over 含“超过”之义。以时间为例,人们常把一段时间视为在脑海中能穿越的距离,且经常会以总的观点看待一段时间。

(22)I got to know him well over the years.

当河水上涨过快甚至溢出,即射体河水越过界标堤坝,符合图式7 表达的运动路径,over 含“过量”之义。

基于图式2 中over 表示静态居上的空间关系,射体以界标为参照物得以突显,成为焦点,结合概念隐喻UP IS GOOD,over 含“喜欢、偏爱”语义。此空间概念的隐喻用法,在人类很多经验中都有反映。图式2 中,射体在界标上面,更易成为注意力的焦点。“上”还隐含着数量多的概念,与数量少相比,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喜欢数量多的东西。“上”的概念经常与正面、积极、好的状态联系起来。当人们可以在各种事物之间做出选择时会在心理上把最喜欢的东西放在其他不太喜欢的东西之上。

(23)I will take coffee over tea any day,thick and black and bitter.

(三)含“控制、遍及、关于”之义

基于意象图式3,将空间覆盖关系隐喻映射到权力关系域,结合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over含“控制有权威”之义[2]。由生活经验可知,处于上方常表示社会地位高,权力大。

(24)She ruled over a great empire.

基于图式3 和图式7,将空间覆盖关系映射到抽象域,将其空间关系抽象化,映射到情感域。

(25)A fear has come over me.

根据体认经验,同一射体自身分散于界标的各个区域或射体的运动路径经过界标内的大部分区域均符合覆盖概念,即over 含“遍及,到处”之义。

(26)They have travelled all over the world.

基于图式覆盖关系,over 含“关于,因为”之义。根据体认经验,当观察者高于被观察的事件时,后者就成了关注的焦点,据图式3,争论者就在他们争论的东西上方,这种空间关系映射到抽象域,over 产生“关于”的含义。上下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被抽象化,界标也可以被抽象化为概念。

(27)The committee agonized over the decision.

(四)含“在……期间、结束、反复、检查”之义

基于图式4,将其表示横向越过界标的空间运动关系映射到时间域,将射体经过的运动路径隐喻为一段时间。Over 含“在……期间”之义。此时的界标常为表示时间的概念,或者是耗时较短的活动。

(28)We will discuss it over lunch.

以此为基础,结合概念隐喻EVENT IS JOURNEY,将路径的延伸隐喻为过程。在将路径隐喻为活动的过程基础上,将界标隐喻为上次完成的表现,即图式4 中的射体的运动路径进一步理解为从头至尾反复移动的路径,即over 含“反复”语义。

(29)We will have to do it over.

在此意的基础上,将从头至尾地反复移动路径,喻指主体动作的重复执行过程[13]并基于图式4和图式10,将射体和界标融为一体且做半弧形运动的空间关系映射到事件域,结合体认经验,人们反复地将某物翻来覆去地看或在心理上反复琢磨是检查或思考某物时的表现,进而over 还表示“考虑,检查”之义。

(30)You think over what I said.

基于图式4 和图式8,将射体经过一段运动后的最终位置,即路径终点的空间关系映射到时间域,喻指时间或者活动的结束。图式旨在描述射体到达终点的位移结果,其具有终结性,即射体到达终点意味着运动路径的结束。Over 含“结束”之义。根据经验,越过某个事体意味着这个事体在我们的身后,类似于射体移动的过程,此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域,隐喻为某事件的结束,结合概念隐喻AN EVENT IS AN AREA,将活动理解为界标,从事活动的过程理解为路径,人们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路径的终点,即活动结束的位置。

(31)By the time we arrived,the meeting was over.

(五)含“度过”之义

基于图式5,将射体接触并穿越界标的空间运动关系映射到生活域,结合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over 含“度过(艰难阶段或局面)”之义。射体经过界标是经历向上弧度,是一种物理上的阻碍,经认知加工抽象化后,射体最终翻过象征阻碍的界标,喻指人们在生活中度过了困难。据经验,不利的情况和经历常被用物理意义上的障碍来理解,“越过”意味着克服不利情况。

(32)It took her ages to get over her illness.

将界标疾病视为射体向前移动时需要越过的阻碍,射体路径穿越了界标喻指克服了疾病。

五、Over语义识解主观化过程

Langacker 在认知语法中从共时角度解释主观化概念,他认为主观化是指对某些实体的识解从相对客观变为主观。在此过程中,识解的客观性逐渐消退,主观性继续保留且变得越来越明显[14]。笔者认为主观化过程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过程,将其与over 意象图式转换结合,以期确定和说明over 的原型空间意象图式。以下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图式并结合例句进行说明。

a:The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b:David lives over the road.

c:Denmark swung over from opposition to ratifi⁃cation of the treaty.

图a

图b

图c

C 代表人即概念主体,C 与射体和界标之间的箭头代表概念主体对射体和界标之间互动关系的心理扫描,R 代表参照点,M 代表心理路径。观察三图,在主观化过程前,两者的互动关系在台上区域,概念主体对该关系的识解是客观的。图b 中箭头变为虚线,表示对该关系识解的客观性减弱了。C 中表示射体和界标关系的箭头完全消失了,表示射体和界标的互动关系不是直接由客观观察得到的,而是只存在于概念主体的思想中,即由概念主体的心理扫描带来的。

图a 表示随着时间变化,射体plane 沿着空间路径穿过了静止的界标house。在此过程中,射体的运动是空间中实际存在的运动,射体经过了这条空间路径上的所有部分。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15]。说话人实际观察到该过程,在认知上形成一条心理路径,循此路径,以射体的初始位置为起点,追随射体的实际运动路径到射体的最终位置,完成心理扫描,对其进行概念化,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此时,人们对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的识解是客观性的,因为这个空间关系一直处于台上区域,是能被观察得到的。

图b 表达射体David′s house 是静止的,它只占据了街道对面的一个位置,即相当于图a 中概念主体观察到的射体plane 的最终位置。图b 中射体是静止的,实际上没有形成运动路径。但是说话人仍需要与a 中相同的心理扫描,以街道这一边(相当于图a 中射体的初始位置)为参照点,沿着与a 相同的心理路径,确定射体David′s house 的空间位置,完成对射体空间位置的概念化。此时,射体在说话人的认知过程中沿着一条非实际观察中体现的心理路径运动。该运动只存在于说话人的心理即处于台下区域,此时客观性的识解减弱,主观性增强。因为心理扫描的终点与现实中David′s house 的位置是对应的,是处于台上区域的,所以,说话人对射体与界标关系的识解还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反映了人们在感知世界和语言使用过程中“体验”与“认知”的高度融合[16]。因此,从图a 到图b 是一个识解的客观性减弱、主观性增强的过程。

图c 表达射体Denmark′sopinion 经过运动后发生位移,此时射体及其运动路径和界标完全存在于说话人的心理。可见,说话人对这一情景进行识解和概念化时,遵循着图a、b 的心理扫描,即在头脑中认为射体以某个参照点为起点移动,穿越界标到达终点,完成位置变换。与图a、b 相比,c 中对over表达的关系无实际观察基础,已经完全主观化了。

同时,以上三图中概念主体的认知方式也可以用假想位移进行解释。其为一种认知能力的体现,就是把空间中静止的事物假想为可以移动的事物,进而以另一事物为参照将其描述为运动中的事物[17]。在图b、c 中假想位移关系就是说话人借助想象力用动态的方式来描述原本处于静态空间关系中的射体,即将静态的空间方位关系描述为动态的空间位移关系。张克定认为静态的空间方位关系能够按动态的位移事件加以描述,是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把可动事物的可动性特征赋予不可动事物之上的结果,即认知主体不仅能够将静态的方位事件构想为动态的非现实位移事件,而且能够运用语言对其进行编码[18],结合上文中over 意象图式来说,形成b、c 类表达是认知主体将over 原型图式中射体与界标的动态的空间运动关系用于静态的事物及抽象概念,可谓是对世界识解主观化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理论强调人在认识世界中的主体作用,语言成因于人。在人对周围空间世界的观察、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象力,便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19]。综上所述,笔者将表达“上方-通过”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1 视为介词over 的原型空间图式。

本文基于唯物论和人本观,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主观化等认知方式,讨论了英语空间介词over 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和其语义的扩展及内在联系。人对周围空间场景的感知和体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概念和图式,意象图式是基于空间方位的,表达“上方—通过”空间关系的图式为over 原型意象图式和核心语义。此图式可以自然转换衍生其他图式,在其基础上受概念隐喻思维的影响,获得不同的非中心的、抽象的意义。我们通过现实世界中的体验,并对其进行高级加工即认知,在空间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对介词over 的认识经历了从空间到其他、从具体到抽象、从相对客观到完全主观化识解的过程,从而逐步形成了其复杂的语义网络结构。

猜你喜欢
界标图式隐喻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水生生物保护区浮标式多功能界标的应用研究
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