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探究

2023-05-08 16:04杜洪
传播与版权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

杜洪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系统化整理出版进入高效发展期,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的整理出版成果,成就斐然。当前,国家对古籍工作提出了新的展望和要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大有可为。文章从理论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创造性转化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進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古籍;古籍整理出版;创造性转化

少数民族古籍(以下简称民族古籍)是我国古籍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化整理出版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高效发展期以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整理出版成果。但由于起步晚,面对浩如烟海、情况复杂的民族古籍,目前的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仍须加力。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从理论建设、选题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性转化等几个方面,确定了新时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推进方向,特别强调了民族古籍整理的重要性,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迎来发展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大有可为。

一、立足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建设

(一)加强民族古籍的时代精神诠释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时指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复讲话对民族古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的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应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立足我国文化建设大局,深入理解、阐释民族古籍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古籍图书。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作为述史文献,民族古籍生动、客观地记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文本材料,各少数民族在古籍的故事内容、词语要素、语音字形上不同程度地存留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痕迹。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正确地认识、看待作为历史现象的民族古籍,客观呈现、正确描述其中反映各民族原生特质和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成分,加强提炼、诠释民族古籍中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2.深入挖掘民族古籍在政治经济、人文学术等多领域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学术体系中,民族古籍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政治经济、人文学术、社会建设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民族古籍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民族古籍既可为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又可为这些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丰富而独特的素材。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古籍的学术研究,还要注重民族古籍整理成果的衍生转化和应用理论拓展,将其纳入图书出版项目规划。

3.加强对民族古籍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述

民族古籍深刻记载了少数民族先民披荆斩棘的艰苦创业史,记录了他们在宗教哲学、农耕商贸、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过去的时代产物,受阶级立场、地域风俗等影响,民族古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对此,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开展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既要完整客观保留古籍原貌,又要合理诠释其局限性,挖掘其中关于民族精神、思想品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合理引导读者使用其中的积极成分,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宣传关。

(二)加强民族古籍基础理论著作出版

我国民族古籍的系统整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实践成果十分丰富,民族古籍基础理论图书已有一定积累,并成为行业指津,但总体来说,在综合理论、述史、方法论等方面仍有较多空白,基础理论图书的出版仍须加强。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民族古籍基础理论著作出版。

1.优化品种,细化分类

我们应加强民族古籍基础理论及述史、史论类出版物的策划出版,既要细化分类,加强对形成源流的辩证、对传承脉络的梳理、对发展历史的陈述,又要充分结合时代精神,在内容、结构、形式、风貌上进行创新。既要策划出版专业性的民族古籍理论著作,也要策划出版可读性强、有吸引力的通俗读物。

2.加强民族古籍书目的编制、完善和利用

对已出版的全国性或地方性民族古籍书目,我们应及时补充新内容,加快民族古籍数据化进程,建设、开放、宣传民族古籍书目的检索平台,为民族古籍理论建设提供保障,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但关于策划、编校、发行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实操经验总结的专题成果较少[2]。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一方面,组织、鼓励、指导民族古籍出版从业人员参加相关的国家级、省(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另一方面,鼓励民族古籍出版从业人员总结经验、撰文投稿。

(三)加强民族古籍整理方法论的探索研究

1.客观认识民族古籍的特点

民族古籍的特点导致其整理工作开展不易:第一,民族古籍的语种复杂多样,其语音素材的梳理、民族古文字的识读较为困难;第二,民族古籍的传承方式以口头唱诵、纸墨传抄为主(藏族古籍有发达的传刻、校勘系统),版本源流复杂,其版本的梳理、善本的确定相对困难;第三,民族古籍的内容构成以民族史诗、宗教哲学为主,有的词句内涵只有特定的民间使用人知晓,对其的辨文释义十分困难[3]。因此,民族古籍整理需要建设自己的方法论和工作体系。

2.民族古籍整理体例已基本成熟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民族古籍整理基本形成了以内容提要等辅文引入,以原字形、国际音标、汉字释义等对照译注为主体的整理体例,从版本、内容、形音义等方面全面解析古籍文本[4]。这种整理体例使这些文献从“天书”变成可被更多人识读利用的资源,使民族古籍整理得以科学规范推进,也为古籍数据库尤其是基础字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加强民族古籍整理方法论的研究出版

当下的民族古籍整理方法仍有待完善,我们可借鉴汉文古籍整理体系:第一,借鉴版本学方法,加强内容提要对不同版本民族古籍传承源流的辨析描述;第二,借鉴校勘学方法,加强对民族古籍同字异读、同音异形、同义异形、同形异义以及脱、衍、倒、误判定处理的注释说明;第三,借鉴训诂学方法,加强对民族古籍疑难字词(尤其是人名、职官名、神怪名、地名等以及民间信仰或宗教专有名词)释义及依据的解说。我们应将适合各民族古籍实际情况的整理方法、整理经验、字词要素研究总结形成著述并刊行出版,以期更好地指导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实践。

二、注重全局规划,推进项目提质增效

(一)凝聚力量,科学规划,创新品种

长期以来,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大多是出版社各自为战,导致其品种分散,出版成果整合推介困难,没有形成影响深广、持久的产品矩阵。对此,我们应开展可操作性强、适应力强的项目规划。

1.建立枢纽,凝聚力量

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级各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领导统筹、联动协调的作用,建立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业务枢纽,提高跨社、跨部门的集团化作战能力,凝聚、整合出版力量,优化配置已有古籍资源、人力资源,为打造优秀的产品矩阵提供力量保障。

2.深思熟虑,科学规划

民族古籍浩如烟海,故其整理出版的项目规划要有一定的调研成果作基础,从政治高度、学术高度等方面考虑,除了民族史诗、宗教信仰用书、民歌、剧本、医药文献,我们还应将碑刻、文书、契约、谱牒等纳入项目规划,并且合理划分板块,优选古籍品种。

3.加强品种创新

我们不仅要推进民族古籍基础译注本的出版,还应进一步提炼内容元素,针对不同读者推出民族古籍全译简读本、精选本、节选本、文库本、影印简译本、精印收藏本等形式丰富的民族古籍产品,并利用不同媒介做好宣传推介、销售服务、互动反馈工作。

(二)加强管理,推进项目,力促精品

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是一项工序浩繁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做好全面统筹,有计划、脚踏实地推进整体项目。

1.统筹安排,多方协调,制订全程工作计划

民族古籍类图书出版运作周期较长,因此其项目团队应编制涉及成稿、到稿、审稿加工、设计、发排、校对、专家审读、处理校样、退改、印装、运输等环节的工作计划表,明确起止时间、责任人、经费预算。而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资助的民族古籍类图书出版项目,尤应把握好成稿率和各环节时限,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出版任务。

2.把控环节,责任到人,以匠心塑造精品

民族古籍整理成书不易,我们在出版过程中应竭尽所能,认真对待:通过内容构架、编校方式上的精研来提升文本质量;通过外观、版式设计以及构成材质、印装工艺的优化来提升图书质感;主动积极沟通相关部门,疏通各环节,以保证出版进度;做好财务收支、审校流程、样稿及电子文件的记录和存底工作。同时,我们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追责机制,只有责任到人,才能确保各环节工作到位,按时完成出版,保证成书品质。这样才能打造兼具学术品味、人文品位、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精品民族古籍读物。

3.严抓编校,有的放矢,全面保证成书质量

民族古籍书稿涉及的知识面广、情况复杂,审稿难读难改。除了一般的编校工作,我们还应做好民族古籍辅文中信息、数据的核对工作;处理好涉史、涉边、涉民族、涉宗教的内容;做好影印译注类书稿的底片存档及核对工作;做好单字形音义和识读结果的核对和灭错工作;做好同字异读、同音异形、同义异形、同形异义等统一性问题的核对、注出和灭错工作;做好排版造字的核对和灭错工作。对民族古籍中学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涉及记音等基础材料核查的内容以及对稿件的重大调整和无法核实的内容,我们务必谨慎对待,积极与作者沟通,做到不妄删改、不遗敝漏,全面保障民族古籍编校质量。

(三)打造专业性学术型出版人才队伍

民族古籍整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才的稀缺和断代问题[5],民族古籍出版也是如此。因此,民族古籍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團队建设应突出专业性

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团队或部门,建立和完善古籍整理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以古籍整理、古文献、少数民族语文、民族文献专业或相邻专业为导向,通过招聘专业人才、鼓励读研读博、鼓励科研及发表文章、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加强团队的攻关能力。

2.合理配置队伍结构

民族古籍出版团队必须有合理的人员知识结构配置,团队人员除了要掌握文献学、民族文献学、民族文字相关的知识,还要有成员了解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哲学、文学、文字学、语言学、书法、民俗学、管理、信息技术等。民族古籍出版团队分工要相对明确,策划、管理、外联、编辑、校对各司其职,还要注重年龄层结构的合理化,做好传帮带,为后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3.构筑出版学术特色高地

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民族古籍出版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推进效率和成书质量。民族古籍出版团队应建立专业资料库,形成勤于探讨业务、学习专业知识的风气,不仅鼓励成员总结工作经验、撰写文章,提升学历和职称,还要鼓励成员参加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营造学术环境,积累学术成果,培养学术人才,构筑出版学术特色高地,是提升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内驱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创造性转化,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挖掘、塑造价值是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民族古籍一般以特定的民族文字为载体,仅在特定社群、特定文化圈、特定地域流通,具有较深的宗教或民间信仰印迹,是一个冷门而小众的领域。目前,民族古籍主流的整理成果不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方向,只有专业学者或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会选择阅读,传播十分乏力。这样的供需壁障深刻影响着民族古籍当代价值的发挥以及民族古籍图书双效的实现。

民族古籍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要求,也是破解这种供需壁障的良策。民族古籍的创造性转化,关键还是对民族古籍价值点的认知、利用和塑造。民族古籍的基础整理是源和本,创造性转化是方法和手段,转化的目标和结果是衍生文化产品。

1.深化政治意义与学术意义的发掘

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献印证,其整理出版,既是民族团结工作大局的政治要求,也是中华民族述史的学术需要,政治意义与学术意义是民族古籍基础理论建设和整理出版实践的基点。一方面,在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心有全局,在选题策划、审稿加工上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宣传关,提炼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内容,使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另一方面,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应主动作为,以政治要求和时代需求为导向,策划出版以民族古籍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图书。

2.打造规模化、系列化的产品矩阵

民族古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是地方文化历史客观且生动的反映。规模化、系列化的整理出版和宣传发行,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作用和产品识别性。在全国古籍一盘棋的视野下,民族古籍规模化、系列化的整理成果更容易被整个古籍整理体系吸纳和利用,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客观的、有案可查的文献样本。对地方来说,规模化、系列化的民族古籍出版物可为地方文化沉淀文脉、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凝聚力与自信力提供强大助力。所以,对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我们应打造规模化、系列化的产品矩阵。

3.挖掘民族古籍的素材库价值

民族古籍多为创世史诗及宗教或民间信仰用书,一方面,民族古籍有着宏大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史内容,是文学创作、影视创作的优秀素材库。另一方面,民族古籍有着丰富而独具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魔幻元素,是通俗小说、动漫创作及游戏策划的优秀素材库。因此,民族古籍出版团队应与作者团队多沟通,做好基础素材的遴选、提炼工作,积极为策划民族古籍衍生产品做准备。

(二)立足需求,推进数字化发展

1.数字化是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内涵是多元而丰富的,不但包括文字库、音像库、影印库、电子书、元宇宙内容等数字产品,还包括民族古籍整理的数字化手段、工具包、元数据库。其中,民族古籍音像库的建设迫在眉睫。在民族古籍中,口传资料、宗教或民间信仰用书占了绝大部分,过去的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较少注重对唱诵音频、仪式视频的存留,而国际音标虽然能准确记音,但是无法呈现唱诵人吟唱的生动画面。随着上一代唱诵人、使用人的离世,这些独特的民族人文传承将趋于消亡,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会更为困难。因此,民族古籍音像资料的抢救、存留刻不容缓。从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来看,民族古籍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互助关系,民族古籍的数字化拓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效能

古籍影像、数据、业务信息、立项信息的平台化已在全国大范围实现,人工智能介入汉文古籍整理在技术上已趋成熟,民族古籍的专题数据库平台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我们建设资源信息平台,可推进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销售等各方阵在资源、信息、项目攻关上的无缝对接,加快民族古籍的成果转化。而我们以数字化技术手段辅助工作,如建立半自动档案数据库,建立包含字表、名词表、差错摘要等在内的信息库等,可提升对民族古籍出版进度、工作档案的管理效能,提升审校的效率、准确率,从而降低项目运作的时间、人力、资金成本,同时为人工智能介入民族古籍整理提供样本,做好基础材料方面的准备。

3.以数字化加强民族古籍的传播

当下,民族古籍的數字化输出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数据库。我们针对民族古籍建设相对开放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可以让专业研究人员更易获得影像、音频等第一手资料,让普通读者更容易接触到民族古籍的原貌、整理成果、研究成果,使成本、价格、复制数量不再成为民族古籍进入大众视野的障碍。这也是民族古籍在新时代实现社会效益的强力手段。

(三)塑造多文化圈层影响力

图书出版双效的实现,本质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民族古籍应该走出学术文化圈,走向大众文化圈,只有不断塑造在多文化圈层的影响力,其才能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加强民族古籍的文学转化

绝大部分民族古籍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如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壮族经典《布洛陀经诗》《莫一大王唱本》等。这些民族古籍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古籍中的人物要素、故事要素还可成为我们再创作的素材。所以,民族古籍具有向严肃文学、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等进行转化的可能性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价值。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可将此纳入选题策划,精心组织创作,推进实施出版。

2.促进民族古籍的通俗文化衍生

古籍的通俗文化衍生已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如欧美的魔幻题材游戏、中国的仙侠及武侠题材小说、日本的妖怪题材动漫等。相比之下,拥有强烈魔幻色彩的民族古籍,其通俗文化衍生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在通俗小说领域,还是在游戏动漫领域,都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品。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应加强这一方面的项目策划,充分借助网络小说平台、游戏开发及运营团队等主体的力量,实现民族古籍的通俗文化衍生,使民族古籍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有效传承。

3.提高民族古籍的国际影响力

民族古籍的对外版权输出,已有不少积极尝试和成功先例,但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6]。目前,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仍以基础性整理为主,整理成果不易被直接转化。但是,提高民族古籍的国际影响力十分必要,对我国民族团结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在出版规划上还应考虑到对条件适合的已有图书进行翻译输出,对已有的视频资料进行编辑转化输出,不断提高我国民族古籍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斯任甚重,道阻且长。民族古籍出版单位应有成就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支持、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民族古籍出版从业人员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既要磨炼心手功夫,又要开阔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不落伍于当下,不彷徨于未来,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写下不可或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自治区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文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EB/OL].(2022-07-20)[2023-01-12].https://www.nmg.gov.cn/zwyw/gzdt/bmdt/202207/t20220720_2090434.html.

[2]邓秋菊.1981—2011年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02-104.

[3]吴肃民.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朱崇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

[5]黄金东.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兼评黄明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J].百色学院学报,2018(01):91-95.

[6]王井辉.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研究:以“十三五”少数民族古籍重点出版项目为例[J].出版广角,2021(04):36-38.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
文化转型视野下当代中国文化重建途径探究
节庆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
平等价值观念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