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智性实践

2023-05-09 04:33廖晓钰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节气建构

廖晓钰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定的自然变化规律,对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提供助力,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语文教学是应有之义、应然之本。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语文教学,不能采用简单、机械的“贴标签”方式,不能采用“链接式”的方式,而应当采用“渗透”“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一、发掘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包含着“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学生系统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是在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七”。在“日积月累”这一板块,教师要引导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这是夯实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浓缩化、凝聚化的“二十四节气歌”进行拆分,并对其进行解释。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当然,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难以将每一个节气详细地带领学生认知、感受。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节气,每两个节气之间间隔多少天等相关内容是可以完成的。《二十四节气歌》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在相关节气到来时提醒学生,并结合当天的天气来引导学生深度认识节气。同时,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语篇等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备课,以便高效地利用《二十四节气歌》的课程资源。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春节前后相关节气的良好素材;诗歌《清明》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清明”这一节气的良好素材。

将“二十四节气”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建构并实践“二十四节气”的语文融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特征以及物候现象之后,便自然地拓展了自然科学的认知面;当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之后,便自然地延伸了人文认知,增强了人文素养。

二、开展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程活动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深度认知,须经由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课程的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探究“二十四节气”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研究“二十四节气”,让“二十四节气”深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活动为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结合本单元中的相关篇目,《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迢迢织女星》《十五夜望月》等,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习俗知多少”活动。在活动中,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节气进行深度研究,以此来丰富学生研究的多样性,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汇报。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去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向家中的长辈请教。如,有的学生研究的清明这一节气,认识了清明一般都在四月五日左右,了解到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知道了在清明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祭祖、扫墓等。围绕着这一节日的传统风俗,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参与到祭祖活动中去,或者在家人的带领下,到近郊踏青、放风筝、插柳、植树等等。

教师还可以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融入、渗透到语文活动中,建构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以促进学生后期语文活动的交流。实践证明,语文活动能将“二十四节气”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二十四节气”与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整合开展,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融入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程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二十四节气”与农民耕作、生活等密切相关。教师还要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俗语、谚语、俚语等融入到课程之中,不断丰富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生成独属于学生的“二十四节气”素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诗词来拓展学生对“二十四節气”的认知。如,刘长卿的《惊蛰》、白居易的《闻雷》、韦应物的《观田家》、陆游的《春晴泛舟》、徐铉的《七绝·苏醒》等。这些古诗词的引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并体会到古人在“二十四节气”的所思所感。教师也可以在古诗词阅读中引入“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故事等等。这样的古诗词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在引导学生认识“白露”这一节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让学生认识到白露节气里种麦子太早,秋分节气里种麦子正合适等不违农时的种植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渗透相关的谚语、俗语,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二十四节气”,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

文化知识是语文的根,也是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以“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相关的内容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写作。通过对“二十四节气”课程中读与写的培养实践,让学生与“二十四节气”相伴、相生、共舞。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语文学科之中,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建构“二十四节气”与语文学科的“融课程”,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深邃,能让学生领略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在“融课程”的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与优秀传统文化同行、并抵达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处。这种“融课程”的建构、实践,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辉。

【注】本文系浙江省金华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二十四节气“融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B2023459。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节气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