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以《河西走廊》为例

2023-05-09 03:15郑兴隆杨玉清
声屏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张骞河西走廊纪录片

□郑兴隆 杨玉清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次全新的探寻与摸索,本系列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再现了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该纪录片通过多元主体展现历史,运用内聚焦叙事视角,采用时间主线与板块段落结合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千年历史。本文将具体探讨《河西走廊》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希望为其他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视角

“场域是行为者所处的各个不同角度相互之间构成的真实关联的场景,假如将各个地域的宣传主体视作更具自身主体地位的行为者,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即构成这种行为者在网络空间中为争取地位而开展活动的场域。”《河西走廊》的传播模式就类似于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传播模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巧妙借用“丝绸之路”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河西走廊》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该纪录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利用多种空间,分集来讲述发生在河西走廊的历史故事。张骞、郭瑀、隋炀帝、左宗棠他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社会圈层与生活轨迹,但《河西走廊》以每集相对固定的时长,将他们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缩短,来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该纪录片大部分运用扮演或搬演的形式,情景再现历史真实故事,打破时空的隔阂,建构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真实空间”和“真实时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下,了解从西汉到新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真实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全系列视频共计20 集,每集的叙事主体都是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下不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场景空间,如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汉武帝任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左宗棠收复失地等,这些空间上演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在影片所形成的全新空间中,观众的身份差异已然消失,大家共处在《河西走廊》塑造的历史环境中,早已成为了这个新空间场域中的共同体,感受发生在河西走廊的风云激荡与悲欢离合。

表1:《河西走廊》部分集数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视角

讲好中国故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叙事视角的问题。叙事视角来源于叙事主体,可以简单理解为“叙述者”,任何事件的叙事都离不开叙事题材,叙事主体是叙事过程中的第一步,具体过程在确定叙事视角后才能相继展开。历史文化纪录片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创作者无法客观地记录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录片创作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文化。但是,人们在观察客观对象时通常会受到其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所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叙事可以使受众全方位的获取历史文化信息,最大程度提高其真实性。尽管《河西走廊》的每集时长固定,但每集叙事的切入点不同,除了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事外,也加入了充当镜像的“其他”视角,还有“手机+AI”等智能合成声源的模拟化故事视角等,总之选取了多样、灵活的观察视角作为创作出发点,力求向受众展示一个多维度、全领域的历史时空。此举不仅提高了中国故事的真实可信度,还营造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叙述视角中梳理出故事的发展脉络,感受故事本身。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再现真实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以时间为线索,在叙述对象之间建立起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时空,借助叙事主体全知全能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客观事实,最终在全媒体平台呈现出来。以第三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自然而然地制造悬念,引发观众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河西走廊》加入预言式的解说词,以全知视角纵观古今,交代了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以航拍为主的画面展现出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不论在词句使用还是解说语调上都气势磅礴,激起观众无限的自豪感和兴奋之情。

《使者》作为《河西走廊》系列纪录片的开篇之作,奠定了整体的基调,为后续历史故事的讲述做好了铺垫。这种叙事方式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观众在观看时有一种“在现场”的即视感,仿佛自己置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跟随历史人物见证历史。在《使者》这一集中,汉朝对匈奴的不断袭扰不胜其烦,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当时的张骞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汉武帝却让他担当重任,并在临行前隆重接见了他,一方面体现出汉武帝的魄力,另一方面也把汉武帝没有把握的纠结心理体现了出来。当张骞使团远离长安走到茫茫戈壁之中时,片子用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将张骞此行的艰难困苦以及沿途的恶劣环境真实再现了出来。《通道》这一集讲述了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发动战争出击匈奴,霍去病成功击退匈奴,最终河西走廊并入了西汉版图的历史故事。而《丝路》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炀帝派裴矩到张掖疏通先前因战乱而被阻断的中西方贸易之路,重整丝绸商路,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走向繁荣这一历史故事等。《河西走廊》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众多发生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事件。

内外视角互补, 引起观众共鸣。 由于国内观众对于河西走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在观看《河西走廊》时会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对比,当视频中呈现的内容符合自己的认知时观众就会获得满足,进而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但是,国外观众对我国历史尤其是河西走廊的历史并不了解,为了引发他们的观看兴趣,该纪录片还特意采用了“内”视角与“外”视角,使外国观众在“外”视域下,主动进入“内”视角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观察”,激起外国观众在文化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认同感。在第一集《使者》中,解说词写道:“细心的匈奴妻子经常会注意到张骞出神地望向东方,那个方向就是长安了吧,那是他的故乡,是他的思念,还有他的使命。”这一段的“外”视角的叙事主体是张骞的妻子,在整个片子中张骞的妻子对张骞和汉帝国并不了解,对整个叙事内容和情节推动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通过张骞妻子的“外”视角可以表现出“内”视角张骞坚强的意志。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客观,而且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即使是国外的受众,也可以从“外”视角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具有的优良品质,从而产生共鸣。

表2:《河西走廊》第一集叙事视角

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视角

《河西走廊》是由央视和中共甘肃省委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的独特的人文历史故事,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场景中讲述了从西汉到新中国这期间发生在河西走廊关乎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史实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这个空间场景中的叙事主体,能够激起受众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其也将成为整个中国人集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视频与主流媒体传播相辅相成。《河西走廊》在抖音、快手、B 站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上积极传播,以自己独有的传播优势与主流媒体共同构建符合社会正能量的话语格局体系,如图1 所示。《河西走廊》除了在主流媒体平台上播出外,还考虑到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的优势,共同构成传播体系。在《河西走廊》播出期间,短视频平台上的许多自媒体博主也纷纷将《河西走廊》的部分片段剪辑出来,并加入自己的解说,在自己的视频账号上发布,使得无暇看电视的部分观众也可以了解到这部纪录片的相关信息,弥补主流媒体平台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从而扩大《河西走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图1:《河西走廊》抖音快手截图

建设情感认同,形成文化共识。 在《河西走廊》中,创作主体将镜头对准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历史人物的工作现场和生活状态,以及困难来到后他们生活发生的种种变化。画面配合解说,解说词几乎贯穿整部纪录片,画面为解说词进行服务,使用情景再现手法的作用也比较清晰,为了增强叙事内容的戏剧性,使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饱满,使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与共鸣感。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大多数的场景环境已不复存在,但同时应清楚地了解到,所谓真实性并不是要百分百的还原事实原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存在就是要通过技术方法来尽可能详细、详实的展现、呈现事物真实的情形,拍摄主体看似平淡的讲述,却在不经意间向观众流露出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精神,郭瑀尊师重教的求学精神,张骞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情景沉浸在轻松的氛围中,打破了观众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屏幕隔阂,观众在欣赏时能与被拍摄对象在身份和情感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交流与认知,从而打破两者在物理学上的距离感与空间感。个体的情感表达更容易引起普遍的情感认同,增强代入感和可信度,《河西走廊》通过这些真实可信、生动形象的扮演和搬演模糊了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身份界限。这些饱含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力的根源之一,能够很自然地形成情感认同,产生文化自信。

回归价值理性,建构集体记忆。《河西走廊》是对当下时代价值理性回归的呈现,应该说是价值理性高于实践理性的具体表现。《河西走廊》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多是扮演和搬演,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拍摄制作完成,已成为了具有某个时期独有个性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走廊》的受众群体庞大而复杂,播出渠道不同,受众群体自然也是不同的,电视的受众大多是中老年群体,这一群体的受众有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特殊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而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受众有着他们这一群体独有的集体记忆,这些不同的群体构成了国家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与要素。

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在传播历史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多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河西走廊》是短视频和主流媒体之间的一场深入合作,与以往的单向电视传播模式不同,当下多部历史类纪录片在电视和网络等多平台联动播出,而《河西走廊》是当下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国家形象、传递好国家声音的一个成功的实践例证。《河西走廊》以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为观众呈现出发生在两千余年间真实的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河西走廊》的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通过一个故事来传达核心思想,在时间、空间的局限下充分利用素材资源,避免对人物的塑造直白而主观。《河西走廊》在庞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融入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通过情节设计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将沉重的历史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运用媒介平台进行传播,提高影响力。《河西走廊》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社会属性,也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上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张骞河西走廊纪录片
张骞探西域
河西走廊的风
张骞探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在河西走廊聆听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