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2023-05-10 03:42丁秀清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丁秀清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内容不均衡,阅读范畴狭窄,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淡化学生“读”的问题。群文阅读课堂将课内教材与课外书籍的阅读有效结合起来,给了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课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阅读、比较与归纳,教会学生阅读一类文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有效引领学生把课堂阅读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

素质教育倡导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也有所增加:第一学段(1 ~ 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 ~ 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 ~ 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事实证明,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既可以获得语言文字的积累和间接的写作素材,也可以与作者对话,被他的人格吸引,被他的情感陶醉。同时,在阅读中可以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判断是非的标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良好人格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群文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妨碍了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内容不均衡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重点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倒背如流,而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却极少让学生涉猎,如此便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的养分单一且极不均衡。

2. 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认为离开教师的“教”就再无阅读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文本,缺少与文本内容、作者进行对话,失去了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一篇短短数百字的文章,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缺失了理解与判断的过程,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无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单篇阅读教学效能低下

单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一篇文章的学习,缺少对一类文章的比较与归纳,导致在课堂中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没有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具体方法。教师只能授之以“鱼”,却无法授之以“渔”。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没有实现把阅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的教学目的。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鉴于以上问题,学校和教师开始探索阅读教学的新路径,即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形象地把这样的阅读教学称为群文阅读。其中,一篇带多篇、单元整合、同读一本书等都是群文阅读的典型模式。笔者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大胆探索与尝试,颇有成效,现总结了以下四点策略供大家参考。

1. 精心选择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赋予了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十分重要。文本选择得是否合适,关系着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选择文本时,教师既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跳出教材,从课外读物中进行文本的选择与组合。在文本的选择上,教师要先做好单篇文本的选择,再做好多文本的组合。

在选择单篇文本时,教师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第一,所选文本要具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选择学生一见就想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就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且能產生情感共鸣的文本,而不是选择与学生生活遥不可及或内容过于深奥的文本。第二,所选文本既要文质兼美,又要具有教育意义。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不断熏陶的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素养逐步提高、思想心智慢慢成熟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书香中,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所选文本要与教材有所关联,最好是教材的延伸与补充,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与群文阅读深度融合。

文本的组合要围绕一个议题来选择,所选的几篇文章必须要有内在的关联。一方面,可以是有关同一个作者的选文。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四篇课文都与鲁迅有关,有的是他的作品,有的是写有关他的事迹的文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文本组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鲁迅,感受他的文笔犀利。通过对这样一组文本的学习,学生自然会喜欢鲁迅,喜欢阅读他的文章。学生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被激发,阅读课的目的就能轻松达成。另一方面,可以是同一主题的选文。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作为一组选文,因为这三首诗都与传统节日有关。在学习古诗时,学生既能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认识到古诗在让我们感受语言文字韵律之美的同时,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当学生感知到短短几行诗句蕴含着如此大的信息量,对这一类古诗的探索也就有了动力。

一组好的文本既有助于学生习得阅读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以这样的文本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材料能够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当然,群文的组合还可以是同一种写法的选文,如借物喻人的写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或者是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等。只要教师能寻找到这些文本的异同,并能优化整合,它们都可以是群文阅读的良好素材。

2. 一篇带多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群文阅读打破了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一节课或两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一篇带多篇是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带动多篇文章的学习。一般“一”要侧重学习,提炼出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为“多”的学习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针对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给予学生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了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后,教师再把课前精心挑选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其他寓言故事推荐给大家,如《郑人买履》《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等,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容量,提高了阅读效率,还让学生掌握了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以单元整组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单元整组,可以视为对一篇带多篇的提升,是以现行教材的主题单元为基础展开的多文本阅读形式。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可以先把这一单元的《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读,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再布置自学作业:自学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说说这些地方美在哪,并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某处景物。接着,进行部分体验的学习。部分体验是提高与拓展,可以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学习,总结方法进而推广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还可以把这几篇文章相似之处进行纵向的比较学习,也就是分块学习。在进行单篇和分块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多引入课外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就能把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整合,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整合中感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群文阅读课堂鼓励教师大量引入课外资料进行教学。对于引入课堂的每篇文章、每本书不一定要学生逐字逐句地精读,可以囫囵吞枣地读、一知半解地读,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有选择地去读,改变在课堂上精读精讲、目的性极强的处处指向考试的阅读。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好书推荐给学生,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带领学生总结、归纳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样远比运用大量时间去深入分析文章要高效得多。

3. “四步”阅读法,引领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多篇文章的教学,这样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对文章的每一个段落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重点、有选择地阅读。一般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浏览。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一目十行地读,带着问题去跳读、猜读,还可以根据阅读的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文段可粗略地读。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基本了解所学文章的大致內容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第二步:聊书。在浏览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以“聊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聊”和“听”的过程中会多角度地了解文章,体会人物情感。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聆听者,要关注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理解,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与引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科学、合理的解答。教师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聊书”,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并虚心听取学生对自己见解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教师的理解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去覆盖或否定学生的见解,如果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创新被扼杀,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学习氛围就会占据课堂。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就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这一事实。

第三步: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精彩片段。这些片段一般是文章的中心段落或重点语句。通过赏析这些句段,学生可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还可以从整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巧妙构思、情感表达等方面去分析,找出所学一组文章之间的异同,归纳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第四步:诵读。在理解、分析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有关议题的精彩片段进行诵读,可以有感情地诵读,也可以对照诵读,还可以分角色诵读。在不同方式的诵读中,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就能更真切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 营造浓厚氛围,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群文阅读课堂只是一个范例,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广阔、更精彩的阅读应该在课外进行。在课内扎根,在课外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这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的实践中,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汲取力量、增强信念,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体系,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在班级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组织学生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尽量做到触手可及、应有尽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在楼道和教室里张贴名言警句和中外名人的故事、画像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讲比赛、读书交流活动、“读书之星”评选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实现让学生在书香中润泽,养成以书为侣的良好习惯,促使群文阅读在课后得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初步介绍小说的主人公尼尔斯,至于尼尔斯骑在鹅背上经历了哪些惊险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在原著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外认真阅读整本书。一周后,教师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说说对主人公尼尔斯有哪些新的认识,书中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能使他们对《骑鹅旅行记》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下去。

群文阅读课堂将课内教材的阅读与课外书籍的阅读有效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教材在群文阅读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不能把目光只聚焦到教材上,要引导学生放眼更丰富、更广阔的课外书籍。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阅读,身心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发展,这样阅读教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石潇. 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吴育莹. 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

[3]卢佳旭. 群文阅读教学下语文教师的新要求[J].文学教育(下),2021(5).

[4]安建丽. 探究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

[5]陈卫平.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 试题与研究,2023(10).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