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大将侧影

2023-05-10 01:55伊方
党史纵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部队文化

伊方

谭政,原名谭世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楠竹山村。1927年9月,他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谭政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他总是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的精神勇挑重担,不断开拓进取。这位“教书先生”出身的政工大将,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就运用手中的笔以自己独特的战斗风格,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悬挂在北京钓鱼台谭政故居的一副楹联,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毕生致力政治工作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不朽功绩在三军,终生遵循立党为公坦坦荡荡宁正不阿高尚风范启后人。”

“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

谭政一生高风亮节,始终秉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堪称党内楷模、军中典范。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谨慎谦虚的革命家政治风范,令熟悉他的人都赞叹不已。谭政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0多年间,没有用公款请过一次客。有熟人来看望他或者谈工作,赶上就餐时间,他也只让炊事员临时加个菜,一同就餐。出国访问时,外国朋友赠送他的贵重礼品如照相机等,回国后都交给画报社等专业部门公用。他经常用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的讲话勉励自己。他十分注重子女教育,要求子女做自食其力、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人,告诫他们公家的东西一点都不能沾边,公私界限要分明。他的一生清廉为公、行为磊落,不计较功名利禄,一心向着党和人民。他的生活节俭朴素,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生活困难的群众和灾区人民。

解放战争时期,谭政曾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了我军在东北战场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对富饶的东北大地和勤劳的东北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79年春天,年过七旬的谭政重返东北大地,一方面想看看自己昔日战斗过的地方,同时也想做些调查研究。为了防止当地政府为自己搞特殊招待,谭政一到长春,就立刻让秘书告诉地方接待人员和宾馆负责同志,要他们一切从简,按规定办,不能超标准。

前面几天,当地都按照谭政的要求照办了。到了临走的这一天,当地政府为了向受人崇敬的老将军表示一点心意,举办了一个欢送宴会。谭政来到餐厅时,发现桌子上摆着各种名贵菜肴,旁边还放着一箱茅台酒,立刻发火了:“太不像话了,谁让你们搞这些特殊招待的?难道我们党的一些制度规定都是摆着看的?难道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今天就过时了?”随后,他转身高声对秘书说:“走,饭我们不吃了!”最后,还是接待的同志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并答应茅台酒不喝,名贵菜撤掉,谭政才出于礼节吃了这顿饭。

一直以来,谭政都秉持着艰苦朴素、谨慎谦虚、严于律己的革命传统精神。即使他出任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也仍然和之前一样,始终保持普通士兵的本色。他的长子谭泽代回忆道:1965年,父亲离开北京前往福建担任副省长的时候,全家要带走的东西仅占了卡车车厢的一个小角落,仅是一些衣物和书籍,公家配发的东西连一只凳子都没有带走。国家配给他的一辆车,10年下来都没有跑到3万公里。

1979年春,谭政出差途经湖南,住在长沙市蓉园宾馆三号楼。谭政是湖南湘乡人,由于工作繁忙,他已经几十年没回过家乡了。随行工作人员知道他思乡情切,便建议他回老家看看。谭政说:“我是想回去看看,就怕我一回去,家里人知道了,利用我的关系向政府提这要那,这不就给政府添麻烦了吗?”后来,在大家反复劝说下,谭政终于下决心回去一趟。临行前,他嘱咐说:“告诉县政府的同志,这次我来湖南,只是回去看看家乡的建设和变化,千万不要通知我的亲属,免得他们打着我的旗号找政府的‘麻烦。”在湘乡,谭政参观了工厂、学校、剧团,还听取了县政府的工作汇报。返回长沙时,县领导为感谢他对家乡人民的关怀,送给他几包茶叶和云片糕等土特产。谭政说:“中央三令五申,不请客送礼,不搞特殊化,我们都要带头遵守。这个礼我不能收。”回到蓉园宾馆后,接待处工作人员拎着土特产找到谭政说:“谭老,县政府的同志把东西硬放在车里了,家乡人民的一片心意,您就收下吧。”谭政考虑到退回去费时、费力、费钱,便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代我付款给县政府。”他还对接待处工作人员说:“下不为例!”随行工作人员马上按谭政的指示办了。没想到,午休时间还没过,谭政就去敲工作人员的门,并严肃地问:“你付钱给县政府了没有?”工作人员说付了,并拿出付款单据给他看。谭政点点头,又追问:“你付了多少?”工作人员说:“付了15元,我估计差不多。”谭政一听, 语气更加严肃地说:“差不多可不行,我们不能随便收人家的礼品,这是党的纪律,我们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你再付15元,并代我表示歉意。”

千方百计抓文化学习

谭政一生都非常重视学习,他不光自己认真学习,更重视整个部队的文化学习。即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谭政也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抓干部战士的文化学习。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谭政时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他对部队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红一师官兵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甚至连师长李聚奎、团长杨得志等写个战斗报告都十分困难,每个连队能自编墙报的战士就更少了。红一团第一连和第七连,全连只有两个识字的,连个工作报告、战斗情况简报都起草不了。谭政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局面,他动员和号召全师干部和战士学习文化,在红一师部队中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文化运动。

针对部队中存在的对学习文化的畏难情绪,谭政首先耐心宣传学文化的好处,他对指战员们说:“学习文化大有好处,有了文化你可以看书、看报,懂得很多道理,还可以总结战争经验,教育部队。”部队一休息下来,就举办学习班,除政治课之外,还开设文化课,由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战士当教员,为文化水平低的干部战士上课。谭政还创造出许多文化学习的好方式:比如分配识字任务,让战士用木棍在地上练字,把“识字条”贴在背包上,行軍时抬头见字;途中休息时互相提问,利用打仗间隙的休整期,举行识字测验,评比识字先进者,对成绩突出、进步快者给予表彰奖励。在谭政的指导下,红一师的文化学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学习也颇有成效。谭政在一份部队识字运动总结报告中写道:一团团长杨得志,以前一个字不识,现在能写简单报告了,还有些干部从前一个字不认识,现在能认识20字以上了,战斗员中还有二十分之一不识字的,识50字以上的占百分之四十五。这是一条经验,就是部队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军队。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曾回忆说:“战士动员、写总结报告,都是谭政的事,我就管打仗。但是我写报告、写文章,谭政给我的帮助很大,我有不认得的字就找他。”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时期,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提高全军官兵的文化素质。谭政觉察到,我军许多工农出身的干部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状况与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很不适应。1953年,谭政在中南军区部队组织文化扫盲运动,要求部队官兵学习文化,在调查清楚情况的基础上,先搞试点。在中南军区部队文化教育取得成效之后,他又及时向军委总政治部提出在全军普及文化教育的建议。谭政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后,参加了全军政治工作条例和干部政治教育大纲、文化教育十年规划的制定,1956年6月,他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建设新阶段中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发言。对于新阶段军队政治工作,谭政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技术条件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技术的薄弱仍然是当前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技术与人同样重要,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军队才能发展壮大。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我军现代化改革、正规化建设事业,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他高瞻远瞩,强调在全军普及文化教育,是我军建设的一个战略性措施。

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谭政非常重视抓部队的文化教育,他提出结合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等多种形式,普及文化,使军队中所有工农出身的干部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部分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同时加强对普通战士的文化教育。在全军文化教育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上,1958年,谭政又主持制定了《院校教育方针》《海岛工作纲要》和《关于在职干部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在全军迅速掀起了向文化科学知识进军的热潮。谭政的这些主张,对部队建设实实在在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文化后,官兵干部理解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办事思考更加条理化,工作和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大大增强。

谭政80寿辰时,徐向前元帅在给他的贺信中写道:“您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建树,您对革命的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部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俄部队军演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