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析*

2023-05-10 07:48张祥刚
关键词:普安县镇宁北盘江

张祥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水旱灾害是农业史、灾害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迄今学界已涌现不少成果,如赖锐《清代云南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初探》[1]、朱艳梅《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2]、张祥刚《明清至民国时期盘江八属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3]等,但有关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的水旱灾害尚缺乏专文探讨,目前多散见于地方志和有关北盘江流域的史料记载。北盘江流域是对北盘江及其支流所流经地域的统称,但涉及地域在明清时期的政区划分历经数次变迁,至清末最终定型,涵盖了云南省曲靖府辖宣威州、沾益州与平彝县,贵州省兴义府辖盘州厅、普安县、安南县、贞丰州、兴义府属地(今安龙县),安顺府辖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郎岱厅、归化厅,大定府辖威宁州与水城厅。基于此,从长时段视角,应用历史学、统计学、灾害学等知识,并结合GIS技术,对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做初步探析。

一、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灾时空分布特征

(一)水灾时间分布情况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灾发生的时间存在分布差异(见表1)。

续表1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历次水灾时间与间隔年数

由表1得知,在明、清543年间,北盘江流域发生水灾184次,大约每隔2.95年发生1次。同时,水灾间隔年数出现波浪式增减变化,但总体呈缩短趋势,这既说明该流域水灾较为频发,也反映了水灾发生频率逐渐增高。从断代角度看,在明代(1368~1644年)276年里,发生水灾30次,每隔9.2年发生1次,而清代(1644~1911年)267年间,发生水灾154次,每隔约1.7年发生1次。可见,北盘江流域发生的水灾主要分布在清代,而且水灾发生频率远高于明代。

明清时期,有关北盘江流域的史料对水灾灾时的记载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季节或月份。但为分析水灾的年内时间分布状况,依据表1中已知季节或月份,并将月份转换成对应季节,采用单季统计方法,对四季中发生的水灾次数进行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知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已知季节或月份的水灾在四季中的分布情况:春季8次,占5.7%;夏季81次,占57.9%;秋季48次,占34.3%;冬季3次,占2.1%。由此看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水灾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秋季,春、冬季节甚少。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入春后南支西风气流开始减弱北撤,西太平洋

表2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已知季节或月份的水灾在四季中的分布

副热带高压逐渐北进,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暴发,偏南气流将海洋上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地带来,北盘江流域上空受到低涡、切变、热带辐合带等天气系统影响,因此易出现大雨、暴雨天气。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灾发生具有阶段性。从表1看出,相邻两次水灾间隔时长大于平均间隔年数2.95年的均分布在1881年之前,因此可以1881年为界,将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灾发生时间划分为1368~1881年与1882~1911年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的513年间,北盘江流域发生水灾129次,平均约3.98年发生1次,属于水灾发生的相对宁静期。在此阶段,1368~1488年、1501~1620年、1622~1694年,北盘江流域发生水灾分别为4次、22次、5次,属于水灾发生较少的时段。另外,从相邻两次水灾间隔时长看,阶段性也很明显,其中间隔时间较长的时段主要有:1368~1455年,间隔87年;1455~1488年,间隔33年;1501~1522年,间隔21年;1530~1561年,间隔31年;1630~1663年,间隔33年;1673~1694年,间隔21年等。然而,在后一阶段的30年中,北盘江流域发生水灾5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水灾发生进入活跃期。在此阶段,除1883年、1886年与1901年无水灾外,其余年份年年有水灾。

(二)水灾空间分布情况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历次水灾,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从表3可知,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184次水灾中,宣威州35次,沾益州30次,平彝县23次,威宁州15次,水城厅5次,镇宁州10次,永宁州10次,郎岱厅4次,归化厅1次,普定县8次,盘州厅17次,普安县8次,安南县7次,贞丰州4次,兴义府属地7次。可见,北盘江流域发生的水灾主要分布在宣威州、沾益州、平彝县、盘州厅与威宁州,其次是镇宁州、永宁州、普定县、普安县、安南县与兴义府属地,而水城厅、郎岱厅、贞丰州、归化厅则相对较少。

表3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各地发生水灾的年份及次数

利用GIS技术编绘北盘江流域示意图,进一步直观呈现出水灾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将水灾发生次数通过柱状图形式做可视化处理(见图1)。

从图1可知,若从全流域视角看,水灾主要发生在北盘江流域中上游,分布在革香河、可渡河、拖长江、乌都河、西泌河、麻沙河、打帮河、乐运河等流经地区。若从政区划分角度看,水灾的重灾区主要位于曲靖府东部和东北部、大定府西南部、兴义府北部和西北部、安顺府西部和北部,大致沿威宁州、宣威州、沾益州、平彝县、盘州厅、普安县、安南县、永宁州、镇宁州与普定县形成一个“√”形。

二、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旱灾时空分布特征

(一)旱灾时间分布情况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旱灾的发生也体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差异(见表4)。

图1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灾分布示意图

表4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历次旱灾时间与间隔年数

续表4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历次旱灾时间与间隔年数

从表4得知,在明清543年间,北盘江流域发生旱灾90次,平均每隔6年多发生1次。同时,旱灾发生的间隔年数或增或减,反复变化较大,但总体呈现缩短趋势。从断代角度看,明代(1368~1644年)276年里,北盘江流域发生旱灾26次,平均每隔约10.6年发生1次,而清代(1644~1911年)267年中,却发生了64次,平均每隔大约4.2年发生1次。可见,清代发生旱灾的平均间隔时间更接近平均值6年,明代平均间隔时间约为清代的2.5倍,这都说明了明代旱灾发生频率低于清代。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旱灾在年内各季分布不均衡(见表5)。

由表5可知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已知季节或月份的旱灾在各季中的分布情况:春季为23次,占37.1%;夏季为36次,占58.1%;秋季2次,占3.2%;冬季1次,占1.6%。可见,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的旱灾,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季,秋、冬两季极少。同时,结合表4还能得知,北盘江流域春夏连旱现象突出。综上,春、夏两季旱灾频发,

表5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已知季节或月份的旱灾在四季中的分布

但成因却各不相同:春旱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活动有关,表现在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流较为平直,副热带高压系统偏强。此外,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的西南热低压也是导致春旱发生的一个副热带高气压重要天气影响系统。而夏旱则是因为西太平洋较强、脊线偏北,东亚大槽偏浅、北美东岸大槽偏深,欧洲大陆为高脊控制,东亚大陆中部盛行纬向西风环流所致。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旱灾的发生也具有阶段性,但间歇时间长短不尽相同。从有无旱灾发生的角度,以1476年为界,将明清北盘江流域旱灾发生时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368~1475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长达107年,无旱灾发生;1476~1911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中也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在1477~1528年、1530~1621年、1702~1736年、1747~1806年间,各时段中虽有旱灾发生,但次数少,间隔时间长,是旱灾发生的相对宁静期。另一方面,还可以1888年为界,将第二阶段细分为两个时段:一为1476~1888年,在该时段中,从相邻两次旱灾发生间隔年数看,阶段性明显,如1569~1592年,间隔23年;1597~1621年,间隔24年;1661~1681年,间隔20年;1713~1736年,间隔23年;1747~1770年,间隔23年;1776~1806年,间隔30年。二为1889~1911年,此时段除1889年、1909年、1911年无旱灾,以及1897~1900 年、1900~1906年,旱灾发生分别间隔3年与6年外,其余年份均年年发生旱灾,是旱灾发生的活跃期。

(二)旱灾空间分布情况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历次旱灾,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差异性。从表6得知,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90次旱灾中,宣威州11次,沾益州8次,平彝县9次,威宁州2次,水城厅2次,镇宁州8次,永宁州8次,郎岱厅3次,归化厅2次,普定县7次,盘州厅9次,普安县5次,安南县11次,贞丰州1次,兴义府属地4次。可见,北盘江流域的旱灾主要集中在宣威州与安南县,其次是沾益州、平彝县、镇宁州、永宁州、普定县与盘州厅,而威宁州、水城厅、郎岱厅、归化厅、普安县、贞丰州与兴义府属地相对较少。

表6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各地发生旱灾的年份及次数

借助GIS技术编绘北盘江流域示意图,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旱灾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将旱灾发生次数通过柱状图形式做可视化处理(见图2)。

图2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旱灾分别示意图

从图2可知,若从全流域视角看,旱灾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流域中上游,涉及革香河、拖长江、乌都河、西泌河、麻沙河、打帮河等流经区域。若从政区划分角度看,曲靖府东部和东北部、兴义府北部和西北部、安顺府北部及西部是旱灾的重灾区,自东向西主要沿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安南县、普安县、盘州厅、平彝县、宣威州、沾益州等地分布。

三、结论与展望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具有诸多共同特征。

(一)水旱灾害频发,清代多于明代

在明清543年间,北盘江流域发生水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5次。其中,水旱灾害分别发生184次和90次,平均每年约发生水灾0.34次,旱灾0.17次。这说明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而且水灾比旱灾更为频繁。此外,明代发生水旱灾害仅56次,清代则多达218次,分别占水旱灾害总数的20.4%与79.6%左右。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的水旱灾害主要集中在清代,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

(二)水旱灾害的季节性分布差异大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季节性分布差异,可以根据表2和表5进行整理,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季节分布

由表7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的水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旱灾则是春、夏两季。总体而言,春季发生水旱灾害31次,夏季117次,秋季50次,冬季4次,这说明水旱灾害集中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共计198次,约占已知季节或月份的水旱灾害总数的98.02%。此外,夏季是水旱灾害都频发的季节,而冬季则相反。

(三)水旱灾害的发生均有阶段性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发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大致可以183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368~1832年。该阶段长达464年,水旱灾害发生134次,平均每隔约3.5年发生1次,是相对宁静期。在此阶段中,不仅在1369~1454年长达85年未发生水旱灾害,而且在1477~1525年、1530~1596年、1597~1620年、1632~1659年、1663~1694年、1702~1712年、1713~1727年、1748~1769年、1776~1810年等时段,虽有水旱灾害发生,但间歇时间也相对较长;二是1833~1911年。该阶段共计79年,发生水旱灾害140次,平均每年发生1.8次,是相对活跃期。在此阶段里,除了1836年、1839年、1840年、1841年、1844年、1845年、1852年、1855年、1856年、1858年、1863年、1873年、1879年、1880年、1883年、1886年、1901年外,其余年份是连年发生水旱灾害。概言之,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虽然存在或长或短的间歇,但间歇时间呈现波浪式缩短趋势。

(四)水旱灾害并发与交替性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并发性,即在同一年份里,此地水灾,彼地却旱灾,反之亦然(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并发现象比较明显,在543年间发生的274次水旱灾害中,有27个年份存在水旱并发,甚至在1695~1697年、1890~1897年与1906~1908年是连年并发。此外,还能看出水旱灾害的交替性特征:一是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区域,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如1894~1896年的镇宁州、1907~1908年的平彝县等均是如此;二是同一年份中,在同一区域会先后出现“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现象,如《六枝特区志》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春,郎岱厅旱,荒歉。”又载:“清光绪十四年 (1888) 九月,郎岱厅羊场巡检司水灾,各桥全毁。”[4];再如《富源县志》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平彝县大水,后旱,民饥。”[5]

表8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并发年份与空间分布

(五)水旱灾害具有明显区域性

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区域性特征,既表现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也体现在水灾频发地区,旱灾也频繁。从全流域视角看,北盘江流域的水旱灾害主要集中在该流域中上游,涉及支流革香河、拖长江、乌都河、西泌河、麻沙河、打帮河等流经地区。从政区划分角度看,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府北部和西部的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兴义府北部和西北部的安南县、普安县、盘州厅,以及云南曲靖府东部和东北部的平彝县、宣威州与沾益州。总体而言,沿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安南县、普安县、盘州厅一线,及北盘江流域云南境内部分,都是水旱灾害的重灾区。

在探讨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过程中,有关史料在记载水旱灾害的灾时、灾情等方面,要么缺乏记载,要么记载过于简略,要么存在错误。因此,如何获取更为准确、详尽的史料数据是深入研究的难点。今后,希望学界能挖掘更多史料,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成因、影响及赈灾等问题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普安县镇宁北盘江
普安县关工委送科技下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扬镇宁马铁路线路方案比选研究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重晶石矿床特征与找矿预测
北盘江 峡谷与高桥的咏叹
镇宁自治县关工委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普安县离退休老同志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
镇宁自治县开展下村写春联活动
基于地质背景的普安县农村聚落分析
16家省直部门把脉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