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地方音乐表现
——《沂蒙山小调》

2023-05-11 00:16杨思佳
艺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小调

□杨思佳

始创于1940 年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分别由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阮若珊、李林创作。歌曲具有民歌的典型特征,歌词文本与时俱进,旋律朗朗上口,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并广为传唱,久而久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高度概括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各类艺术作品纷纷化用歌曲的主题旋律,艺术家们通过音乐的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沂蒙山小调》不仅是沂蒙精神的宣传曲,更是中国精神的地方音乐表现。

一、《沂蒙山小调》是中国的代表性民歌

文化由人创造,并随着人口的迁徙在各地流传,不断演化发展。民歌作为口头传播艺术,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流传变异性。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流传后,会受当地文化影响演变为保留部分原有特征的变体,因此有了“同宗民歌”这种说法。例如,各地民歌《茉莉花》虽风格迥异,但仍能从音乐本体窥得其共性。与《茉莉花》齐名的《沂蒙山小调》也有类似的情况,其源头、属性始终是音乐学界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方各地有很多与其形态相似的民歌。《沂蒙山小调》不但具有中国民歌的典型特征,而且流传地广,知名度高,久而久之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一)《沂蒙山小调》具有中国民歌的典型特征

抗战时期诞生了很多激励劳动人民参与革命的红色歌曲,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根据各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再度创作而成,如《东方红》《南泥湾》《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沂蒙山小调》的曲调来源亦是如此。

目前关于《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原型尚无定论,但最初的版本由李林作曲已在学界达成共识。李林设计的曲调短小精悍,材料集中,结构简单,易于记忆,便于传唱,这些都符合民歌的基本特征。由图1 可知,歌曲每两小节为一句,共有四个乐句,是民歌最常见的“四句体”结构。乐句落音分别为“Re、Do、La、Sol”,是中国传统民歌典型的“起承转合”旋法。句尾落音不同使全曲层次分明,下行走向的动力感较为强烈,有利于抒发情感。调式是北方民歌惯用的徵调式,配合加“变宫”的六声音阶,颇具中国传统音乐的汉民族风格。

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这首歌曲小调的特征极为明显:旋律线条曲折,富于变化,以级进为主,辅以相反方向的跳进;节奏简单,节拍规整,歌词兼具叙事与抒情双重功能。尽管有学者认为《沂蒙山小调》有明确的词曲作者,与在民间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民歌有所不同,并不能算作民歌,但这首歌曲的音乐形态无异于民歌的艺术风格,且经过几代人的传唱日益流变,有鲜明的民歌特征。

(二)《沂蒙山小调》源于各地相似民歌的耦合

“耦合”原为物理学术语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近些年文科学者开始借用此概念来阐释研究对象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学、旅游学、教育学等领域不乏相关课题。与《沂蒙山小调》音乐形态相似的民歌遍布北方各省份,这些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为《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北方各地流传着很多曲调与《沂蒙山小调》相近的民歌,如沂蒙山区花鼓调《王禅修仙》、鲁西北聊城花鼓调《猜花》、河北涞源民歌《十二条手巾》、北京民歌《织手巾》、辽宁新宾民歌《墙里栽花墙外开》等。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是河北民歌《小白菜》。除去衬词,《小白菜》(如图2)也是四句体结构,每个乐句的落音同样是“Re、Do、La、Sol”,与《沂蒙山小调》一样,采用“起承转合”的旋法、徵调式、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区别在于节拍不同,且旋律走向基本是下行音阶,歌曲的悲情色彩比较浓厚。

图2 《小白菜》简谱

《沂蒙山小调》的曲作者李林曾表示,他的灵感源于从山东逃难到东北的卖唱人。他当时并没有询问逃难者曲调源于何处,因此也留下了“曲调原型”这个难解之谜。从逃难者的经历分析,曲调源头在山东省或东北地区,还可能融合两地的特色,不排除存在中间省份的一些音乐元素,甚至还有逃难者自己编创的部分。民歌随着人口的流动不断传播,在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相似的曲调只能说明这些民歌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却无法论证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故《沂蒙山小调》是相似民歌耦合作用下的产物。

二、《沂蒙山小调》歌曲的衍变历程

《沂蒙山小调》始创于1940 年,几十年间历经数代音乐人的深情演绎和再度创作,其艺术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一首歌曲的范畴。多个版本的变化亦是革命老区不断发展建设的缩影,高度诠释着“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根据考证,《打黄沙会》(又叫《反对黄沙会》)是《沂蒙山小调》的初始版本,由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阮若珊作词。其后各版本大多对歌名、歌词的文本进行调整,音乐形态变化较小。

“黄沙会”不断侵扰根据地,并煽动当地百姓破坏革命。为了保障战争顺利进行,彻底摧毁顽固势力,当时的李林、阮若珊共同创作了《打黄沙会》。歌词共有八句(段),完整的一句为一段②歌词内容为:“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家家(那个)户户遭了殃。牛角(那个)一吹(哎)嘟嘟响,强逼(那个)青年上山岗。硬说俺那肉身子能档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骗钱财。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要把(那个)害人虫消灭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喜洋洋。”。前两段主要是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好风光”“青山绿水”表现出沂蒙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中间四段生动再现了“黄沙会”的昭昭恶行,“遭殃”“强逼”“阎王”“装神弄鬼”深切表达出人们对黑恶势力的控诉。最后两段表明了沂蒙人民坚定的立场,紧跟党走“得解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时期

《打黄沙会》在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战争决心,备受欢迎且广为流传。口头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说明词曲作者,长此以往,这首歌便成了“山东民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当地文工团骨干对曲谱进行了整理,将革命斗争的内容全部删去,歌词只保留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前两段,歌名改为《沂蒙小调》。此版本被刊印在1955 年8 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歌曲选》中。1953 年,山东军区文工团在省内巡回演出时再度演绎了这个作品,由山东籍女高音王音璇演唱。此次演出版本增添了后两段歌词内容,该版本在20 世纪50 年代末被再次更名为《沂蒙山小调》③后两段歌词:“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此后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是山东籍歌唱家韦有芹(又称“韦又芹”)的版本,该版本将第三、四段歌词进行了调整④后两段歌词:“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场。幸福的生活(哎)多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这三个版本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年内进行的,“高粱红”“豆花香”“果蛋堆满场”“幸福的生活”展现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建设的新气象,歌名的更改也为歌曲逐渐成为山东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沂蒙山小调》的宣传、教育功能显著,除了对家乡的赞美,还有对领导人的歌颂⑤歌名被改为《毛主席领导的好》。。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的思想逐步解放,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广受欢迎的一个版本是20 世纪80 年代推出的,该版歌词仅有三段,前两段继续保持,第三段有所调整⑥改为:“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满担(那个)果蛋(哎)堆满仓”。。对比前几版可以发现,此版歌词与五六十年代的歌词相似。

在20 世纪末,当地政府“一锤定音”,将曲谱最终“定版”。1999 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碑上刻有完整曲谱,歌词沿用的是20 世纪50 年代山东军区文工团王音璇演唱的版本。虽然这是官方“定版”,但近些年众多流行歌手的翻唱版本都在此基础上做了较大调整。歌曲记谱4/4 拍、3/4 拍、2/4 拍都有,节奏、速度也有较大变化,音乐风格多种多样,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新时代音乐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但无论歌曲如何变化,听感上还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山东民歌。此时的《沂蒙山小调》不但得到官方认可,而且真正成为文化山东、沂蒙精神的“宣传曲”。

三、《沂蒙山小调》元素的艺术运用

《沂蒙山小调》是“沂蒙精神”的文化符号,许多沂蒙题材的艺术作品中,都有这首歌曲的元素。除完全引用外,大多是歌曲主题的二度创作,比较典型的是声乐、器乐作品。

(一)组歌《中国精神》中的《沂蒙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竭力打造原创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艺术家们通过音乐的力量,继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组歌由著名音乐家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具本哲、杨一博编曲。组歌共有20 首短小精悍的四声部合唱歌曲,《沂蒙精神》位列第8 首。

图3 《沂蒙精神》简谱

词作者车行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其代表作《好运来》《常回家看看》妇孺皆知。“组歌中每一首歌词都言简意赅、鞭辟入里,高度概括了每个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对“沂蒙红嫂”的歌颂。在那段战火峥嵘的岁月,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革命女性,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节衣缩食,吃糠咽菜,为战士凑军粮;她们尽己所能,为战士缝军装,做棉被,抬担架,推小车,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短短40 个字,浓缩了沂蒙精神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是“沂蒙红嫂”事迹的真实写照。第二段反映了新时代沂蒙儿女对沂蒙精神的继承,“浇、盖、扛”凝练了沂蒙精神的“开拓奋进,艰苦创业”,诠释了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沂蒙精神》的歌词文本简明扼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涵跃然纸上。

作曲家戚建波和车行是合作多年的默契搭档,贴合歌词编配了朗朗上口的旋律。歌曲颇具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色彩,“偏音”F 和B 出现频率较低,大多作为经过音处理。副歌则是《沂蒙山小调》主题的再现,四个乐句以相同的模式化用原曲旋律,每个乐句都省略了原曲第一小节的后两拍。故原曲为4/4 拍,每个乐句共8 拍;此曲为3/4 拍,每个乐句共6 拍。《沂蒙精神》的前奏由民族乐器二胡引入,鲜明的哀婉音色与革命圣地的感人故事不谋而合。歌曲为慢速,副歌由专业歌唱家领唱,达到深情诉说的演绎效果。

《沂蒙精神》的音乐表现化繁为简,整体设计张弛有度。《沂蒙山小调》的巧妙运用,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二)其他各类文化艺术创作

《沂蒙山小调》不只唱出了沂蒙儿女的心声,还承载了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几十年间,《沂蒙山小调》被应用于各种文化艺术创作中,诠释着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很多以沂蒙革命老区为素材的影视作品都运用了这首歌曲。早在1952 年,电影《南征北战》中的背景音乐就采用了《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在电影《平鹰坟》《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和电视剧《沂蒙》等影视作品中,《沂蒙山小调》化身为片尾曲且多次穿插在影片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他姊妹艺术中也常有熟悉的旋律,如京剧《红嫂》、民族歌剧《沂蒙山》、民族舞剧《沂蒙颂》、歌舞剧《蒙山沂水》等。在《蒙山沂水》这部大型室外情景歌舞剧中,《沂蒙山小调》分别以器乐、独唱、合唱的形式出现,且作为主题元素被多次运用到不同的音乐片段。此外,二胡独奏曲《沂蒙山小调》、笛子独奏曲《沂蒙山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民族管弦乐《沂蒙山随想曲》等器乐作品,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沂蒙山小调》的主题旋律。《沂蒙山小调》“声声”不息,沂蒙精神生生不息!

作为沂蒙精神的文化符号,《沂蒙山小调》经久不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讴歌着沂蒙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真正做到了艺术服务于人民。

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的沂蒙革命老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战火峥嵘的岁月里,《沂蒙山小调》唱响了这片红色热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红色文化遗产”。《沂蒙山小调》融合了北方各地民歌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八百里蒙山沂水由积贫积弱的革命老区蜕变成为高速发展的红色文化圣地。尽管歌词因时代背景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深入人心的曲调始终如一,沂蒙的“主题旋律”也被融入各类文化艺术作品。《沂蒙山小调》既是沂蒙精神的一种文化符号,又是中国精神在地方的音乐表现。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小调
沂蒙山小调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五河小调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