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

2023-05-12 09:05张雨萍赵蓝希石微子郑爱明
关键词:教养公共卫生危机

张雨萍,王 越,赵蓝希,石微子,郑爱明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心理危机通常是指,当遭遇地震、火灾、疫情、家庭暴力、破产等突发事件时,个体以往的应对方式失效,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系列的应激反应,精神上感到痛苦的心理失衡状态[1]。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处于活跃发展阶段,极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突发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女性、高年级(毕业年级)、自身或家人处于高风险环境[2]等,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问题的风险因素。除此之外,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大学生与家庭的相处时间增多,家庭经济状况[3]、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和适应性[4]等家庭因素也是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成因。基于此本研究从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相处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以便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视角,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22 年1 月13 日—2 月27 日在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开展线上问卷调研,共发放并回收问卷915 份,其中有效问卷879 份,有效问卷占比96.07%。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论著,访谈部分大学生,在国内学者赵倩[5]、栗文敏[6]等编制的心理危机量表基础上,自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并借助“问卷星”等平台开展网络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学校、性别、专业、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其中,参考相关领域已有研究的划分,将家庭氛围划分为冷淡、平和、融洽、对抗四个种类[7]。家庭教养方式层面,采用广泛认可的迈克比、马丁的划分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四种[8]。家庭经济水平分为好(家庭年收入20 万元以上)、中(家庭年收入8 万~20 万元)、差(家庭年收入8 万元以下)三个等级。

第二部分在赵倩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量表基础上,结合文献与访谈,制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自评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基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是近期发生影响深刻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此期间的感受进行调查分析。此部分共38个条目,有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四个维度,四个维度的相关题目见表1。测量与平时相比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出现的一些症状与感受的发生程度,并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将发生频率与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不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别计分为1~5 分。在数据处理阶段计算出每位受试者的心理危机总分。得分越低,说明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态越好,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越小。经过统计学分析,四个维度以及整体范围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说明信度良好。此部分问卷的KMO 值为0.986,Bartlett近似卡方值为73 230.294(P<0.001),说明效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显示,四个维度对应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值均大于0.5 且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7。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呈现显著性,且各条目的标准载荷系数值均大于0.7,其中行为表现维度中“时刻注意周围人是否防护(例如佩戴口罩)到位”条目系数值为0.534(<0.7),意味着测量关系较弱,因此在问卷中移除。通过因子协方差表格(factor covariance)可知,各维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且标准估计系数值均大于0.7,各维度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表1 心理危机自评问卷的基本问题

第三部分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认知程度和受影响程度。主要通过“您对新冠病毒感染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了解多少”“您对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知识有多了解”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从“非常了解”(1 分)到“非常不了解”(5 分),得分越低,说明认知程度越高。受影响程度主要通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学习与生活是否受到影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来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遇到心理问题的求助倾向”等问题进行探究。

2.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主要人口统计学因素下的心理危机得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程度和心理危机认知程度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剔除时间过短、过长,逻辑错误,漏选的调查问卷后,得到879份有效调查数据。其中,普通高校人数占比最大,有846例(96.25%);男性349例(39.70%),女性530例(60.30%);以硕士为主,有689例(78.39%);专业方面,理工类(42.55%)和文史类(26.85%)居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占比相当;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分别为47.44%和52.56%;家庭氛围方面,平和氛围占比最大,达81.69%;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民主型占比最大,为72.95%;家庭相处方式方面,69.28%的学生表示相处和谐融洽,沟通顺畅;家庭经济水平方面,多数处于中等水平(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心理危机总得分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表3),性别、学历、专业、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总得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相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总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家庭氛围冷淡、专制型及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相处方式为冲突和拘束组别的心理危机总得分高于其他组别,说明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较大。为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心理危机的危险性因素,选择影响心理危机总得分的重点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3 心理危机总得分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分,±s)

表3 心理危机总得分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分,±s)

组别学校普通高校双一流高校性别女性男性学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理工类文史类文体类医学类独生子女心理危机总得分心理危机总得分t/F 值1.540 P 值0.215 t/F 值2.065 P 值0.151 92.06±49.32 80.39±35.26 93.44±49.76 90.11±48.23-1.367 0.172组别生源地城市农村家庭经济水平1.216 0.297 93.52±48.77 88.91±49.20 1.832 0.140好中差87.41±49.23 93.49±48.80 92.55±48.98 90.71±48.01 83.70±50.09 93.55±48.70 96.09±43.38 5.241<0.001 0.217 0.885 89.18±49.93 112.00±34.06 120.82±53.05 98.15±39.79 90.41±49.77 93.56±48.90 91.24±45.95 92.62±43.38 8.111<0.001-0.311 0.756 109.97±47.49 99.94±52.64 111.80±45.02 87.06±47.61否是92.20±47.68 91.17±50.28家庭氛围平和对抗冷淡融洽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家庭相处方式相处和谐融洽,沟通顺畅相处拘束,存在观念差异相处存在冲突,观念不合7.056<0.001 87.23±49.86 101.07±43.71 111.08±54.51

将心理危机总得分作为因变量,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相处方式作为自变量,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F值为3.428,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可知(表4),与参照组相比,冷淡和对抗家庭氛围、专制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相处拘束和冲突的家庭相处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

表4 心理危机家庭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认知程度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与生活方面,60.1%的大学生认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学习与生活有一定影响,但可以很快调整适应,19.6%的大学生认为其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很大,完全打乱了学业与工作计划;信息来源方面,65.5%的大学生会从父母、亲戚等家庭成员渠道获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仅次于微信、微博、电视等网络媒体渠道(84.8%);心理危机问题来源方面,学业、就业、家庭、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占比分别为66.7%、39.4%、29.1%、29.6%、22.6%;心理危机问题求助对象方面,69.4%的大学生表示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会寻求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帮助,占比高于专业教师(31.3%)、朋友(35.9%)、专业人员(24.5%)等选项。超过半数的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其中“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为39.8%、39.1%。针对“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这一问题,选择“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比为39.5%、33.8%,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关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较高,有助于预防心理危机问题的发生。

性别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知识的认知程度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女性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低于男性。家庭氛围、家庭相处方式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相处方式在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冷淡、对抗的家庭氛围不利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拘束、冲突的家庭相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知识的认知,增加心理危机问题产生的风险(表5)。

表5 家庭因素对认知程度的差异比较

三、讨 论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对家庭依赖增强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不确定性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严重威胁大学生身心健康,极易滋生负性心理情绪,如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9],甚至出现心理危机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防控政策使大学生原有校园学习和社会交往模式发生改变,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增强[10]。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来源,且大学生更倾向于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因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不能仅依赖于学校,还应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入手寻找根源性问题[11],需要家校双方协同育人,共同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相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显著

家庭作为大学生出生后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12]、家庭教养方式[13]对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14]、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频率。本研究显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家庭氛围冷淡和对抗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要风险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层面,处于专制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组别的大学生更易出现心理危机问题,这与张辉等[15]关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相似;家庭相处方式层面,相处拘束和相处存在冲突两个组别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风险增加。

(三)家庭氛围、家庭相处方式对心理危机相关知识认知的负向影响

有研究显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认知度和信息获取度不仅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心理状况,同时还对生理产生间接影响[16]。结合本研究可知,冷淡、对抗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认知;拘束和存在冲突的家庭相处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知识的认知,增加心理危机问题产生的风险。

究其原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感[17]和社会情感能力[18]的培育,进而增强其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本研究结果发现,65.5%的大学生会从父母、亲戚等家庭成员渠道获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心理危机得分、心理危机认知程度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程度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心理危机得分与心理危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程度不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调查时间为2022 年1—2 月,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四、对策及建议

结合本研究可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相处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具有显著影响。为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从家庭因素视角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家庭因素负向影响,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学校应重视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相处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负向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微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其次,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专业心理危机量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与访谈工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重点关注因家庭因素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家庭因素细化预防和干预方案,通过奖助学金政策、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学业就业指导、谈心谈话、家校合育等精准帮扶措施实现精准预防。

同时,依托社交媒体等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征[19],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潜在风险,构建医院、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家庭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对重点关注人群的家庭状况、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给予全方位的关怀与照顾,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二)强化家校沟通质量,提升家校合育成效

学校和家长应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做到信息共享与交流[20]。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家校合育的重要性,构建积极高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深化家校合作的联动程度,及时与家长沟通重点学生的在校情况,全面了解潜在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情况,避免合作浅层化、表面化等现象,提高预防和干预的全面程度;注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后续跟踪反馈,总结提炼心理危机的典型案例和干预经验,建立学校和家庭的长效联系与沟通。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注重宣传教育,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减轻家长对心理危机的误解和信息偏差。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公益讲座等方式和途径向家长传递学校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鼓励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明确家庭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教育责任,缓解消除学校与家庭的观念差异和沟通分歧,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三)多措并举转换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应加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知识学习,明确家庭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强调,家长要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家长应秉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讲座、家长培训实践活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在科学民主家庭教育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支持与陪伴、学业就业规划、人际交往指导。

其次,家长应采取民主、理解和包容的家庭教养方式,尊重鼓励大学生的差异性观念和做法,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和交流,在关注学业之余,注重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大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从而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激发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积极影响。家庭氛围层面,父母应以身作则,用和谐温馨的夫妻关系、丰富有趣的家庭活动、亲切有爱的家庭互动、亲密团结的家庭情感,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汲取家庭的能量和温暖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猜你喜欢
教养公共卫生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教养方程式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危机”中的自信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