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风潮

2023-05-15 06:42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任冠青宾丝丝
时代邮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旅行旅游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任冠青 宾丝丝

■ 策划人语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一直以来,启程去远方,生活在别处,都有着无穷无尽的魔力。一千零一个理由,能将我们拉出家门,脱离庸常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地方。

这些年,旅游对中国人来说有哪些变与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一种现代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而后蓬勃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旅行方式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流变。从最初将旅游视为奢侈品、执着于在各大热门景点穿梭打卡的匆忙,到“买买买”成为中国游客的常见标签,再到出行越来越随性、松弛,逐渐回归对真实内心的关照,旅行状态的改变,背后是经济社会、出行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变迁。

而今,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旅游新风潮,比如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卷”出圈的各地文旅局长们,越来越多热衷“躺平式”旅行、“逆向旅行”的年轻人,再如为了一部剧、吃一碗面前往一座城的旅行新选择。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对旅行寄托着怎样的新期待?未来的旅游业又将走向何方?(任冠青)

■ 本刊立场

重新发现旅行的意义

● 任冠青

从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一日千里的高铁和飞机;从跟随旅行团按照紧凑的行程打卡,到更为随性从容的自主安排;从扎堆热门景区,到一步步将出行轨迹分散开来,发现一座座低调的宝藏小城……不知不觉间,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波波旅行新风潮悄然兴起。如今,我们跋山涉水,或是露营野炊,或是寻觅最正宗的本地美食,或是前往一片清静之地发呆、放空、“捏泥巴”,都是在追寻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找一个地方,安放心底的诗与远方。

旅游的流变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10年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这样的“出游日记”。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旅行追求:去迷人的远方,或在万里遐征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在访古寻踪的过程中抚今追昔,或者什么都不做,单是寄情山水,登高溯溪,便足以让人忘却俗务,生出“喜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以来,在山水之间徜徉,感受世间万物之道,都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文旅不分家,古人很多充满智慧思考的文字,都是在旅行的过程中写就的:三月初三,天朗气清,王羲之在与友人踏青郊游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挥就出《兰亭集序》;王安石游褒禅山,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得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欣赏风月的途中悟出“物各有主”的哲理……

当然,古时候,旅游业并不发达。除了徐霞客这种“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家外,更多是文人在求学羁旅的过程中顺便一访当地名山大川,官员在贬谪途中向大自然寻求内心慰藉,商人沿着茶马古道走向远方,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等。大多数情况下,旅游都是作为一种伴随性活动存在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1978年,邓小平在出访新马泰三国后,就敏锐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最开始,人们的旅行观念比较模糊,旅游还是奢侈品。新华社的一篇回顾报道提到,那时候要挤绿皮火车、自带干粮,住个招待所、小旅馆都需要介绍信。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趁着出差的机会,公干完之后顺便玩一下。

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则为旅游走向大众化提供了宝贵契机。一方面,春节、“五一”“十一”等五至七天的长假提供了足够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有机会和亲友一起,一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有能力负担远途旅程的费用了。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将进入“有闲社会”。而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突破1000美元,与彼时国内旅游出现“井喷”的时段几乎重合。

那时,大众旅行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数十人带着旅游团统一发放的帽子,跟随导游扎堆打卡各大热门景区,给家人精心选购龙井茶、雨花石、绍兴黄酒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伴手礼,是很多人共同的时代回忆。

随着我国交通条件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出行半径也经历了从省内到国内再到国外的不断扩展。只是,虽然旅行的脚步在不断向外拓展,大家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仍充满新鲜感,有时便难免出现“急”的情绪、“晒”的成分。例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买买买”都成为中国游客的常见标签。马桶盖、奢侈品包包、奶粉……很多人在出国前就参照攻略列好了一长串“必买”清单,有时甚至无暇静下心来好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几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狂热正在冷却,旅行变成了一种更加松弛的生活方式。有的年轻人会在兴之所至时,跑到苏州等地独自旅行,很多知名的大园林都看过多次了,就去慢悠悠地逛精巧的小园林;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山西的小村里,只为一睹永乐宫那精美绝伦的壁画细节;还有人开启了“躺平式”旅行模式,不做攻略、不着急赶路,背上简单的行囊即可随时出发……

几十年的旅行风潮流变,折射着时代变迁的纹理,也是千万个家庭旅游史的缩影。

新玩法,新生机

“逆向旅行”悄然成风,“慢”下来成为游客的新追求,黑龙江鹤岗、海南文昌等非传统旅游城市迎来旅游订单的显著增长,全国各地文旅局长竞相“卷”出圈……初看这一波波旅行新风潮,很容易让人产生理不清头绪的感觉。而如果尝试从游客需求、从业者观念以及城市发展思路的角度“对号入座”地思考,很多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

首先,游客变了,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观光者,其作为“人”的多维需求被凸显出来。在苍山雪、洱海月的陪伴下慢慢品尝一碗小锅米线,随着风铃的轻响,静静地读一下午书——前段时间,展现治愈系生活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大火,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太多都市“打工人”放松解压的渴望。“去大理”早已超越抵达本身,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人们不再需要挤早高峰的地铁,在一个个项目间忙到“头秃”。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无所事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读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很多人执着于“N刷一城”的原因。

这几年,旅行越来越不是一种单向输出,而是基于线上线下、游客与目的地间的深入互动,这本质上是游客的自我意识在发挥主动作用。有人曾这样推介自己的“旅游经”:“抵达一座新的城市,我们首先会在当地博物馆寻找感兴趣的地方,然后规划游玩路线;再去农贸市场逛一逛,听听最地道的方言,看看他们的饮食偏好,采购最实惠的当地特产;晚上基本都会去当地的市民广场,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结交全国各地的好朋友。”

从这番描述中可以看出,旅行的内涵已被大大扩展,除了传统的参观需求之外,它还寄托着人们对异地文化的好奇、与当地“附近”联结的需求、小众兴趣的探索,以及社交和仪式感的需要,等等。

与游客“所求更多”相对应的,是旅游从业者发展思路的“打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从业者涌入,产生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事物,新玩法,旅游这一传统行业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几年前,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景德镇这个古老瓷都会成为无数青年的周末治愈地。在社交网络上,人们讨论着“捏泥巴”带来的心灵感悟,分享着在那里淘来的杯盏摆件。而这一新气象,与年轻“景漂”们的用心创造不无关系。他们在这里搭建出充满个性的艺术空间,将咖啡、古着、戏剧等年轻的生活方式融入这座小城,并通过创意市集、特色小店吸引无数游客停留驻足。

游客需求在改变,从业者观念在更新,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也在被不断拓宽。在这股旅游新风潮中,一些“非著名旅游”城市的出圈之路值得深思。

因为申遗成功被更多看到的泉州古城、电视剧《狂飙》的取景地江门、因烧烤而爆火的淄博……人们选择前往一座城市,不再只是因为那里有多少5A级景区,有什么文人骚客、诗词歌赋记录过的地方,而可能只是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亮点”。这也意味着,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只要用心挖掘,每个序列的城市都有突围机会,都大有可为。

文旅业的新征程

身未动,心已远。当旅行日渐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当人们的出行旨趣超越了浮光掠影的观看,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不再困难,旅游业也将步履不停,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有三大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未来的旅游业,“文化含量”必然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谈到文化之旅,更多是看看名胜古迹,听听背后的历史故事,很多都浅尝辄止,以至于很多人参观后总有些“不够解渴”“只是看了个热闹”的遗憾。未来,文旅业将更加注重泛文化概念,针对一个文化亮点深入挖掘下去的地方,会有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多维度的,既可以是探索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是在顺德层出不穷的美味中大快朵颐,也可以是跟随人文学者的脚步,复刻徐霞客、李白等先贤的壮游路线,开启一次激荡澎湃的游学之旅……

有独特文化的地方,就不会单调乏味,营造出自身的人文气场和氛围感,才能让人心驰神往。从这个角度来说,湖州以茶文化为文旅发展支点的做法,就颇具启发意义。如果只宣传有多么悠久的茶文化,难免让人感到空洞。可是建设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复现宋朝点茶功夫等做法,游客就能在那里感受到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江南景,一半烟雨,一半茶色。”如此自在有趣的旅行体验,谁会不爱呢?

单纯的景区旅游日渐式微,高品质休闲度假游大有可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就指出,从全球来看,美国整个旅游产业里休闲度假旅游占58%,而目前中国的休闲度假实际上刚刚开始。这就意味着,各地不能再仅仅盯着门票经济这一单一收入来源,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更多树立起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景区门票80元,如果开车进景区,还要另交停车费;如果坐景区直通车,则需交50元车费。”这位游客的吐槽,其实反映了很多人被景区层层“薅羊毛”的糟糕感受。另一方面,人们即便有意愿在休闲体验方面有更多消费,可是一些街区景区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太过商业化,让人全然没有“花钱的冲动”。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困境正在于此。

相关数据显示,旅游经济中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带来6.8元的间接收入。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要素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被激发出更大的产业潜力。比如,从住宿来看,很多人都愿意为高品质户外露营、山间民宿的仪式感和氛围感买单。跳出门票经济的思维框框,用心通过创造独特的旅行体验提升附加值,才是长远之计。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是旅游业实现长红的关键。同时,还要有直面沉疴痼疾的决心。最近几年,我们仍不时看到一些旅游管理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些导游怒骂不购物游客“骗吃骗喝”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一些景区如厕难的现象,直接暴露了服务设施跟不上的短板……我们常常说“宾至如归”,旅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温度,想方设法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让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最近,随着淄博烧烤火出圈,当地顺势推出烧烤高铁专列和公交专线,给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让人感受到了“好客山东”的实在,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无论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异,可内心却只有一个地方。”随着人们出行越来越回归对内心的关照,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视野打破偏见,去感受人间烟火,拂去内心尘土,逐渐成为“生活在别处”的意义。而理想的旅行目的地,就是能够安放这份“诗与远方”的地方。

■ 背景·盘点

一千零一个出发的理由

我们因何出发,又为何向往远方?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出行的偏好都带有深深的个人印记。愈加多元化的旅行选择,折射出当代人多维的内心世界;一个个普通人的旅行简史,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景观……

“我的个人旅行史”变迁

● 胡印斌

多年以前,当我习惯东奔西走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意识到,这是旅行。只是不停地走、走、走,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验证书本的记载,然后写下一些杂七杂八的文字。

那是一个下午,落日长空,人迹稀少,我在河西走廊跟着一众专家踏勘长城。与习见的高墙深垒完全不同,土筑的矮墙、断续的绵延,遍地黄茅白草,满心苍凉古意;那是一个清晨,我从卓乃湖边的帐篷中醒来,走到湖边,四野寂寥,正是想象中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模样。享受着这一刻的安宁,也会想起头天晚上遭遇盗猎者的紧张;那是一串日子,每天穿行在长江边上的城市和乡村,记录着也感受着,试图留住三峡库区山民的最后面影。

我见过冰封的北戴河浪花,彼时,那片海完全安静了下来;我坐着租来的车从山顶冲下河谷,再从河谷一点点爬上对面大山,那条河叫怒江;我还见过凌晨两点的西湖,听到湖水冲刷堤岸的澎湃激越之声……

一个人的旅行史,说不完也说不清。几十年走来,多多少少,都会留下很多深深浅浅的脚印,排着队,跟着你,直到地老天荒。

少时轻狂,恨不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刻在脑门,也恨不得走遍这里、走遍那里……记着曾专门在地图上做标记,去过的地方就打个钩,然后寻觅下一个猎物。

奔走的身影不免仓促,追逐的情绪当然操切,但也在内心的兵荒马乱中,见识了很多江山风物。就好比幼年时读进去的那些书,虽说囫囵,但至少肚里有了几个枣。

年岁渐长,早年那种跑马圈地般的旅行模式,渐渐远去了。如今更喜欢选择一个地方,待下来,反复品咂,几回打量。这些年的春节、国庆节等,总会到一个地方,做“深度游”,脚印留得少了,内心却充满欢悦。

很多人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还以此为自己打气加油:“旅行很能增长见识,并且会消除一个人的一切成见。”其实,王尔德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更符合我目前的心境变化:“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是的,我慢慢积攒了很多这样的“世界。”把自己流放到这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安安静静用心去体会自然和风物,感受自己的悸动或平和。至于这个角落在哪里,都很好。还有一种变化,我越来越喜欢去一些曾经旅行过的地方。这一半是因为要带着小儿旅行,循着脚印走,总归熟悉些,少些不确定性,另一半则是因为,可以在留有自己脚印的地方接着放飞思想。

在泰山之巅,重温《登泰山记》;驻足草堂,遥想“隔篱呼取尽余杯”的乡情;漫步开封街头,追慕苏东坡的风姿;闲坐音乐台,看鸽阵起起落落……很多路途,走过了还需要再走;很多地方,不妨停下来仔细咂摸;很多思想,就在一次次的登临凭吊之际。走慢一点,想多一点,内心的快乐一点也不少。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这是中国旅行第一人徐霞客墓志铭里的话,很有气势,也道出旅行的本质。我想,摒弃“以一隅自限”的局促,人当然会变得自由而自如,可以“朝碧海而暮苍梧”,但也可以朝碧海而暮碧海、朝苍梧而暮苍梧呀。一切从心,一切由心,一切安心。

与书同行,感受另一种深度游

● 马青

过去,不管是旅游还是出差,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往包里塞本书,用以消解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无聊。小说、游记、小品文往往是首选,小说不费脑子,游记如果能和正在行进中的旅途有某种关联,不失为一种增益的趣味,而小品文胜在篇幅短小,适合旅途中随拿随放的状态。

在智能手机、5G网络时代,带书这件事有点过气了,毕竟连飞机上都通了网,飞行模式下使用手机也不再被视作危害安全,谁还非要带本又重又占地方的纸质书呢?轻装简行的时候,连Kindle都嫌累赘,手机里多得看不过来的电子书不香吗?只要保证有地方充电,简直就是随身携带了一个图书馆。

携书而行,不以形论,毕竟,书不是旅行者的装饰品。携书而行,也不单纯为了解闷,更是旅行过程的心灵滋养。

有一回去京都,不小心坐错了公交车,离目的地越行越远。旅游计划突然脱轨,有种难言的焦虑。急切中又是看导航又是搜攻略,同行小伙伴笑谈,我们要不就来场“无目的地”的公交一日游吧。“无目的地”这四个字,突然让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里讲旅游的那段话,“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无目的地。”我打趣伙伴是林先生的同道中人,便也放下游客的执着,不再将完成既定计划看成是旅游“正轨”,假装了一回林先生笔下的“旅行家”。

书,可以让我放弃目的地,也可以成为我的目的地。跟随书本去旅行,是一种个性化的旅游安排,可以看成是对走马观花式旅游的不满足。看过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后,便忍不住按图索骥去了成都。

我并非去寻找书中的美食记忆,事实上,书中描摹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成都,早已物是人非。但我相信,信马由缰地穿梭在成都街巷,就可以任凭想象穿越时空,与随身带着宝贝菜刀的扶霞擦肩而过。尤其当我一路吃着钟水饺、担担面等美食,抹着额上被红油沁出的薄汗,更是深能体味扶霞所言,四川是个用食物“释放天性和放松情绪”的地方,融化刻板与僵硬,让“生活变成一块白板”。

我偶然因采访的缘故,参加了一位阅读推广人组织的文化之旅。旅游主题是行走城墙,带队的是研究城墙史的学者,整个行程的讲解非常专业,有研究成果、学界观点,仿佛在户外上了一堂大学的专业历史课。行走结束,学者会列出参考书目,甚至还会布置一些思考题。

经过多年深耕,这位阅读推广人组织的路线已走出南京,想探访建筑艺术的可以随她去山西,想了解二战时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可以随她去上海。行程不去大众景点,没有网红项目,每次出行前,还要先做功课,所列书目也非浅显易读之作。有时候替她担心,文化含量过高,而娱乐性不足,价格也没有优势,真能撑得下去吗?事实证明,是我杞人忧天了,她的路线公布后,大家都抢着参加。

从携书而行,到随书而行,再到向书而行,是我的,又何尝不是更多人的旅游进化史。

去一座城市,只为寻味

● 常菲

周五的深夜,窗外春风习习,吹得窗帘轻轻摆荡;空气里夹杂着青草的香气,在房间里一阵阵回旋。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不来一顿夜宵着实有些辜负,如果这宵夜摊是露天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刷遍了外卖软件,依然找不出能满足此刻味蕾需求的食物,要么太过于工业味道,要么太凉没有锅气。

不甘之余,打开小红书,浏览起全国各地的美食地图。当下,在几百公里外的新晋网红小城淄博的烧烤夜市上,正是烟火缭绕人声鼎沸,口水吞了又吞。思忖再三,还是不能抵抗得住对那种吱吱冒油、噼啪作响的念想,定好明天最早一班的车票,准备来一场寻味之旅。到站先吃一顿肉火烧和豆腐脑作为早餐,晚上再吃一顿露天烧烤。说走就走,这是对美食最高的敬意。

第二天,穿过弥漫在车站空气中的咖啡和麦当劳的香气,我饥肠辘辘地上了高铁。此时的寻常美食,都不足以打动我了,毕竟有皮薄如纸满口生香的肉火烧正在等着我。只要坚持上几个小时,我就能大快朵颐啦。与那种酣畅比起来,一切美味在此刻都已经黯然失色。

下车直奔火烧店,点上一个肉火烧,再来一份多加韭花和榨菜的豆腐脑,只想对自己说一声:这一路的坚持虽然很辛苦,但太值了!刚出炉的火烧冒着热气,一定是烫嘴才好吃的。轻轻咬开一个小口,散一散鼓在火烧里的空气,然后要小口地吸掉流出的油脂,再开始慢慢细品。外皮是酥脆的,经过火的直接炙烤,带着微微的糊气,麦香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了,又脆又韧。而内馅则是经过很多复杂步骤调制而成的,这也是肉火烧的精髓所在。肉嫩且充满汁水,在细腻中又带着一些颗粒感,满口爆汁,唇齿留香。

火烧店在这里有三家分店,三兄弟每人掌管一家,我们来的是老大家的,已经开了二十多年。尽管如此,老板还只能算是二当家的,因为真正的秘密还在老父亲那里,配方至今还没透露。所有的肉馅都是老父亲一个人调的,他每日凌晨两点起床,调好之后一分为三,不偏不倚,而且这个过程不允许有其他人在场。这在当地简直可以算是一段传奇。

晚上的烧烤则是别样的惊艳。淄博烧烤和其他地方的最大不同在于,每张桌上还有一个炭火炉,店家会给烤到七八分熟,上桌之后还需要顾客自己继续烤制,这样可以方便掌握火候熟度,也能一直保持来自炭火的焦香口感。在北京的烧烤店,桌上小小的酒精炉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保温作用,吃一会,烤物就不够烫口、不够焦脆了,也就失去了烧烤的灵魂。

在一个宽敞但谈不上什么装修的大院里摆满小桌,大家都坐着马扎围在一起,不时转动着手上的小串。等肉串边角微微卷起,用小饼把肉撸下来,再卷上小葱和酱料,瘦肉脆香,肥肉软糯,小葱清甜,小饼香醇,一口下去,真是唇齿留香。烤架上,油在滋滋作响,发出轻快跳跃的声音,不时地还会滴到木炭上,冒出一缕伴着浓香的白烟;猪皮发出“扑哧”一声,猝不及防地爆开的时候,就说明火候到了;而牛油则要烤到通体焦黄稍有焦味的时候才更香。

在春天的夜晚里,此起彼伏的滋啦声是那么迷人,那么让人沉醉。

去一个地方无所事事地待着

● 西西大人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做“带窗的风景”。我想参加豆瓣的那个话题,记录我窗外不同时辰的阳光与四季分明的树,只是,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因为家里有小孩,为了安全,每扇窗只能打开一条缝,所以很难有好的视角拍到完整的场面。所以,“带窗的风景”这个话题始终在我的“未完成”里。

做了妈妈以后,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功利,就连休闲都变成以“带娃”导向,久了以后,感觉整个人都很沉重,这种沉,不仅是躯体,还是情绪和思维的麻木。婆婆最先意识到我的这种委屈。有段时间我辞职在家,她建议我不带孩子出去玩一趟,我欣然接受建议,马上就和朋友溜到了外面的世界。

我要去一个地方,无所事事地待着。

朋友说就去广东,随便找个小城市。要想保持松弛感,就不要提前做规划。我很认真地贯彻了。睡到自然醒,看了车票时间段,不着急,先慢悠悠收拾行李,再去看车票和订住宿,给自己预留了两个多小时在路上的时间,到车站的时候还等了一个多小时,坐着喝了杯黑咖,吃一个汉堡。对了,最后我们到了潮州。

不做规划,在城市漫无目的地闲逛,也可以说是暴走。行万里路,是我觉得这是对这座城市的尊重。以民宿为中心,日行三万步,脚都废了。

吃饭也没有在小红书上疯狂搜罗网红餐厅,很奇怪,一天之内,我们去了同一家店两次。牛肉丸和卤味粿汁并不对湖南人的胃口,我们找到一家湘潭菜馆,吃得格外称心。

实在走不动了,就随便坐个公交车,到了第三天,我们意外坐上了一条最长的公交线,直接让我在车上昏睡半小时,醒来发现我们已经到城市边缘,看到灰尘四起的建筑工地,顿时有点怀疑人生了。更多时间,我会坐在民宿楼下,蹲下来看猫咪,它跟我说话,我喵一声,它喵一声,伸手去摸它,它炸开的毛和惊吓的表情令我开心。

每天傍晚,我都会坐在长椅上看着傍晚天边烧起来的云,看它们因聚集得太过浓厚而显得怒气冲冲,甚至诗兴大发写一首废话诗。买炸串时,看到小孩抓到一只不知名昆虫,他蹲在路边目不转睛盯着看,后来,依依不舍让它飞走。或者找家饮品店看旧小说。《七剑下天山》里夹了一片银杏的叶子和一个山茶花的花瓣,花瓣已经失去水分,呈透明的粉色。或者骑个共享单车,穿过绿荫如盖的小路和清凉的风,以不太娴熟的车技惊心动魄地会过所有行人与动物。甚至会找个河塘打水漂,在水面掀起涟漪。下雨了,头一次觉得雨落在水面与叶子上是那么大声。

心上无忧慢赏花。无所事事的时候,感官更加敏锐。那一束橘色的光,那一阵清凉的风和那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都拥有让人平静、满足、坚强的力量,甚至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与生命。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旅行结束后,有一天睡到半夜,我突然很想打开窗户。于是我起床拉开窗帘,推开玻璃窗,看见一片又薄又白的小月亮贴在天上,那么清冷又那么浪漫。手机显然无法拍出来,但是能看到、能感知,我已经很幸福了。

我为什么爱上露营

● 斯斯

第一次接触到露营是2021年秋天,周末突然收到朋友一起去露营的邀请。刚开始我还以为就在市内哪个公园里搭个帐篷,搞搞烧烤,喝喝咖啡,聊聊天之类。待我看到朋友的汽车后备厢和后座被塞得满满当当的露营装备时,不由得为这一次的“逃离都市”计划而兴奋起来。

来到海拔500多米的山顶营地,周边群山环绕,云儿在奔跑,不远处的大风车在转动。我不胜欣喜,终于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可以肆意地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有格调的帐篷下,摆满精致的食物,手冲咖啡壶和清新饮料,五颜六色的水果,几把木质折叠椅,各种氛围灯装饰点缀其间,蓝牙音响里播放着民谣小调,不远处的铝制炊具咕咕噜噜冒着热气……露营的仪式感直接拉满,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经常在雨天里踩泥地里的水滩,一到假期就期待着能到山上摘些野花、野果,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长大后很久没再拥有过。终于,我的快乐又回来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搭起帐篷时的喜悦。

置身户外的自然环境中绝对是“自我排毒”的最佳方式之一,平日整天对着电脑屏幕的“打工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是正常的。尽管露营不是什么理想的乌托邦,但对自由的向往却很适合在这里释放。

那晚,三五好友围着篝火取暖聊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更深层次的对话人生、畅谈理想的机会。我们所有人放下手机,暂时抛开一切生活的束缚,用纯粹的心感受人与人真诚的情感,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回了久违的轻松与惬意。

黑漆漆的夜里,风吹的声音都能听到,抬头只见繁星满天。后半夜拉开帐篷,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整个山谷披上银色月光,大地是会呼吸的,生命是真实的,着实震撼心灵。对于我而言,那晚的安静平和可以治愈一切。

我把那次露营看作是压缩版的旅行,它带给我另一种旅游体验。在我看来,户外露营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我很享受放下手机、专注于体验露营这一过程本身。

对于久居城市的“打工人”来说,露营是一项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户外活动。家人和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同一个营地里,聊天、弹吉他、做游戏、看星空,共同感受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联系。在满天的繁星下,我感受到了一群人对生活的热爱。在自然中,我们更容易打破人与人的隔阂去结交朋友,一起谈天说地,无所顾忌,这也让社交变得简单纯粹。可以说,一顶帐篷,一张天幕,成就了一群年轻人的心灵治愈之旅。

无论是哪种旅行方式,都会带给我无数的风景图和美颜照。而户外露营却能让我从和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身心的放松,创造难忘的回忆和与自然更深的羁绊。我想,大多数人对户外露营的喜爱,实质上也是对回归自然的向往。这也是我爱上露营的原因。

下一次,我要去听海风吹着帐篷的声音……

■ 公众表达

旅行带给我们什么

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节假日及高峰期出行难、停车难、入园难、赏景难、如厕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强迫购物、欺诈消费、酒店和餐饮卫生不达标、服务不规范、游客不满意的现象在很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游客满意度不高,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雒树刚

休闲时间是沟通国家和个人的桥梁。简单地说,人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怎么发展……如果说传统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生存,那休闲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健康地生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作家 阿兰·德波顿

大众意义和媒介语言上的“反向旅游”,是旅游市场在面对特定情境时的自我调节,也是个人选择多样化、年轻人更注重旅游本身的表现之一。

——媒体人 苏士仪

这些年我一直在行走,新手常见的新鲜感已经逐渐让位于对陌生世界的冷静的好奇心。多年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中立,学会了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百态,细心探究其中的规律。一句话,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小。

——《土摩托看世界》作者 袁越

现代城市生活之下,年轻人们可能会普遍感受到压力,或某种束缚,会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诸多情绪。但在像景德镇这样的传统小镇,我们能在老手艺中感受到情绪自然而然的流动,整个人也能放松许多。

——青年艺术家 许迦羿

我们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有一种避世的感觉。大家每天都没什么规划,随遇而安。早上睡醒之后一起吃早饭,用艾草泡泡脚,中午在院子里吃火锅,下午可以出去体验农家乐或是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追剧,晚上就去海边散步或是一块打扑克牌,偶尔还会放烟花。这是我“躺平式旅游”的真实感受。

——游客 张悦

旅行能让人维持着好奇心。因为旅行中存在的不可控性很多,惊喜总是源源不断地出现。旅途中会遇到什么样有意思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会闯入什么样的桃花源,当然,同时也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糟糕透顶的麻烦。只要体验过一次其中的快感,便会沉醉进去。

——游客 大卢

猜你喜欢
旅行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