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理论贡献和实践路径

2023-05-16 08:52燕连福王芸
人文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实践路径贡献

燕连福 王芸

关键词 习近平 知行合一 内涵 贡献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4-0029-11

“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和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将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与治国理政有机融合,对“知行合一”赋予新时代内涵。总结和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理论贡献和实践路径,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知行合一”,涵盖了青年教育、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全球治理等多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知行合一”赋予了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和躬身实践的观点,并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根植于知行观的思想沃土,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①要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真“知”,以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和苦干实干为真“行”,以思想自觉、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保障真“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指向。

1.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真“知”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①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開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两个结合”既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途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真“知”的来源。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也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②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③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④用最新的理论成果破解新时代发展之难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和新理念,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发展真理,为求真“知”提供理论来源。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脉,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和要求,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当代中国时代发展的沃土之中,坚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知行合一等思想,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伟力。实践证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确保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转换,使其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为推进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2.以实事求是、担当作为、苦干实干为真“行”

“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以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和苦干实干为真“行”,反对“教条主义”“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假“行”,将真“行”贯穿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实践伟力。

坚持以实事求是为真“行”,反对“教条主义”的假“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生命线”。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并在实践上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纠正了党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邓小平在党的事业遭受重创之时,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推动指导思想全面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何要坚持实事求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等问题作出深刻论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②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以实事求是为真“行”,反对“教条主义”的假“行”,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探明实践方向。

坚持以担当作为为真行,反对“好人主义”的假行。建党百年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始终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到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有敢担当善作为,方能坚守初心使命”,无不体现对担当作为的重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有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能力不够“不会为”,阻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担当作为的重要性并深刻指出:“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③ 实现真“行”的前提是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这是党的宗旨性质和初心使命,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訣。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实现知行合一的真“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

坚持以苦干实干为真“行”,反对“形式主义”的假“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贯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强调“实干兴邦”。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反对“本本主义”的错误和“形式主义”的空谈到新时代倡导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待我的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历史重任。苦干实干、反对空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的全过程。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反复强调和倡导要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④无论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还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为推动世界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苦干实干的精神。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苦干实干的过程就是实现真“行”的过程,只有坚持苦干实干,才能做到真正的践行。

3.以思想自觉、制度规范、法律约束保障真“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思想自觉、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等多样化手段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发现时代发展问题、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保障知行贯通一致的重要手段。

思想自觉是实现真“合”的内在要求。“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根本学习要求,发扬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五次党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提出弘扬和传承“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等多样化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思想层面、意识层面正本清源,将各项教育学习制度化、常态化,从思想上建立起道德自觉、意识自觉,引导行动自觉,将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制度规范是保障真“合”的外在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空白缺位的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尽快完善,成熟经验及时推广”。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推进,在战略层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践行层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自此正式搭建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四梁八柱的完备体系架构。新时代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的科学规律,精辟回答了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有效解决了知行不合的问题。

法律约束是保障真“合”的最后防线。“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法律作为斗争的工具和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实践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普法各个环节的法治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效约束了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行为,筑起了保障知行合一真“合”的最后防线,实现了以良法保善治,以良法促发展。

4.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指向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带领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进。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始终如一、永恒不变的坚守和追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指向,是实现真“一”的价值基础。

倾听人民呼声是实现真“一”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需要新要求,这给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回答“人民之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基础是倾听人民呼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前往基层考察调研,聆听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指出要将“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①作为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要坚持将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②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推进社会进步不懈努力。

回应人民期待是实现真“一”的目标旨归。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历史实践证明,追求美好生活不是阶段性的目标任务,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回应人民期待的目标追求并未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愁难盼”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了解人民需求,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通过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就业稳定、全面覆盖医疗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切实举措,不断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有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充实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論述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贡献体现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创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丰富发展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知和行关系的相关论述。

1.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

针对知行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提出关于知行观的概念,但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曾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④阐释了实践是思维的始基,人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列宁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进行深化,认为实践是在认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⑤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的重要论述在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的基础上,将认识和实践关系理论与知行关系理论有机融合,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知行合一观,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

一是重视“知”向“行”的转化。“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① 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内在统一的,也是可以彼此转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知”和“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知”不仅仅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认识,更是要上升到思想自觉的境界,用思想自觉指引行动自觉,重点突出“知”向“行”的进一步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并将知行关系理论广泛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理念,使“知行合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来源于实践,指导推动着实践,要不断实现“知”和“行”关系的转化,生成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在推动认识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理念。要求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行动,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于实处用力,落实知行合一。

二是提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当代社会现实的“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知”与“行”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② “学”是“用”的前提,“知”是“行”的基础,“思”和“信”是桥梁,要做到学以致用必须要依靠“思”来实现,要实现知行统一必须要通过“信”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不仅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思想,同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社会状况,总结孕育出了适用于新时代的知行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体现。因此,必须要在“学”和“知”上下大功夫,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在“思”和“信”上下细功夫,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思”出自觉自信、“信”出责任担当;要在用、行上下硬功夫,不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在层层历练中长才干。

2.创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老子主张知先行后,提出“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观点。荀子主张先行后知,把“行”看作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目的。宋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宋明理学认为知行的重点在于个人道德修养,“知”是与生俱来的知识,“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行”则是实际的行动。程颐主张知先行后,知难行易。朱熹则主张知轻行重,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良知,“行”是“致良知”,“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用“良知”来提升道德修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知行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是一门修心的学问,提倡道德意识与行为相符,并未指出“知”和“行”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而是强调形而上学的“等同或同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观的合理内核,又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对知和行的关系以及范围作了新的诠释。一是认为“知”和“行”二者各有侧重点,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和“行”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等同,更不可相互替代,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将“知”深化为思想自觉。他认为“知”不仅仅是知道、认知,而是要求“知”的重点在于要加强理论武装,突出思想上的自觉性,为解决实际问题破除思想障碍、增添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国之大者”的思想格局,要对大局、大势做到了然于胸、洞幽烛微,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将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繁荣发展。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行”的连续性。他认为,“行”的重点在于要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为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和真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① 这里重点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和秉持的钉钉子精神。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要求全党上下坚持锲而不舍干实事的精神,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不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用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项具体任务。

二是拓宽了知行关系的运用范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旨在为封建社会提供道德伦理规范,引导人们以“致良知”的方式去克服恶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要求个人道德方面实现知行合一,同样也要求群体社会层面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拓宽了知行合一思想的运用范围。一方面,将“知”和“行”关系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群体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局限于强调个人实践中的言行一致和知行互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面对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迫切需要确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将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扩展到群体层面,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②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③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将知和行的关系从道德层面拓展到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提倡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符,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同传统知行观中“知”和“行”对主体具有的规范和改造的作用,进一步将传统知行合一观运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知行合一不只显现于成为圣人君子,而是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知行合一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我革命、坚持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丰富发展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知行关系的相关论述

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知”和“行”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实现着统一和促进。毛泽东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提出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理论。在毛泽东看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 因此,在毛泽东知和行关系的理论中,要以实事求是求真知,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真“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教训,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理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新的“知”,指导完善下一步的“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将知行关系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起到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继承并坚持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知和行关系的相关论述,并将知行关系运用到青年教育、党的建设、全球治理等实践之中,在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是对青年、党员干部要求知行合一。“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①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和青年成长,要求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②多次勉励广大青年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使命和责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崇尚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实践求真知,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价值。“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③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将知行合一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和要求,要在知行合一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要坚持学习、崇尚实干,时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④ 当前,仍有一些党员同志没有端正思想,没有打牢思想基础,导致党内出现“知行不一”的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从知行合一的层面对照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工作,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要严守政治纪律,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

二是对治党、治国、治军要求知行合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党的执政规律,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的方式开展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制度条例的举措,真正做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从而落实从严治党的“知”和“行”的高度统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思想,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应对风险挑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了国内国外发展形势,将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观有机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科学统筹安全和发展大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新时代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举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要求军队广大干部坚持知行合一,坚定信仰信念,敢于拼搏奋斗,聚力备战打仗,不断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三是对外交工作和全球治理要求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中国外部环境特征,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作出重要判断,指出中国始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要落到实处。过去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通过开展积极进取的多边外交,发起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外交斗争和推动国际社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外交实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和实践指导中国外交战略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具体实践中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与赞誉。如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断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一个和谐、包容、共赢的社会格局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责任与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知行合一理念,将其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相结合,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合作共赢理念、正确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等一系列符合当代世界发展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组织会议,为破解全球治理“四大赤字”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①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之实际,提出了符合全球治理基本原则、中国治国理政发展逻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世界各国从全球治理的高度出发,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世界性难题,不断深化全人类共同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②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世界各国不能做清谈馆,要做行动队,主动参与到国际舞台中,用符合实际的政策理念指导战略实践,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为全人类谋幸福,为全世界谋繁荣。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知行关系的相关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继续坚持知行合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引知行合一,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中推动知行合一,用自我革命保证知行合一,用人民至上标准检验知行合一。

1.用科学的理论指引知行合一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④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始终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理论学习,把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用科学的理论指引知行合一,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⑤ 要深刻认识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国之基,是党员干部立命安身之本。要加强理论学习,发挥榜样作用,使理想信念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要做实干家,真抓实干,担当奋斗,把理想信念落实在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奋斗的实际行动上。

二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⑥ 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以科学的观点深入观察世界发展大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认识随着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三是要善于斗争,敢于批判错误思潮。“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① 要清醒认识各种错误思潮的严重危害,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从思想层面力破并举、正本清源。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要增强斗争意识,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深刻理解新的历史时期伟大斗争的核心要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2.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中推动知行合一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② 坚持实践第一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③ 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动知行合一。重视理论创新,勇于推进实践,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行动中推进思想进步,是不断推动知行合一的关键要求。

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贯通中行。“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④ 要增强理论思维,自觉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坚持学懂弄通做实,通过学习各类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创新理论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实践观点和问题导向,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要把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相结合,将理论学习的过程作为理清思路、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在推动生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二是在继承与创新相贯通中行。“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⑤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发扬“明理致用”“笃行践履”的务实精神,继承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有机结合的历史经验,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深学笃行,坚持学做结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行动确保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继承与创新相贯通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3.用自我革命保证知行合一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⑥ 勇于自我革命既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知”的過程,也是不断打造和锤炼“行”的过程。自我革命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根本保证,要通过自我革命来不断改造思想,修正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一是要在思想上自我革命。要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党内主题教育的集中性学习和经常性学习,不断完善党内教育制度性建设,创新党内教育成果方式方法,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在党内教育过程中同频共振。要有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决心,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以真批评促进真进步,以真整改实现真提高,使自己在党内政治生活这座“大熔炉”中强身健体、过滤杂质,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二是要在作风上自我革命。要用制度创新来推动党风建设的自我革命,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以改革创新推进作风转变。要完善党内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推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体系有机贯通,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三是要在行动上自我革命。要锤炼过硬本领,在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力,把党的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地。要时常对自己进行对照审查和工作检视,及时检身改过、日渐日新。要不断推动自我改进,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做到起而行之、躬身入局,实现“知”与“行”合一、“内求”与“外达”统一。

4.用人民至上的标准检验知行合一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最大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坚持人民至上是落实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的,用人民至上的标准检验知行合一,就必须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一是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永远放在最高位置,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真守初心检验真“知”。

二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尊重人民创造性作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法宝。要主动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发挥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用真担使命检验真行。

三是坚持“人民是阅卷人”的检验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③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最终都应交由人民进行评价。要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就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建言献策的意识,增强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健全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最终目标,用人民至上的标准检验真“一”。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晓洁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实践路径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