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徐霞客的云南生活

2023-05-24 04:29李雨霖何新文汪二款张彤张莹莹张勇
云南画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徐霞客云南

李雨霖?何新文?汪二款?张彤?张莹莹?张勇

寻踪徐霞客是向徐霞客为云南留下的20余万字的《滇游日记》致敬,当年徐霞客走过的繁华之地,在岁月流逝中已然荒芜,而当年无人敢去的山野、河流如今却成了风景名胜。走一条不一样的霞客之路,体验徐霞客在云南生活的日子。

——  徐霞客与云南  ——

文/朱惠荣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从事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足迹遍及当时设立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现今的19个省区市和归途中可能到过的四川省。然而,各省和徐霞客的关系却不一样,在徐霞客一生旅游过的诸多地方中,最值得大书特写的就要属云南。

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终点。他经过贵州普安的亦字孔,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足迹遍及三迤的曲靖、云南、澄江、临安、广西、寻甸、武定、姚安、大理、鹤庆、丽江、永昌、顺宁、蒙化等14个府,相当于现今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10个地州市的50个县级行政区的境域。不久,他又“忽病足,不良于行”“归而两足俱废”。一个旅行家丧失了旅游的能力和条件,再也无法进行他为之热爱的旅游事业,连续的沉重打击使得他心力交瘁。于是,丽江土官木增派滑竿护送他,辗转半年“至楚江困甚”,经湖北黄冈乘船回到家乡。“既归,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不问家事。”不久就与世长辞,他是为旅游和地理考察而献身的。

云南是徐霞客在家乡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份。徐霞客早期因父母在不远游,每年往往出行两三个月或更多时间即回。他曾五次到福建,但加起来不会超过一年。后来他游广西,也不足一年。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日进入云南,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月起程东归,在云南逗留了一年零九个月。

明代的交通条件与现在不同。徐霞客旅游考察的省区,多数水道通航,为旅游考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为便于考察,徐霞客常舍舟从陆。在广西东部他仍以乘船为主,在广西西南的丛山中,友人为他弄到马匹,始得骑行。在贵州只能徒步,但路程比云南短。徐霞客在云南考察,仅南盘江曲靖至陆良段局部通航,也乘船横渡过滇池;偶尔有朋友请他骑马,他婉言谢绝。徐霞客在云南进行扫描式的旅行,往来如织,行程数千里,创造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旅行最长的纪录。

云南是《徐霞客游记》记录分量最多的省。全书62.8万字,《滇游日记》达25万字,记载云南的内容占全书总数的近40%。这一特点,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早已指出:“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

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理要素又十分典型,丰富多样的山河成就了徐霞客的事业。徐霞客对云南的考察使他攀上了当时世界地理科学的顶峰。第一,在云南,徐霞客完成了自湖南道州开始的对我国最大的一片岩溶地貌区的全面考察活动;第二,完成了对六大江河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他写成科学名篇《溯江纪源》(即《江源考》)和《盘江考》;第三,他在云南考察或目击了滇池、交水海子、中涎泽、嘉利泽等一批高原湖泊,对这些湖泊的特点、水量、景色、形态、航运等作了记录;第四,徐霞客对云南坝子的考察,丰富了他对地貌学研究的内容;第五,徐霞客对云南地热、火山和冰川的考察使《徐霞客游记》独具特色;第六,在《徐霞客游记》里,对云南干温季分明、立体气候、一雨变成冬等气候特点都有反映,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云南低纬高原气候的学者,《徐霞客游记》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连续记录低纬高原气象的珍贵资料;第七,《徐霞客游记》所反映的云南,是一个异彩纷呈、物华天宝的大花园,向人们展示了云南植物的优势。徐霞客记录了重要动物的地理分布规律:“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一省既产高寒地区的牦牛,又有湿热地区的大象,在明代也仅云南具备这个条件。

云南自古被认为是“瘴疠之区”,被旅行者视为畏途。徐霞客却不然,他不畏艰险,不信瘴疠。过怒江时,“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他不是被迫出征,不为仕宦履职,是带着长久的思念和向往而来。他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深深地爱上这片沃土,赞不绝口。在徐霞客的心底和笔下,对云南充满了深情和厚爱。

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里,壮美的河山,淳朴的人民,苦难的岁月,交织成明末的历史画卷,使人们读后更加热爱边疆的大好河山和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激起人们爱国爱乡并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

徐霞客的时代,离我们已经400多年,但《徐霞客游记》的灿烂光华与日俱增,徐霞客的著作和精神愈加强烈地影响着后代。徐霞客是深入研究云南的学者,他对云南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得全面、准确。徐霞客不是抄录书本,不存偏见,他介绍的云南是自己踏勘目击的记录,真实可信。徐霞客的介绍不是枯燥的景点罗列,他把对奇丽山河的热爱融进字里行间,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因此,《徐霞客游记》比之于其他著作都更具吸引力,引起世人对云南的极大兴趣。徐霞客向人们介绍云南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是各种地志没有记载甚至当地人不熟悉的,《徐霞客游记》所介绍的风景名胜的总量超过了古代的其他任何著作。大量“悬之九天,蔽之九渊,千百年莫之一睹”“远既莫闻,近复荒翳,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的佳景,通过《徐霞客游记》第一次展示给世人。300多年来,《徐霞客游记》成为一本导游手册,吸引人们来云南旅游考察,热爱云南。

——  探秘珠江源头  ——

若夫田州右江源,明属南盘,《志书》又谓源自富州,是弃大源而取支水,犹之志南盘者源明月所,志北盘者源火烧铺也。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徐霞客《盘江考》

在徐霞客游线全国第三批标志地论证会上,曲靖市沾益区的徐霞客游线两个标志地文化遗存:新桥、珠江源成功入选。同时,珠江源被设为徐霞客游线的“特殊纪念地”。

珠江源距沾益城区50公里,在风景区正门,立着一尊高4.6米、宽5米的徐霞客雕像,他身背斗笠、手牵骏马昂首而站,神情坚毅,千山万水艰难之境从不曾阻断他前进的脚步。进入景区,从公路旁一路狭窄的石阶顺级而下,穿过幽长的林间小道踏上霞客步道,石板间留有缝隙,数股水流从中穿过。途径几处亭台,有游人散座四处,或聊天或食果物,孩童在一边嬉戏。

十分钟后走至尽头,耳边隐约听见水流的声音,向右转几步,便看到了石壁上有一个偌大的山洞,石壁上刻有“珠江源”三个大字,这里便是当年徐霞客苦苦寻觅的南盘江源头。山壁背后则为北盘江的出水源,南北盘江在此被马雄山一分为二,后又在他处汇合为珠江干流上源。还有一支注入牛栏江,形成了“一水点三江,一脉隔双盘”的壮丽景致。1985年,水利部勘定这里就是珠江正源:沾益区炎方马雄山东麓。

探头往洞中望去,一片漆黑尽添神秘色彩。洞中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涌,流进旁边的积水潭,因时逢雨季,水面略显浑浊。水中有一块水泥平台,游客可直接踏上平台,便正对珠江源头。世上大江源头多处于偏僻险要的地势,少有人至,而这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驱车抵达的大江大河源头,人们都可来此一睹珠江源。每年,珠江流域的人都会来此“饮水思源”。

到了冬春干旱季节,洞中水流便小了许多,水清澈见底,加上周围杜鹃花圍绕,恍若世外桃源。多年前,游客可以站到洞口戏水。本着保护自然遗存以及考虑到游客的生命安全,多年前管理方用石块砌了一块阻挡物,游客不能再进入珠江源洞口。恰巧有游客在旁表示,她家里有一张老照片,正是幼时她蹲在珠江源洞口戏水的景象,“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照片了,很有纪念意义。”

离开珠江源,沿山道登上马雄山山顶,环顾四周,群山成包围态势佣簇马雄山,三江亭中有一直径为2.8米、重达10吨的巨型罗盘,“以前徐霞客四处考察,均由罗盘指明方向,故以此纪念徐霞客。”

在珠江源风景区入口徐霞客雕像旁有一块介绍词语写道:“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两次进出交水(今沾益)寻找珠江源,均投宿于交水南门龚起潜家,受到龚起潜的热情接待。徐霞客称‘欲往州北境以穷北盘,然龚起潜却‘言之凿凿,故徐氏‘意图返辕焉。”大部分学者由此认为,徐霞客并未亲自到达珠江源,对此曲靖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高兴文另有看法。

高兴文认为,徐霞客在《盘江考》开篇首句这样写道:“南北两盘江,余于粤西已睹其下流,其发源俱在云南东境。”这表明徐霞客在写《盘江考》之前已经探知南、北盘江的源头就在云南东部沾益州的治辖范围之内。

“(余)后西至交水城东,中平开巨坞,北自沾益州炎方驿,南逾此经曲靖郡,坞亘南北,不下百里,中皆平畴,三流纵横其间,汇为海子。”这与今天我们所指的“珠江源”所含区域,即今沾益区炎方乡、白水镇、盘江镇、西平街道的地理范围大体一致。

根据《滇游日记》记载徐霞客第一次进入交水城时(今沾益区政府驻地西平街道)已探知了南盘江源头,是一个“北自沾益州炎方驿”“南逾此”(“此”即交水城,表明南盘江发源于炎方驿,水流自北向南流经沾益),范围“不下百里”的“平畴”。“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这句话可以明显看出,徐霞客第二次进入交水前已经探明南盘江的源头,听说西面的源头更远,才顺流而考,发现没有比交水更远的源头了。

“徐霞客书里指出,翠山与炎方山(今马雄山)一面水入北盘江,一面水入南盘江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是亲到珠江源头,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是可惜《滇游日记一》遗失了。” 高兴文说,一山分两盘的说法是徐霞客第一次提出,所以可以证明他已亲至珠江源头。

沾益区西河故道,一座石桥孤零零地立在黄土与瓦砾之中。这座石桥建于明朝,南北走向,桥长23米,桥面宽6.5米,为三拱石桥,1972年西河改道,新桥所在河道废弃不用,周围是新桥村,近两年才搬至其他地方。

据《滇游日记三》记载,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九月初八由新桥入交水城,“初八日……又十里抵新桥,殷雷轰然,大雨忽至……”“十二日,主人情笃,候饭而行,已上午矣。十里仍抵新桥,遂由岐溯流西南行。”这明确记载着他两次入交水途经新桥。数百年来,新桥本体完整,桥上的护栏、分水石、神兽雕像等一直保存完好,是少数徐霞客游历还保留至今的文物古迹之一。

沾益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新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新桥纳入当时建设的西河公园规划范围,与西河公园有机统一起来,把新桥的保护与弘扬徐霞客精神融为一体打造成城市景观。

太华山下的神交

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大道。

——徐霞客《游太华山记》

明代,昆明西山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被称为“云南四大风景名山”。或许正是为此,徐霞客“万里遐征”来到西山,曾四进四出西山区,一天之内两上两下西山。他从摆渡村(今弥勒寺)登船,“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那时的昆明,滇池岸至弥勒寺,游览西山,须乘船前往。

徐霞客与杨升庵的不期而遇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 徐霞客在《游太华山记》对西山华亭寺的位置、坐向以及与太华寺的距离有着详细描写。

舟上遥望西山,有一处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今西山三清阁)。徐霞客在今天的高峣村附近上了岸,他在游记中记载:“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太史即杨慎,号升庵,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正是这一段追随先贤的佳话,后来徐霞客纪念馆和升庵祠毗邻而建,把两个本来只是神交、生前从未谋面的名人合在一地,让后人见证了两位文化界“明星”的隔空对话。祠堂与纪念馆之间壁上的题词“炳耀南天”就是对这两位名人影响力的概括。

徐霞客到西山的时间,是在杨慎去世60多年后,这位先贤为何让徐霞客如此崇敬,下船第一站就去拜谒?在升庵祠里我们寻找到了答案。杨慎流放滇南,一生饱览滇南秀丽景色,写下了《云南山川志》,留下了众多描绘云南大好山川秀美的篇章。“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杨慎赞美西山的美文想必也吸引了徐霞客。于是,他在一天之内两上两下西山,游览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寺北庵等景致后,写下了1500余字的《游太华山记》,作为《滇游日记》的开篇之作传留至今。

与“杨升庵纪念馆”一墙之隔的徐霞客纪念馆的所在地,在明代为普贤寺,可惜的是由于徐霞客入滇后前87天的记文散失,关于普贤寺的记述并未在游记中见到。但今日徐霞客纪念馆内有一株罗汉松,根据文物管理部门检测,树龄为400多年,当地老百姓也流传着该罗汉松是当年徐霞客所种一说。

莲花座上的小火车

昆明西山华亭寺整体布局面东背西,寺前是五百里滇池,背后是天然屏障华亭山(因山像华盖而得名华亭山)。从空中俯瞰,华亭山就像一把交椅,华亭寺就“坐”在这把交椅上。

1918年,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派出使者,上鸡足山邀请虚云法师来昆明为护国、靖国战役阵亡将士做佛事。虚云法师是著名高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此时住持鸡足山祝圣寺。虚云法师接受了邀请,却谢绝了轿子和护兵。他与弟子修圆“一笠、一蒲、一杖、一藤架,步行而往”,徒步到昆明。

唐继尧提出请虚云法师主持做两件事:一是做一场大佛事;二是将圆通寺改建成一座大寺庙。关于圆通寺改建一事,虚云法师建议选址西山华亭寺。该古寺风景甚佳,却萧条荒废,地方政府已打算出售给外国人开办俱乐部,虚云法师深感痛惜。唐继尧采纳了虚云法师的意见,于1920年三次下帖“坚请住持,以保古迹”,正式聘请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屡辞未获,勉承其意”,遂担任华亭寺住持,主持重建华亭寺。

有记载说,虚云老和尚初到华亭寺看到“殿门方向建设不当,祖脉靠山不正”后,对华亭寺的格局进行了改造,于是有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面东背西的格局。而在徐霞客的笔下“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也确切记载了华亭寺在明代时就是正面朝东的。

华亭寺大雄寶殿的500罗汉栩栩如生,相传是泥塑大师黎广修带着弟子所塑,但从造型和风格上却并不同于筇竹寺的500罗汉。为此,西山区文物管理所的李利民查阅了大量书籍史料,获悉了塑造华亭寺500罗汉的工匠为宁波匠人,更意外获悉了在药师佛的莲花座上有一浮雕图案是一列穿行于山间,穿过隧道、驶过桥梁的蒸汽火车。

“请师父把灯开亮一点。”随着李利民的指引,在药师佛莲花座的左侧上,一列出隧道,跨桥梁,穿山越岭,喷着烟雾,呼啸而来的蒸汽火车出现在了人们眼前。“根据史料记载,这个莲花座雕刻于1927年,通常入得佛殿的东西必定是有功德来历的,这幅火车木雕也不例外。”李利民遗憾地表示,他所查阅的相关史料中并没有关于铁路、火车雕刻在莲花座上的原因记载。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云南省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拥有国际铁路的省份。随着滇越铁路的通车,很多来自西方尤其是法国的东西逐渐被火车带到了云南,这个曾经相对偏僻的边疆省份,极大地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滇越铁路通车,给云岭高原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也使昆明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俨然是一座国际化都市。

李利民介绍说,华亭寺于1923年开始重建,莲花座雕刻于1927年,在他看来这是工匠的一大创新之举,为的是让后人铭记滇越铁路通车这一大事。而当年能够被寺院认可验收通过工程,说明了佛寺圣地也并非不问世事,对当下发生的大事件也是十分关注的。

昔日奔腾流水见证

循着徐霞客的足迹,来到了西山区海口镇的石龙坝。据《滇游日记四》记载,考察完海口的石城次日,徐霞客前往石龙坝。他在游记中写道:“螳川之水,自九子母山之东破峡北出,转而西,绕山北而坠峡,峡中石又横岨而层阂之,水横冲直捣,或跨石之顶,或窜石之胁,涌过一层,复腾跃一层,半里之间,连坠五六级,此石龙坝也。”这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螳螂川如石龙奔腾,跃然纸上。

正是这“连坠五六级”的“腾跃”之势,使这里成为水电站的绝佳选址。1910年,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在这里建成——这是中国水电站的始祖,虽然如今发电量并不大,但百年之前远渡重洋而来的西门子水轮发电机仍然可以运行发电。

据史料记载,石龙坝是治理滇池海口的咽喉要道,自元初赛典赤等治理海口之后,成为水利设施的重要节点之一,是泄洪、泻沙的重要出口,受到水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当年徐霞客出行游览名胜之余,考察水系源头是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从海口石城出发,他徒步两天来到了石龙坝。

螳螂川为滇池水唯一出口,今日仍可见湖水经石龙坝拦阻下泄时湍急水流冲击,激起水花四溅,坝子不大却也十分壮观。这些景象依旧和徐霞客当年在游记中另外几句记述一样:“障扼川流,东曲而盘之,流为所扼稍东逊之,遂破峡北西向;坠级争趋,所谓石龙坝也。”

如今石龙坝水电站除了有发电任务外,还是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和抗战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里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源漫记

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山巨塘,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湖有九曲三岛,周一百五十里。

——徐霞客《盘江考》

从珠江自身的角度看,其西源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沾益马雄山,可谓是整个流域系统的最远处。然而,若在地图上仔细打量又会发现,事实上马雄山并非珠江流域的最西之处,珠江西源之南盘江,其本身还有西源——泸江。而泸江的发源地石屏,乃是“西源之西源”。

随便打开一张云南地图,这段貌似复杂的地理描述其实一目了然。但是,若在没有地图、没有任何测绘仪,也没有卫星定位,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300多年前,具体说,就是1638年,这简单的地理常识,却是极其重大的地理发现,非奇人不能做到。“发现”珠江“西源之西源”的,正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在1638年专程至石屏凤山考察,写道:“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南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巨塘,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湖有九曲三岛,周一百五十里。岛之最西北者,曰大水城,顶有海潮寺。稍东岛曰小水城。舟经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亩,巨朵锦边;湖中植莲,此为最盛。”

事实上,仔细研究会发现,最早识别出石屏凤山为珠江“西源之西源”的可能还另有奇人。请留意徐霞客的记述中提到的一句:“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究竟闻谁所说?徐霞客并未作详细说明,但大体可判断应为云南本地人,也许是见多识广的某位马锅头也未可知。在那个年代里,除了走南闯北的人们,谁还会可能对地理现象有如此宏观的判断呢?当然,这些更早的发现者并没有谁留下任何记录。所有的机缘注定要留给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必须依靠他更宏大的地理观察来确认这一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徐霞客是珠江西源真正的历史性发现者并无任何问题。

清末年状元——石屏人袁嘉谷在其歌颂故乡的《异龙湖歌》中写道:“珠江源数十,论远此为最。”他同样提到了这一点,这表明在徐霞客之后,有关石屏为珠江西源的说法已为常识。不过,异龙湖毕竟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异龙湖支流“城河”,才是真正的珠江最西源。区区城河,长不过十几公里,宽不过十米,发源于宝秀凤山。高约一二百米的凤山貌不惊人,却是红河、珠江分水岭。一滴雨若落在凤山之巅,理论上它会被凤山上的某块石头劈为两半,半滴注入红河,流入越南,半滴注入珠江,流入广东。

宝秀是一个神奇的小盆地。地方不过十余平方公里,历史上却是著名的云南军屯要塞,从明初至今,这里的村落格局基本未变,被称为“十二营盘”。十二营盘当年均为军屯驻地,围绕着小小的异龙湖子母湖——赤瑞湖,环湖而居,如今已处处人丁兴旺,几乎融为一个整体。这些村落的建筑样式,完全依照中原形制,每一处村落都古典味十足,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正是云南歷史文化名村——郑营。郑营不过千余人,一条狭窄石板路贯通东西,路旁居然分布着五六座宗祠、民居,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整个云南罕见。陈氏宗祠又是其中最为显赫的一座。陈氏家族源出山西,历来人才济济。在20世纪初叶,家族中出了陈鹤亭,清末进士、云南名仕、实业家,曾出任黎元洪秘书,蒙自道尹,1930年代主持修建了中国完全产权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并随后提倡建立云南教育名校石屏一中,乃是石屏近代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

城河东流,不出十公里,便到石屏古城,摇身变为古城护城河。曾几何时,当异龙湖水域广阔时,古城东门外便是浩渺水面。如今湖水退却,古城依旧。这座古城是一座典型的“龟形”布局经典之作,头朝异龙湖,尾向正西。数百年来石屏本地流传一种说法,认为石屏古城不但外形像龟,其本身甚至就建筑在一个乌龟壳一般的巨石之上。巨石下完全中空,有硕大的地下湖,偶尔有缺口喷涌凝结成泉华,往往形成类似“太湖石”一类的灵石奇峰。其中有一座高不过3米,人称有“大洞49,小洞360”的神奇石峰,被命名为“石屏峰”,石屏人视之为神物。乾隆年间,解元喻如圣曾题一对联于左右:龙虎风云成聚会,石屏人文此根源。将石屏数百年鼎盛人文的根源归结于此,由此可见石屏峰地位之高。

石屏人文何其鼎盛?一个曾是地理封闭的蕞尔小县,民国以前人口不过七八万人,竟在科举时代出过进士77人、翰林15人、举人640人,还出过一个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一县堪比当年云南府(昆明)、大理府(大理),堪称云南科举史上奇迹。也正因为如此,石屏有“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说法,整个古城的宏大古建筑也比比皆是。袁嘉谷故居,县衙、文庙、玉屏书院等,今天依然一派古意,门迎东南西北天下客。

在徐霞客翩然而至的年代里,石屏东门外的异龙湖可能是云南最美的湖泊之一。徐霞客在游记中描述的三岛九曲,今日大体格局尚在。原本湖中有三岛,岛上有亭台楼榭,哪日不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的景致?但殊为遗憾的是,随着异龙湖水的逐渐退去,此三岛景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依次销声匿迹。当年随着异龙湖南岸一个隧道的贯通,异龙湖水直穿山体,掉头南去,直奔红河,与此同时,湖面水位急剧下降,沦为浅表湿地。整个异龙湖水系,也由此不再隶属珠江。

从表面看,这只是水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这一改变发生的连锁反应,甚至直接作用于50公里外的建水。

“建水”这一地名里的水字,显然与异龙湖有关。当异龙湖东流时,湖里每一滴多余的水,均经由一条叫作“泸江”的河流,悉数注入建水盆地,并孕育出今日云南闻名遐迩的临安府。从某种意义上讲,昔日异龙湖,不但是石屏人的母亲湖,也是建水人的母亲湖。

建水古名临安,号称“滇南邹鲁”,因人文鼎盛,地方富庶,又居地理要冲,几百年来乃是整个滇南地区的首府所在。高耸于古城东的迎晖门,其建筑年代比天安门更早,楼上所书“雄镇东南”四字,并非自我标榜,而是这座古城旧日辉煌的明证。漫步古城中,星罗棋布的古民居令人目不暇接,其建筑之精美,装饰之华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如朱家花园,一个家族的居所,居然能修成大观园的气度,层层叠叠的院落一个接一个,门坊纵横交错,访客进得了内室,却找不到来路。而气势恢宏的建水文庙,则是中国第二大文庙,建筑群之庞大,构建之精巧,气场之雍容,令到访者无不震撼。仅以文庙泮池为例,一般文庙,无非一两亩水面,满足规定形制而已,而建水文庙泮池,却如同湖泊一般巨大,人称“学海”,暗示学海无涯。

发源于石屏凤山的泸江河,还造就了建水作为云南“桥乡”的机缘。建水今日完整保留下来的九座百年古桥,包括十七孔桥、乡会桥等在内,均横跨泸江河。乡会桥是云南罕有的石质廊桥,而十七孔桥,则不仅是云南桥梁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桥的典范之作。

珠江西源的地理变迁,使泸江已无法令河上古桥再有昔日灵光。但逐步吸纳溪流之后,仍一路踉跄向东南奔流,直抵30公里外的燕子洞。亞洲最高大的溶洞——燕子洞,全靠这条涓涓细流历经千百万年时间,滴水穿石,吞噬山体形成。这条河在造就燕子洞之后,完成使命,悄然在洞穴深处潜入地下,不知所踪。当它再次出现于地面时,已经离母体——南盘江不远了。这条不起眼的河流,一路从石屏走来,在造就沿途人文、自然胜境之后,最终汇入南盘江,一路东流,奔向大海不复回。

——  400年前的美食日记  ——

又西二里,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是为丽江郡所托矣。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

——徐霞客《滇游日记二十》

寻找邱塘关并不容易,导航屡屡把我们带错路,最后还是路边一老人给我们指了正确的方向,才停车步行2公里抵达。荒草早已湮没了古道,只有苍翠的松涛依旧。牌坊式的大门开着,上书“邱塘关”三个大字,关前一位矍铄的老人的雕像,手持酒杯,沉思于关前,似乎还在回味着一生的行走。300多年前,这位老人在木府通事的陪同下,从这里走进丽江。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正月二十五日至二月十一日,回味徐霞客在丽江的16天,应该是他30余年的旅行生涯中最为闲适的日子。相对于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的行走,丽江的山水、丽江的美食、丽江的好客,在游记中都留下了深深的一笔。据说徐霞客去世前,嘱其家人将他的坟墓朝向丽江,他的灵魂似乎还想去那雪山下的小城。

徐霞客到丽江,一是为了探索长江之源,二是受大土司木增的邀请,前往进行文化交流。在他探索江源的历程中,丽江是最西的地方,在这里徐霞客终于判定:“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为叙州大江,与岷山之江合。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今之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者,知其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江源。”而在文化交流方面,徐霞客为木增的诗文集《山中逸趣》作序,校对读书摘记《云过淡墨》,指导木增之子木宿文章,还应木增之求修《鸡足山志》。作为江南文人不远万里来到边陲丽江,徐霞客与木增以文会友,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一年后,55岁的徐霞客双足俱废,已无力回乡,是木增派人将他一路护送回到了江阴老家,演绎了一段汉族与纳西族友谊的绝唱。

“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展现在徐霞客面前的该是一幅纯净朴素的高原盆地春日画面。“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那时的古城已初具规模,多元文化共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北瞻雪山,在重坞之外,雪幕其顶,云气郁勃,未睹晶莹。”远处的玉龙雪山被云雾遮盖,这应该是徐霞客一生中唯一见到的一座雪山,他写下了“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的壮丽诗篇。“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记录了当时木氏土司的盛极一时。“解脱林倚白沙坞西界之山。……寺当山半,东向,以翠屏为案,乃丽江之首刹。”解脱林即丽江白沙的福国寺,徐霞客在这里居住了8天,与木增在这里会谈,校对书籍。这些记载都随着《徐霞客游记》流传数百年,成为丽江的名片。

徐霞客在丽江的日子里,最有意思的是关于美食的描绘。正月二十五日,入住陪同他的通事家中,“献酪为醴,余不能沾唇也。”酪是乳制品,醴为甜酒,其实这里应该是说酥油茶,可惜徐霞客喝不惯。二月初一,木增“设宴解脱林东堂,下藉以松毛……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按照云南人的习俗,宴客时铺松毛,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而显示木土司气派的80道大菜,更是让徐霞客瞠目结舌。初三,“所馈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诸奇点。”初五,“是日,传致油酥面饼,甚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也。”应该就是丽江粑粑了,只是比现在的大多了。初六,“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余爱之,命顾仆醎为腊鸡。”二月初十,在木家院指导木增之子木宿文章后,也算是徐霞客在丽江的告别晚宴,“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明末时的纳西饮食,已经有煌煌大观之势,其品种之多,花样之繁,可见当时丽江纳西族上层饮食的丰富。

在丽江的16天里,徐霞客写下了8000多字的丽江记述,让丽江这个滇西北的偏僻之地第一次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邱塘关前,人已去,楼已空,此刻只余空山鸟语,林梢清风。徐霞客雕像手里的那杯酒,他的目光注视中的古城、雪山,在夕阳中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无常和岁月的遥远。

——  一个行者在永昌府的流连  ——

循冈盘垅,甃石引槽,分九隆池之水,南环坡畔,以润东坞之畦。路随槽堤而北,遇有峡东出处,则甃石架空渡水,人与水俱行桥上,而桥下之峡反涸也。自是竹树扶疏,果坞联络,又三里抵龙泉门,乃城之西南隅也。城外山环寺出,有澄塘汇其下,是为九隆池。由东堤行,见山城围绕间,一泓清涵,空人心目。

——徐霞客《滇游日记三十五》

保山地处云南西部边陲,与缅甸接壤,这里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69年就设立了永昌郡,经永昌到缅甸,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从西汉开始,永昌就具有了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1639年暮春时节,51岁的徐霞客选择了保山,游历4个月,写下了5万多字的游记,让保山的历史更加丰满起来。

西南第一桥

我们的路线和当年徐霞客一模一样,从永平县的杉阳镇出发,走上了鼎鼎大名的博南古道。2000多年來,这段道路没有什么变化,就连地名都没有变。“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所作的歌谣中,博南山、兰津渡、澜沧江就在眼前。在古老的歌谣里,兰津渡就已经成为蜀身毒道上的要冲。直到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修通,这里都是唯一的渡口。

澜沧江上,古老的霁虹桥已然消失于视野,但历史已然健在。曾几何时,霁虹桥孤独而苍凉地横在江面上,桥头的石屋和摩崖石刻见证了岁月沧桑。我记得保山一侧的桥头有一个拴铁链的铁柱,被称为“万年桩”,形状像个蘑菇,顶上被摸得光滑如镜。巨大的桥墩和那些依旧缠在岩石上的铁索,500多年的风霜仍不能使它们锈蚀,长长地拖入江中,隐没而去。

其实,那时候引人注目的不是桥,而是桥头石壁上壮观的摩崖石刻。那是七八十米高的崖壁,上面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布满了文字。“西南第一桥”“沧水飞虹”“壁立万仞”“金齿咽喉”“天南玉尺”等,还有20多首诗词,大的字有2米见方,小的也是数十厘米,字体有隶、草、楷多种,这些还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不知还有多少呢。这就是历史,2000多年关于兰津渡、霁虹桥或者蜀身毒道的历史。

当年徐霞客在走过霁虹桥头时,他记载:“然兰津之歌,汉明帝时已著闻,而不始于武侯也。固知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余时过桥急,不及入叩桥东武侯祠,犹登桥西台间之阁,以西崖尤峻,为罗岷之麓也。于是出巩关,循罗岷之崖,南向随江而上。”

即便因社会变迁,当年的“西南第一桥”已然被藏于高峡平湖之下,现代化的三座桥梁取而代之,昔日平坡驿站却仍古风依然。古老的青瓦石屋鳞次栉比,徐霞客的身影一定走过村后那条光滑的石板路,留意过那些深刻的马蹄印。不过,令他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梯云路上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盆地——水寨。

入滇第一胜

从霁虹桥到水寨,海拔从澜沧江边垂直上升900米以上,这短短500多米的高程,仅由一条蜿蜒狭窄的石板路相连接,形同天路,称为“五百级石梯直插云天”的梯云路。路如梯,每一级石蹬不知道是被时光打磨还是流水侵蚀,都变得光滑无比,让人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而下面的江如一条线。无比光滑的每一级石蹬之上几乎都赫然裸露着或深或浅的各形蹄痕,越是坡陡路滑的地方,蹄痕就越深,最深的竟有13厘米。这是无数马蹄经过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不懈跋涉完成的举世罕见的奇异石刻,这些蹄窝记载着古道的岁月风霜和曾经拥有的繁忙与辉煌。

当年走遍中国的徐霞客也如我们一般视梯云路为畏途,唯艰难而已。水寨被徐霞客封为云南第一胜景,徐霞客说:“二里,涉涧而南,盘南峰之腋而西。一里,透峡西出,则其内平洼一围,下坠如城,四山回合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麻,但有灵气……武陵桃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也矣,此当为入滇第一胜。”他刚刚渡过了澜沧江,又从梯云路爬上来,正是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时候,忽然得到水寨人民友好的接待,可能还吃了美味的黄焖鸡,感慨在所难免……博南山、兰津渡、梯云路,这一路因气候原因,处处有草木荒凉之感,唯有到了水寨,山水忽然变了模样,青葱绿树环绕,如练碧水奔流,才进入永昌府便得见此山此景,谁不会感慨万千呢?

细雨中,水寨街头的行人撑着雨伞,在石板路上缓缓而行,活生生一幅水墨画。几百年过去了,尽管新的建筑物在“底圆如镜”的水寨盆地已经铺陈开来,但几百年前那个徐霞客眼中的水寨,模样依然没变。老水寨街子紧靠山麓,村口的山坡上立有石碑,上书“入滇第一胜”几个大字,以纪念那位伟大的旅行者在此留下的足印。石碑旁边,一棵高大的古树郁郁葱葱,从枝叶间落下的水滴,流入旁边的古井。据说水寨之名,源于“瑞寨”,每年雨季,这里常有绚丽多姿的七色彩虹出现,瑞祥之气弥漫,古语“水”“瑞”同音,天长日久,瑞寨变成了水寨。由于海拔较高,雨量远比地处干热河谷的平坡更为充沛,山涧溪流从丛林中奔涌而来,再从梯云路口奔腾而下,直泄澜沧江,水寨之名果然名副其实。

古月照今尘

告别水寨,从罗岷山的另一面逶迤而下,就进入了保山坝子。这个澜沧江以西最大的坝子,是一个辽阔富饶的地方,创造过璀璨的哀牢文化。古道从山上下来,如水银泻地一般,沿着一条条沟箐,进入了人烟稠密的一个个集镇:板桥、金鸡、河图……最后汇集到永昌府(保山城)。

我们只是匆忙的旅人,而徐霞客却足足在永昌府停留了一个月之多。期间,他反反复复数次以永昌府为中心,往来于周边地区游历考察,路过的村寨难以计数,路线也迂回曲折。尽管从《徐霞客游记》中我们依然能清楚地捕捉到他游踪的蛛丝马迹,但岁月变迁又使这些蛛丝马迹变得扑朔迷离,若非时间充裕,很多路线我们完全无法跟上徐霞客的脚步逐一领略,他是当年的“神行太保”,兴之所至,步步入景。

在今日隆阳区境内,徐霞客一共在不同时间至少朝六个方向进行了游历考察。第一次,他从保山城出发,经沙河、石花洞、冷水箐、蒲漂、盘蛇谷,跨过怒江,攀登高黎贡山到达蒲满哨、分水关、新安哨等地,抵达了腾冲。第二次,徐霞客从哀牢寺出发,他用脚步丈量金井、沈家庄、天生桥、落水洞,到达丙麻。第三次,他寻访龙王塘、板桥、金鸡等处。第四次,他在九龙池、太保山、玛瑙山、卧佛寺、芒宽等地方踏勘。那时候的保山,阡陌纵横,沃野百里,人文鼎盛。他几乎没有一天闲着,永昌的一切令他着迷,和当地人广交朋友,与名士马元中、刘北有相识。在太保山玉皇阁会真楼对弈闲谈,写下游记中诸多名篇。他似乎并不按照计划旅行,却又有严密的时间表,来来往往于永昌各地,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地人一样。

当年徐霞客走过的板桥、金鸡,今天依然是全云南古迹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板桥青龙街甚至可称得上是百年云南的活化石。街道上石板路被几个世代走过的鞋底磨得锃亮,清一色的老字号店铺挂着新招牌卖着旧手艺、顶上的青瓦长满荒草、穿对襟衫的老人闲坐茶馆、点燃火石、抽起旱烟……如果有一部老电影需要取景,青龙街就是无须加工的时代道具。

今天,我们的旅行已经碎片化,很难再有人,尤其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旅行者,再难用徐霞客这样绝对好奇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来体验自己的旅程。他在永昌系统性探索与发现的密集足迹,直到今天仍无人超越。以至于时光荏苒,令隆阳区太多的精彩,散落于历史的迷城之中而不为人所知。

——  赴汤蹈火  腾越游踪  ——

于是其西庐舍联络,一里为东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则“十”字为衢者也。腾越州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而此城又迤西所无。

——徐霞客《滇游日记三十》

被徐霞客誉为“迤西所无”的腾冲,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高黎贡山西麓,与缅甸山水相连,素有“极边第一城”之称。腾冲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富集、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腾冲是徐霞客万里遐征走到的最西边,是他平生旅游考察中经历最危险的地方。他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十二日从磨盘石出发,奋力在直插苍穹的高黎贡山古道上攀登,越过分水关,踏入了孤悬天外的极边之地腾冲,开始了对腾冲山川39天的考察,完成了他平生所游的最西之旅。徐霞客在腾冲,不顾旅途劳顿,喜观叠水河、兴游宝峰寺、勘踏打鹰山、登临云峰山、探访阿幸厂、历险石洞房,进界头、过曲石,风雨兼程地趋热海,与李虎变联骑循来凤山麓,眺金银堆、尚书营、芭焦关,不知疲倦地对腾冲山水、民风社情作了大量记述,行程约800里,最多的一天行程约68里(五月初七日),写了日记33篇,为腾冲留下了约3万字的游记。这位大地理学家、文学家,以极浓的兴趣,在腾冲访万年火山热海,走千年古道边关,住百年翡翠商城。攀山亲水,赴“汤”蹈“火”,挥毫着笔。

徐霞客所到的腾冲,当时称腾越州。他两度翻越高黎贡山,分别于四月十二日、五月二十一日进出分水关,在南方丝绸古道的腾冲段走了4天。徐霞客对这段古道的自然人文景观,有着精彩翔实的记载,古道上的密竹巨木,蚘枝老藤,鲜花暴雨,涧鸣猿唱,让他顾盼流连。他欣然写道:“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两旁削崖夹起,中坠成路,路由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木蟠空,根纠垂崖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排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境合也”。

这条线路,在汉代就开辟出来,是一条在商贸往来、戍边卫国、信息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现保存较为完整,基本畅通,已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腾冲耸立着众多的火山,还有无数的温泉,被誉为“火山地质博物馆”,火山锥、火山熔洞、熔岩台地、柱状节理等,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四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实地考察了在腾冲城北20公里处的打鹰山,在山顶初成的寺中住了一夜,翔实地记述了这座沉睡了上万年而又最年轻的火山的地形地貌及火山石,是世界所公认的考察火山的第一人。他写道:“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余也。”

腾冲温泉中,热海以其规模大、温度高而闻名于世,素有“天然地热博物馆”的美称。徐霞客考察了腾冲的腊幸、永乐、热海、大洞四处温泉。为后人研究地热,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尤其五月初七日冒雨考察热海的文字,更是精彩纷呈;而五月十九日在离开腾冲前一天,他还特意前往大洞温泉考察,难得泡了一个腾冲的热水澡,洗涤了腾冲旅途的劳顿,身心得到抚慰。

四月十六日,徐霞客考察了腾冲城西南边的叠水河瀑布,这是他到腾冲城后出城考察的第一站。这个瀑布,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落差46米,被称为“龙洞垂帘”,被誉为“腾冲第一景”“大盈江上第一瀑”,景区有太极桥、龙光台、毗卢寺等人文景观,是腾冲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

徐霞客考察叠水河瀑布后,就往腾冲城西约4公里处的宝峰山考察。宝峰山海拔2445米,在腾冲素有仙境之称。距城较近,生态完好,人文景点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重修騰越宝峰山佛殿碑记》碑、“宝峰仙境”石坊、摩崖石刻等三个文物保护单位,是腾冲石刻最多的地方。徐霞客当晚就住在山上,共住了五夜,是在腾冲城外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登上“似太华仓龙”的云峰山,住了两夜,并背着在山上采到的木胆返回。

徐霞客平生游历最危险的地方是腾冲的石房洞山,四月二十七日,徐霞客不畏艰险,攀崖探访了山上的两个洞,经历了他平生游历中最危险的时刻,他记述攀悬岩的艰难时写道:“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历险后到路上时感叹道:“与顾仆见,若更生也。”这次历险,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徐霞客腾冲游记部分,既是《徐霞客游记》鸿篇巨制中的精彩篇章,也是腾越文化和旅游最有韵味的锦绣文章。它为腾冲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底色,是生命力极强的文化基因,是腾冲的一笔宝贵财富,是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每读这些文字,总有历久弥新之感。这一文化珍宝,使腾冲的山川大地放射异彩,陡增魅力。他描绘的腾冲山水,至今镶嵌在腾冲大地上,各显神韵,令人神往,是腾越文化一道亮丽而永不褪色的风景,值得我们永久珍视。

——  一六三九年的八月十五  ——

三里,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其地则西溪北转,南山东环,有冈中突而垂其北,司踞其突处。其西面遥山崇列,自北南纡,即万松、天井南下之脊,挟澜沧江而南者;其北面乱山杂沓,中有一峰特出,询之土人,即猛补者后山,其侧有寺,而大路之所从者。余识之,再瀹汤而饭,以待驼骑。下午乃至,以前无水草,遂止而宿。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即烧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徐霞客《滇游日记四十三》

1639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一个阴云密布的中秋夜,云南澜沧江附近的一个小镇子,风尘仆仆走来一个晒得黝黑的书生。他登上长长的楼梯街,徘徊良久,大概是漆黑的夜空让他郁闷,书生一声叹息,寻灯光进客栈,日记未记便早早睡下。

第二天,这个书生在日记里补记道:“蹑岗头,有百家倚岗而居,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余先在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这位名叫徐霞客的书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阿禄司这个山间小镇的人们也不会想到这个操着江浙口音的人会为他们在历史上记下一笔。匆忙赶路的徐霞客也没有记下这个不起眼小镇的繁忙,他也不会想到100多年以后在他胆战心惊过江的地方会建起一座铁索桥,使他日记里描绘的那条古驿道成为日后闻名的茶马古道,这个深山里的小镇也因此而忙碌。

1598年,设阿禄巡检司,简称阿禄司,后来就变成了鲁史。我们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是正月,天气也不太好,看不见月亮,居住着800多户人家的老街里很寂静,没有路灯,我们只好打消了夜探古镇的念头,喝了几杯茶,竟卧。

鲁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饮食很有特色,味道也很好。所有的菜品首先是做得精致,即便是小餐馆里的也像城市大饭店做的,一种很有饮食文化的气氛;其次又有乡村的新鲜,各种生态的原料,像蔬菜都是刚从地里采回来的,绿得令人陶醉;还有就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如臭豆腐、泡肝、火腿,以及酱油、咸菜,味道都很不错。

随着澜沧江青龙桥的建成,交通条件的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也随之成为顺宁、云州(云县)、缅宁(临沧)、耿马、镇康乃至缅甸,通往蒙化、下关、省城昆明以及中原地区的重要住宿驿站。20世纪30年代期间,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发展纺织、印染、建筑、皮革、茶叶、烟草、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往邻县。这一时期,饮食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非常快,逐步形成了博采内地江浙、川广饮食之长的鲁史饮食文化。全镇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民居多样,有大理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风格,也有北方四合院和江浙民居猫弓式防火墙设计,融合了各地的特点,是滇西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历史上这里铺面鳞次栉比,开马店、卖马料的人家很多,还有打铁的、酿酒的、染布的、裁缝的、照相的、熬酱油的,酒馆、茶楼、旅店、戏楼、赌场应有尽有,还有本地和外地客商开的大商号,基本上是一个以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小城镇。平时街上有20%的人是大理、四川等外地人,来往客商很多,成立了西蜀会馆、川黔会馆、大理会馆,故被称为“小上海”。鲁史富裕的家族都是赶马经商起家的,过去有乐家的银子、郑家的牌子、黄家的码子、字家的谷子等说法。

虽然在60多年前,鲁史就隐没于大山的深处,再不是那个八方辐辏的“小上海”,但既然曾经做过“上海”,那种曾经阔过的气韵却在乡民的骨子里若隐若现。不仅仅是饮食,在老街上,在那些高门大宅的某个角落,在青石板路上的马蹄窝里,甚至在人们的眼神中,总让我们感到这里的与众不同。3米多宽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把古镇一分为二,道路两旁,一座座土木院落杂沓交织,相衔相拥自成一格,浓厚的旧时光的气息和浓厚的人间烟火味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能让人感触到古镇所历经的那种沧桑和久远。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里整整洁洁,种满花草,两个老人坐在檐下做麻花,这麻花不是大麻花,而是小的,做了许多,显然是要卖的。蓦然抬头,正房中悬挂着“进士”的牌匾。土坯墙的夹缝中,能看到精美的龙头木雕。大水井旁早已人烟冷落,石狮子用冷漠的目光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而大青树下的大马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幢崭新的教学楼,旁边只有一群孩子在捂着耳朵等待爆米花的声响。沧海桑田,岁月总让人感到许多的无奈,鲁史在岁月中流逝。古镇霎时在我们的眼里充满了生命的光芒,即使它已经衰老,但仍像河流一般永不停息。

——  《徐霞客游记》的收篇之地  ——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捖乾坤面面悬。

势压东溟曰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

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彩筵。

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庭呼吸独为偏。

——徐霞客《絕顶四观》

以为日、云、海、雪,得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一顶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宾川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住山时间最久的名山,他在鸡足山撰写了第一部《鸡足山志》,留下了3万多字的日记和25首诗,也是《徐霞客游记》的收篇之地,徐霞客一生壮游的终点。在2017年徐霞客游线全国第三批标志地论证会上,宾川县鸡足山、州城、宾居、牛井、炼洞、上沧、沙址申报论证成为标志地,鸡足山被命名为特殊纪念地。

“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州城镇,因长期为宾川州治所,故称州城,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一日,徐霞客从铁城旁经周官营到州城。

当年徐霞客第二次上鸡足山就是从南薰桥到的州城北门,吃过饭后离州城北行,然后到的鸡足山。460多年沧海桑田,南薰桥依旧屹立。细雨中,穿过南薰桥走在青石板路上,遥想当年徐霞客走在石板路上的情景,对面迎来的钟鼓楼让人眼前一亮。徐霞客笔下虽没有关于钟鼓楼的记载,但这座钟鼓楼确是明朝文物古迹,岁月在钟鼓楼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见证着一段历史。

在州城,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大理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薰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济川桥、知政桥、笔山书院、四川会馆、古城墙遗址等,尚存有重点保护单位及古建筑单位32处、古碑刻12通、古树名木9棵、古井8口。州城镇的文、武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占地近2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是展示中国精湛建筑艺术的“文武二圣”双璧合辉、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武庙与文庙构成“丁”字形,为一进三院,由大门、照壁、山门、中堂、大殿等建筑呈梯级建造构成。两者建筑风格相似,气势宏大,文武之道相得益彰。“文武二圣”庙壁合建,并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在海内外并无多见,特别是长40米、高13米、宽1.6米的武庙照壁,堪称全国之最。

1638年,鸡足山东南方向的古驿道上,风尘仆仆地走来一个精神矍铄、身材瘦削的老者,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行李的仆人。老者就是徐霞客,他在游历考察了滇东、滇中地区后,从祥云进入宾川境内,经山岗铺等地到达鸡足山,次年北上丽江,然后折向西南到洱海地区,再往西经永昌府到达极边之地腾冲,在仔细考察了火山热海之后向东返回宾川,越过州城南薰桥,再次回到鸡足山,对鸡足山佛教流派、山川形成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记录,共计考察记录了36寺、22庵、34个静室和8个阁,对山中古迹、碑刻、摩崖进行了考识抄录,并应丽江土司木增之邀撰写《鸡足山志》。后因病情严重,木增派了8名纳西壮汉用滑竿将其送归江阴家乡,第二年54岁的徐霞客病逝。

“巍崖高巩白云端,翠壁苍屏路几盘。重阙春藏天地老,双扉昼扃日星寒。金襕浩劫还依定,锦砌当空孰为攒?何必拈花问迦叶,岩岩直作破颜看。”这是徐霞客在鸡足山写下的七律《华首重门》,赞美了鸡足山巍峨险峻、峰峦叠翠的美景,描述了这座佛教名山厚重的佛教文化氛围。站在鸡足山之巅,云雾散去,一览众山小,霞客踪迹历历在目。金顶天柱峰,海拔3248米。鸡足山最著名的四观就在金顶,东观旭日初升、西观银苍玉洱、北观玉龙积雪、南观彩云南现,昔日徐霞客赞曰:“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在鸡足山山腰的静闻和尚墓前,我们静立默哀。这里记载着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生死不渝的友情故事。徐霞客与静闻和尚从南京结伴前往鸡足山,在湖南遇盗,静闻伤重而死。临死前嘱托徐霞客将其尸骨和他刺血写成的《法华经》带到鸡足山。徐霞客历尽艰辛终把静闻骨灰及《法华经》送到鸡足山,安葬了静闻骨灰。

青山依旧,霞客已去,遗迹难寻。徐霞客走过并在游记中记录的许多文化遗迹正在渐渐消逝。

“我小时候曾在这里看到过完整的悉檀寺,十分宏伟壮观,当年徐霞客就住在这里写游记和鸡足山志,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宾川县政协原副主席杨树荣十分惋惜地说。他的老家就在鸡足山下,对鸡足山的每片山坡每个寺庙都十分熟悉。徐霞客描述过的金顶寺、迎祥寺(今祝圣寺)已全面翻修扩建。他曾长期居住的悉檀寺是明代鸡足山最大的寺院,毁于20世纪,如今只剩下石壁墙基淹没在一人高的荒草间。

《徐霞客游记》描绘了明代鸡足山的繁盛状况,寺院、亭臺楼阁等建筑在当时星罗棋布,唐朝以来历代都有高僧来驻山建寺,鼎盛时期达到108寺、常驻僧尼5000多人的宏大规模,但大部分寺院早已不存。近20多年来修复重建了部分寺院,已经恢复和正在恢复的寺院现有20余个,其他只剩遗址。游记中所记录的拈花寺、传衣寺、八角庵、玉龙阁、中溪读书处、中溪书院等遗址,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但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

斯人已别鸡山去,从此世间只留下了游子的传说以及60余万字的日记。

猜你喜欢
徐霞客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RIGHT TO ROAM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徐霞客访谈录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