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小班)

2023-05-24 19:47周昕宇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羊熊猫小猪

周昕宇

设计思路:

该活动是在小班“雨天”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展的,“雨天”主题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幼儿感知雨天的自然景象,体验雨中活动的快乐。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很多幼儿都害怕打雷发出的轰隆声。故事《咚咚咚》讲述的是在打雷时四个朋友想了两个好办法:抱一抱、抱在一起大声说“咚”,从而让自己不害怕打雷。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对故事做了一定的改编,将幼儿说“咚”的数量控制在四个以内,并以图谱的形式帮助幼儿解读故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学说固定句式,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不再害怕打雷。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尝试用抱一抱、抱在一起大声说“咚”的方法,让自己不再害怕打雷。

2.仔细观察图片,解读图谱,尝试按照固定句式讲述故事内容。

3.愿意参与集体游戏,在说“咚”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

准备:

1.物质准备:活动用课件,雷声音频(音乐“轰隆隆”),达达、熊猫、小猪、小羊的肩饰贴纸若干张,纸质的说“咚”图谱,鼓图贴纸、各种动物的贴纸若干张。

2.经验准备:幼儿对雷声有一定了解,认识鼓,对鼓声有一定的认识。

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营造打雷的氛围,引出活动主题

师:今天真热闹,几个朋友约着一起出去玩,看看都有谁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认识四个故事主人公。)

师:他们玩得正高兴呢,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播放音乐“轰隆隆”。)

(教师在播放音乐前停顿一下,暗示幼儿注意倾听,猜测这是什么声音。)

师:是的,打雷了,雷公公的声音听起来好可怕,怎么办?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快点回家,躲到被子里面。

师:找个地方躲起来是一个好办法。

幼:可以用手捂住耳朵。

师:让自己听不见雷声也是一个好办法。

(析:在该环节,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故事中的几个主人公,让幼儿与他们建立初步的情感。然后,教师创设情景,通过雷声音频营造一个打雷了好可怕的氛围,接着通过师幼互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说一说不怕打雷的好办法,从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二、通过游戏理解故事内容,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师:你们分享了这么多种方法,我们来看看故事中达达和他的朋友们用了什么好方法。

1.方法一:抱一抱。

师:瞧,他们的好方法是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并做一个拥抱的动作,帮助幼儿更好地看懂图片。)

幼:他们抱在了一起。

师:请你说得更完整一点,他们是怎么抱的?谁抱住了谁?

(此处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谁抱住了谁”,旨在引导幼儿学习固定句式。)

幼:小羊抱住了小猪。

师:说得真好,小猪抱住了谁?

幼:小猪抱住了熊猫。

幼:熊猫抱住了达达。

师:是的,他们一个抱住了一个,谁能看着图片将他们抱在一起的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幼:小羊抱住了小猪,小猪抱住了熊猫,熊猫抱住了达达。

師:(小结)原来抱一抱是一个让自己不害怕打雷的好办法。

师:打雷的时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像图片上的朋友们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抱在一起呢?(教师请几个幼儿上前尝试。)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抱的?谁抱住了谁?

(教师引导坐在下面的幼儿按照顺序学说句式:谁抱住了谁。)

(析:在该环节,幼儿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认识到第一个好方法是抱一抱,通过解读图片,了解句式结构,并在抱一抱的游戏中反复练习讲述,学习掌握句式“谁抱住了谁”。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多次操练讲述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句式“谁抱住了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给活动带来了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故事中抱一抱确实是一个让自己在打雷时感觉不害怕的好方法。)

2.方法二:抱在一起大声说“咚”。

师:可是这个声音又来了(放音乐“轰隆隆”),抱在一起好像还是有点害怕,这时达达想到了第二个办法,(出示鼓图)这是什么?

师:打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师:打鼓会发出“咚”的声音,“咚”是一种很响亮的声音。

(教师在说第一个“咚”前,先停顿一下,给“咚”加重音,引导幼儿注意“咚”这个字;在说第二个“咚”时,用响亮的声音说,暗示幼儿在后续的活动中,每次说“咚”时都要用响亮的声音说。)

师:瞧,达达和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抱在一起,并用响亮的声音说了“咚”。

师:(出示图谱)这是一张说“咚”图谱,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幼:达达下面有一个鼓,熊猫下面有两个鼓,小猪下面有三个鼓,小羊下面有四个鼓。

师:你看得真仔细,每个主人公下面都有不同数量的鼓。如果一个鼓代表说一个“咚”,那他们分别说了几个“咚”呢?

幼:达达说了一个“咚”,熊猫说了两个“咚”。

师:达达说“咚”,熊猫说“咚咚”。

(教师的回应旨在引导幼儿了解说“咚”的固定句式。)

师:那小猪和小羊呢?他们会说什么?

幼:小猪会说“咚咚咚”。

幼:小羊会说“咚咚咚咚”。

师:(小结)原来和朋友抱在一起发出响亮的“咚”声,就可以盖过“轰隆隆”的雷声,就不会害怕打雷了。

师:你们想玩一玩这个说“咚”游戏吗?

(教师提供肩饰贴纸,引导幼儿自由挑选想扮演的角色,并在肩膀处贴上相应的肩饰贴纸。)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游戏要开始了,要一个抱住一个,一个接着一个说“咚”哦。

(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自己扮演的是谁,要说几个“咚”,不但要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还要知道同伴扮演的角色,注意自己是在谁后面说“咚”的,说“咚”的声音要响亮。)

(析: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教师带着幼儿仔细观察、解读图谱,揭开说“咚”的秘密,在幼儿知晓每个角色人物说几个“咚”后,教师请幼儿贴上肩饰贴纸,进行角色扮演,看着图谱玩说“咚”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更好地感知故事里两个不害怕打雷的好方法,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说“咚”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倾听同伴说了几个“咚”,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说,而且响亮地说“咚”也是在培养幼儿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这是一个为幼儿创造表达机会、体验语言交往乐趣的平台。)

三、完整欣赏故事《咚咚咚》,尝试续编故事

(教师一边播放活动用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完整讲述故事。)

师:(出示纸质的说“咚”图谱)今天来了这四个朋友说了“咚”,还可以邀请哪些动物朋友一起加入说“咚”游戏中呢?

幼:可以请小狗来参加。

师:(出示小狗贴纸)小狗来啦,你觉得小狗会说什么呢?

幼:小狗会说“咚”。

师:小狗会说几个“咚”呢?

幼:五个,“咚咚咚咚咚”。

师:你说得真好,请你把小狗贴纸和鼓图贴纸都贴进我们的图谱中。

(教师帮助幼儿将提前准备的小狗贴纸和鼓图贴纸贴到说“咚”图谱中,同时带着幼儿边贴边说,“小狗说‘咚咚咚咚咚”。)

师:还可以请谁来?他会说什么呢?

师:哇,邀请了这么多朋友,大家一个抱住一个,排成长长的队,一起大声说“咚”就更不会害怕打雷了。

(析: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能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在讲述过程中,遇到固定句式时幼儿也会参与讲述。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出示纸质图谱,并提問“还可以邀请哪些动物朋友一起加入说‘咚游戏中呢”,这有利于幼儿按照故事结构和固定句式,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尝试续编故事,同时教师提前准备了幼儿可能会说到的动物的贴纸和鼓图贴纸,让幼儿边续编边操作,以材料支撑幼儿续编故事,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多次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本次活动中的纸质说“咚”图谱、雷声音频和各种动物的贴纸,鼓励幼儿将这个故事延伸到表演区进行表演。在表演区,教师扮演雷公公,幼儿扮演达达和不同的动物,听到雷声,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抱在一起,从达达开始一个接着一个说“咚”,大家一起玩说“咚”游戏,感受与同伴相互拥抱的温暖,在克服对打雷的恐惧心理的同时收获温暖的友情。

猜你喜欢
小羊熊猫小猪
软萌小羊诞生记
毛茸茸的小羊
狼和小羊
我爱“熊猫”
可爱的小猪
萌萌哒熊猫等
小猪家着火了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