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良渚”的油画家

2023-05-24 15:31何晓原
杭州 2023年4期
关键词:汪文斌主题性余杭

主持人:何晓原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受访人:汪文斌    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油画院秘书长

汪文斌是余杭人,他的出生地紧挨良渚文化的发源地。良渚,是画家汪文斌的“原产地”,或者说,是埋藏着他丰富成长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的概念,更是他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好的创作,需要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根”扎得越深,“叶”就会越繁茂。正如汪文斌经常用于自勉的一句话,“在你的立足处深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这个立足处就是良渚,一个令汪文斌一往情深的地方。

当我们讲起汪文斌,很自然地会想到良渚,想到他笔下的“良渚文化”系列。他在《玉葬》《玉璧》《标尺文明系列》《青铜时代》中用强大的油画写实能力,把古玉器的温润与史前文明的神秘粗犷结合得浑然天成。他用《玉磬良渚》(合作)《良渚文化》(合作)《良渚文明——治水兴邦》(合作)描绘他对史前生活场景的想象,再现那个美丽富饶的良渚伊甸园……他用属于他自己的油画语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富于时代精神的创新表达。

把良渚文化作为创作的辐射点,汪文斌还创作了一系列描述家乡自然风光的作品,他画径山、画双溪……画他热爱的家乡,静谧典雅也好,淋漓酣畅也好,一样的从容自洽,一样的深情满满。同时,他也倾力倾情去展现家乡新时代美好的人和事,用一个画家纯朴的本色语言展现他所熟知的风土人情、社会万象。比如《蒸蒸日上》《众事众商——大樟树下谋共富》等等。

记得在一次活动中,文艺评论家夏烈对文斌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很良渚”,我觉得很精确——君子如玉,文质彬彬。

何:不少作家在聊写作的时候,都会聊到小时候的作文课,聊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画过的圈圈。那么与画家聊绘画,是不是也可以从美术课说起呢?我关注到您艺术之路中几次里程碑式的飞跃,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恩师。

汪:是的,美术课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在美术课堂上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我找到了自信,也有了当画家的梦想。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很艰辛!当时的农村,鲜少会有孩子学艺术的。我懂事后就确信自己走画画这条道路会比同学们“行”,好在父母很支持,我在高中时就毅然决定走美术的道路。学美术单靠天赋和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好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很幸运我遇到了好老师。高中时我遇见了从安徽省调来的美术老师宋建林,工作后我遇见了著名的油画家、浙江画院原院长潘鸿海,在中国美院油画系读研时又遇见导师何红舟、孙景刚、王羽天等,在他们的培养下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能成长为一名画家,实现儿时的梦想,离不开这些老师的教育和帮助,我非常感恩他们。

何:很多作家的创作中,都会有一个念兹在兹的“地方”,比如鲁迅常写的鲁镇、未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等等。画家的创作是不是也一样?这个地方对您来说,就是良渚?

汪:良渚恰如其名,美丽的水中陆地,是一个神秀的地方,对我而言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绘画起航的地方。我认为绘画一定要画自己熟悉的东西。良渚文化是余杭最具标识性的存在,我从小耳濡目染,非常熟悉。温润、内敛、精致、神秘的良渚玉器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2004年我创作了首幅作品《玉葬》,表现的是良渚“王”一级的墓葬考古挖掘发现大量“鸡骨白”的瞬间定格,它如同发光的宝物,在泥土中若隐若现,吸引着世人的眼球,揭开了人类的五千年文明。作品在第四届中日“人与自然”绘画作品展中获主题奖(唯一最高奖),被日方收藏。后续我又画了《良渚古玉》《标尺文明系列——良渚玉器》《良渚玉壁》等一系列表现良渚玉的作品。幸运的是2008年我遇到了恩师潘鸿海,开始从玉器的创作进入表现良渚文化的主题性创作,和他合作创作了“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主题性创作《玉磬良渚》,被浙江美术馆收藏。后又和潘鸿海、陆琦老师合作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主题创作《良渚文化》(国家博物馆收藏)。2022年我又创作完成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良渚文化的主题创作《良渚文明——治水兴邦》(良渚博物院收藏)。三幅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创作,使我更加了解良渚文化。2020年我还组织过百名中外画家画良渚活动,希望更多的中外艺术家来画良渚、宣传良渚。因为一直在了解、创作、宣传良渚文化,加上出生在余杭的良渚文化区域,也使我变得“很良渚”,朋友经常开玩笑说我“有一张良渚人的面孔,是文明的面相”。

何:您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新时代美好的人和物中汲取营养,在油画创作中表达中国特色,您的作品在扎实的写实呈现中又有深层的写意品性,这就是属于您自己的个性语言?

汪:油画进入中国经历了百年发展,已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油画是一种绘画语言,我喜欢这种语言的质感、色彩和厚重的表现力,所以我用它来表现我看见的美丽和感动,它也是我情感的载体。油画作品最具感染力的是画中的情感因素,即你对熟悉生活的情感。生活在江南的我,如果把油画画成西方面貌的作品,我认为那是假的,因为滋养我的是中国文化,我所见的是中国的山水和百姓。如何画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烙印、个人面貌的优秀油画作品呢?第一我觉得画家要深入了解我们的时代,要有阅读当下生活的能力,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第二是要去学习、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吸收那些优秀的,可传承、发展和为我所用的文化;第三是需要研究油画的本体语言,发挥油画的魅力,让它本土化,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我的人物静态作品是写实的,但不是画得很细的那种,还是强调用笔来表现,只是笔触小点,风景相对更写意,更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何:您也是从良渚题材开始,迈入主题性美术专业创作领域,并且一路走得很成功。主题性绘画有许多束缚和门槛,是最能考验创作者对时代主题的把握水平,同时也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创新能力的。谈一谈您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的实践与体会吧!

汪:从2008年和潘鸿海老师合作创作《玉磬良渚》开始,我先后画了《良渚文化》《湖山涵育——浙江近代国学大师》等主题性创作,这让我学到很多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知识并积累了经验,为我后来独立创作打下了基础。《众事众商——大樟树下谋共富》是我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而独立创作的一件反映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时代画像,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全国共入选150幅作品,难度不小,这也是对我主题性绘画创作能力的认可。主题性绘画创作除了需要作者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对作品整体的把控能力外,还需要对历史的真实进行大量的考证,并处理好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使画家的心灵和历史的真实结合,创作出艺术真实的绘画作品。

何:您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家,良渚就是您创作的地气,也是底气所在。杭州正在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您将如何因势而动,为擦亮家乡的文化金名片担起责任?

汪: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是要将余杭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两千年的运河文化、一千年的径山文化与区域内双千年的古镇文化、苕溪文化、现代数字文化等展示点串珠成链,以文化赋能城市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余杭籍的文艺工作者,我肯定要尽全力来为大走廊建设做出努力。一是开展沿着大走廊的采风写生活动,寻找创作灵感,创作精品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走近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深度和接地气的优秀美术作品。二是举办相关的展览活动,宣传“良渚文化大走廊”。初步设想是申请举办以“良渚”冠名的国家级美术展览,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余杭的美术品牌,另外还将举办余杭区美术作品大展、径山美术双年展等展览活动。三是引进优秀的人才、机构入驻余杭,通过艺术乡建来加持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余杭需要优秀的人才画出新时代的余杭来厚植“良渚”。我將继续深挖良渚文化大走廊的美术题材,创作精品力作,宣传好“良渚”。

猜你喜欢
汪文斌主题性余杭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我外交部驳斥澳政客抹黑言论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汪文斌履新外交部发言人
外交部来了新发言人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