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专业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3-05-25 12:28孙春燕李沁园袁媛王君旸杨川宇李红霞
食品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食品类科教教学内容

孙春燕,李沁园,袁媛,王君旸,杨川宇,李红霞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 130062)

将科研与教学相互统一的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模式,提倡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创新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食品类专业以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在材料、医学、机械等众多领域学科扩展。在食品类教育教学中开展科教融合,能够更好地引领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通过采取建立健全授课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计、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根据学科前沿进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学术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强化精密仪器学习等措施,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初步的论述,促进科研与教学实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助力培养食品领域高素质人才。

1 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2011 年,《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10——2050年)》白皮书指出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面向未来应坚持的方针是“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突出特色,引领示范”,明确提出科教融合战略,该战略引发科研与教育相融合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国,高校不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更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既教书育人,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对于高校和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要两者兼顾,应紧密结合、相互呼应。与传统方式相比,科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兼具创新和育人双重功效,是值得推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实现科教融合,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被推广实施。科教融合得到愈来愈多教育界专家的认同,基于科教融合理念提出多种改进教育模式的措施,引导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然而,在科教融合的实践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存在一些看似将科研引入课堂,但是科研和教学却貌合神离并没有彻底融合的现象,如:科教融合专业改革的整体规划不够详尽,课程体系设置与评价机制不够合理;部分授课教师并未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渗透入课堂中,导致科研不能对教育进行反哺。这些问题的产生,表明我国高校科教融合的改革仍需不断完善[1]。对于食品类专业的科教融合而言,部分高校针对具体的课程或研究课题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2-4],而针对整个专业如何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食品类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食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特点,提出从教学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形式改革、科研训练3个方向入手,采取健全授课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计、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根据学科前沿进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学术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强化精密仪器学习等措施推动科教融合。通过建设专业实验、中试实训、实习实践等教学平台,以及科研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交流等平台对科教融合模式改革进行支撑。通过上述措施促进科研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助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食品类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整体思路

2.1 建立健全授课教师队伍

将科教融合贯彻到食品类专业教学中,要强调顶层设计,结合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实行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授课教师队伍。首先,落实专家负责制,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为首,将跨学科专家组建成教学组,开展跨学科教学,进一步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其次,要增加授课教师的数量,每门课程都要成立一支健全的授课小组,以资深教授为首,授课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要有所保证,至少应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授课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统一备课,在正式讲课前进行试讲,专家评价查漏补缺,授课后小组之间及时交流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完善授课内容,淘汰落后的理论,并加入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2.2 优化课程设计

基于科教融合的理念构建全新的核心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既应该包括核心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加入食品学科科研技术方法类课程和相关的前沿进展,而且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不仅要开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也要开设专题讲座和前沿交叉课程,鼓励交叉学科增设创新性课程,实现优秀教师的资源共享,增设突出行业研究及实际应用的新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增加选修课所占比例,强调研讨式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小组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3 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

利用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日后从事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也能促进教学改革。教师在授课时把自己对科研的心得和体会传授给学生,可以为学生日后从事科研铺垫引路。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以科研实践的形式,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以“现代食品分析新技术”课程为例,可将关于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案例教学,如利用新型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纳米团簇、磁性纳米粒子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及新型分子识别元件核酸适配体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创新。

2.4 根据学科前沿进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科研成果不断创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紧跟时事热点,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关注新型食品研发、民生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另一方面,教师要讲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能以最新发表的优秀文献作为科研案例,教师带着学生去思考这个研究为什么能发表,为什么能发表在这个期刊上,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哪些问题,对实验有没有质量控制,采用的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关联,作者如何解读数据并完成分析。

2.5 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时间教师讲授,另一部分时间学生进行讨论跟进,通过互动实现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消化与扩展。在课程中使用对分课堂,设置教师讲授、学生课后学习与小作业、分组讨论与分工合作的课堂上与课堂下模式、小组讨论与展示及全班互动交流几个环节。例如,给学生布置撰写科研项目书的任务,通过模拟训练学习凝练科学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课上环节可以通过优秀作业展示、抽签陈述的方式分享点评学习与作业情况,从多角度看待科研问题中如何使用学习到的内容,也就是教学内容如何渗透到科研中去,在课程教学将科研案例在自学、作业、提问、点评的环节渗透进教学过程。

2.6 开展学术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合理的学术交流平台必不可少,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至关重要。邀请校内资深教授开设讲座,邀请新晋的教师召开学术讨论会,讲授学科前沿进展;也可以邀请企业研发部门或者研究所资深专家,丰富学生的科研理论;积极与国内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共享优秀的学术资源,建立优秀师资共享机制,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和质量,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年会、中国食品安全大会等学生会议,以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等食品类竞赛。安排学生参与通榆扶贫基地项目,攻关产品工艺,提高产品品味和质量,通过实践领悟科研力量及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

2.7 加强精密仪器学习

大型精密仪器在科研中必不可少,很多大中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都是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可采用一系列措施,以便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仪器设备原理、结构、操作模拟动画或视频,熟悉设备的性能操作,认识开发动态和相关前沿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考试得到操作资格,写出科研创新课题计划和使用方案。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时候能合理利用高灵敏的精密仪器,攻克技术难点。通过上述举措,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仪器设备的基础构造,还可以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应用技术,在了解先进前沿的实践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为社会储备技能型人才,并与现代研究型高校对培育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深度贴合。

3 结语

现如今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科研与教学分离等诸多问题,所以亟须各个高校采取措施,合理调整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高层次食品创新型人才。从教学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形式改革、科研训练3个角度入手,研究在科教融合的理念下高校该如何培养食品类专业创新人才,以期能够将科教融合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体现学科交叉,理工渗透,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与技术,具备解决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食品类科教教学内容
《科教导刊》征稿函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科教之窗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