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形象看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2023-05-25 03:47孟宪伟
艺术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正脊画像石画像

孟宪伟

(徐州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一、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石椁上的建筑形象

在墓葬中使用棺椁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石棺葬的礼俗。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棺椁多是木制的,较少石棺椁。西汉早期的棺椁也多是木制的,其中比较知名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棺椁。大概在西汉中期,石椁墓开始在鲁南、苏北地区流行起来,一直到东汉早期,逐渐被石室墓取代。西汉时期刻有建筑画像的石椁出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一)鲁国风格

西汉初年,薛郡为楚国三郡之一。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以薛郡、城阳郡置鲁国。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鲁国被废除,归还楚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楚国薛郡复置鲁国,但辖地有所缩小,其西部边缘地带被划给梁国,武帝时期又被划给山阳郡。西汉时期,鲁国辖地大致包括今山东滕州、邹城、曲阜等地。

早期石椁上的画像多为象征性符号,较少有人物活动的场景。画像多刻在石椁内侧,主要有玉璧、长青树和建筑,玉璧、长青树象征着永生,寄托了墓主人的升仙愿望。1995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的画像石制作时间相对较早,侧板上的空间被划分为若干个方格,每个方格内刻一些简单的符号。庄里西画像石上的建筑多为梯形,也有一幅为房屋形状,上面刻有简单的柱头。这些建筑符号有什么寓意呢?联想到四川简阳3号石棺上的建筑旁刻有“大苍(太仓)”,这类没有人物活动的建筑很可能是粮仓。“民以食为天”,在天国那个世界也应该有丰富的食物。后来人物形象出现在了石椁板上,表现了墓主人在天国的美好生活。

1976年滕州市马王村出土画像石上的建筑较为独特,许多屋顶的正脊较为突出,屋顶的中间部位作空缺处理,直接刻画楼阁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处理手法可能是出于构图的需要,以便于表现更多的人物和更大的生活场面,并减轻庞大的屋顶带来的沉闷感和压抑感。石椁侧板上的图案多是长方形。马王村画像石建筑形象中,屋顶还有一种较为写实的手法,即中间部分的瓦面以竖直线刻出,两侧瓦面以斜线刻出。此类手法描绘的建筑可能是四坡顶,两侧的斜线可能是指两边的屋檐。屋脊上多有瑞鸟飞舞,营造出神仙世界的快乐与逍遥。画像石上的双阙多为双层屋檐,顶层屋檐的正脊高耸,房檐下的承托部分较为突出。画像石上的人物、鸟兽、建筑立柱多用麻点、细线条进行装饰,与平滑的底子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画像也出现在滕州市滨湖镇、官桥镇,邹城市郭里镇、北宿镇、太平镇,微山县两城镇,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出土或征集的画像石中。1986年,济南市平阴县新屯村出土了数座汉代石椁墓,石椁上的画像风格与鲁地风格极其相似,屋顶中部作空缺处理,两侧屋檐以斜线来处理。新屯村处在兖州刺史部西北,这说明鲁国的画像石制作手法在西汉晚期也传播到了东郡和泰山郡一带。(表1)

表1 西汉时期鲁国地区石椁上的建筑画像①表1图片来源:1、2、4,高文《中国画像石棺全集》,三晋出版社,2011年;3、6、9、11—14,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青岛出版社,2013年;5,燕燕燕、狄小卜、陈庆峰《山东滕州市山头村汉代画像石墓》,《考古》2012年第4期;7,本文作者拍摄于滕州汉画像石馆;8、10,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年;15,郑建芳、朱青生、谢健主编《汉画总录·33邹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6,李彬、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2邹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7、18,杨爱国《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7卷 汉代画像石(二)》,青岛出版社,2013年。

(二)东平国风格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国一分为五,分别为济东国、山阳国、济阴国、济川国和梁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济东国除为大河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大河郡改置为东平国。东平国辖地包括今济宁市区、东平县、汶上县、微山县北部、邹城市西部等许多地区。

1988年,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现为济宁学院)兴建教学楼时发现了许多座汉墓,其中M10号墓出土的陶罐上刻有“任城厨酒器”,表明此地属于汉代任城县。该墓画像石建筑形象中,屋顶偏长,正脊两端略作外挑,屋顶瓦面刻画细密。画面构图较为疏朗,一些建筑的柱子呈现出上细下粗的特征。画像石上人物、鸟兽、柱身多为凹面阴线刻,画像四周用阴刻线条做底,而临近的鲁国地区则把画底处理得十分平滑。从雕刻技法上看,济宁市区出土的画像石要比滕州、邹城细致许多。M16号墓画像石上的建筑风格与鲁国地区很相似。从出土文物上看,M16号墓的埋葬年代要早于M4和M10。M16号墓与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石椁墓的画像内容也存在许多相似性。这些现象说明鲁国画像石的雕刻手法对东平国有着重要影响。(表2)

表2 西汉时期东平国地区石椁上的建筑画像②表2图片来源:1、7—10,高文《中国画像石棺全集》;2—6,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

(三)楚国风格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交被封为楚王,其领地包括彭城郡、薛郡和东海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除彭城郡的主要地区保留为楚国领地之外,其他地区均被划出。西汉中后期的楚国领地主要包括今江苏徐州市区、沛县东南部及山东枣庄市南部等地区。

目前发现的两汉楚国地区石椁墓主要集中在徐州北部,如檀山汉墓、范山汉墓、万寨汉墓等。这些汉墓中的石椁板上刻有不少建筑图案,建筑两端多刻有玉璧和柏树。在汉代人的思想中,玉璧和柏树象征着灵魂的永恒,阳间生命的结束之时即为阴间生命的伊始。徐州韩山汉墓属西汉前期,墓门上的画像刻有玉璧、柏树和飞鸟。建筑为人们遮风挡雨、防暑避寒,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大量建筑形象出现在汉画像石中也是情理之中。

徐州北郊檀山汉墓和范山汉墓画像石建筑形象中,屋顶正脊较为突出,中部的瓦面以竖直线刻出,两侧以斜线刻出。画面中没有出现人物,阴刻线条亦较为粗犷。建筑画像雕刻的手法与鲁国基本一致,风格的相似性说明这两地的画像石工艺有着频繁的交流。汉代,泗水河贯穿鲁国、东平国、楚国等地,便利的河道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商品流通,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表3)

表3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楚国地区石椁上的建筑画像③表3图片来源:1、2,武利华、王黎琳编《徐州汉画象(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3、4,孟强、耿建军《江苏徐州市清理五座汉画像石墓》,《考古》1996年第3期。

(四)沛郡风格

西汉初期,沛郡不少地区曾是楚国辖地。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叛乱被平息后,其封国被分出部分地区置为沛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沛郡隶属于豫州刺史部。两汉时期的沛郡辖地主要包括今山东丰县、沛县,河南永城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大片区域。

沛县栖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制作较为细致,房屋正脊中部有耸起的饰件,正脊两端上翘,有跃然欲飞之势。屋顶边缘以较宽的带状线刻出,给人以典雅端庄之感。栖山汉墓画像石建筑形象中,屋顶的阴线刻手法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镇沟南村、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区街道出土的画像石很相似。栖山汉墓西棺足档上的门阙为重檐双阙,檐角细长,阙间有一门吏捧盾作欢迎状,双阙两侧各有一人正俯首作揖。汉画像石上的双阙多是天门的象征,四川简阳3号石棺画像中的双阙之上便刻有“天门”二字。天门是逝者灵魂升天的必经之地,走过天门,便进入了仙界。沛县栖山汉墓中的双阙造型手法也与微山县微山岛镇、微山县夏镇街道出土画像石非常相近。这些地方在汉代基本上处在沛郡行政区域中,画像石上相似的造型手法可能是基于共同的地缘文化。(表4)

表4 西汉时期沛郡地区石椁上的建筑画像④表4图片来源:1—3,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编《徐州汉画像石》,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4—7、9,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8,马汉国主编《微山汉画像石选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朱永德、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7淮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二、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

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石室墓逐渐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流行开来。与此同时,祠堂也逐渐兴起,为我们所熟悉的有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祠堂。庞大的建筑规模为画像雕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画像石风格的地域性愈加明显,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更深。

(一)鲁国风格

东汉时期,鲁国地区的画像石雕刻多延续了西汉时期的风格。为了展现房屋内的人物活动,屋顶中部偶作空缺处理。建筑作浅浮雕,屋顶狭长,檐角尖锐,房檐和垂脊平直相交。屋顶两侧多作双龙相对,从而使画面显得活泼起来。从出土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来看,滕州市的市区、龙阳镇、东郭镇、羊庄镇,枣庄市山亭区的桑村镇,邹城市的看庄镇、峄山镇的风格比较相似。(表5)

表5 鲁国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⑤表5图片来源:1、7,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2—5,滕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滕州汉代祠堂画像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6,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8、9,郑建芳、朱青生、谢健主编《汉画总录·33邹城》;10,李彬、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2邹城》。

(二)山阳郡风格

东汉初年,山阳郡为刘永政权所占据,后被刘秀统一。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封其子刘荆为山阳公,二年后进爵为王。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徙刘荆为广陵王,山阳国除为郡。永平二年(公元59年),南平阳、高平、湖陆划给东平国。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薄、成武、单父划给梁国。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分东平国,封刘尚为任城王。很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南平阳、高平被置为侯国,其管辖权归山阳郡。山阳郡内多山,为画像石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山阳郡地区出土画像石上的建筑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依据其艺术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东汉前期风格和东汉后期风格。东汉前期山阳郡画像石多为錾纹地凹面阴刻,主殿规模宏大,多为两层,屋顶显得比较细长。建筑的屋脊、垂脊、柱身皆采用凹面雕刻手法,从而使整个建筑的外轮廓显得坚实有力,光滑的凹面也与细密的錾纹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山阳郡的画像石雕刻手法影响到了北部的鲁国、东平国、济北国等地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济南市长清区孝堂山石祠堂。1965年,邹城市师范学校出土了一些画像石,画像多采用阴线刻,但建筑形态基本与山阳郡相一致。

东汉后期山阳郡画像石开始流行减低平面线刻手法,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山阳郡画像石雕刻技法可能受到上郡地区的影响,二地雕刻手法皆为减低平面线刻,而上郡地区画像石制作的时间相对较早。武氏祠中的武开明官至长乐太仆丞,其长子武斑曾为敦煌长史,次子武荣曾为执金吾丞,武氏家族成员或许对上郡地区的画像石手法比较熟悉,从而推动了山阳郡画像石风格的变革。东汉后期山阳郡画像石上的画像更富于形式美感,展现了华夏工匠的高度审美自觉。画像石上的建筑多以直线塑造,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车马、人物、鸟兽则多以曲线来处理,给人以圆润流动之美。建筑的外形多延续前期的风格,略加阴线刻,来标明建筑的檐角、瓦面和帷幔。这种风格的画像石也出现在东平国、鲁国和东郡等地区,说明不同郡国之间画像石的交流和互鉴也是非常频繁的。(表6)

表6 山阳郡及受此地风格影响的邻近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⑥表6图片来源:1—5,11—17,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6、18、20,杨爱国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7卷 汉代画像石(二)》;7、8、19,傅惜华、陈志农编《山东汉画像石汇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9,王思礼《山东肥城汉画象(像)石墓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10,李彬、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2邹城》。

(三)高平风格

高平原为橐县,汉章帝改名为高平。东汉初年,橐县属山阳郡。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橐县划属东平国。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封刘忠之弟刘尚为任城王,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高平被置为侯国。高平国辖地主要包括今微山县两城镇、邹城市郭里镇、滕州市滨湖镇等地区。

据碑刻铭文记载,东汉时期高平地区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画像石雕刻师。山东东阿出土芗他君祠堂石柱题字有“使师操篆,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嘉祥宋山画像石刻有“募使名工高平王叔、王坚、江胡、栾石、连车,采石县西南小山阳山”,邹城峄山镇北龙河村食堂画像题记有“石工高平□,高平□□,直(值)五万”。高平的画家和石匠颇负盛名,他们辗转于兖州各地,促进了画像石工艺的交流与革新。

高平地区画像石建筑形象最突出的特征是正脊高耸,垂脊高翘,屋脊两侧多有猴子作攀援状。微山县两城镇曾出土一块纪年的画像石,时间为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该画像石上的建筑为了让垂脊上翘得更高些,在垂脊上面的筒瓦之下加了一层垫子,垫子上刻有勾连云纹。这种特征也是东汉后期微山县两城镇画像石与邹城市郭里镇、滕州市滨湖镇的细微差异之处。高平地区画像石制作手法也影响到了邻近的鲁国,1976年,枣庄市山亭区驳山头村出土一块具有高平风格的画像石,画像再现了水榭垂钓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画像石在高平地区比较多见。(表7)

表7 高平及受此地风格影响的邻近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⑦表7图片来源:1—5、7—10,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一)》;6,马汉国主编《微山汉画像石选集》;11、12,滕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滕州汉代祠堂画像石》。

续表7

(四)琅琊国风格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封小儿子刘京为琅琊公,两年后进爵为王。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刘京上书,愿以盖县、南武阳、华县、厚丘、赣榆五县置换东海郡之开阳、临沂二县,汉章帝许之。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琅琊王刘容薨。汉献帝建安初年,分琅琊、齐郡置东莞郡,分琅琊、北海郡置城阳郡。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立刘容之子刘熙为琅琊王。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国除。纵观东汉琅琊国地区的变更,其主要辖地包括今临沂市区、沂水、沂南、莒南、兰陵、临沭,青岛市黄岛区,日照市。

琅琊国画像石风格也比较独特,多作高浮雕处理,剔地较深。画像石上的建筑有两端上翘的特征,与彭城国—下邳国造型手法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屋顶两边的垂脊基本上处在屋檐上方,而彭城国画像石上建筑形象的屋顶两边的垂脊多被延长至屋檐之下。琅琊国画像石上建筑形象的屋顶多作狭长处理,屋脊上方有多处三角状饰物,这些特征在彭城国—下邳国画像石中较少见。琅琊国画像石多在高浮雕基础上加以细线刻,建筑上的正脊、垂脊及立柱上多用细线刻出脊瓦结构和柱上纹饰。1973年,兰陵县晒米城前村出土了一座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画像石墓。画像石上的建筑以高浮雕手法雕出,屋顶两边的垂脊延伸到屋檐之下。这种造型手法或许受到了彭城国—下邳国画像石风格的影响。东汉晚期,画像石上的高浮雕风格渐渐被平面线刻风格取代。大家比较熟悉的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基本上采用铲地平面线刻的手法,铲地较浅,对线条流动感与韵律感的追求成为该墓画像石的显著特征。(表8)

表8 琅琊国及受此地风格影响的邻近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⑧表8图片来源:1、3—7,临沂市博物馆编《临沂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2,临沂市博物馆编《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齐鲁书社,2018年;8,杨爱国、陈安宁主编《山东石刻分类全集·第6卷 汉代画像石》;9、10,王培永、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5沂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五)彭城国—下邳国风格

东汉初年,楚郡为刘永政权所占据,后被刘秀统一。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封其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楚王刘英因谋反被废,楚国更为楚郡。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崩,遗诏徙封六安王刘恭为彭城王,食楚郡。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彭城国被废除。东汉时期彭城国辖彭城、武原、傅阳、 菑丘、广戚、吕、留、梧等县之地,其领地大致包括今江苏徐州市区、沛县东南部、邳州西北部,山东枣庄南部,安徽宿州北部等地区。彭城国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表现在艺术造型、雕刻技巧等诸多方面。其中,建筑形象的屋顶风格与周边地区有明显区别,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力。

东汉早期,彭城国地区汉画像石雕刻手法逐渐从阴线刻向浅浮雕过渡,徐州汉王镇东沿村出土的画像石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画像石的特征。1992年,汉王镇东沿村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其中一块刻有“永平四年(公元61年)”,为研究徐州画像石分期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这块画像石上的建筑,垂脊比较平直,垂脊和檐口分离,从而使垂脊的形态显得更加突出。1986年,汉王镇东沿村曾出土一座画像石墓,其中一块画像石刻有“元和三年(公元86年)”。该批画像石在雕刻技法上多采用浅浮雕,画像石上的建筑样式是在“永平四年”样式基础上的再创造。屋顶正脊高度夸张,上刻流云纹饰;两侧垂脊上端窄,下端宽,垂脊呈现出上翘姿态;柱子上端斗拱部分用菱形纹修饰,柱身以流云纹装饰。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铜山区伊庄镇出土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与汉王镇很相似,垂脊上端窄,下端宽,亦呈现出明显的上翘态势。

大概在东汉中期,画像石上建筑垂脊上翘的形态在彭城国地区流行开来。垂脊下端上翘形态,犹如汉隶中的波磔用笔,或作方头横出,或作圆转上挑,充满着强烈的运动感。正脊两端也是上翘之状,与垂脊一起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形式韵律。为了给房檐下部留出较大的雕刻空间,房檐多往上移动,从而使两条垂脊显得较长,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线条美,犹如汉隶中的长撇。这种建筑形态的画像石多出土于徐州市北的利国镇、茅村镇、青山泉镇、大泉街道、汴塘镇以及市东南的单集镇、伊庄镇。这些地区山峦起伏、林木葱茏,古泗水奔流其间,风景十分优美,是彭城国人理想的精神栖息之地。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封其子刘衍为下邳王,下邳国的封地主要是来自东海郡的下邳、良成、司吾、曲阳四县。据《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记载,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以临淮郡及九江郡的钟离、当涂、东城、历阳、全椒共十七县之地增封下邳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邳王刘意薨,因无子,王国被废除。其领地大致包括今江苏邳州、睢宁及宿迁、淮安部分地区。

睢宁县西北的双沟镇、姚集镇和邳州西南的占城镇是下邳国画像石墓的集中区域,这里出土的画像石墓有墓山汉墓、锅山汉墓、庞口村汉墓等。对比彭城国,两地区汉画像石上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建筑的正脊、垂脊多用线条装饰。先用稍粗的錾子刻出一至三条宽线,宽线将正脊、垂脊分成若干细长区域,然后用稍细的錾子在每个细长区域内錾刻水波纹。这种装饰手法也经常出现在人物的衣裙、庭院的栅栏上。下邳国与彭城国接壤,古泗水从两国蜿蜒而过,共同的区域文化传统造就了相同的审美追求。

滕州市南部的官桥镇、张汪镇、柴胡店镇等地出土的画像石风格与鲁国存在较大差异,却和彭城国极其相似,这些地区出土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与彭城国基本一致。官桥镇、张汪镇、柴胡店镇一带在商周时期应为薛国之地,东汉时期基本归属于薛县。薛县虽属于鲁国辖地,但与彭城国接壤,应该属于文化过渡区域。《后汉书》卷四十二《东海恭王彊传》云:“后中山简王薨,政诣中山会葬,私取简王姬徐妃,又盗迎掖庭出女。豫州刺史、鲁相奏请诛政,有诏削薛县。”中山简王刘焉去世时间为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薛县应在这年划出鲁国。若依据薛县与彭城国出土画像石风格的高度相似性,薛县很有可能被划给了彭城国。1989年在姜屯镇姜屯村出土了一块带有纪年的画像石,此石刻有汉桓帝元嘉三年(公元153年)的题跋,石上的建筑形象与睢宁县锅山汉墓基本一致,建筑上的装饰手法也相同,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雕刻具有互鉴性。(表9)

表9 彭城国—下邳国及受此地风格影响的邻近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⑨表9图片来源:1、2王黎琳、李银德《徐州发现东汉画像石》,《文物》1996年第4期;3、4、6—8、15、21、22,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编《徐州汉画像石》;5、9、11、12、14、16—20,武利华编《徐州汉画像石》,线装书局,2001年;10,石祚华、郑金星《江苏徐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13,冯其庸藏录编著《瓜饭楼藏文物录·下》,商务印书馆,2019年;23,汤池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4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24,尤振尧《江苏泗洪曹庙东汉画像石》,《文物》1986年第4期;2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26、27,赖非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2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28,滕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滕州汉代祠堂画像石》。

(六)沛国风格

东汉初年,沛郡为刘永政权所占据,后被刘秀统一。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徙封中山王刘辅为沛王。东汉末年,沛国除为沛郡。沛国领地甚为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亳州、宿州、淮北、蚌埠,江苏丰县、沛县,以及河南永城。沛国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安徽萧县、淮北两地。

沛国地区出土的带有建筑图像的画像石并不多,但风格基本一致,其屋顶的雕刻手法与彭城国地区有很大差异。沛国画像石上的屋顶多呈现出一个规整的梯形,正脊、垂脊、屋檐被简化为宽带状,中间用直线、弧线阴刻出瓦的形态。正脊两端或作斜角挑出,或作圆弧状上翘。屋顶雕刻给人一种简约、厚重之美。

萧县圣泉镇圣村汉墓M1后室石壁上刻有一幅家居画像。该画像上的建筑垂脊和屋檐是分开的,建筑柱头部分用菱形纹装饰。这些手法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东沿村出土的画像石基本相同。汉王镇和圣泉镇处在沛国和彭城国的接壤地带,相距不到20千米,应该属于文化过渡区域。(表10)

表10 沛国地区石室墓和祠堂画像石上的建筑画像⑩表10图片来源:1—3,周水利、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41萧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7,周水利、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40萧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6,周水利、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9萧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14,朱永德、朱青生主编《汉画总录·37淮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三、画像石区域风格类型划分的作用

对鲁南、苏北、皖北画像石区域风格类型的划分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该地域画像石发展演变历程和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一些没有明确纪年的画像石进行断代。2001年,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发现一对石鼓形小祠堂,右侧山墙上刻有一座建筑(图见表9第3图)。该建筑正脊高耸,用波折线装饰;屋面中间部分用竖线来表现,两侧用斜线来表现;侧脊高出屋面。屋脊上的波折线纹饰和1992年汉王镇东沿村出土的第四、第五石上的建筑非常相似,屋面的表现手法和茅村镇檀山汉墓(王莽时期)非常相似,人物的形象及刻画手法和1992年汉王镇东沿村出土的第六石(纪年为公元61年)非常相似。据此可以推断,该画像石的制作时间为东汉早期。邳州市占城镇庞口村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与此件的手法基本一致,可以推断这块画像石的制作时间也应在东汉早期。

画像石区域风格类型的划分也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出土地点不明确的画像石进行来源地界定。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一块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它是大都会博物馆在1920年以罗杰斯基金购得。该画像石上刻有一座两层楼房和一对门阙,屋顶四周呈宽带状,正脊两端作斜角挑出,斗拱刻画清晰,柱身装饰有流云纹。从屋顶的形制来看,该画像石应该来自东汉沛国地区。从正脊和柱子及构图特征来看,该画像石与2006年淮北市相山区原上海餐厅建设工地出土的祠堂后壁非常相似,由此可以推断该画像石应该来自安徽省淮北市或者其附近地区。这块画像石的高度为79.4厘米,结合画像石两侧留出的凹槽,它应该也是一块祠堂后壁用石。

猜你喜欢
正脊画像石画像
人字形屋顶上的艺术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画像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正脊调曲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