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提升途径

2023-05-26 11:11何苗苗
传播与版权 2023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期刊

何苗苗

[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只有恰当利用融媒体工具,才可以提升自身传播影响力。文章以融媒体为切入视角,分析学术期刊的传播机遇和挑战,指出学术期刊在传播理念不够先进、传播渠道有待拓展、国际传播力整体不够强等情况下,应树立碎片化传播理念,拓展线下、网络传播渠道,加强国际传播,利用融媒体赋能期刊国际传播,切实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普及面进一步拓展,学术期刊利用移动终端精准推送信息的优势,能实现短时间内传播效应的最大化。同时,学术期刊也在主动寻求学术成果的传播新路径。但是,受融媒体时代的移动碎片化传播特征的影响,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有效提升面临挑战。因此,立足融媒体视角探究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途径,是具有突出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机遇

(一)传播时间与空间拓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以纸本为载体,需要定期发行,其不仅是人类学术成果展示与精神文明传播的平台,也是学者之间交流探索的媒介。但纸质学术期刊受限于物理介质,多以点对点的方式发行,学术成果流通渠道较为单一,读者须在特定阅读环境内选择特定阅读时间进行阅读,学术思想的流通面较为狭窄。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知识生产格局被打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术期刊成果传播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拓展,学术成果链条上的生产主体、用户群、分发方式更加多样,特别是算法推荐渠道的出现,为学术期刊传播带来了活力。

(二)精准传播环境优化

传播力本质上是传播主体借助多种传播手段达成高效传播成果的能力,涵盖了传播能力、传播效力两个维度。其中,传播能力彰显传播广度,强调传播工具的选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力则强调传播精度、效果。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面进一步拓展,受众群进一步增加,传播精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术期刊初步构建精准传播体系,可以同时提升期刊传播能力与效力,这有利于我国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三)学术话语权提升

学术评价与国际话语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以“影响因子”為标准的学术评价仍然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同[1]。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学术界的网络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成果的交流和传播,学术社交媒体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学术交流环境进一步开放化。此时,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网络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其可以依托学术社交网络提升传播影响力。

二、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不够先进

在融媒体时代,移动媒体成为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但是,基于移动媒体传播学术成果的不同学术期刊的传播力表现差距明显。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数据表现突出,因为其用户的学术理念较为相似,文化认同感较强,所以这部分学术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较强。部分综合性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是由于其未及时更新传播理念,传统传播理念难以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传播形式,导致其用户黏性较弱,限制了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提升。

(二)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线下传播、网络传播两种。一方面,刊物交换、给高校图书馆赠刊、给同系统相关部门赠刊、给本刊作者样刊、给校内教师赠刊是当前学术期刊线下传播的主要途径,上述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术期刊的传播要求,但因各单位部门收到的赠送样刊、订阅期刊种类繁多,学术期刊难以在当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部分学术期刊选择加入联合征订服务机构,让其代行处理后续的印刷出版活动,部分学术期刊借助内部App出版[2]。同时,“学术期刊+移动端”成为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标志模式。但是,目前学术期刊与移动网络端的融合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大多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仍然局限于将纸质版论文复制后发送到移动网络平台,其简单地将网络视为一种新的学术期刊内容发布渠道。学术期刊与移动网络端的浅层融合无法确保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

(三)国际传播力整体不够强

传播力是传播影响力的前提。笔者以“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榜单为依据,对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选该榜单的学术期刊较少,入选的学术期刊排名不高,且具有逐年下降趋势。以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虽然其曾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并依托国际著名科技出版集团Elsevier、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实现国际传播,但是其与同类国际顶级期刊还有一定差距,国际传播影响力还有上升空间。

三、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提升途径

(一)树立碎片化传播理念

在融媒体视角下,碎片化传播成为主导。在碎片化传播理念引导下,学术期刊生成与传播相关学术信息的流程进一步缩短,受众识别、提取相关学术信息的难度也有所下降。

1.搭建学术碎片载体

为了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中国知网面向司法实务工作开发智能化服务系统的经验,搭建学术碎片载体,进而根据用户所需进行配对,为学术期刊传播提供智能化辅助。同时,学术期刊应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协同着手,聚合碎片化信息,便于学术期刊读者根据特定规律整理学术碎片,并根据其自身需要将学术碎片集合分享给他人,由此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影响力[3]。

2.创新学术碎片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有力工具。学术期刊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刊发相对优质的学术论文,可以扩大读者群体。在微信公众号编制学术碎片内容时,学术期刊应根据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发布期刊最新目次、组稿方向,并借助后台技术向目标受众推送文章和进行约稿,突出学术碎片内容的服务优势。例如,学术期刊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引出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社会热点话题,随后插入精心提炼的导语,精准把控正文内容排版,加粗显示重要观点,将论文音频版插入正文末尾,且正文后要显示精选的读者留言。

3.丰富学术碎片形式

最初的学术碎片多是基于微信、微博等移动媒体平台传播的文字知识,后期被喜马拉雅等视听平台包装成以语音形式传播的知识,再往后则实现了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载体的视听知识[4]。在学术期刊视听传播不断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学术碎片可被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抓取并翻译、推送给用户。根据融媒体视角下的信息移动化、场景化、社交化、视频化传播趋势,学术期刊应积极丰富学术碎片形式,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传播影响力,学术期刊还可以立体化整合学术碎片的语音、文字、视频与代码形式,并根据不同形式多元分解学术信息,便于各类用户在移动终端或其他互联网平台按需提取学术信息,扩大学术碎片的传播覆盖面。

(二)拓展线下、网络传播渠道

拓展学术期刊传播渠道是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提升的关键。拓展学术期刊传播渠道的关键在于学术期刊筛除无价值的传播对象,有针对性地提供赠阅样刊,帮助用户获取精准且有效的数据,进而拓展部分有益于学术期刊传播的网络渠道,更好地将学术期刊承载的知识信息传递给真正需要的受众,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影响力。

1.拓展线下传播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大数据出版、云出版、语义出版等多样化出版形式的出现,使得学术信息量迅猛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阅读负担。因此,学术期刊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融媒体传播形式特点,落实做深、做专、做透学术的原则,变革服务形式,向主要参考文献的作者赠阅样刊。主要参考文献特指构成论文研究起点、立论依据、研究基础的文献以及近年权威文献,学术期刊向这些相关作者赠阅样刊,能使其进一步了解期刊,以扩大期刊优秀作者群体,让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得到真正提升。在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样刊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为主要参考文献作者画像,结合其专业来深层挖掘其中的学术信息价值[5]。学术期刊还可以借助融媒体传播优势,将学术成果传播前移到学术成果生产初期,便于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迅速传播学术信息。

2.拓展网络传播渠道

一方面,針对当前学术期刊与移动网络端融合层次较浅的问题,学术期刊应调整组织内容,同时对论文进行二次加工,保持刊发内容的简洁、易懂、流畅。另外,学术期刊也要注重移动网络端信息传播的逻辑性、条理性,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传播影响力。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应在明确作者、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学术社交网络,发挥自身在优化学术信息内容、整合学术碎片、精准推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学术期刊可以用户为核心,搭建学术期刊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在线交流、学术搜索、个人空间展示、资讯获取、科研成果分享”等模块,促进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学术期刊也要关注适合合作的目标受众,如科研工作者、一线技术研究人员,进而通过学术期刊社交网络平台向他们赠送样刊,及时向其传递科学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吸引科研人员或技术研究人员投稿。

(三)加强国际传播

针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力整体较弱的问题,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创办英文期刊,打造集群化的英文学术期刊方阵,最大限度地向外输出我国科研最新成果,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力。

1.招聘国际编委

在打造集群化的英文学术期刊方阵过程中,学术期刊应招聘国际编委,以便第一时间获取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学术期刊可以围绕“全方位、深层次报道国内外科学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的方针,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招聘科学院院士、院校知名教授、科学学会重要成员、SCI收录期刊主编等人才担任编委工作。另外,学术期刊还可以每年召开编委会议,研讨次年的工作重点,并在会议中邀请特定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客座主编,以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2.总结国际传播经验

在招聘国际编委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应依托融媒体平台,推进一流期刊国际传播力实证研究,剖析国际学术传播平台在服务定制、用户分类、传播形式、内容定位、学术资源积累、用户社群维系等方面的传播特色,总结其他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有针对性地优化自身的数字化传播机制、互通体系、协同出版模式。比如,学术期刊可以将国际稿源占比作为衡量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指标,面向全球搜索高产作者,遴选目标作者并向其发送征稿信息,着重介绍自身发展前景以及优势,实现稿源国际化,以此扩大自身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视角下,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树立碎片化传播理念,拓展学术传播渠道,加强国际传播。因此,学术期刊应由分众传播转化为聚合传播,拓展服务范围,突出自身优势,向国际传递自身学术内涵,全面提升自身国际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禹卫华,黄阳坤.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态势、问题与进路[J].中国编辑,2022(12):64-70.

[2]孟建,姬拓.国际传播研究的学术场域发展与对比:基于30年(1991—2021)学术期刊文献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2(09):4-12.

[3]段娟.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路径研究[J].理论与当代,2022(04):50-54.

[4]沈天琦.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纺织服装类期刊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1):41-44.

[5]张眉.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以江苏省5种高职高专学报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03):56-59.

猜你喜欢
融媒体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