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课人文教育路径探索

2023-05-26 01:32周红军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机电思政

周红军,张 荻,王 宸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0 引言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即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1]。

1 专业课人文教育意义

专业课在高校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课人文教育既是发挥教育合力的途径,也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接触到的事物也各式各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华,也有一些是需要我们剔除的糟粕,甚至不乏外部敌对势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渗透,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更广、更杂。作为党的接班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必须过关,始终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行动不慌乱;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始终保持定力,不被外部诱惑所干扰。然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忽视的任务,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走好人生路。传统教育观念是思政教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未能形成合力,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未来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切实需求。

2 专业课人文教育困境

2.1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曾指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很多专业课教师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大的改革必然影响其以往习惯的舒适性教学形式,导致其思想出现偏差,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落实不到实处。但是,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缓慢,教材的改革和课程的改革都难以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应具有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追求,强烈的思想政治觉悟,改革创新的精神,时代责任与使命感。

2.2 评价体系建设

传统专业课的评价体系容易量化,教师容易操作和评价,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的学习,实验内容的操作,平时学习态度的考核等方面。其中课程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平时各个章节的作业反映、期末的试卷考试来评判,评价体系相对完整且公平合理,对于机电专业或者近机电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讲解侧重点的不同和试卷考核知识点的不同灵活调整;实验部分主要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合理地进行评判[3-5]。但是,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部分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思政不能只盲目开展不进行思考和改进,然而,思考和改进的依据需要评价体系作为支撑,不能空泛的侃侃而谈,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合适且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需要解决的困难。

2.3 教材与课程改革

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再到高校,都要求为学生减负,所以各个院系和教研室的课程教学改革都会提到压缩理论学时,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以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和近机电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开始的54学时删减至48学时,经过多年教学后,从实际教学过程、毕业生反馈及企业需求角度考虑后再次修改为42学时。专业课教师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思政元素的穿插和引入必然会挤占本就有限的学时。新的时代需求,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新的教材课程改革,教材与课程的改革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指导和指引性作用,是关系到课程思政改革是否能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课程思政改革是否具有持久性和良好效果的内生动力。

3 专业课人文教育开展

针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上述困境,结合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 必要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作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大工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全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6],关系到全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需要必要的顶层设计来规划清晰蓝图、制定行动计划、压实责任主题、投入一定财力,以及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所以中央各部门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全面理解“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强化“四个服务”意识[7],教育部和其他部委及省市各级领导机构也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建设。各项顶层设计的出台与落实推动课程思政热潮在全国推开,在高校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单位形成良好氛围。

3.2 党委的坚强领导

各个高校要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推动建立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制,校领导深入学生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际情况,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和方式,开展政校企多级多方式联动,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的同时提高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校需要坚定地担负起时代责任,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从行政部门入手设定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巡视、调研、回访及督察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形成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调度资源经费,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软硬件及宣传奖励方面的支持;鼓励专业思政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课程思政类课题,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对专业课教师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研究探索中,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3.3 院系的坚定落实

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在院系,院系落实不到位前期工作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无法做深做实浮于表面,更不用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院系领导需要坚定落实上级的各项要求,领导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重点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课的行动指南,抓好这个“牛鼻子”才能把握正确方向不跑偏。如在机电传动控制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加强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及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毕业要求中能体现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培养质量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后落实落细的就是课程章节支撑点,制定的课程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需要章节来支撑,不同章节对应的思政内容需要深入挖掘与提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

3.4 教师的积极参与

教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直接建设者,是课程思政落实落细的关键所在,也是课程思政效果的掌舵人,没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责任意识强、勇挑重担的教师队伍[8],课程思政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其向前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外学习,积极学习好的课程思政案例,积极与校外同行进行交流。不同专业课程之间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更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故事,积极有效的同行沟通可以帮助一线专业课教师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分享与挖掘更多课程思政素材。校内积极组织不同院系之间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课程思政,积极有效地沟通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课程思政高效有序开展。

4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人文教育元素与融合入点

人文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必须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如盐入水似的融入课程。机电类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工科教育教学缺少思政方面的思维和意识,机电传动控制属于纯理工科课程,存在思政元素不易挖掘、融入课程困难等问题,结合机电传动控制教学过程及学生反馈给出以下参考建议(如表1)。

续表1

5 结语

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思政更有活力;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更有内涵。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在阐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授课经历分析专业课人文教育面临的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教材与课程改革等问题,然后,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提出从顶层设计、党委领导、院系落实、教师参与四个维度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最后结合实际教学过程挖掘详细的思政元素及合适的融入点,为本课程和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机电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