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替代对中职学生素质提升效果的实践探索

2023-05-26 01:19叶小磊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务处学分制第二课堂

叶小磊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0 引言

虽然近几年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并提出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中,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这两种教育类型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在家长和学生的眼中还是有明显的不同,一些家长情愿让学生去读一所民办普通高中,也不想让学生就读一所免费的中职学校。除了社会环境固有的偏见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对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不认可,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的不认可。

以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科技学校)为试点,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适合中职学生实际的素质提升之路,在三大学分体系框架中,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以素质学分为引领,通过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技能证书、兴趣选修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图1)。

图1 三大学分综合育人体系

1 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提出

1.1 现有教学困境

科技学校创办27年,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改革,但一直还是以学年制为框架进行教学管理,在学年制教学管理方案实施下,发现了一些不足。

1.1.1 重复补考的困境

如某个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动手实操能力强,经常参加比赛获奖,但对于一些概念多、记忆点多的理论课程无法掌握,补考几次都不合格。因此,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一门课程的不足否定学生的努力,并取消其毕业资格,学校应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

1.1.2 学生素质提升的外在激励有限

科技学校一直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较几届比赛的成绩发现,一个好的比赛成绩,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有时候甚至会耽误一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最后虽然获奖,但有些课程却因缺课太多导致考试不及格,继而打击了学生继续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1.2 引入学分制与素质学分

基于以上教学困境,开始研究学分制与素质学分。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1]。素质学分是指凡是在第一课堂以外实施的一系列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有所帮助的各项活动的学分[2]。

科技学校于2019年8月出台《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在2019级新生中进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学生通过修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完成专业课程学分,但同时允许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竞赛、志愿、社团、证书等)取得素质学分,当学生无法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时,允许利用素质学分进行替代以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获取素质学分时,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与组织、志愿服务、兴趣选修、技能竞赛等提升综合素质。

2019年9月又制定了学分替代实施细则,重点对素质学分的认定和学分替代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学校教务处每学年组织全体班主任召开一次学分制培训会议,再由班主任给学生培训学分相关知识,让全校师生对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有详细了解。经过3年试点,学分制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对学生的素质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学分制的内容和特点

2.1 制定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依据,学校组织各教研组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各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思想道德、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历史、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物理、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四种课型[3]。其中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要求编制,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由教研组长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根据地区产业特点统一编制,3年修订一次。

2.2 丰富了学分制的内涵,形成了三大学分综合育人体系

学校在原有的学分制基础(专业课程学分)上,创设了德育学分和素质学分,其相互并行又存在一定的补充,丰富了学分制的内涵。

在三大学分综合育人体系中,德育学分主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和评定,通过“爱己、爱家、爱校、爱国”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德育学分自成一考核系列,与另两大学分没有内在转换关系,但会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德育学分C级,合格以上),由德育科负责考核;专业课程学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一课堂实施的学分,是学分制的主体,在三大学分综合育人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素质学分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获取的学分,对学生个性发展、校园文化繁荣、办学质量与特色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素质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之间存在转换关系。

2.3 在学分制中加入了“免修”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免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某门课程的修读,提供相关证明后,可以免修。如体育与健康课为必修课,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合格标准,确因患有某些疾病或生理缺陷,上体育课有困难者,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教务处批准,可减少考查项目或免修;二是学生在取得专业技能竞赛市级三等奖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初级以上或通过自学已完成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相关证明、教务处审核批准,可以直接对相关课程予以免修。

“免修”的提出,一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使教育有“温度”;二是通过认可学生的参赛、证书、其他同类教育或者更高层级的学习成果,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不同类型成果的互认,提高学生追求拓宽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的积极性。

2.4 在学分制中加入了“学分替代”

学生可以通过竞赛、证书、志愿服务等途径获取素质学分,这些素质学分可以在学生某门课程不合格时,用以替代,从而免于补考或重修。学分替代制度的提出,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各种第二课堂获取素质学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跳过一些晦涩沉闷、艰涩难懂的理论课,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课程,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习愉悦感;最后近几年多个国家级文件都有提出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推动中职与普高、高职学分互认,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4],学分替代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2.5 设立了班主任导师制

学生正处于15~17岁的青春期,对事物缺乏充分的判断,学习定力也不足,对学分的重视及获取途径还需要引领。因此,科技学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设立了班主任导师制,由班主任给学生解读学分政策,告知学分获取情况,对不足学分进行预警,并给出学分获取与替代建议,正是有了班主任导师制才保证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3 素质学分的认定与替代流程

3.1 素质学分的认定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第二课堂的活动(竞赛、志愿、社团、证书等)取得素质学分,根据活动的类别、级别设定相应的学分标准并在学分制实施细则中列明清楚。

3.2 素质学分的实施流程

素质学分的认定分为期初、期中、期末3个阶段。

1)期初,查看学生学分已获取情况,并给出建议。每学期初,教务处会将本班学生上学期的成绩表和学分表发送给班主任,班主任查看本班学生成绩和学分获取情况,对上学期有不及格导致学分获取不足的学生给出学分预警警告,并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补考或者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获取素质学分来替代不及格的课程和不足学分。

2)期中,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获取素质学分。每学期学校各职能部门会组织各类型的活动,如教务处组织选修课、开展各级别的技能竞赛;考证中心组织学生考取技能证书;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同时班主任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的校内志愿服务,如三自教育、教学信息员、安全信息员、招生助理等。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自己,提升素质并获取素质学分。

3)期末,收集并认定学生的素质学分。按谁组织,谁提供学分资料的工作思路,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部门将本学期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交给教务处审核,如考证中心将本学期学生考取的证书名单、竞赛组织部门将本学期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信息、团委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信息等资料及相应的佐证材料交教务处,教务处初审后,按照学分认定标准赋予相应学分,再交给班主任及学生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班主任提交本班学分替代申请汇总表至教学部,教学部完成初审并汇总本部门学分替代申请汇总表给教务处,教务处终审并完成资料的分类、存档,并将获取学分录入至学生名下。

4 实践成效

通过在科技学校引入学分制,并通过不断拓宽补充,形成了德育学分、专业课程学分、素质学分三大学分综合育人体系,通过2019—2021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学生参与校内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较学分制实施前有明显上升,并且学生通过校内志愿活动的熏陶积极注册为志愿者并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参与各类校内志愿活动的总人次、学生在册志愿者人数、新注册志愿者人数如表1。

表1 2019—2021年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统计情况

其次,学生除参加志愿活动外,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考取技能证和兴趣选修,2019—2021年各项第二课堂数据(图2)。

图2 2019—2021年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情况

校级各类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胆量、展示学生风采为目的,通过比赛还可以选拔优秀选手推荐省市比赛,2019—2022年学生在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对学校育人质量、学生素质提升的验证(图3)。

图3 2019—2022年学生在省市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5 结语

通过学分制实践探索,以素质学分为代表的三大学分育人体系对中职学生素质的提升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学生重复补考、课程与兴趣之间的冲突,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扭转家长对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质疑。但想提高中职学校地位,扭转当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需要国家层面要有相关的宏观政策,如新职业教育法、职教20条等法规政策保障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地位相当,保障两者的毕业生在考公、考研、进企业方面学历不受区别对待等;其次落到省市等地方要有一些具体的细则和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教师及教研人员)、财(经费保障)、生源(同批次录取)等方面有相应的对等待遇。 “广东省只有不到 30%的地市配有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员,大部分地市没有专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员人数少,约占教师总数的 0.5‰,是基础教育教研员占比的 1/6” [注:数据来自于《2019年度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和《2020年度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职业教育大省,2019年广东省有42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全国排名第四),共计859 668名中职在校生(在全国排名第二),职业教育的教研机构和教研员配比远远低于普通教育,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相等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教务处学分制第二课堂
服务现代警务新体系 构建“新公科”专业平台(顾国达等摄影 教务处报道)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好处费
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