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3-05-27 20:00朱自强
关键词:融合教材传统

朱自强

摘 要: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为确保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内涵,很多教师开始尝试性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期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其健康发展。要做好该项工作,需综合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入手推动融合工作,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05

研究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需了解其融合意义及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和参照,推动两者的融合过程,提升融合效果。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重视程度,使教师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融合传统文化,形成对学生的正向激励,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时间来深化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与传播。

一、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多是局限在教材内,很少能延伸拓展,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实现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连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識广度,对于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来说比较有利。第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传统文化,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体会其背后的情感与故事,进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来说意义非凡。第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受到更多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让学生在了解各种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分析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重视

缺乏重视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重视,未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从而使得很多教师难以落实融合理念,融合效果不佳。一些教师虽然会响应号召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但是力度不足,多浮于表面,难以形成对学生的深度影响。学生年龄较小,在传统文化学习时抱有错误的学习态度。

2.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有能力推动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实际而言,很多教师会将其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课题研究、教学改进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却缺乏相关的了解,这使得即便要求教师完成融合任务,其本身也不具备该方面的能力或者是能力不足,融合效果较差。

3.教学方式单一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旧采用“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未能发挥其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体地位不显,这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来说有着不利影响,因此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三、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1.提升重视程度

提升对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可分数点加以落实:

一是要求学校做好宏观指导工作,通过系列培训学习、宣传教育,更新教师传统教育思维,使其能够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通过相互交流、成果分享,可以了解到自身对传统文化融入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起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二是需要教师了解到传统文化融入对语文教学、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分析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语文思维以及兴趣爱好等,结合语文教材制定传统文化长、短期教育目标,以目标来引领后续的融合发展,避免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能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三是应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通过鲜明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并可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提前树立学习目标,对自身有所激励。

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需要教师能够更改其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从以下数点着手:

一是建议教师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学习各种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寻找其与语文教材的契合点,为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是需要教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资料搜集方式深度探究语文素材中传统诗词、谚语、成语、古代名人等背后的故事,探究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

三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研修学习,研修主题可设定为“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要求教师树立道德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乐趣,明白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以此来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鼓舞教师从当前做起认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做一个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实践者、推动者。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摈弃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多元、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各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研习中,可从以下数点落实:

第一,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指的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该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可协助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比如在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养羊的人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比较、探讨、理解,重点分析庄子最后的话:“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总结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可以此来提升思想:“同学们,这与我们的学习是一样的道理,你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学习都不算晚,都算‘亡羊补牢,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呢?请试着与同学们分享一下!”通过该种方式来实现问题导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第二,深度解析教学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很多传统文化故事了解不深,因此教师可对一些比较难的知识进行深度解析,渗透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比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若是仅局限该篇文章中,只能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睿智,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对各个阵营进行简单介绍,“拥刘反曹”的实质就是“拥护仁政反对暴政”,这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一致,正是由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与人民在一起,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以此来教育学生拥护党、热爱祖国,并能在其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言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可辐射到校园内部,通过组织各项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比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

第一,组织各年级学生参与国学文化周,鼓励学生在文化周分享其日常所学的中华经典文化,说出个人见解、看法,并通过名人故事手抄报、经典书目推荐、名文名句摘抄等形式来展示其学习成果。活动可以通过班级形式展开,也可以通过学校活动方式展开,地点可以选择在课堂,也可以选择在操场,重要的是营造和谐、友善的环境、氛围,消除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隔膜等,使得师生在一个平台上就相关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沟通、交流,任何学生都有发言权,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并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二,在楼道教室与走廊墙壁上,可张贴一些古代名人画像、书法家名言警句等,内容选择、张贴工作都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字画,使得学生在選择过程中提升对字画内容的了解,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字画,然后进行竞争,阐述其选择该项字画的具体原因,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如此不但能提升学生对其选择字画的了解,还可提升对其他小组选择字画的认识,在相互竞争进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三,针对课堂中空间条件比较充裕的情况,可在课堂一角布置“传统文化快餐角”,鼓励学生在此快餐角分享其阅读过的传统文化书籍,彼此交换、共享、探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每月最佳传统文化书籍,对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热情,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第四,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该阶段学生注意力还未完全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可设定“5min经典诵读”环节,让学生集体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如《论语》《三字经》等,通过文字刺激、声音刺激稳定学生的心绪,使其回归课堂,关注课堂教学内容。

5.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是语文教师课程设计、组织、展开教学的主要依据,脱离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渗透,如浮根之萍,很难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且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故而在融合进程中,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从以下数点着手:

第一,教师在组织学生挖掘教材时,不应局限在本节课的内容,应依靠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知识的深刻了解,将整本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提炼关键信息,进而教授学生正确的提炼信息的方法。

第二,设计少而精的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有限,若是布置较多的作业,可能对其造成负担,故而教师可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基于基础作业,综合学生年龄特征,布置少而精的实践活动。比如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最美汉字”手抄报,了解汉字发展史,组织书法比赛,根据传统故事情节画连环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活动的结合。

第三,利用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挖掘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古代诗歌比较突出的特点即抒情,任何一种体裁的诗歌,皆是通过意境、意象的创造来抒发情感,紧抓该项特点,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来挖掘其中的情感力量。自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包括100多首诗词,充分利用这些古诗词,不但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强化写作能力,还可感染教育学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比如可挖掘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悲怆之情,挖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等,不同诗歌中不同的情感,可让学生融入其中,以此来发挥教材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效率。

第四,关注语文细节部分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材是诸多专家、学者编纂的适宜该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其中很多细节都蕴含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加以发掘,比如在“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该环节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方式交朋友,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展开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普及古人的礼仪,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是礼仪之邦,激发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还可让学生模仿各种礼节,比如适用于平辈间的“长揖”、汉族相见礼“拱手”、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顿首”、古代的“坐”等,为保证动作的规范性,教师可先为学生演示,以“长揖”来说,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也可设定礼节周,学生在该周遵循古礼来打招呼、交流,以此来更好地掌握古人的交友文化,学会以礼待人。

6.创新教学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旺盛,但却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建议教师创新教育机制,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此来集中注意力,提升教学实效。比如在《伯牙绝弦》的教学时,因为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很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具体展开方式如下:播放《高山流水》,让身着汉服的学生扮演伯牙、子期,伯牙弹琴、子期舞剑,以此来生动地展示“千古知音情”,配合音乐,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与角色共情,并在此过程中领会“看重友情”“知己难得”等传统文化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亦能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综上,笔者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进行了重点论述与分析,强调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多种措施同步展开,关注融合的实际效果,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对融合策略加以调整、优化,使其更适应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这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英《吟诵经典气自华——浅谈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6期。

[2] 钟旺情《夯实传统文化根基厚植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年第23期。

[3] 施超华《教学渗透有效拓展课程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浸润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年第11期。

[4] 谈永康《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5] 吴文琳《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10期。

[6] 李莉《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为例》,《下一代》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融合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