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舞台上的《西游记杂剧》

2023-05-30 10:48陈均
中华瑰宝 2023年1期
关键词:铁扇公主杂剧唐僧

《西游记杂剧》是现存篇幅最长的杂剧,其内容与小说《西游记》有很大不同,几乎是一个『平行宇宙』的《西游记》。该杂剧现在仍用昆曲来演唱,可在舞台上演出的有五折。

《西游记》是中古时代以来中国人的想象宇宙,一直延续至当代世界,仍然是一个超级热门题材,也是众多幻想文本的重要源泉。

《西游记杂剧》概述

元明时期的杂剧里有许多西游题材的作品,其中篇幅最长的一种是《西游记杂剧》。《西游记杂剧》分为六卷,每一卷四折,它的每一卷都是一部单独的杂剧。六卷杂剧连缀起来,比王实甫的《西厢记》还多四折,堪称现存篇幅最长的杂剧。《西游记杂剧》和小说《西游记》内容上有一些重合,但与大众熟知的情节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孙悟空好色,抢过金鼎国公主,还打算吃掉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本领不相上下;二郎神的狗咬翻的不是孙悟空而是猪八戒;等等。

《西游记杂剧》的第一卷写唐僧的出身故事“之官逢盗”。内容梗概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去当官的途中被水贼谋害,水贼霸占了他的妻子。唐僧的母親把刚出生的孩子放到江里,孩子顺着水流漂到寺庙,被僧人收留。18年后,唐僧回去复仇。这便是流传甚广的“江流儿”故事。这个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被略写,在《西游记杂剧》里却是开场大戏,在第一卷里用了整整4折戏来讲述。第二卷是唐僧西行的故事,讲述他将要去西天取经。第三卷开始描写唐僧西行路上的经历,写唐僧收服孙悟空,孙悟空打败妖怪。第四卷是唐僧收服猪八戒的故事,猪八戒俨然也成为主角。第五卷里有“女王逼配”,以及遇铁扇公主、过火焰山等故事。第六卷里,唐僧行至西天,遇到修道人“贫婆”考核,最终取得金经。

舞台上的《西游记杂剧》同样以唐僧取经为主线,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戏剧效果。

杂剧昆唱

杂剧产生于宋代,至元代达至极盛,但是杂剧的演唱方法未能流传。明代中后期产生的昆曲将杂剧文本也纳入演唱的范围,便有了“杂剧昆唱”的表演方式。

明代时,《西游记杂剧》曾在内廷上演,每一卷前面都有颂诗,现存的其他元明杂剧没有这个部分,或者已被改编。《西游记杂剧》现在仍用昆曲在舞台上演出的有五折—《撇子》《认子》《北饯》《胖姑》《借扇》。演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本保持原貌,但在舞台表现上予以丰富。第二种是增加了对唱。杂剧的传统体制是四折加一个楔子,一部杂剧里只有一个主角,从头到尾都是一人演唱,这样的体例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人演唱太累,或者因为篇幅短,很难进行复杂的长篇叙事。后来,杂剧突破了四折体式,形式趋向灵活,既有一折、两折,也有多折,还有的增加了对唱,由一人唱变成两三人对唱,舞台因此变得丰富。第三种是改编续写。一些原有情节比较简单,编新戏时即对其进行了改写,融入新的情节。

《撇子》属于第一种,《认子》属于第二种。《撇子》是《西游记杂剧》的第一本,讲述唐僧的母亲殷氏受到强盗的逼迫,把刚出生的孩子放入江中。这出戏以前有日本的曲友演出过,现在已基本绝迹于舞台,偶有曲台演唱。十八年后,唐僧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回去找母亲和仇人。他挑着行李,来到一座房子前,唱词里说是“黑楼子”,碰到一位女子倚门相望。这就是《认子》一折,由正旦扮演母亲,小生扮演唐僧。这是一出正旦的代表戏,一套北曲非常优美,所以经常见诸舞台。但是演唱从原来的一人主唱,变成有些地方二人对唱,属于演变的第二种类型。

《北饯》和《胖姑》

《北饯》和《胖姑》属于第一种演变类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清康熙年间的棒槌瓶,上绘五彩人物:一群官员在一名武将的率领下为一个和尚送行,旁有从者侍立。这一场景会让人联想起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出发求经的送行场面。奇怪的是送行队伍都是官员,没有皇帝。原来这是出自《西游记杂剧》中《北饯》一折。其中设定是唐太宗委托尉迟敬德带领百官给唐僧送行,因而并没有小说里唐王亲送御弟的场景。

在描绘康熙帝六十寿辰的绘画长卷《康熙万寿盛典图》中也能看到相似的场面。当日的北京,从康熙帝居住的畅春园到西直门,再到神武门,一路上都搭建戏台和经棚,其中一个戏台上正在演出《北饯》。唐僧坐在戏台正中,旁边坐有侍者。唐僧对面有几名大臣,为首黑衣白须者便是尉迟敬德。送行的场面十分热闹,锣鼓喧声,围观的人群熙熙攘攘,尉迟敬德手舞足蹈,似在向唐僧夸耀救唐王的故事。由画中场景可以窥见当时演出《西游记杂剧》的大致情形。

《北饯》此前已绝迹舞台七十余年。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着力传承,恢复了演出,演出场景和基本形式几乎没有变化。这出戏的特点在于扮演尉迟敬德的花脸演员的唱功。在早期的演出里,尉迟敬德手持牙笏,无法“手舞足蹈”。昆曲名净周万江为了让场面热闹,不用牙笏,以便“解放”尉迟敬德的双手,让他“手舞足蹈”起来。这是一种创新,但对照明清时代的版画,又可说是对传统表演的还原。

京剧里有一出《沙桥饯别》,根据小说《西游记》改编,情节是唐太宗为唐僧送行,虽然和《北饯》来源不同,设定也不同,两者却可以并行不悖地在舞台上演下去。

紧接《北饯》的一出戏是《胖姑》。在《北饯》里,有两个小孩挤在围观的人群里看热闹,然后回去给爷爷描述为唐僧送行的场面。这是小说《西游记》里没有的故事。艺人们后来把这出戏予以“神化”,说小孩和爷爷都是狐狸精,来探知唐僧西行的消息。民国时期,《北饯》《胖姑》经常连演。在演《北饯》时安排两个小孩在旁边观看,到《胖姑》时,这两个小孩模仿送行场面,从而情节连贯,又有一种滑稽元素。如今,《胖姑》演出较为频繁,可能因为是喜剧,其乐融融,老少咸宜。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北饯》后,有时将《北饯》《胖姑》连演,也算是对传统的复现了。

《借扇》

《借扇》属于第三种演变类型。这是大众熟悉的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过火焰山的故事。但在《西游记杂剧》里,铁扇公主并不是红孩儿的母亲,二者的故事是分别独立的,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也没有关系。红孩儿的母亲是鬼子母,即民间传说的“送子娘娘”。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素不相识,当然更不是什么亲戚。孙悟空借扇时对铁扇公主说了一些冒犯话,铁扇公主很恼怒,然后二人对打,孙悟空没有打赢就跑掉了。没有借到扇子怎么办?于是孙悟空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菩萨派水神降雨,灭掉了火焰山的火。

有趣的是,舞台演出的《借扇》传承下来的版本也是如此。孙悟空和铁扇公主一阵打斗,但是失败了,戏也就结束了。擅长演《借扇》的老艺术家张铭荣曾和笔者提过此事,说不知道为何《借扇》演到孙悟空失败就没有了,他觉得很遗憾,因为后面的情节更精彩,也是大家熟知的。后来他和王芝泉借鉴绍剧,一起补齐了后面的情节。情节表现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此处运用戏曲程式,使观众认为二者处于不同空间。由此我们看到,随着艺人们受到小说《西游记》的影响,重新编排场面关节,原来杂剧的遗留就渐渐消失了。

除《西游记杂剧》外,元明时期还有一些西游记题材的杂剧。与《西游记杂剧》相近的有《唐僧取经杂剧》,里面也有《北饯》,但是情节要简单得多;还有一出《回回指路》,是丑角必学之开蒙戏,曾经很流行,现在已经失传,后人只能读“纸上戏剧”了。

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铁扇公主杂剧唐僧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之“教化”阶段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惹人喜爱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