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工作视角下中学美术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2023-05-30 05:33孙慧玲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期
关键词:欣赏能力美育

孙慧玲

[摘    要]在日益重视学生美育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发挥美术欣赏课独特的美育功能,应该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程为切入点,指出其存在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健康道德行为的美育功能。介绍了美育工作视角下初中美术欣赏课各阶段教学方法,通过赏析感知美术作品的情绪与风格、以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想象力、组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最后,以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为例,为中学美育工作和美术欣赏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美育;中学美术课程;欣赏能力

近年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中学生美育工作。美术作为一门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艺术,能够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美术作品中的美术技艺和人文思想,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美术的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赋予了中学美术课程独特的美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如何充分发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作用,贯彻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各项指示,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该成为美术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美育功能分析

(一)提高美术作品审美能力

美育功能是中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审美教育等四个维度进一步突出了美育的价值功能,同时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等”,这也赋予了新时代中学美术教育新的内涵。2022年4月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层面中“审美感知”是排在首位的,总目标也应达到“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对于中学生所处的“第四学段(8-9年级)”,《标准》也对美术课程的审美层面的教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美术是人为的情感运用及创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对处于身心发展黄金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美术欣赏可能有助于帮助其塑造健康的视觉形象并增强其对美感的把控。另一方面,美术能够在影响学生身心的同时为其审美架构的搭建提供良好基础,而美术欣赏课则能够确保审美架构的健康与完善,进而形成美术美感。在审美理想的实现中,通过美术的相互作用,不断地演变、演化的过程,推动在听觉、视觉上的完美性。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

《意见》指出美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即“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标准》中也将“创作性地表达对自然与社会的感受、思考和认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的学段目标,而美术则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达功能,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美术是想象的艺术,在欣赏和创造过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进而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反映和共鸣。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尚处于发展阶段,美术欣赏课则能够让其在视觉的基础上,促使其联想和想象的良性发展,同时丰富其想象的内容,让学生在美术创造与实践中更具立体感和沉浸感,这种教学过程以及音乐实践又直接触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艺术创造,目的在于通过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

(三)引导健康的道德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

《意见》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必须坚持正确的美育方向,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这也体现出美育的道德功能。根据《标准》中的要求,中学学段较为重要的学习任务就包括了概览中外美术史,“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以及近现代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美术作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学欣赏课不仅对国内外代表性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背后所代表的时代风格、地域文化特色、个人作品特征等等,有效扩展美术教学的范围和边界,同时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有更为立体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和感知生命,强化和提高其人文素养。另一方面,美术欣赏课程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对情感的分析和挖掘。美术作为一种以视觉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容易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如色彩、构图诠释中能够实现对高尚情感的表达,因此,这也让其具有道德引导的能力。

二、美育工作视角下中学美术欣赏课各阶段教学方法

(一)通过美术作品赏析感知作品的情绪与风格

不同地区、民族以及时代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构图、色彩、技法以及流派的差异也会让美术作品呈现出不同效果。在美术欣赏课的第一步,通常要让学生直接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容,了解其情绪和风格,进而让学生对不同类型、风格、民族和地区的美术作品特征有大致的认识。如在欣赏杜键的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该作品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力量和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该作品的风格特征,特别是其感情变化,把握其多个层次的情感递进,动静结合。在欣赏作品前,教师先播放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和船工们的劳作,将听觉和视觉、感情和动作结合向學生展示。总的来说,欣赏课的第一阶段就应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情绪,进而了解其风格、特征、主题等效果。

(二)以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想象力

上文提到,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美育功能包括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这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应围绕美术作品创设情境,进而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力。第一,情境筛选,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法:一是布置教学环境,将美术作品内容具象化。如在欣赏国画作品时,可在教室布置相应的山水画,让学生直接将作品与环境联想起来,在让美术作品更生动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二是利用画面的直观表达。教师根据美术内容选取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增强美术作品的表现力,起到更大的审美情趣的引导。三是用语言描述,通过语言组织展现美术作品的真实场景。四是运用故事引导。在美术欣赏课中引入故事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将文化因素以故事的形式形成串联,在故事导入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三)组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

美育工作视角下小学阅读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发挥美术欣赏课提高审美能力和激发创造性等多元价值,不仅要让学生从色彩、技巧等角度认识美术作品,更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将美术欣赏的多元价值融入各个知识点当中,结合视频、音频等载体,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二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引导。美术欣赏课一方面要教授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审美体系,这也受到学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美术临摹和创作活动中,应始终围绕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不能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设计。三是活动的深度引领。美术欣赏课程的情景创设和活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还应实时获取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各个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

三、美育工作视角下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内容:蒋兆和作品《流民图》欣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对《流民图》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书能力;过程与方法层面,让学生在对《流民图》的欣赏、思考和评书中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主题表达、形式风格和人文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地认识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情感、态度的直观层面,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流民图》这一作品在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和激励人民上的伟大意义,从时代背景和蒋兆和先生个人经历出发体会时代之艰辛、人民之不易,理解蒋兆和先生热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进而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教学步骤:情境创设(故事引入)——教学活动导入——新课讲授——赏析《流民图》片段——总结艺术特色——

(一)情境创设(故事引入)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美术作品欣赏前进行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流民图》这一作品所诞生的背景,选取相应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先了解《流民图》的诞生背景,通过立体化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教师应配合视频内容询问学生的主观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渐导入新课,对《流民图》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在介绍时,教师要尽量避免陈述性的语句,而要运用饱含情感的诉说,如:今天给各位带来的美术作品是画家冒着生命危险,凭着艺术家的正义和良知,用美术的语言史诗般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境遇。随后,教师板书介绍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流民图》一课的相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在美术作品赏析前,对蒋兆和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流民图》是纸本水墨设色中国人物画,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又融入西方人物绘画的技法,注意解剖、透视和明暗关系。这一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做如下提问:结合蒋兆和先生的背景,大家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这一幅画?

(三)赏析《流民图》片段

《流民图》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塑造了100多个无家可归、四处流浪,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因此在赏析的开始阶段应引导学生赏析《流民图》的部分典型片段,重點让学生赏析关于街头儿童的画面,让学生自行找出画面中儿童以及动作,让学生认识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儿童仅是彼时千千万万困难儿童的缩影,与他们相比,面对现如今的幸福生活你有哪些感想?作品总的线条、明暗和虚实等艺术特色先由教师进行总结,而后让学生寻找相似的部分并交流发言。

(四)《流民图》整体欣赏

通过儿童、难民等部分画面,缓缓展开《流民图》作品的全貌,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以及创作上的独特视角,让学生认识到蒋兆和先生在创作此作品时的困难艰辛。随后讲述该幅作品的后续命运。

(五)总结艺术特色

主要从两个方面总结艺术特色:一是中西结合。主要从该作品运用的水墨设色和西方人物画法进行讲解。二是现实主义手法。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社会作品的比较理解蒋兆和是现实主义画家及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价值。

(六)小组合作展示

在作品赏析时,教师应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的点评。根据学生人数,通常将学生分为6~8组,每组6~8人,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任务。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交流发言:蒋兆和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看了《流民图》的画面你有什么想法等。

(七)教学总结

该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包括视频学习、局部欣赏、整体欣赏、合作交流等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活动,设计丰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深度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欣赏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审美能力,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在愉悦学习中完成训练,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欣赏课的美育功能。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导入是该堂课的关键,特别是开头的视频播放及问题导入,充分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在局部赏析和合作交流中,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言,教师根据关键知识点和美术作品的核心要点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进而使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美术欣赏课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贾玉珍.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120-122.

[2]刘俊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6):64-66.

[3]章煜.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学着欣赏——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欣赏环节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6):29-3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欣赏能力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