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秋日黄河口

2023-05-30 10:48王瑾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驱油油藏

王瑾

“禁区”来客

高温高盐油藏被称为化学驱开发的“禁区”。室内实验证明,温度由50摄氏度升到80摄氏度,常规聚合物黏度降低40%以上;地层水矿化度由5000毫克/升上升至10000毫克/升,常规聚合物黏度降低30%以上。而在胜利油田,温度超过80℃、矿化度超过3万毫克/升的油藏储量近4亿吨,高温高盐油藏广布。20世纪80年代,哈利伯顿等国际知名公司专家在评价胜利油田油藏条件后,坚定地认为:在胜利,开展化学驱不可行。

2006年4月中旬,成都正是一个雨雾熹微的清晨,湿润的空气好像流动的云,给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披上了一层薄纱,缥缥缈缈,好似仙境。

8点刚过,从飞檐雕花、高雅气派的北门走进两位中年人,他们步履匆匆、不时小声交谈几句,对周围的美景视若无睹,明显与在校学生和前来参观的人有很大区别。

两人径直穿过荷花池和行政楼,直奔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他们正是来自胜利油田的高级专家曹绪龙和助手,这次是为拜访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主任黄光速教授而来,想就一种新型驱油剂的研发寻求合作。

怎么会把高分子材料和油藏开发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呢?这还要从化学驱油剂种类和驱油方式研究的先导试验说起。

从1992年胜利油田在孤岛第一次化学驱先导试验成功开始,通过几代胜利三采人的努力,已经基本摸索出了在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层实施化学驱的方法。但新的难题随之浮出水面,即胜利油层非均质的特点决定了其油藏内孔道大且多,尤其到开发后期“水窜”问题严重,驱油剂无法“留驻”,自然也起不到驱油效果。驱油剂在最佳黏性条件下注入井口,依然会出现“注了就窜”的现象,老油区地下的大孔道严重制约了驱油剂作用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以曹绪龙为首的胜利三采团队开始尝试“封堵”这些孔道。

用什么材料“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只能堵住地下水道,不能堵住注聚通道。

单纯提高聚合物浓度受限于成本控制不可行,曹绪龙的团队尝试用一种低浓度的交联剂“胶”住这些聚合物,以便大幅度提高驱油剂黏弹性,起到“堵”的作用。因为胜利油层的复杂性,地下交联不可控,因此主要突破点放在已合成的几种效果较好的交联剂上。2000年起,曹绪龙相继用在实验室评价很好的几种“交联”聚合物在现场做先导试验,却发现大部分“堵”不住,偶尔有一个效果好也说不清楚原理。

本着科研人员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曹绪龙带领团队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在2003年,创新性地提出地上半交联注入地下的思路,并摸索出第一代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雏形。新的驱油剂与原有二元驱油剂混合后,形成了崭新的驱油体系——黏弹性颗粒不能完全溶解,保存了固态颗粒的相性,按照其物理化学性能,被命名为“非均相”。这种化学驱技术作为聚合物驱后的一种新体系化学驱技术,实现了胜利三采人在整个世界化学驱领域的“领跑”。

为了解决非均相化学驱油剂在油层“孔道”内流动的问题,胜利三采人与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许多高校学科跨专业合作,研究出了一整套黏弹性颗粒渗流驱油理论。

有了原理,有了黏弹性颗粒结构的首创,怎样让这种材料在油层中“动”起来,就涉及材料的合成特性。曹绪龙的团队对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方向做了筛选,最后锁定产品合成领域的权威黄光速教授。

2006年年初,就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想法的完善问题,曹绪龙团队与黄光速教授开始了接触。当年4月,曹绪龙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四川大学,正式与黄光速教授会面。

“我们搞石油的人,有时候提出分子设想还可以,真正要实现出来还得靠这些专家。”事后,曹绪龙回忆说,“我当时立刻就决定要跟黄教授面谈,也是想多从专家那里取取经。”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物理、功能性弹性体的合成与改性等,之前主要承担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和军工项目,没有做過油田的项目,所以曹总找我说这个课题时,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黄光速教授也在事后回忆,“但现在跨专业是一个大趋向,而且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对这种应用型的项目也比较感兴趣,希望自己的成果能落到实处。”

2006年4月的那一次会面是非常成功的,曹绪龙一说明意图,黄光速教授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快在四川大学组建了油田化学剂研发攻关团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府之国”的学子牵手万里黄河之畔的石油人,为着一个简单的梦想,不断重复着单调枯燥的试验,面对着无休止的挫败感和其中微乎其微的成功喜悦。

2010年,产品在实验室合成成功,初步达到了胜利油田最初提供的设想结构,小试后发现功能非常优异,于是开始考虑放大生产。当年,黄光速教授就带领学校的科研骨干来到东营,进行生产。

“实验室里做的小试只是几十克的量,逐步放大过程中对产品的性能影响还是很大的,放大生产不是将小试配方简单倍数相乘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相当于又要进行一轮新的攻关研究。”已经在胜利油田扎根的博士后姜祖明,那时候还是跟着导师出去见世面的研究生,回忆起来一脸苦涩,“第一次工厂放大实验时,反应完的料压不出来,正常情况下,10吨反应釜给出压力后,应该能把料像果冻一样挤出来,但我们的产品明显硬度太高,加了压还是出不来。当时,车间的生产厂家也没有相关的生产经验,不敢贸然处置,所以我们就等了一夜,最后靠重力把它‘垂’下来了。”

这次经历之后,黄教授的团队第一时间与有经验的车间主任结合,对配方和工艺做了调整,避免了类似情况出现。

“聚合反应其实是很娇气的,任何一点调整都可能带来整体效果的改变。”姜祖明说,“所以我们又针对这种情况做了一轮攻关研究,为了保持产品性能,以前所有的配方都做了调整。合成,评价,再合成,再评价,经过反复攻关研究,终于确定了最佳的工业生产配方。”

2010年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在孤岛中一区聚驱后油藏开展先导试验,矿场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再提高采收率8.5%,最终采收率高达63.6%。

“之后,非均相复合驱在胜利油田被广泛应用,我们开始不断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以便适应越来越苛刻的油藏条件。配方、加料方式和烘干造粒参数等都做了多轮调整。”姜祖明回忆,有一次生产比预定时间延长了两个月,从秋天一直工业化试生产到冬天,大家都没有带够衣服,姜祖明便让师弟师妹们在相对暖和的化验室等待,自己在冷如冰窖的厂房里一待就是10个小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聚合反应釜内温度变化。

寒风呼啸,外面飘起了小雪,在半露天的厂房里姜祖明冻得手脚麻木,耳朵都失去了知觉,他不停地跺着脚,在记录温度间隙用手搓揉耳朵。作为一个80后的博士生,姜祖明从没有过这么寒冷的经历,好像天地都被冻结了,除了反应釜,其他连一丝声音都没有,想起连日来的失败,他心头不由得涌起一股无助感,觉得自己心底那一直燃烧的热情之火摇摇欲灭。

“但总还有别的东西支撑我坚持下来。比如说,一想到我们的产品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应用到油田现场,实实在在地采出地下的原油,为国家能源安全起到一份助力作用,就又觉得干劲百倍了。”姜祖明说,“我一直在做这个产品。2010年初次工业化后,2011年、2012年又几次过来调试。2013年我博士毕业,婉拒了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橄榄枝,坚持来到胜利油田,我觉得这里承载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川大三代学子,以及后继师弟师妹们的期盼,毕竟让自己的产品工业化并创效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梦想。”

每天一上班,姜祖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实验室,根据前一天的实验结果改进当天的实验,上百种材料,5个为一组,重复做正交实验,只是剂量存在些许变化,同时记录随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反应完后,再做测试,直到寻找到油田开发需要的最佳配方。枯燥、机械、千篇一律,从2008年在四川大学接到这个课题开始,姜祖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试验了上万次都不止。除了做实验,他还海量阅读各类专业书籍,据说,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一种核心组分就是姜博士在阅读生物类专业文献时获得的灵感。

“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胜利油田油藏开发的需要,是为了油田生产。这种‘务实’的研究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梦想,也是我为什么要来胜利油田的原因。”姜祖明说着高兴起来,“这项技术曾先后两次荣获国家专利奖,2021年更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对于同一项技术,两次获得国家专利奖代表着最高肯定,我们还在美国被授权了发明专利,说明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胜利油田矢志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790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

截至2022年3月,以高温高盐聚合物驱后油藏为主要阵地的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在胜利油田实施化学驱项目84个,动用地质储量5.8亿吨,累计增油3380万吨,累计产油7290万吨,产油比例占油田总产油量的11%。而且,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还在胜利油田以外的河南油田等特高含水油藏获得了广泛应用,延长实施单元经济寿命期10年。为胜利油田保持产量稳定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为全国高含水油藏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引领了国内外特高含水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

大海召唤

2019年7月29日,天有些阴沉,滚滚灰白的云从西南角一路漫过来,聚集在头顶不停打着旋儿,看样子要有一场暴雨。

17点47分,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室油藏组年轻的负责人赵方剑在院子里停好车,穿过楼前的广场来到东实验楼。今天,他接了化学驱物理模拟实验的通宵加班任务,早早回家吃了晚饭后返回来。

18点整,赵方剑准时来到实验室与白班的同事做了交接。实验已经开始,赵方剑只需在岗处理一下紧急情况,半小时记录一下数据即可,可以说除了熬夜,是个比较轻松的活儿。于是,赵方剑随身带来了笔记本,准备用这一夜时间再理一理海上化学驱方案编制思路。

这一年,赵方剑刚满34岁,负责海上化学驱油藏工程方案的编制已经两年多了。

18点30分,赵方剑做第一次记录,之前他已经检查了一遍实验器械,也定好了闹钟,记录之后就可以暂时空闲半个小时。赵方剑取出笔记本,开始在脑子里回想海上化学驱方案出现的几个问题。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让他很快进入状态。

海工建设是海上化学驱方案确定时的一個主力项目,胜利海上化学驱方案涉及平台上百座,平台使用设计寿命30年。现在各平台使用时间有长有短,为了保证产油平稳和建设承载力,需要合理优化每批次的投注时间。海上不比陆地上,空间受限,再细微的因素都会影响化学药剂使用效果,需要预判。

赵方剑端正地坐着,脑中高速推演,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几笔。又根据闹铃记录了两次实验数据后,总算觉得思路理顺了一点,大量的计算和建模还是要回到办公室才能做。赵方剑在本子上划了一道长横,准备思考下一个问题。

这时,手机响了,赵方剑接电话之前先看了一眼时间,19点32分。

“爸爸,爸爸。”清脆洪亮的声音是大儿子。

“斑斑,斑斑。”奶声奶气的是小女儿。

赵方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声音都低了三度:“哎,哎,小王子好,小公主好。”

“爸爸累不累呀?妈妈说爸爸工作很辛苦,让我们不要多打扰。”儿子一本正经地说。

“没关系,正好工作告一段落,可以休息一下。”赵方剑也认认真真地回答,下午回家吃晚饭时太早,儿子还没有放学。

于是,儿子汇报起了在学校的见闻,赵方剑听着兴味十足,女儿也在一旁帮腔,两人忙忙活活地说了一通,赵方剑试探着评价了几句,惹得孩子们欢快地笑成一团。赵方剑烧得一手好菜,平时也会抽工作不忙时带孩子们出去游戏踏青,极尽所能地完成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孩子们也十分崇拜“掌控石油走向”的爸爸,工作疲累时想到这些,赵方剑都觉得干劲十足。

“爸爸,爸爸,我要去睡觉了,明天上学前能见到你吗?”儿子恋恋不舍地问。

“恐怕不能,爸爸要先完成工作。”赵方剑回答。

“那好吧,爸爸好好工作,我自己去上学。”儿子颇有风度地招呼,“妹妹,过来跟爸爸说‘晚安’。”

于是电话挂断前,女儿糯糯的声音传过来:“斑斑,安安。”

这边,赵方剑坐在椅子上又回味了好一会儿。

天已经黑透,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刚刚一直被忽视的蝉鸣透过敞开的窗子透进来,有些嘈杂,但赵方剑心情格外好,他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所以更觉得做好工作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很重要。

20点整,赵方剑又做了一次数据记录。他吃了两片作为加班餐的饼干当夜宵,就又开始翻看笔记本。

胜利油田的海上化学驱技术开始很早,当时是以国家“863”课题立项的。这在现在来说也是个级别非常高的项目,可惜那次尝试失败了。这一次重启海上化学驱方案之前,赵方剑特意重新研读了“863”课题的相关材料,有关专家也系统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针对海上现场和实验室内水质差别的问题,设计了“双保险”应对方案——一面通过注入氮气隔绝氧气作用,一面除去现场水中的还原性离子,按这种思路执行,应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还有什么被忽略了吗?

窗外闪过一道光,片刻之后雷声隆隆,赵方剑起身去关窗,在手碰到窗棂的刹那突然灵光乍现:天气!

在海上所有补给都要用船往平台上运,天气不好船无法出海,但化学驱药剂的注入需要有一定持续性,一旦开始,就得每天保证注入。怎样经济又实用地为海上平台提供药剂?

后面的两个小时里,除了正常记录实验数据,赵方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借调相关地区的气象数据,也可以找老船夫问询,储备下一定量的药剂,但不能太多,否则质量无法保证……

22点的记录完成后,实验室的门毫无预兆地开了,来人是蹦进来的,还没有落地就大力拍着赵方剑的肩膀狂笑:“哥们儿,我成功了!”

来人正是针对海上油田实施化学驱面临的平台空间受限问题,连续泡在实验室攻关溶型聚合物的博士后季岩峰。赵方剑记得,今天应该正好是第六十天。

“溶解速度小于30分钟,打破了常规聚合物4小时溶解熟化工艺时限。”季岩峰顶着两只黑眼圈依然神采飞扬,他克制住继续仰天长啸的冲动,跟赵方剑紧紧抱在一起,然后不等赵方剑回话,就又喃喃着走向门口:“我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好觉了……”

23点前,赵方剑的思考告一段落,能安排的工作也都安排了下去。赵方剑起身又检查了一遍仪器,确定没有问题,才继续翻看笔记本。

这时候他已经感到有些疲惫了,本子一页一页翻过,思绪却飘远了……

自世界油价断崖式下跌之后,平衡油价跌破40美元每桶,胜利油田受成本限制,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2017年油田高层确定了化学驱阵地转向海洋的大思路。2018年开始海上化学驱方案编制,之后反复认定,到如今已经两个年头过去了。赵方剑记不清自己为汇报跑了多少次北京,也记不清自己修改过多少次方案细节,从接到这个任务起,他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打磨、完善海上化学驱方案上,以至于每次满怀信心地递交方案之后,就立刻做好了修改完善的准备。但赵方剑知道这些远远不够,毕竟海上化学驱技术一旦论证通过就意味着数百亿的投入,所以方案预判越完善就越有利于现场实施。但赵方剑也明白,就算方案制定得再完备,在现场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丝毫捷径可走。

赵方剑想起自己接任务时,带队的元福卿经理对他说:“这是油田需要的,再多困难都要克服。”

午夜时分,赵方剑又一次记录数据之后,调好闹钟,趴在桌子上闭目养神。

窗外不知何时已是一片静谧,天光好像渐渐泛起,他看到一片明亮的青绿色,从脚下一直蔓延到远方。耳边似乎有人在说话,赵方剑仔细听了听,是送他过来的船夫正操着一口东营味十足的普通话告诉他:“别着往下看,抬头看平台,上了平台低头看甲板……”

赵方剑转头,面前树立着的海上平台像钢铁的庞然大物,钢梯从上一路延伸到眼前,身体随着驳船晃得七荤八素。这是不久前去平台看现场时的情景,赵方剑的思绪随着海风天马行空,双手已经稳稳抓住钢梯的扶手。

钢梯很窄,只能放下他半只脚,下面鐵板镂空,余光能看见波光粼粼的青绿色海面。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就好像从海中出发,一路慢慢登上高空。二十米的距离,脚下是万顷碧波,海风扑面而来,他觉得自己有一瞬晕眩,听到一个悠远的声音在耳中回荡,好像是来自大海深处的召唤,不远处一群洁白的海鸟依次起飞,翅膀带起风声,让耳中的声音更加清晰……

赵方剑猛然惊醒——

片刻之后,他才分辨出了窗外的风雨声、仪器运转时的嘀嗒声,还有耳边刚刚响起的闹铃声。

梦境如此清晰,以至于赵方剑回忆不起那天登平台时是不是真有听到过那神秘的声音,但赵方剑感觉这是冥冥之中大海要对他说的话。

赵方剑又回味了一下梦境中的感觉,不由自主翻开笔记本,在上面记下一首很久前读过的诗:

少时,喜欢在你身边堆沙嬉戏

飞浪穿空是你无畏的身影

后来,看你每天为太阳洗去尘埃

给地球一个蔚蓝色的梦想

永远懂不了你的浩瀚神秘

永远悟不出你的胸纳百川

走过岁月的地老天荒

在喧嚣过后永恒的沙滩上

……

2020年,海上化学驱方案正式启动,在现场磨合过程中,胜利三采人编制了《胜利油田海上三次采油规划方案》,有效指导海上规模化实施化学驱的同时,增加了吸潮速率这一评价指标,完善了整个海上化学驱实施体系标准。

2021年,胜利油田选取埕北22F区块开展先导试验。

2022年,22F先导试验初见成效,日产原油由833吨上升至1000吨,综合含水率下降2.1个百分点。实施化学驱以来,埕北22F区块重新迸发出充沛的活力。2022年一季度累计增油1.5万吨。2022年3月31日,埕北22B-2井日产原油44吨,综合含水率63%。在四个月之前,这口井的日产油量只有16.4吨,综合含水率90.5%。除此之外,埕岛11N平台、25G平台的三次采油方案也进入实施论证阶段,覆盖地质储量2900万吨。保守估计,增产300万吨以上!

化学驱油技术是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目前,胜利油田海上化学驱油技术已经在实践层面证明了其“注”和“驱”的可行性,下一步,只要将“采”的问题落地落实,就可以形成整个海上化学驱技术的完善闭环。这项技术需要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有巨大的盈利风险,胜利油田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央企,承担这项重任,实际也是为全国油气上产履行政治责任。可以预判,胜利油田这次化学驱阵地由陆地向海洋转变的尝试,必将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持续推动效益稳产至2060年,盈亏平衡点降至45美元每桶以下,起到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

极限突破

有人曾算过一笔账,老油田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采储量就可增加1亿多吨,相当于发现一个5亿吨级的大型油田。据不完全统计,在胜利油田,适合化学驱的地质储量超过16亿吨。适用于75℃以下的Ⅰ、Ⅱ类油藏化学驱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自2015年起,胜利三采人用4年时间将适用于温度达到85℃以上、矿化度30000毫克/升以上的Ⅲ类油藏的化学驱油技术推向矿场。但在此之上,还有温度矿化度更高的Ⅴ类油藏,目前在全世界化学驱领域都属于“极限”。2019年起,胜利三采人开始研究可适用于Ⅴ类油藏且更高效的纳米驱油技术,并已经开始先导试验,一旦成功,将能实现原油增产百万吨以上,何其可观!保障能源安全的未来之路在哪里?百年胜利存在的底气又是什么?从这些有潜力的数字中或许可见一斑。

“温度上百是目前化学驱技术发展在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难关,因为水在这个温度下会沸腾,而现在通用的化学驱药剂通常最高的耐受温度也只有93℃。因此,改变原有药剂的分子构型,是我们目前研制针对Ⅴ类油藏化学驱技术的主要工作。”采访中,季岩峰博士针对自己的领域侃侃而谈,优雅中透着一股势在必得的自信。“我们的研究可以让驱油温度突破到115℃,目前全世界在115℃这个范围尝试化学驱的只有我们胜利油田,当然,这也是由我们胜利复杂的油藏环境所决定的。”

目前,胜利油田这种攻关温度在120℃左右油藏的化学驱技术已经开始在广利莱1西进行先导实验。这个区块底层温度达到115℃,矿化度44592毫克/升,共有油井6口,注入井3口,设计提高采收率9.5%。

“在纳米材料化学驱技术领域,我主要是做零维纳米研究,我称之为微胶囊靶向增黏化学驱技术。通俗讲就是把聚合物胶囊化,注入油藏内部缓慢释放,实现有针对性的靶向增黏、智能扩波及。”季博士拿出示例图片展示给我们,上面的每个聚合物分子外面都包了一层“囊衣”,就像冰墩墩的水晶外壳。季博士解释说,这层外壳有化学惰性,所以用来隔绝油藏中的还原离子效果很好,避免了聚合物过早降解,能起到很好的驱油效果。

“就像肠溶性胶囊可以保证药物平安通过唾液、胃酸等消化液,最终在小肠内实现吸收,达到药效最佳一样。”季博士微微一笑,顾盼间神采飞扬,“这是一种全新的化学驱油思路,不但可以‘对症下药’,还减少了药剂黏度在注入前的损耗,注入过程也十分简便,甚至不用配制母液溶解,直接加入水驱注入液即可,真正实现了绿色、高效、智能,目前已经选定孤岛油田馆1+2区块进行先导试验。”

绿色、高效、智能,是季岩峰对自己的新型“微胶囊”靶向增黏化学驱技术的定位。绿色,是指大量节约化学驱用药剂,纳米级颗粒抗剪切性能好,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效黏度,减少药剂损耗,还能保證应有的驱油效果。高效,是指地面不需要做任何配套,可以直接配注,一步到位,大幅度降低了地面投资。智能,是指药剂在地面和油藏内运移时都不释放黏度,以减少损耗,只有在到达靶点,才会实现深部增黏,智能扩波及,起到更好的驱油效果。当然,这三点的实现都要通过精准的化学分析控制胶囊厚度才能完成。季博士预言,未来,整个世界的化学驱技术都将朝着更绿色、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前进。

“成本还比正常的驱油药剂每吨低一千八百元左右,整个工艺也比较简单。”季博士眨眨眼睛,“由于纳米颗粒本身具有活性高的特点,其化学驱油原理的高效性能不容置疑,我们的产品可以适用不同深度的油藏,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与季岩峰博士同样在纳米化学驱领域小有成绩的是新加坡海归博士石静。她为人低调,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多年,更多的贡献是在对化学驱工作的严谨性和标准化方面。

“我从事的就是普通的工作,太普通了。”石静博士低下头,抿着嘴笑,脸上有一丝羞赧的红晕,但在几日的采访过程中,所有人在提到她时都竖大拇指。

“小石从事的是一维、二维纳米技术研究,目前还在攻关阶段,难为她一直不骄不躁。”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经理元福卿说,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很看好石静。

“石姐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正牌博士,这是世界著名的大学,我曾经也神往不已。”姜祖明博士一脸陶醉地叙述。

“石博士是回国后入的党,有时候我觉得在党性方面,她比我这个学生党员都要先进。”采收率室副经理赵方剑若有所思地感叹。

“石静姐的实验数据我们都可以直接拿来用,她能做到我完全无法想象的精确。”季岩峰博士对石静也是赞赏有加。

“石静博士自律到近乎苛刻,她在带我时手把手教我做实验,甚至连擦手纸的放置位置都会指点。”新入职的一名年轻人笑着说。

“我确实是这样的。”石静也笑笑说,“我2008年回国就在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室工作,特别幸运的是,我的专业就适合化学驱油剂的机理和分子设计,学的东西都能用上。”

“我一直习惯自我要求完善,不止工作方面,学习和生活也是一样,要精益求精。”

石静工作之初,就带头优化了试验室的各项采样、检验流程,提高效率、避免时间浪费。原来一天做一个样品,优化后效率翻倍,如果石静亲自做,一天可以做三个样品。

开始接任务之后,石静又接了胜利磺酸盐检测、稠油等几个公认的领域内“硬骨头”。

“我对这份工作很感恩,也就没有考虑太多。”石静回忆说,“接了就开始尝试,我的观点是做起来,先做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才有提升的空间。”

2012年5—6月份,石静带领团队从尝试降低稠油黏度入手,试了许多不同浓度的药剂,效果却并不理想。之后通过与降黏剂生产厂家联系,多方论证、共同攻关,又历经了几年摸索,终于选出了最合适的药剂,并建立起了一套针对稠油的驱油药剂选择方法和标准,为胜利油田稠油化学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次实验,石静连续做了20多次降黏复配试验,以便测试原油样品黏性,突然感到双手针扎一样疼。石静急忙在同事的帮助下脱手套查看,发现手上多处都有些泛白,没有了知觉。

“是低温烫伤,那时候没有经验,以为原油样品只有70多度,不算太烫,没关系,就只戴了一层手套,差点烫熟了。”石静笑笑,輕描淡写地说,“之后,就知道要多戴几层手套防护了。”

“现在已经开始做纳米驱油剂了,更前沿一点。”石静的表情还是淡淡的,“希望采收率能突破70%,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石静从调研文献入手,尝试纳米驱油技术突破。之后,结合胜利油田油藏的实际情况选择纳米材料尝试配制驱油药剂。经过多方筛选,发现用有乳化和洗油性质的纳米材料制作的驱油剂,可以有效把油藏中的原油“铲”下来。这项技术现在尚处在科研攻关阶段。目前,石静博士还在探索纳米技术在二元驱后油藏应用的增油可行性,一旦取得突破,又将是化学驱油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

不断突破采收率的极限,同等条件下,让油井能多出油,是胜利三采人助力能源发展的担当。从被认定为化学驱“禁区”,到“跟跑”“并跑”“领跑”世界化学驱技术发展方向,胜利三采人用不服输的韧劲诠释了其在科技攻关领域的胜利担当。年轻的胜利三采人站在前辈肩膀上,在新的征程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当之无愧的担起了百年胜利的明日之重。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驱油油藏
胜利油田:“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聚合物驱油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