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研究综述

2023-05-30 05:45沈和易陈婕妤易爱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研究综述

沈和易 陈婕妤 易爱军

摘   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需要。既有文献对于科技创新共同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总体情况或发展实践层面,关于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海洋科技创新的总体情况或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对于如何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051-03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新内容、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和区域增长的新引擎。而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的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省市持续发挥“蓝色引擎”作用,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均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但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合力还未能充分激发,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极大的潜力。因此,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方向。

一、科技创新共同体方面的研究综述

创新共同体(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通常是指那些“致力于支持创新的开展活动的社区”,亦指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为驱动力,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共同体是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完善自主创新的新尝试。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出台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学界对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创新共同体的总体发展情况

当前,学界对创新共同体总体发展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共同体的特征、意义、协同创新绩效、协同机制等方面。胡宗雨、李春成(2015)认为,创新共同体通常具有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创新和产业结构的错位、创新合作的宽泛化与常态化、创新文化的融合贯通等特征。打造创新共同体,有利于促進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进而推动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胡宗雨(2015)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创新共同体的构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网络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协同创新绩效,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王萍萍(2019)认为,“政产学研金服用”是创新网络中的七个主要创新结点,只有建立协同机制,让这七个结点形成协同运作的创新共同体,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网络的功能。具体而言,需建立“产学研”三重螺旋拉动机制、服务中介平台保障机制、金融机构润滑支持机制、科技政策导向机制、用户需求反馈机制等协同机制,以激活创新活力,深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

(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实践

当前,学界对长三角外地区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等方面。

1.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学界对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历程、构建及模式等方面。李春成(2019)对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经济恢复阶段、打基础建设时期、各层面全面探索阶段、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攻坚克难新阶段等五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对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政策进行了展望。刘宾、董谦、辛文玉(2016)对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存在科技投入差距明显、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共享不足、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充分等问题,需丰富协同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资源显性共享、打造“点对点”科技协同园区、建立高新区辐射轴,以加速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

2.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比较视角或科技创新视角。丁旭光(2017)在总结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设想。认为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主要得益于大学与企业的创新驱动循环、丰富的移民人才资源、风险投资的催化作用、制度创新与创新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需激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带。张宗法、陈雪(2019)从科技创新协同视角,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等方式,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

3.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学界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意义、路径、举措等方面。商丽媛、韩子睿、魏晶、孙斌(2020)对长三角科创圈的意义和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推动长三角科创圈建设是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梯度配置、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化的重要方式,为此,需共筹科创圈空间布局、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共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共享高水平创新资源、共推协同化治理机制并共创国际化文化品牌。景刘颖、叶田田、柳瑞、冯逢(2021)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整体框架,并从创新要素、产业链、创新链的分工与合作,政府、环境、制度、平台的协作与交流等方面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赵菁奇、孙靓、王泽强(2020)从协同视角梳理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目标定位、加强规划设计、加大联合攻关、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等层面,提出了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吴俊波(2021)认为,浙江科技全面接轨上海需实施顶层设计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深度合作计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工程。王泽强(2020)在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层面,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的政策建议。干美丽、王立军(2020)认为,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区域创新利益关系、科研联合攻关制度、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科技合作领域均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共同体科技合作建设并加强高端科研创新平台间的全面合作。熊思东(2021)认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目前正呈现顶层设计愈加完善、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科创环境日益优化、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等发展态势,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具有经济实力强劲、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需围绕创新体制相互联通、创新机构相互沟通、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创新资源共享贯通等方面发力。

二、海洋科技創新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海洋强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海洋竞争实质上就是海洋高科技的竞争,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高度决定着海洋开发的深度。随着海洋竞争的加剧,学界对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

(一)海洋科技创新的总体情况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科技创新效率等方面。倪国江(2010)在对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海洋科技生态化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法规政策、科技体制、评估机制、创新意识、科技合作、人才队伍、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系统的对策。徐胜、李新格(2018)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2006—2014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全国层面上远高于创新研发效率,区域层面上,海洋科技创新分阶段效率及综合效率均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情况

对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策源地建设、蓝色突围等方面。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杨晓平、李伟芳(2012)以2008—2010年度海洋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和空间差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外,上海均位于长三角地区之首,处于长三角龙头地位;江浙两省各方面要素差异均不大,虽有梯度但初现两翼格局。三市海洋产业要素层虽存在同构,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意愿均较强烈。张效莉、周剑、宗传宏、姜卫红、李娜(2012)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为研究对象,对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主要存在区域间产业协作程度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区域间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并从联动发展、先行先试、科技创新等层面提出了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张宏远(2020)从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视角,对江苏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江苏产业体系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力量强劲、海洋经济增长平稳、涉海科教资源丰富,具备参与策源地建设的优势,建议建设海洋科技区域创新合作中心、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并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吴价宝、易爱军、方程、宋儒鑫、黎梓祺(2021)在对江苏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发展制度、海洋资源市场体系、海洋产业体系、海洋基础设施等层面,就江苏海洋经济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实现“蓝色突围”提出了对策建议。

三、文献评述

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现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缺乏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案例方面的研究。只有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案例进行研究,才能总结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经验,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提供借鉴。二是缺乏对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及举措等方面的研究。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应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细处着手,从区域入手,明确区域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及举措,才能切实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程,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明确思路,而当前,此方面的研究仍很欠缺。

下一步,需聚焦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从一体化创新机制建设、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一体化协同创新工程建设等层面科学系统地谋划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与对策,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更好呼应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和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思路和举措。

参考文献:

[1]   胡宗雨,李春成.从科学共同体到创新共同体——溯源与运行机制[J].商,2015,(38):116-117.

[2]   胡宗雨.科技园区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15.

[3]   王萍萍.“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视角[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1-9.

[4]   李春成.70年来我国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历程与展望[J].科技中国,2019,(10):8-13.

[5]   刘宾,董谦,辛文玉.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及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127-129.

[6]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J].探求,2017,(6):27-30,59.

[7]   张宗法,陈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4):81-85.

[8]   商丽媛,韩子睿,魏晶,孙斌.长三角科创圈:内涵、意义和路径初探[J].科技中国,2020,(7):40-43.

[9]   景刘颖,叶田田,柳瑞,冯逢.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9):1-5.

[10]   赵菁奇,孙靓,王泽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0,(5):103-110.

[11]   吴俊波.科技全面接轨上海,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N].嘉兴日报,2021-05-26(002).

[12]   王泽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1):123-128.

[13]   干美丽,王立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科技通报,2020,(12):96-101,111.

[14]   熊思东.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J].群众,2021,(10):42-43.

[15]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舟山:中国海洋大学,2010.

[16]   徐胜,李新格.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9-26.

[17]   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杨晓平,李伟芳.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8):918-926.

[18]   张效莉,周剑,宗传宏,姜卫红,李娜.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经济,2012,(3):43-48.

[19]   张宏远.江苏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对策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2):80-82.

[20]   吴价宝,易爱军,方程,宋儒鑫,黎梓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海洋经济“蓝色突围”路径及对策[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0-18.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研究综述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