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现实 凄美人生

2023-05-30 03:42杨燕飞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悲苦

杨燕飞

摘 要 对比手法是小说创作中最为常见的写作方法。在小说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对比手法的应用,解读对比效果,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激发学生思维,形成新的学习起点。《促织》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文中运用大量对比手法。从对比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形成阅读体验,在主动思考中形成阅读认知。

關键词 《促织》 对比手法 悲苦 凄美

蒲松龄《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作者利用喜剧形式揭示封建社会的悲苦和凄惨,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文章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成功刻画了成名的形象。成名前后职业命运际遇对比、成名无能与巫仙妙算对比、成名之子人虫形象对比、成名喜剧情感基调对比等,作者刻意设计和安排,从不同角度揭示故事主旨,给读者带来深刻思考。教师围绕对比手法的应用展开教学,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

一、成名前后职业命运对比

《促织》故事情节完整。第一部分交代故事背景,宫廷官员纸醉金迷,生活极度奢侈。“岁征民间”,让百姓贡献蟋蟀,以满足这些官员斗蟋蟀之乐。故事主人公成名,因为交不上蟋蟀而遭受磨难,后来求助女巫,得到异虫,可儿子因虫而死,并化成蟋蟀,成名再得异虫,最终因虫得福。故事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成名前后职业、命运、际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从这个角度展开对比设计,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

成名在出名之前,家境一贫如洗。“操童子业,久不售”,苦读诗书却难有出头之日,命运充满劫难。出名之后,“免成役”,后岁余“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噭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出名前后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色彩浓重。阅读这些情节内容,如果不能深度思考,这就是单纯的闹剧,不过一个无聊的笑话。教学中,教师要作出必要提醒,对比手法用意是多元的,需要关联思考。成名读书没有读出预想的结果,表明其素质能力并不高,但却因为一只蟋蟀一夜成名,命运发生巨变,由一贫如洗到富贵一方,具有讽刺意味。教师不妨引用范进中举的故事进行横向比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对比阅读和思考中对封建社会制度形成理性认知。

二、成名无能巫术妙算对比

成名为虫所困,其无奈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寻找异虫,已经成为其家庭摆脱困难的唯一出路,自然引起成名的高度重视。成名无法获得蟋蟀,这种设计是为了引出女巫帮忙,渗透发怪异因素,增加了故事的迷信色彩,蕴含更多意蕴,如朝廷腐败,百姓遭殃,希望借助神力摆脱窘态。这也是百姓最为朴素的愿望。作者安排对比手法,将成名的无能无奈与女巫的神机妙算相对比,形成对照效果。

《促织》故事构思精巧,不仅有跌宕情节,还渗透鬼神内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作者设计女巫情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成名的无能,并不只是强调迷信。成名苦苦追求科举,却不能中举,说明其能力有限,只能“充里正役”,其尴尬窘迫溢于言表。作者这样设计有其特殊安排,为后面的因虫得福情节作了铺垫。女巫带有超自然的能力,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追求,希望有神仙的介入,改变其多舛的命运。故事设计女巫神机妙算,形成鲜明对比作用,突出成名的无能,让成名偶然成功,增加了故事悬疑性,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遐想。教师在解读这一组对比时,要做好知识储备检查,排除迷信成分,从情节需要出发,突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荒唐,突出百姓命运的变化无常,增加了故事内涵。结合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和讨论,对故事的深刻内涵有了全新认知。《促织》是对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人鬼对话情节安排,表明在这个社会里,早已没有了真理,整个社会呈现出病态。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究,其阅读认知会更为深刻而多元。

三、成名之子人虫形象对比

小说故事情节设计不仅要有起伏,还要有超出预料的内容。《促织》在安排故事情节时,增加了成名意外得到异虫,其子因为致死异虫而丧命的情节,为故事带来更多悲剧色彩,也为后面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成名儿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作者有意识安排形象描写内容,形成另一种对比。人和虫的形象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巧妙设计,找到不少对比点,增加了故事神秘感,促使读者建立关联意识,在深入阅读中形成个性认知。

成名之子形象对比设计时,作者突出孩子的个性特点。成名之子生时比较顽皮,“窃发盆”,导致蟋蟀死亡,但他化为蟋蟀后,其性格则显得大智若愚。“轻捷善斗”“应节而舞”,这些特点与其生前大相径庭。这是作者刻意设计的。生为孩子时,其性格是活泼顽皮的;成为虫子后,变得更为成熟了。行为上带有献身的意味,这是典型的报恩行为。教师在阅读引导时,需要作出一些具体提示,要求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对封建礼教、传统孝道等内容进行关联对接。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成名之子的性格变化。学生对封建文化有一定认知,但面对这样的怪异故事不会做主动联系。教师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素材,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可以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成名命运起起伏伏,他的儿子只是作者刻意设计的一个配角,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作者有意识渗透对比手段,将故事情节推上高潮,为深入揭示封建社会本质提供更多契机。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这里却安排献虫升天的故事,这无疑对朝廷形成绝妙讽刺,对成名的无能进行嘲讽,这又是一种对比。

四、成名喜剧情感基调对比

《促织》故事本身带有悲剧色彩,但情节、情境、结局安排却是喜庆的、圆满的,充满戏剧味道。这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教学时,教师要作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对故事情节和蕴含哲理展开对比分析,从中感受故事情感基调,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成名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其命运发展成为情节设计线索,学生阅读这个故事需要更多辅助和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展开对应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

成名一家因为一只蟋蟀经历荣辱,虽然最终是喜剧结局,但读者情感难以得到慰藉。这说明作者设计故事有特别用意。教师要作出必要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要深度思考:成名在出名之后,真正显贵了吗?他经历了多少劫难呢?成名儿子真的能够化为一只蟋蟀吗?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其设计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其个性观点开始碰撞,问题讨论中逐渐达成一些共识。这篇小说虽然带有神奇色彩,却不能折服读者情感,喜剧设计不能给读者带来喜悦感受,这才是作者设计的巧妙所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环节,通过对比分析,逐渐感受作者设计用意,对故事人物和社会现实展开对接解析,其感知体验不断丰富。学生对封建社会现实有认知积累,教师有意识地作对接处理,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其学习认知逐渐深刻起来。

《促织》带有传奇色彩,作者以喜剧手段展开情节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比手法内容,通过对比方法的具体应用,解析情境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在理性阅读分析中建立正确认知。成名的命运与奇异的虫子联系到一起,这本身就是滑稽可笑的,但在封建社会中却是能够发生的客观事实。

[作者通联:浙江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悲苦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岁月常欢愉
静美桃园,现世苦痛
道不尽的离愁
把快乐推出去
什么是有福
路遥笔下的人生哲学
母羊的悲苦
悠着点执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