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养成史

2023-05-30 22:53杨勇
山花 2023年5期
关键词:才女林黛玉黛玉

杨勇

若论丽质,丽质曰天生,则黛玉不如其徒香菱。

香菱(英莲)三岁,其父甄士隐看她,只觉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黛玉五岁,林如海“爱女如珍”,眼里不过是“清秀”二字。英莲若是九分,黛玉只得七分。

若论姿色,姿色在人眼,则黛玉又不及宝钗。《红楼梦》书里第五回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但后面作者所写,黛玉又是极美的。在二十三、二十四两回上,作者连用两处写法,一俗一雅,一闹一静,都极生动,写一个人的美,书里再没更胜过的笔墨。前一段唐突佳人,故不录,这里只引后面一节的。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古人写美,鱼为之沉,雁为之落,花为之闭,月为之羞。今在作者笔下,黛玉一泣之美,避鸟惊鸦,亦动人心魄。

此时方知,香菱之美美在形,宝钗之美美在意,黛玉之美美在神。

此时的黛玉,已虚岁十三,作者忽然换一番笔墨写她,可知她的这个美,与生俱来的只占了一半,由美到极美,看得见生长的过程。就如她前生的绛珠草,初时在灵河岸边三生石畔,虽有堪怜之态,花枝却难伸展。后来的脱胎换骨,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滋养二字,说得是极好的。

彼时神瑛侍者心有所眷,日日灌溉,那滴滴甘露,是绛珠草的滋养。今生以来,滋养黛玉生命绽放的,不是人参养荣丸,亦不是燕窝,而是与宝玉渐渐笃定的惺惺惜惺惺的情和谊。女子的美,如花如玉,是要养的。燕窝补的是形,人参补的是气,诗书补的是韵致,而宝玉的情和谊,补的是“潇湘妃子”的神魂。

参见脂砚斋批语所露,《红楼梦》最后一章是有一张情榜的。情榜上黛玉的结语,是“情情”二字,第一个“情”字是动词,后一个“情”字,是名词,有情之人。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以情赋情也。这是黛玉的态度。换个角度,又是她的本质,黛玉是以情为食的人,得其情即得其命,故不得其情如绝粒。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黛玉的这首菊花诗,原是夫子自道。偕谁隐呢?为底迟呢?原来,黛玉的这篇美女养成史,处处皆是宝玉。这一世上,不仅是黛玉是要还他的眼泪,这是还不完的,在这三生一梦的轮回里,宝玉从未停止灌溉她。

黛玉的美好,如灵河岸边的那颗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终至脱去凡胎,换为仙骨。细分起来,后一句,是她的美女养成史;前一句,则是她的才女进化史。“美”的养成,是“情情”,是相化;“才”的进化,则是自性,也是她为学的进益。

人非生而知之,林黛玉不是第一天就是林黛玉,“国民才女”也要有个慢慢成长的过程。细细体察,或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才女的培基阶段。林黛玉是探花之女,生来又是极“聪明”的,这是她的先天之根。五岁时所遇开蒙老师是贾雨村,乃两榜进士,文章练达,词赋精通,红尘上翻过跟头以后,见识更上一层,自然比通常的塾师超卓得多。因这慈父明师,黛玉的后天之基也是扎实的。直至七岁进贾府,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她说:“只刚念了四书”。虽是谦谨,但也很了不得了。寻常儿童这个年纪大约还在仰头唱三字经、百家姓吧?但这段时间里黛玉没有创作的记录,毕竟太幼小,尚还不具备创作能力。

二是才女的成长阶段。自七岁至十三岁进大观园为止,这六年黛玉是自修,究竟读了多少书,我们不得而知。想来以她喜静的性子,除了日常的请安与姊妹交往,宝玉若不来闹她,她的大半时间都会用在了读书上。林家、贾家都是诗礼传家,书籍是不缺的。女子读书,又没有应试的压力,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读什么,全凭喜好,但也依循着由浅及深的路径。学之日深,才华随之日厚,偶尔展现出来,便在闺阁瞩目。此时可见的作品是省亲当晚的两首诗。一首是黛玉替宝玉所作的五律“杏帘在望”,写得很好,但自己署名的那一首则较为平凡。

三是才女的升华阶段。进大观园以后发生了两个有关事件:一个是诗社的建立,写诗从此成为了姐姐妹妹们日常的功课,“诗翁”们相互之间的催促鉴赏,琢磨商量,诗自然是越写越好了。黛玉的咏海棠之诗、咏菊之诗,都是在诗社所作。能与她颉颃的唯有宝钗,她们是诗社的双璧。后来又多了个史湘云,虽捷才无与倫比,但理思不及宝钗,清通不及黛玉。二则,黛玉在宝玉的引领下开始阅读《西厢记》等闲书。这是真正的锦绣文章,对黛玉而言,更是“情”字的教科书。她有夙慧,因此受了点化。这以后,她的创作中再也没有“宫车过往频”的空谈之事,以及“何必耕织忙”的迂阔之辞。《葬花词》是黛玉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创作,可以看见从《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演化来的痕迹。经过这些闲书的陶冶,她的笔法再高,意趣愈幽,情致更深。所谓:雅人深致,诗人悱恻,这也许是一条文学的“正途”。但可惜得很,“娇软不胜垂,瘦怯哪经雨”,已是多愁多病身的黛玉,对她说却是一条不归之路。

最后,是翩然化蝶的阶段。这个阶段里,黛玉开始以心血创作,并将创作当成她深情的唯一寄托。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在三十四回上写《题帕三绝》,写完第三首时,书里说道: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后来四十五回写《秋窗风雨夕》,以至于七十回写《桃花行》,一路下去,尽是缠绵悲凄的风格。已是自伤。宝玉在展看了《桃花行》之后。只见: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

这句话作者写得何其笨拙,但唯此重复颠倒,宝玉才是宝玉,黛玉才是黛玉。乃知,受人称赞的是才女,感人至深的是仙佛。此时的林黛玉,已经不能用“才女”来标识了,而是一位“诗魔”了。

第十九回回目,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上接元春省亲,一场大热闹后,天光、诸事、人心皆慢慢静下来了,这日宝玉来探黛玉,二人对面躺着,宝玉忽然“只闻见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

这是什么香气?宝玉情知不是薰香,正月春冷,亦不是一切花香。忙问黛玉,黛玉却也不知。

庚辰版有夹批,解得切。

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黛玉不知,反而是一个确证。可见,这个奇香,是黛玉自内而外生出的体香,作者已然在回目中点出了。作者的文笔活泼,不纠结,点到为止。黛玉的品格好,不思量,却拿起这话来敲宝玉,漫言“花儿、朵儿、霜儿、雪儿”,谁不知道是在说“冷香丸”呢?这可点了宝玉的穴了,一时间宝玉又羞又急,只好以攻为守,动起手来……

回照第七回所说冷香丸,真可谓穷尽了人力。

要制冷香丸,要依次采集春天的白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如是种种,待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旧瓷罐内,埋于花树根下。只在发病时,取一丸服下。

原来冷香丸虽好,只是治“热”病的药,一日服之,才有这一日之香气。宝玉闻见,却也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幽者,极细,极淡也,非近身不可察觉,世人虽然不知黛玉的香气究竟如何,但冷香丸的这一篇说辞,足以口口相传,早已炫人耳目了。

黛玉的香,只是自然而然。这个香的幽,只有宝玉一人偶然识得。

人力与天然的分别,或隐或显布满在《红楼梦》一书八十回里。至情至性是天然,仕途经济是人力。这是显的。玉是天然,钗是人力;衔来的宝玉是先天、是天然,佩带的金锁是后天打造,就是人力。推而及之,木石前盟才是天然注定,所谓金玉良缘只是人力撮合罢了。古人重天然之好,故有李太白谪仙之姿,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世人愚昧,眼里只能看得见人力至处,高一层,觑得见人心至处,所以只重仕途经济,所以只知怜金爱宝,所以只重金玉良缘。却不知人生皆为草木,宝玉不过顽石,这种无可奈何,才正是《红楼梦》一书最大的可叹之处。

猜你喜欢
才女林黛玉黛玉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我们班的才女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