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3-05-30 21:05郑佳
国际公关 2023年3期
关键词: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上自航空基建国家安全,下至食品加工民生保障。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保驾护航。纵观改革开放这40年来,国家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和优惠的指引、政府补助成为一双无形的手,引导着企业向科技创新迈进。笔者以J上市公司为例,根据其上市10多年来的数据,从高速发展到缓慢发展甚至停滞阶段,在享受政府补助优惠政策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又面临着科研诚信质疑、政府补助补亏、自我创新受限、科研项目验收困难、产业化能力弱等不利情况,分析政府补助及研发创新投入现状,进一步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措施。

关键词: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

各行各业都享受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中型企业的财政贴息、大型集团的财政拨款。各式各样的政府补助形式、全面入微的政策组合,相信各大公司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府扶持实业的决心。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离不开研发的持续投入,创新又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如何能让企业愿意创新、往哪方面创新,政策无疑是最好的指引。政府补助、研發投入、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圈。

一、J公司政府补助的情况

(一)J公司简述

J公司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环保行业的深耕,历经9年于2011年成功在创业板上市。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环保行业领先的智能方案提供商,其产品和服务远销国内外,在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打破了国外垄断多年的环保仪器市场,这其中的成绩自然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

力扶持。[1]

(二)J公司上市至今政府补助获得情况分析

根据J公司上市年报数据,2011年至2021年期间获取政府补助金额较为稳定,合计共获得政府补助68 428.11万元(数据摘自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公告,下同),计入企业利润59 426.73万元。这一数额对于绝大部分公司来说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由此可见,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之大。

(三)J公司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同时,J公司自身研发投入也相当可观。自2011年上市至今的11年期间,研发投入共计271 296.20万元,创造营业收入2 632 533.59万元、利润342 395万元,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3%,占利润的79.23%。巨额的研发投入,产生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冰冷的数据,更是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社会声誉、产业进步。

二、政府补助对J公司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一)对J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

政府补助在各个阶段对J公司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政策利好,资金支持,创新激励,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了创新能力。

第一,导入期:缓解资金压力、获取利润,站稳国内市场脚跟。结合J公司11年上市历程来看,政府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也会给外界投资者传递良好信号,有助于获得更多认可。资金流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就可以更好地投入生产经营,站稳国内外市场脚跟。11年期间,J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高达59 426.73万元,政府补助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起着非常正向的作用,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价值。[2]

第二,成长期: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来说,大额投入的科研项目需要大比例的自筹经费配套,类似政企合作的模式加大了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向,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也应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进行研发活动。研发活动是一项长期且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活动。一方面,政府补助通过直接的资金支持和间接的信号传递,不仅可以增加研发资金,同时政府补助的获得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的信心,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的接纳程度;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投资机会较多,这一阶段的企业会大量购置固定资产、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3]

第三,成熟期:技术引领国际标准,攻克卡脖子技术,提高社会声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核心高精尖领域的产品大都依靠从国外进口,国际市场被垄断的同时,很多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无法突破。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科技创新更加受到重视,国家间的竞争也从资源升级到核心技术,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谁就掌握着制定行业甚至国际标准的主动权。J公司从2002年公司成立到2022年仅20年的时间,就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国内领先、部分技术国际领先的行业领导者。这离不开自身过硬的研发实力,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补助和支持。在政府的监督下,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二)对J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政府补助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依赖补助资金造成经营风险、被补助条款的条条框框约束,完不成预期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违约成本,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第一,项目立意不新,财务核算混乱,存在骗取政府补助资金的动机。政府补助立项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补助的金额是有限的,在僧多粥少的竞争时代,大家都是削尖了脑袋想拿下项目,不符合补助申报条件,也要硬着头皮包装项目。部分在途研究甚至是已经研究结束的项目会成为漏网之鱼,成功拿到补助资金。但这样的项目企业是不可能重复投入研发经费的,企业不得不从账务核算上下功夫,导致账务不清晰,扰乱了财经纪律。

第二,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专项资金,依靠政府补助弥补亏损,企业盈利持续性遭受质疑。J公司连续11年获得政府补助专项资金超6亿元,长期享受高额补贴,是否还存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隐患?政府补助在短期内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但企业长期依赖政府补助,则会掩饰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甚至我们还能看到像2021年出现利润总额亏损的情况,政府补助弥补企业生产经营亏损,企业盈利的持续性遭受到投资者的质疑。政府补助的光环掩盖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因为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

第三,专项限制条款分散资源投资,不聚焦产品,错失市场前瞻性。在环保行业中,政府补助资金有专项用途,大部分项目都要求专款专用,甚至有专项课题要求设置专户,专门监管企业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政府资金的使用受到的监管力度较强,不像企业自有资金那样机动灵活。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抓住市场机遇有时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政府补助项目周期一般都比较长,短的3年,长的5到7年。研究课题在立项时就已经决定好了,包括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科研经费的使用、变更都需要层层审批、有理有节,想要变更课题研究方向简直难于登天。即使出现前期订立的研究任务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先进,也还是要硬着头皮执行。补助项目的滞后性造成的时间、机会成本的错失,会使企业分散现有的研发资源,使企业自主创新受到约束,甚至困于应付政府补助项目而错失市场机会。

第四,后补助项目前期投入大量研发力量,企业配套比例过高,项目验收存有结题不结账的风险。政府项目具有较长的周期,且随着补助形式的改革,前补助项目越来越少,现在的补助形式主要是后补助形式,即结题验收后再给企业拨付资金,前期的大量投入都需要企业先行垫付。部分验收效果不理想的项目,拨付资金的比例也不是完全按照立项时所签订的金额给予,专项资金打折拨付、延时拨付是常态化情况。这一部分风險需完全由企业承担。有时企业为了在申报时能够顺利拿下项目,甚至配套了5到7倍的自筹资金,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J公司近11年27亿多的研发投入,其中有多少仅仅是为了配合政府项目验收的无效投入,是不是所有的研发投入都创造了该有的价值。

第五,政府补助项目结项后,后续力量跟进不足,产品产业化能力较弱。政府对资金的监管延续到项目验收基本就结束了,对验收后未来几年项目的产业化成果并没有持续的考核机制。企业专注项目期间的各类检查和审计,在验收结束后,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新产品的市场表现,企业都很难定时定点地进行自查。科研的先进性并不等同于市场的接受度,先进的技术没有投入市场应用,等于纸上谈兵,不会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配合步伐并没有实现无缝衔接。[4]

三、提高政府补助利用效率的建议

项目立项的选择、项目推进、项目结项、结项后的应用,基于项目周期的各阶段,都梳理出一些问题漏洞,笔者针对上述事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中长期规划,规范立项,遵纪守法,建立信用机制

研发立项是项目正式启动的起点,立项的先进性直接决定了研究未来的方向。虽说政府补助是无偿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做完一个项目是不需要投入的。如果因立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项目源头上的损失,那是相当可惜的。所以企业一定要规范立项,从长远角度做好项目立项研究。政府现在对补助的监管正变得越来越严格,违规申报、骗取财政资金将被纳入诚信黑名单。科研的诚信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因学术不端被纳入失信名单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务必要做好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做好项目档案,坚决抵制重复申报、一头多报情形的出现,着重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二)紧跟政府政策,把握市场机会,提高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

国内外曾有学者研究政府补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创新型企业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创新型企业更加依赖政府补助。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J公司紧跟政策步伐,在国家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研发出比肩国际水平的环保监测仪器;在国家提出“五水共治” 时,配合水务部门生产出可移动水质检测设备,紧紧跟着政策的脚步,抓住主要的市场机会。政府是环保产业最大的采购部门,2022年四季度一条“设备更新改造贴息2000亿” 的新闻引爆了整个环保仪器圈,受到政府政策鼓励,国产环保仪器的采购市场一下被打开,抓住这波政策利好,淡化近几年因为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补助利用率的提高不仅是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宏观政策和时事方针的出台。只有紧紧抓住机会,才能保持市场的持续增长。

(三)专款专用,专注科研,做到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统一

接受政府补助,就需要接受政府监管。补助资金拿得越多,接受监管的力度就越强。补助资金不是企业贴补日常的来源,每一笔专项资金的支出都有特定用途。企业应该严格划清专项补助项目和企业日常经营,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做到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实事求是是科研的底线,研发人员务必要有务实创新的精神,更加专注于研究,企业才能持续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政府补助的杠杆作用,需要在规范的前提下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的自主研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持续的动力就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只有项目和经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繁荣。

(四)科学评估企业配套经费,重视项目验收、加强财务验收

配套资金是项目的启动资金,是企业真金白银投入的资金保障。目前像J公司这类环保公司能拿到较低配套比例是3倍于专项资金,一般有5倍左右的硬性要求。试想,要拿到500万的国拨资金,企业需要在项目期间内自筹垫付1500万—2500万。如果在项目关键期企业资金匮乏,项目很可能停滞不前,验收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企业要科学评估自身财务风险承担能力,充分重视项目验收和财务验收。做好项目节点管控,减少项目延期、变更等影响进度的事项。对于后补助项目,项目正式结题才能获得前期投入的补贴。[5]

(五)信息公开,加强成果管控,建立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长期考核导向

现在政府工作已做到信息透明和政务公开,从立项招标到结题公示,政府补助项目也能在阳光下运行。科研成果一般是具有前瞻性的专利、非专利技术,是软著和无形资产,这些成果向市场转化和推广,是一个从企业走向市场、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是接受检验的最好标准。因此,建立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可以避免企业的短视化行为。

四、总结

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研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关键一环。政府补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对企业发展而言有利有弊。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企业补助的杠杆作用,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利用科研成果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让企业能够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宇星.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财经界,2018,(35):53.

[2] 熊和平,杨伊君,周靓.政府补助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R&D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9):3-15.

[3] 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8,(9):98-116.

[4] 卜华,宋建华.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以电力行业为视角[J].会计之友,2019,(8):36-40.

[5] 黄爱双,陈育俭,王秀霞.企业财务质量与可持续增长分析:以七匹狼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7,17(3):132-139.

作者简介: 郑佳,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本科,工程师、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
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